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416节

  “三哥,新领导好打交道吗?”

  吃饭的时候,盘莲花笑着问了一句。

  她今天也和崔义明碰了面,感觉对方的气场比黄志刚还强大,感觉不好相处。

  “还行吧,应该是个做实事的人,具体的还有待观察。”

  方唯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崔义明,印象还可以,但由此就下结论为时尚早。

  但不管怎么说,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还算愉快,但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过了几天,方唯问了一下赵金生:“老赵,农业税减免的申请资料交上去了吗?”

  “交上去了,现在就等着上面的审批。不过意因为此事牵扯到多个部门,不会很快,看看下个月有没有消息吧。”

  “那行,这事儿你盯着点,要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一定要及时向我通报。”

  说完这事儿,方唯便离开了赵金生的办公室,直接开车去了运输公司。

  运输公司简直是超常规发展的典型,公司目前拥有各种车辆100多辆,员工人数超过了150人。

  “支书,你咋来了?你先坐会,我给他们交代点事,马上过来。”

  到了运输公司,方唯正好碰上风风火火的邓元恩。

  邓元恩和他打了声招呼,一溜小跑去了车库,给员工们交代了几件事这才回到了办公室。

  “元恩,你平时都这么忙吗?”

  “这个不一定,不过今年以来公司就基本上没有淡季,全都是旺季,自然是一天都不得闲。”

  邓元恩给方唯泡了一杯茶,然后开始汇报公司的情况。

  方唯听了一下就笑着摆了摆手,然后起身去了车库那边。他觉得与其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还不如去和司机师傅聊一聊。

  通过聊天能获得很多信息。

  他没让邓元恩陪同,一个人到处转了转,对于邓元恩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

  邓元恩的工作作风踏实,关心员工,但在交通安全、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又很严格。运输公司的业绩连连攀升,从公司成立到现在还是保持了零安全事故。

  “元恩,干得不错,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你忙吧,我走了。”

  方唯随后离开了运输公司,去郑先发的办公室坐了一会。

  乡里的人员多了不少,回想起公社时期只有十几个人的场景,他也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乡里有这么忙吗?”

  “忙啊,怎么不忙?以前有大队和生产队两级在,很多事情都不用乡里操心。现在乡镇下面就只有一级行政村,乡里的担子自然就重了。”

  两人说着话,郑先发给方唯泡了一杯茶。

  他现在也比以前忙多了,新来的领导还不知道会不会进行人员调整,乡镇的人也是各有想法。

  方唯在办公室坐了半个多小时,便告辞离去。主要是人家的确很忙,不断的有人进进出出,想说几句话都不停的被人打断。

  他随后去了竹器厂,等盘莲花下班后才一起回到了家里。

  第二天是星期天,方唯中午带着一家人去了县城,其中也包括孙道人。

  孙道人之前去三清观住了一个星期就回到了社里,现在每天还是帮人看病,倒是倒是乐在其中。

  现在国内还没有实行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对行医资格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门,管的比较松。

  尤其是在农村,像赤脚医生这一类的都可以行医,孙道人自然也可以。不过,斌斌虽然跟着老道学习中医,但以后肯定会努力考医学院校的。

  今天斌斌也在,在车上,孙道人和他一问一答,看样子他对学过的中医知识记忆的很牢固。

  方唯一边开车一边听着两人的对话,觉得儿子天生就应该学中医。

  不过,等斌斌读完大学出来工作的时候,正是中医衰落的很厉害的时期,就是不知道儿子到时候会不会很失望。

  他不想干涉儿子的选择,一些事等到时候再说吧。

  抵达县城的时候已经临近中午,方唯今儿就是带家人出来吃饭的。他选择的餐馆就是上次和黄志刚喝酒的地方,他觉得这家馆子的菜品做的很棒,所以今儿又来了。

  老板娘比较会做生意,方唯虽然之前只来过一次,她就记住了这个客人。

  一家人走进了酒家,老板娘忙前忙后的招呼客人,还特意给他们开了一间较安静的包厢。

  方唯点了一桌菜,既然出来吃饭那就要让家人吃好,抠抠索索可不是他的性格。

  “老三,现在的生活水平是好了,以前哪敢轻易下馆子,更别提还点这么多的菜。”

  阿公深有感慨,他早些年到县里办事都是自带干粮,根本不敢去进饮食店的大门。

  盘莲花不停的帮阿公夹菜,她是那种开朗的性格,为人也大方,并不觉得现在出来吃顿饭有什么大不了的。

  吃苦的日子也过来了,现在日子也很平常,开心就好。

  吃过饭,大家在街上转了转,给两个孩子分别开了一身衣裳。小县城也比以前繁华了不少,市场里卖布的、卖成衣的,到处都是讨价还价的嘈杂声。

  随后,方唯又带着儿子去新华书店买了一些需要的书本,便把斌斌送去了学校。

  送完斌斌,一家人便返回了家里。

  时间匆匆。

  社里迎来了夏收。

  这些事早就不用方唯操心,赵金生和几位理事就安排的妥妥的。

  和往常一样,夏收夏种的主力军是农机大队。如今的农机大队不仅担负着整个合作社的耕作收割任务,甚至还有余力去别的乡镇赚外快。

  一方面是合作社的收割时间比其他地方都早,另一方面就是各种农业机械的数量很多,基本上坐到了应有尽有。

  各地的客户闻风而动,早早就开始等着合作社的稻种开售。

  【农优82】稻种由于产量大要好一些,【南光四号】稻种如今抢都抢不到,还得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最终能不能买到还是个未知数。

  “老赵,你让人公布一下这一季的销售方案吧。”

  方案是现成的,并且已经通过了理事会的审议。

  具体来说,就是优先供应签订了购销协议的农户,本县和外县都同样如此。其次是要照顾老客户和大客户。

  如此一来,【南光四号】稻种的供应就会很紧张。

第368章 利益最大化,较真

  赵金生随即让人对外公布了销售方案,很多客户自己觉得购买【南光四号】无望,便纷纷转而购买【农优82】稻种。

  也有一些客户还是愿意种植籼稻,便打算去种子公司购买其他的杂交水稻稻种。

  目前省里另外有三款不错的籼稻杂交水稻稻种,产量大概在千斤附近,口感和味道还过得去,价格能便宜一些。

  或许是汲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目前市面上的稻种纷纷调高了售价。虽然比【南光四号】稻种的价格要低一些,但差价已经不像原来那么离谱。

  夏收夏种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方唯再次过问了一下申请减免税的事情,结果却是一点音信都没有。

  人家只说是还在审核过程中,既没有说不行也没有说一定行。

  方唯冷笑了一下,就知道这件事又有人从中作梗了。

  上午。

  方唯给县里打了一个电话,说自己想见一下崔书记。

  秘书科马上把这件事向崔义明作了汇报,崔义明问了一下这两天的行程安排,然后让秘书给方唯回话,下午三点在办公室见面。

  方唯松了一口气,他和人家压根不熟悉,对方见与不见都很正常。

  回家吃过午饭,他稍微休息了一会,便驾车直奔县城。到了县城之后,他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来到了崔义明的办公室。

  “方支书,请坐。小唐,把我的好茶叶拿出来,给方支书泡杯茶。”

  崔义明难得的笑了笑,搞得方唯还挺不适应。

  那天对方去合作社视察,全程无笑脸,他甚至以为崔书记不会笑呢。

  “崔书记,我今天是有个事情想向你反映。”

  两人寒暄了几句之后,方唯便直奔主题。

  他说了国家关于育种企业减免农业税的有关规定,也说了之前有关部门核查之后,给合作社加了农业税的事情。

  “我现在按照规定申请了农业税的部分减免,可申请材料报上去挺长时间了,每次问都是说还没有审核完。”

  方唯表示,申请减免符合政策的部分农业税,是合作社的权利。有关部门批准或者不批准都得给个准话,不能这样毫无理由的拖着。

  “这事儿我知道,你得罪了地区农业局还有其他的几个部门。人家就是想难为你,出一口心里的恶气。

  你放心吧,农业税减免申请的审核期限是三个月,三个月之内,人家会给你答复的。”

  听完方唯的叙说,崔义明忍不住摇了摇头,然后直截了当的戳破了这层窗户纸。

  方唯很讶异的看了一眼崔义明,他还是第一遇到讲话这么直接的领导。

  于是他点了点头,有些人又要玩这一招,在规则内恶心人是吧?

  “崔书记,期限是期限,但一些部门也要提高办事效率啊!我就这事,那就不打扰你的工作了。”

  方唯随即起身告辞,他今天来的目的已经达到,再呆下去也没什么意义。

  他的目的是要当面和崔义明说说这事儿,实际上一点农业税的减免他并不着急,合作社不缺现金,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既然崔义明对这件事的根源很清楚,他就没有必要再说太多。

  “方支书难得来一趟,你要着急走。来,咱们聊聊合作社下属的几家企业可好?”

  崔义明却拦住了方唯,不让对方走。

  于是话题转移到了乡镇企业上,聊了没多久方唯就看出来了,对方对大力发展工业很感兴趣。

  “崔书记,发展工业肯定没错,但咱们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想发展工业其实很难。

  有个说法叫做集群效应,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瑶岭乡能聚集这么多的锁具企业,就是因为这个。”

  大力发展工业当然有前途,特别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更是前景光明。

  但问题是想发展工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人力、物力、财力、交通等等,光是一个人才问题和交通问题,就能让人头疼万分。

  方唯还特意举例,说了五金厂和大大小小锁具企业的事情。

  “你说的很有道理,我没打算放卫星,所以这些问题我都考虑过。方支书,你说要是县里大力扶持锁具行业怎么样?毕竟现在很难再搞出来这么一个产业集群。”

  崔义明并不是好大喜功的性格,恰恰相反,他是想做一些实事。

  听方唯说完,他就知道人家的肚子里是有货的,合作社能走到今天并不是靠着运气,而是选对了一个领头羊。

  纵观全县,现在对整个行业能起到拉动作用的就是锁具制造,别的都无法复制。

  比如像家具厂和辣椒酱厂,就基本上没有复制的可能性。辣椒酱厂的整个产业链都在合作社手里,家具厂掌握了设计工艺等人核心技术,而且还有无可比拟的原材料优势。

  因此,他看中了平平无奇的锁具制造,也是目前全县企业数量最多的一个行业。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锁具制造对于人才技术的要求没那么高,但我们有先发优势,只要能做大就有了行业的护城河。”

  方唯觉得多一些小五金厂也挺好的,关键是这个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竞争力。

  如果县里能大张旗鼓的扶持,说不定真能做大做强。

首节 上一节 416/4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