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丽同样打来电话,还是问房子的事儿,让两个年轻人到时候把照片发到群里,他们帮着参考。
周五,天气略微有些阴沉。
颐和园北部。
车辆在京都材料研究所门口停下。
许青舟和宋瑶刚下车,一个微胖的身影已经迎了过来,正是临时办公室的主任季云石。
“季主任。”
许青舟和宋瑶打招呼。
季云石摆摆手,笑呵呵地说道:“许教授,宋瑶同学,你们要是不介意的话,叫我‘老季’。”
说着,迎接俩人进研究所。
映入眼中的是一片高低起伏的红砖建筑,植被茂密,颇具现代化气息,还是有一点大型研究所的感觉了。
许青舟目光从远处的建筑上收回来,也不客气,问:“老季,设备安装的情况怎么样?”
“目前,工程师正在安装原子层沉积(ALD)系统,预计1个月左右就能投入使用,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刚到位,我们正在和德国的工程师对接安装细节.”
这也是进口设备的弊端,安装,后期的维修,零件的更换,都得受制于柜外的设备商。
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得加强这方面的研发,不能老是受制于人。
宋瑶说道:“超导磁体系统的部分精密零部件,7月1号能到京都这边。”
季云石知道资金和设备购买方面,基本都是宋瑶在负责,笑着说道:“工程组已经准备好了,只要设备一到,立刻就能投入安装。”
“这边是科研实验集群,包括基础材料研发楼,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这边是4号实验楼,里边计划安装表征测试的设备”
季云石指着左手边。
那是一栋流线型设计的楼房,建筑体块强调整体感与力量感,分层空间设计体现悬浮感和通透感,看起来很有科技气息。
“这个,是正在改造的超算中心,部分设备已经运进来了。”
“这边的建筑的用途还在规划中,预留地220亩,将会用于研究所二期三期的用地。”
目前,纳入研究所范围的面积大约500亩地,听起来很大,但对于一个研究机构来讲其实只能算中等。
普通住宅小区大约在100亩—200亩之间,京都大学燕园校区占地面积约2925亩。
研究所里的建筑都是新修的,原计划同样做京大和中关村的实验基地。
虽然边上有许多自留地,显得比较空旷,但建筑上已经初具规模。
在京都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官方能拿出这一大块地来给做研究所,可见对许青舟的重视。
许青舟和宋瑶跟着季云石材料研究所转了一圈。
“这块区域包含行政中心、学术报告厅及国际会议中心。主楼采用流线型玻璃幕墙设计,顶部安装光伏板与雨水收集系统.”
季云石带着俩人走进行政楼,聊到了研究员的招聘问题:“许教授,二面的时间,你看安排在什么时候合适。”
“8月份吧。”
季云石点点头,随即说道:“我们今天早上收到了中大一位物理学教授的邮件,他想要加入研究所。”
“背景怎么样?”许青舟问。
季云石说道:“曾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有5年的工作经历,2012年回国结婚,最近几年没有什么比较出色的成果。”
“你把他简历发给我吧。”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在美国足以排进前十,不管怎么看,这份履历都还算漂亮,但回国后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这点就值得质疑了、
“好,我回去就整理好发给你。”
季云石笑着说道:“先带你去你的办公室吧,看看满不满意,如果要改,就让施工队早点动手。”
许青舟的办公室位于6楼。
二十平的样子,书桌书柜,沙发,茶几.一应俱全,相当完善。
“没什么问题。”
许青舟环视了一圈,微微点头,很满意,剩下就需要添加些小部件,比如打印机,平时用于计算的白板。
视野不错,窗户对着圆明园,绿意盎然。
另外,左手边还有一个休息间,里边一应俱全,书桌,衣柜,洗漱台,浴室基本按照宿舍的标准。
随后,季云石带许青舟和宋瑶去了一趟办公室,见了见办公室办事员。
等所有事情都做完,10点半。
行政楼下,许青舟对跟着出来的季云石说道:“老季,我们自己走走吧。”
季云石点头,研究所刚成立,工作千头万绪,他还真有点忙。
“好,这是出入证件。”但临走之际,他递上来两个工作证,许青舟和宋瑶都有,照片是不知道从哪找的。
季云石离开,就剩下许青舟和宋瑶两个人。
许青舟捏了捏身旁女孩的手,豪气地说:“看看,这是朕给你打下的天下。”
“我该把你现在的样子拍下来。”
宋瑶对这个不正经的人很无奈,吐槽:“刚才办公室那些人要是看到某个人这副中二的样子,三观一定会碎的。”
“嘁~这叫童心。”
许青舟翻个白眼,太阳出来了,他从宋瑶的包里掏出太阳伞,俩人慢悠悠地走着。整个研究所还很冷清,除了安装设备的工程师外,基本没有其他人。
人生的第一座研究所。
叮~
任务完成。
宋瑶任由许青舟牵着,躲在遮阳伞下,因为靠近颐和园,空气相当不错。
好吧,还是得承认,这家伙很厉害。
她很早之前就看过研究所的图纸,但还是没有在现场看这些庞大的建筑让人震撼。
第564章 为什么不试试超对称函数理论
俩人从研究所回来,径直回到燕东园,也懒得忙活,冷菜拌面,搞定了午饭。中午休息1小时,缓解时差带来的疲惫,下午2点的时候,又出门去看望导师。
数院。
许青舟打算去一趟顾志钟办公室,本来也打算去拜访楚院士,但楚院士上周从瑞士开完会回来,这周又跑到魔都开会去了。
老先生都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是闲不住。
许青舟不由笑起来,他见过许多老教授,每天就睡4小时,精力看起来比年轻人还充足。
中午太阳出来过后,气温快速升高,暑气渐浓,还能听到断断续续的蝉鸣,走在教学楼之间,偶尔有老师们洪亮的讲课声音。
办公室门口,许青舟还没敲门,顾志忠已经注意到他。
“嚯,你小子回来了,进来吧!”
顾志钟摘下老花镜,笑着起身去柜子里拿自己珍藏的大红袍。
“教授。”
许青舟笑着走进去,把小礼盒过去,“这是给您带的礼物,见您喜欢用钢笔,就在波士顿的手工店里选了一支。”
“你有心了。”
顾志钟乐呵呵地接过,放到一侧的桌上,虽然一直不愿意收礼,但这和平时那些带东西来求着办事的人不同,是学生的心意,不好拒绝。
“怎么没看到孟师兄呢?”
许青舟也不客气,随意地在椅子上坐着。
顾志钟拿着茶叶在许青舟面前坐下,一边泡茶一边说道:“带着那几个不成器的小家伙去魔都那边见世面去了。”
五年时间转瞬即逝,苏科伟目前在牛津大学任教,而孟斌应该博二,已经成为顾志钟手底下得力干将了。
很快,办公室内已经是茶香四溢。
五年时间,顾志钟两鬓间长出许多白发,但是精神依然健硕,走路都带风的那种。
“谢谢教授。”许青舟接过茶杯,道谢。
顾志钟说道:“尝尝这茶怎么样,老楚每次过来可都嚷着让我泡这罐茶叶。”
许青舟喝了口,尽管不懂茶,但还能喝出味道:“茶香悠远,唇间留香,怪不得楚院士惦记。”
顾志钟淡淡笑着,抚了抚茶水,抿了口,望着大半年没见的年轻人,问道:“你应该去研究所看过了吧,进度怎么样?”
许青舟放下茶杯,笑着说道:“还在安装设备,如果顺利的话,9月份就能正式运营。”
“挺好。你小子,发展得太快了。”顾志钟有些唏嘘。
他不由想起俩人第一次见面。
那是在数院图书馆吧,当时看到这小子在写一篇论文,这才五年时间,就已经是一座大型研究所的掌舵人了。
手底下出过这样一位学生,作为老师,足以说此生无憾了。
顾志钟高兴之余,还是忍不住问:“不过,你真不打算往数学上发展发展了?”
虽然许青舟在物理领域做出了了不得的成果,但在他看来,许青舟仍然天生吃数学这碗饭的,要真跑去其它领域了,绝对是数学界的一大损失。
“对于我而言,数学不仅仅是研究中强有力的工具,还是一门古老而充满艺术性的学科,当然不会就这样落下。只不过,我现在没想好该研究哪个领域而已。”
许青舟以前就考虑过数学的方向问题。从拿到菲尔兹奖到现在,算起来,他自己都快有一年没有做纯数学的研究了。
只有深入学习过数学,才更加明白数学的重要。
现在,有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
第一,挑战一个新的猜想。
在第一梯队,霍奇猜想,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这些里边挑一个,或者第二梯队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四色问题。
其它的暂时没想法。
第二嘛,就是他去年12月份在MIT的数论大会上提出过超对称ζ函数理论。半年过去,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仍然屈指可数,90%的研究者都铩羽而归。
数学的宇宙没有边际,数学家们就像冒险者,探索着数学宇宙的各个角落。
他提出的这个理论一旦成功,效果估计和普通的星际航行到启动曲率引擎跃迁星系差不多。
单单从难度来讲,超对称ζ函数理论比已有的猜想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象点说,就好比他现在是第一位攀登珠峰的人,需要进入登山者从未踏足的领域,而解决现有猜想,可以说是沿着固定路线前进,利用前人搭建的冰梯和营地。
前者犹如在欧几里得几何中证明新定理,而后者则是需要开辟新坐标系,梳理全新的知识体系。
顾志钟默了默,沉声说道:“不试试超对称ζ函数理论?”
“我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概念性的东西连完整的框架都没有,说实话,连自己都没把握。”
许青舟摊着手,无奈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