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从港片开始 第203节

  都是电视圈的聪明人,亚视肯定也不希望,无线的竞争太过激烈吧?

  一年时间,两家电视台弄出了三次《格斗比赛》,这频率也太夸张了点。

  事实上,就和电影圈某些类型电影火了,立即一窝蜂跟风拍摄差不多。

  这样搞,很容易就将一个电影类型,直接拍死!

  僵尸系列电影,就是最好明证!

  明明是一座金矿,可因为大量跟风的情况,短短几年时间,硬生生将一个很有钱景的电影类型,给拍废了。

  按照电影圈的规律,想要重启起码得停摆十年左右。

  等大量跟风拍摄的烂片被遗忘,才能重启这个电影类型的拍摄。

  两家电视台推出的格斗比赛,也有互相损耗的迹象。

  港岛毕竟只是一个城市,五百万人口的体量,根本就经不起折腾。

  比起两败俱伤,还不如联合起来做大做强。

  于是,两家电视台的高层私下接触,并且迅速达成了默契。

  方宜华听到消息后,也感觉很是诧异。

  “方经理不用觉得奇怪,估计亚视也有这样的意思!”

  “既然如此,那咱们能不能提出一些要求?”

  “方经理,亚视那边才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咱们这边还是不要折腾的好!”

  “这话怎么说的,难不成《拳王争霸赛》失败了么?”

  “话不能这么说,《拳王争霸赛》有些不上不下,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好吧,就先跟亚视那边谈一谈!”

  结果,方宜华亲自出马,亚视出面的却是李庄烈。

  这叫方宜华相当不爽,感觉被亚视老板武锋小看了。

  此时的亚视和无线,各自都拥有一定的优势。

  亚视在综艺节目方面遥遥领先,无线的电视剧实力更强!

  倒不是说亚视的电视剧质量差了,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收视,不是那么好超越的。

  随着亚视共享《旺角新闻》以及《小说月刊》上的故事库,已经能够稳定制作并且播放精品电视剧了。

  可是,单单精品电视剧的收视率,想要迅速拉近和无线的差距并不容易。

  除非,亚视连续出品爆款电视剧,这样的概率并不高。

  再说了,无线也不是善茬,真以为无线会眼睁睁看着无动于衷?

  当初的《天蚕变》是怎么回事,懂的都懂。

  也是如此,李庄烈此时面对方宜华,底气相当充足。

  事实就是事实,亚视的综艺节目更出彩,自然就占据了谈判的主动权。

  “亚视的《无限制格斗大赛》的启动频率,是不是太快了点?”

  “确实有点快了,电视台方面打算第四届开始,就一年一届了!”

  “哦,亚视既然有这样的打算,那不妨多退让一些,给足了无线施展空间!”

  “那又如何?无线不愿意花费重金,周边开发也是相当一般,怎么跟亚视争,不是开玩笑么?”

  “哼,只要亚视不和无线同时间段竞争,无线就有足够的优势!”

  “呵呵,无线能有什么优势,能够避免参赛选手被地下堵场收买么?”

  “难不成,亚视这边就能杜绝不成,开什么玩笑?”

  “亚视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能量,起码明星选手不会轻易被地下堵场收买,对于格斗比赛来说已经足够了!”

  “……”

  经过一番激烈交锋,最后两家电视台达成了默契。

  当然也只是私底下的默契,肯定不会直接写成合同什么的。

  从明年开始,无线上半年开展《拳王争霸赛》,而亚视则是下半年启动《无限制格斗大赛》,直接错开避免形成过度竞争。

  事实上,亚视方面对于这样的默契相当满意。

  按照老板武锋的说法,完全可以将无线举办的《拳王争霸赛》,当做《无限制格斗大赛》的次一级比赛么!

第236章 交流

  就像正规的足球联赛!

  有顶级联赛也有次级联赛,眼下的《无限制格斗大赛》还有《拳王争霸赛》,也可以按照这个模式理解。

  《拳王争霸赛》属于次级比赛,而《无限制格斗大赛》就是顶级格斗比赛了,一点都不冲突,反而还能相辅相成。

  没办法,谁叫无线舍不得花费重金呢?

  《拳王争霸赛》就只能吸引社团高手参与,众多的武馆高手,因为种种顾忌不会轻易参加。

  这就导致,《拳王争霸赛》的含金量颇为不足!

  反观《无限制格斗大赛》,不仅有港岛各方高手,还有内地以及东南亚的高手,甚至日韩高手都有参与,选手质量都不一样。

  要是出现《拳王争霸赛》的冠军选手,只能打入《无限制格斗大赛》的正赛,想要拿更高名次十分艰难的情况,那观众们会怎么看?

  就算无线再不高兴,观众们也会默认《拳王争霸赛》的档次低了一档不止。

  只要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就不是无线轻易能够扭转的。

  事实上,这对无线也是好事。

  毕竟,能够给港岛的格斗高手,提供一个不算太激烈的平台。

  确实不会太激烈,不管奖金还是周边收入都一般,那些顶级高手都不会参加,自然就给了寻常高手交流切磋的机会。

  像是陈浩南和大天二这等实力的打仔,就很适合参赛。

  只要形成了惯例,无线的收益也不会少!

  甚至,还能和各大社团开设的外盘联合,从中分一杯羹。

  亚视这边,收益自然更大!

  最近一段时间,亚视这边来了不少新面孔,全都是内地口音。

  他们都是内地的电影厂外派员工,都算是青壮人才。

  之前,武锋就以亚视和锋锐影视的名义,通过银都机构向内地的电影厂,提出了人员交流的想法。

  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

  实际上,就是看上了内地电影厂里的各种专业人才。

  希望能够通过交流的名义,请来亚视和锋锐影视帮忙,增加两家公司的实力,还有专业人才底蕴。

  内地的电影厂,类似于好莱坞的大制片厂。

  其中各部门齐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出影视行业的专业人才。

  别看港岛影视圈一片欣欣向荣的架势,可这是当初魔都电影人才南下,以及有国外进修资历的新一代影视人才集体爆发的缘故。

  除了行业顶尖的那几位之外,事实上其余专业人才的素质方面,比起内地的电影厂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多少优势甚至还大有不如。

  事实上,八十年代的内地影视圈人才,一点都不差。

  第四代导演正值壮年,第五代导演已经逐渐冒头。

  像是《大决战》三部曲,《开国大典》之类的电影,哪一部不是经典?

  《高山下的花环》这样的电影,就是在港岛也备受赞誉。

  武侠功夫片有《黄河大侠》,绝对属于实战功夫片的翘楚。

  在大场面,战争片的拍摄方面,内地甩港岛十八条街。

  也就是在商业片的拍摄理念和方式上,有不小差距而已。

  事实上,只要给内地的影视圈人才一定的商业环境,再亲手尝试几遍,很容易就能扭转想法追赶上来。

  像是《双旗镇刀客》,还有《古今大战秦俑情》,都是相当不错的商业电影。

  另外,在剧组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内地的电影厂优势极大。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十年,内地影视圈之所以被港台圈压制,主要还是资金问题。

  事实上,那时候的电影厂经营困难,大量专业人才出走,给于了民营影视公司不少的剧组人才选择。

  不然,那些大名鼎鼎的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都是怎么起来的?

  此时,国内的电影厂日子就很不好过。

  还是统购统销的模式,却是跟不上迅速提升的器材以及人工成本。

  加上各地电影公司圈地为王,不肯主动分润放映利润,导致内地的电影厂的日子相当艰难。

  全靠政府拨款,加上几十年积累的职工数量,用举步维艰来形容都不为过。

  可偏偏,每年都要新入不少的职员!

  这时候,影视院校毕业生还是包分配的,只不过能不能分到一个好单位,那就难说得很了。

  后世的人很难想象,为了搞活电影市场,八十年代的改革力度之大,绝对超乎想象。

  什么票房分成制度,什么市场卖片制度,甚至就连分级制度都弄出来了。

  可惜,最后全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继续之前的统购统销模式。

  也是如此,内地电影厂内部,有大批青壮专业人才得不到充分锻炼。

  每年的拍片数量就那么多,导筒基本都掌握在那些老资历的导演手里。就是那些剧组专业职位,也都掌握在老一辈手里。

  青壮人才,基本都是助理打杂角色,需要以十年为单位磨砺。

  等到资历足够了,这才有上位的机会!

  这回,亚视和锋锐影视,主要合作的对象是珠江厂和潇湘电影厂,还有桂省电影制片厂。

  要的,基本都是那些年轻的,属于助理位置的专业人才。

  如此,对于这些电影制片厂本身的影响不大!

  与此同时,借调这些专业人才,亚视和锋锐影视还会给于一定的资金补偿,直接用港币支付。

  这和武锋从老家招聘工厂员工一个性质,不过更好听一些罢了。

  这几家电影制片厂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好事,然后就派出了第一批专业人才赶来港岛。

  其中部分,被分配到了亚视这边。

  此时的亚视总部,还处于九龙塘的五台山。

首节 上一节 203/2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