“我这边也是,这个模型虽然能够避免本底贡献,上去年德国实验组的好点,但效率并不高,而且,需要多次迭代,按照现在的情况,至少需要7天时间。”
张长青叹了口气,说道:“很遗憾,我们目前缺的就是时间。”
许青舟仍在考虑刚才的问题,并且已经有了思路。
要克服这个难题,是否可以通过构建包含干涉项的模型,并利用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和概率幅相加规则,来准确地描述和预测这种干涉现象。
不错,应该可行的。
杨院士的目光看向许青舟,见他皱眉,不知道在想什么,他准备打断一下,尽管觉得这个年轻人应该也没什么想说的,可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然而,他还没说话,王启铭已经开口:“小许,到你发言了。”
年轻人,得长点教训,开会的时候认真点。
王启铭心中冷哼着。
许青舟回神。
见此,王启铭眯着眼,继续说道:“小许虽然年轻,可在数学上造诣不低,算是刷新了夏国组参加者的年龄纪录了。看你的样子,应该是有什么不错的想法了吧,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异国他乡,同时夏国人,还都是一个研究组的,过分的事情不能做,否则名声就丑了,但在语言上恶心一下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张长青帮许青舟说话,“师弟估计是累着了,能做出方案里边的这个大模型,师弟功不可没。”
杨院士眉头皱了皱,但没说话,或者说不好说话,只能转头看向许青舟。
嚯,捧杀。
许青舟顿时明白王启铭的打算,心中摇了摇头,轻轻笑起来,“我这边确实有点新的想法。”
说着,他起身,在第三块白板的右下角写下一排公式:[ B(x;beta_i,lambda_j)= P(x;beta_i)+ E(x;lambda_j
第271章 我有个小问题
会议室内,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白板前的许青舟,表情精彩,有惊讶,有愕然,还有难以置信。
许青舟很淡定,又写了两排公式,缓缓说道:“在大模型里边,我们是不是可以让模型同时包含信号和本底的贡献,并允许它们之间存在干涉项,同时计算出干涉效应对信号强度的修正因子。”
杨院士思索片刻,点点头,“可行,小许,你继续。”
他真有想法?
王启铭嘴角抽了抽,这事情发展有点奇怪,他知道许青舟是数论天才,量子领域也有研究,可粒子物理与许青舟的研究方向完全不一样。
目光沉了沉,他干脆拿起笔,打算验证验证真假。
许青舟转头,在白板上写起来,自言自语:“如果这样的话,背景模型就需要大改,毕竟有干涉项的存在,得加强,以便捕捉背景中的不同成分。”
嗒嗒嗒~
【.hi^2(heta)=sum_{i=1}^{N}left[frac{D(x_i)- F(x_i;h】
白板上再次出现数排公式。
杨院士凝望着白板上的式子,表情严肃,在自己面前的笔记本上勾画起来,其他人也没闲着,都开始用许青舟的办法进行推算。
张长青发现自己想多了,得,这位师弟强大得离谱,根本就不需要他出头。感慨之中,他已经翻出稿纸,根据许青舟刚才说的思路计算下去。
10分钟过去。
许青舟停下,退了一步,望着写下的东西,转头,笑着说道:“我的想法就这些了。”
这个补充里边,叠加原理和概率幅相加规则,还添加了干涉项。
许青舟看向王启铭,“王教授,就这上面的东西,你这边有没有要补充的?”
“.”
大家的视线看向王启铭。
张长青心中笑起来,对这位师弟很佩服,居然直接跟一位教授正面开大。
王启铭脸色有些不自然,挤出牵强的笑容:“没有,你提供的这个思路不错。”
其实,许青舟的方法很不错,至少能让排除本底的效率提高五成,但有点憋屈,“不错”两个字是他最后的倔强。
最前方,杨院士无奈地摇了摇头,心说这个小家伙还挺记仇。
沈苑杰脸上带着笑意,虽然同是科学院的人,但他也觉得王启铭过分了,四五十岁的人,还为难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
这头,许青舟笑了笑,回到自己的座位。
角落里,陈佩佩又偷偷看了一眼刚坐下的许青舟,好吧,现在看起来这位小弟弟和自己完全不一样。
杨院士轻咳一声,微微点头,赞许地说道:“小许刚才提供的方式非常具有可行性,沈组长.”
沈苑杰接过话头,答应:“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快完善好。”
许青舟提出的改进方案里边,大部分都涉及的是模型这一块,也就是他负责的内容。
杨院士点了点头,沉声说道:“美国佬那边比我们快上不少,我听说今天已经在做最后的论证了。”
杨院士的话一出来,大家突然有了压力。
王启铭面色不怎么好看,本来想让许青舟长点教训,结果.
呼~
他心中暗暗叹息,安慰自己:只要能完善方案,比什么都强。
“就到这里,距离报告会还有两天,我希望在这两天里边,我们能把刚才的东西都落实下来。”
“走吧,开工了。”
会议结束。
张长青搂着许青舟的肩膀,佩服地说道:“师弟,牛逼!”
沈苑杰在旁边笑着,小张话粗理不粗啊,又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改进方法的?”
许青舟说道:“粒子物理和我研究的方向不一样,但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一样的。”
沈苑杰和张长青点点头,很认同,但也略微有些感慨。世界的客观规律就在那,问题是,不是每个研究人员都能注意到。
有了新的方案,大家又重新开始忙起来。
8月17日。早上8点,吃完饭,许青舟跟着杨院士去报告厅,9点,方案会议正式开始。
报告厅出现在视线里边,杨院士转头看向张长青,笑着问:“小张,没什么问题吧?”
张长青是这次会议夏国组的发言人,需要上台去阐述方案情况。
“已经准备好了。”张长青很自信。
经过两天的计算,方案中加入多变量识别光子的方法,还提供了信号与本底的干涉效应对信号强度的修正因子和光子能量的标定。
这套方案已经很完美,不出意外,能赢。
今天算是许青舟这段时间以来最轻松的一天,平时七点多就起来搞计算。
在会议大楼门口,杨院士就带着许青舟和张长青停下,和对面的熟人打招呼,为首的是一个白发老头,身后跟着一个金发碧眼的女人。
“杨教授,我们又见面了。”艾比·贝克热情。
杨院士笑着伸手:“好久不见。”
“走吧,我相信今天一定能听到两场精彩的方案报告。”贝克教授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杨院士同样说道:“我也很期待。”
五个人朝会议室的方向走过去。
进入大楼,贝克教授笑着说:“昨晚我们在办烧烤趴,本来想请夏国的朋友过去,但听说你们在赶方案,太遗憾了,等实验结束,我们一定要好好喝一杯。”
“夏国有句古语,叫‘慢工出细活’。”
贝克教授点头,夸赞道:“你们夏国人很仔细,我很认同你们经常说的那句话,太平洋容得下美国和夏国两个国家,接下来的实验,要是有你们的辅助,肯定能有不错的成果。”
杨院士淡淡笑着,心态很好,或者说心里有底,修改过后的方案非常不错,比曾经的那些方案都好。
会议还没开始,就已经有针锋相对的火药味。
许青舟进入会场的时候,报告厅里已经有20多个人,除了LHC专家组,还有参与这次实验的其他成员。
张长青和工作人员沟通完,就过来跟许青舟聊天。
“这个老头就是美国组的负责人艾比·贝克,怎么说呢,很厉害,粒子物理学界顶尖专家,就是人有点刻薄。”
说着,看了看讲台上的女人。
“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米娅·莱恩,深得艾比·贝克真传,是个很厉害的一个人物。”
许青舟不由得多看了讲台上和工作人员说话的女人一眼,不到30岁,有点雀斑,脸上没什么表情——和高冷的宋校花有得一比。
之所以感兴趣,是曾经听说过这个女人的名字,那时候,这人也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粒子物理学家了。
似乎注意到有人在观察自己,米娅的目光看过来。
嗯,是夏国的那个叫“许青舟”的人。
米娅的眼神很冷,但对于许青舟这样遭受过无数次宋瑶死亡视线威胁的人,毫无压力。
两个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就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距离会议开始还有10分钟,许青舟掏出手机和宋瑶聊天。
许青舟:“在忙?”
宋瑶:“不忙,在家看看书。”
宋瑶:“照片jpg。”
书桌的一角,二喵懒洋洋地躺着,续上了在燕东园时候的日光浴。
许青舟:“不,我想看你的,这样才能弥补相思之苦。”
隔了2分钟。
宋瑶:“照片jpg”
嚯,她在家穿的居然还是高中的校服有点意思。
许青舟咂舌,点击保存的同时,又想着得让宋瑶把这套衣服带回去。
许青舟:“这么久才发照片,是不是去镜子面前整理过?”
宋瑶不说话,装死。
许青舟:“都老夫老妻了,还要什么偶像包袱,再邋遢的样子我不是都见过。”
宋瑶:“拳头jpg。”
如果在身边,估计要被宋瑶捶了。
和宋瑶聊了10分钟,见米娅已经在台上调试麦克风,许青舟放下手机,翻开笔记本。
“先生们,女士们,早上好。”
打完招呼,米娅就直接进入正题:“首先,我将向大家说明整体的架构,我们都知道,本底问题是双光子道分析的主要障碍.”
米娅的声音在报告厅回荡,许青舟对美国组的方案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从框架上来看,对方使用的方法和他们有不少重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