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要登月 第255节

  而路云看着他们吃惊的表情心里暗笑。

  上一世没有他的参与《独行月球》都拿了31亿票房,这一世有了他的参与肯定不会少于35亿,甚至有可能摸40亿的门槛。

  毕竟这一世有路云的参与,国产电影的票房纪录被早早的拔高了。

  他这个演技、这个身份来演电影,那真是降维打击!

  第二天,路云以“科学技术顾问”和“客串”的身份站到了《独行月球》的开机仪式上,拍合影的时候还站到了沈藤旁边,所以被拍的清清楚楚。

  众人:“《独行月球》开机大吉!”

  消息一经发布,《独行月球》的网络热度直线上升!

  【路云又要拍新电影了?】

  【路云不是正在拍《流浪地球2》吗,怎么又拍《独行月球》了,他也轧戏?】

  【好家伙,路云决定把工作重心重新放回娱乐圈了?】

  【啊啊啊,作为路云的影视事业粉,我好高兴!】

  【早就听说《独行月球》要拍,而且藤哥要演男一号,看这站位,难道路云要演男二号?】

  【好家伙,路云现在的咖位还演男二号,这电影的配置这么牛批吗?】

  【等等,我记得《独行月球》原著里的男二号是一只袋鼠吧,路云演袋鼠?】

  【啊,路云演袋鼠怎么演?像吴颜祖在《魔兽》里那样从头到尾不知道是谁的模式演古尔丹?】

  【那请路云演有什么意义?】

  【可能有改编吧,有原著的电影基本上都得改编,有些改编的连妈都不认识,或许路云演的袋鼠化形了?】

  【你搁这演《聊斋》呢?而且特么的《聊斋》有袋鼠精吗?】

  【不是,你们都不看新闻内容的吗,人家上边写的是“科学技术顾问”和“客串”啊。】

  【奶奶的,又让新闻标题给骗了,这些媒体写标题就不能写全吗?】

  【哈哈哈,标题写全了还怎么吃流量?】

  当众人谈论路云的时候,他本人已经回到《独行月球》隔壁的《流浪地球2》继续拍戏了。

  《独行月球》开机之后他“科学技术顾问”的身份就到期了,毕竟这个身份是电影开机之前完善剧本的时候才用的。

  只有剧本完善了电影才会开机。

  而路云要客串的内容也不着急,按照《独行月球》的拍摄时间线,他客串的戏份怎么也得明年才拍。

  所以参加完《独行月球》的开机仪式他就离开了,记者们根本逮不他到,那自然也无法问他“你对现在的网络热议有什么看法”了。

  并且今天不仅仅是《独行月球》有热度,还有其他事呢,比如“木鸢号”再一次的载人飞行。

  现在“木鸢号”的载人飞行已经不再用“试飞”的名头了,而是正式服役。

  只不过未来还会有一些拓展性测试任务。

  作为新型的航天器,“木鸢号”的功能上限并没有被完全探索出来,只做公司内的商业航天员培养任务和偶尔的非常规航班商业载人任务可不是上限。

  所以航天局方面现在就在考虑要不要也用蓝星航天培养商业航天员的方式培养国家队的职业航天员。

  现在航天局还没接收购买的那架“木鸢”级太空穿梭机,但是可以先用“木鸢号”做一做探索。

  相对于培养一名航天员的几十亿,用火箭和飞船送一名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几亿,花五千万让五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就约等于没花钱。

  职业航天员进入太空是要干活的,他们在地面做的训练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进入空间站之后要适应不少时间。

  要是这样的话,那让预备航天员先乘坐“木鸢号”进入太空,先适应一下在太空的感觉,然后用装在“木鸢号”舱内的训练设备练习“打螺丝”。

  那是不是等真的进入空间站之后能立刻适应太空生活和太空工作?

  而且说实话,航天员只是地面训练确实不够全面,哪怕按照各种选拔严格培养出来的航天员也仅仅是“理论”适合当航天员。

  毕竟各种环境都是地面模拟的,并不是真正的太空环境。

  所以有些人是不那么适应太空环境的。

  比如进入太空之后体液再分配,有的人很快就能适应,看起来只比在地面的时候面部肿胀一点点。

  而有的人适应起来就比较艰难,脸肿的就跟发面馒头似的。

  之前的时候航天员进入一次空间站可不容易,如果没有生命危险是不能轻易返回地球的,所以哪怕不怎么适应也得在空间站里生活工作半年。

  可带着不适状态在太空生活工作,那既是对航天员的折磨,又会因为航天员身体不适耽误一些工作进度。

  毕竟其他航天员能发挥90%以上,而身体不适的航天员顶多发挥70%。

  现在有了“木鸢”级太空穿梭机,如果花点小钱提前让预备航天员进入太空适应适应,或许就能筛选出更适合在太空生活工作的职业航天员。

  甚至这个环节可以非常提前,提前到航天员选拔阶段,只有过了“适应太空”这一关才能继续选拔。

  毕竟培养一名职业航天员要几十亿,提前筛掉不太合适的人岂不是变相节省了几十亿吗?

  至于商业版的太空旅游是五个小时,不够训练,那么国家队可以多掏一点钱把留存在太空的时间延长到五天!

  普通人训练个一天就能在太空待五个小时,那些参与航天员选拔的人不是精英飞行员就是精英科学家,稍微训练几天在太空待五天简直轻轻松松。

  当然,前提是要能适应太空。

  航天器进入太空最花钱的阶段就是起飞阶段,真进入太空之后其实相对来说挺省钱的。

  并且“木鸢号”是具备长时间在太空的停留能力的。

  又有厕所又有餐食储物柜,顶多再加几个睡袋,足够几个人在太空太几天了。

  虽然简陋了点,但毕竟是在筛选航天员,要是连这一关都过不了,怎么执行以后在空间站待六个月的任务?

  正好淘汰!

  航天局那边非常看好这个训练模式,正在跟蓝星航天探讨各种细节。

  虽说属于航天局的“木鸢”级太空穿梭机一两年内就能交货了,但这种探索式的训练可不能拖到两年后才搞。

  因为这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真要是效果好,确定要加入航天员选拔的话,那是要重新编纂职业航天员筛选与训练大纲的,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要是提前一两年办了,等“木鸢”级太空穿梭机到货之后就可以直接开启新形态的职业航天员选拔和训练。

  而不是再往后推迟个一两年,用属于自己的太空穿梭机做了相关测试之后再搞新大纲。

  并且这也不是太空穿梭机的任务极限,还有呢!

第386章 马一龙:“只要超级猎鹰火箭成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人类航天事业发展时间不算短,但是航天发射的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好在早期的时候发射次数不多,成本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技术不行,想去太空都去不了。

  但是当人类科技发展遇到阻力,开始向宇宙环境寻求科技突破的时候,成本问题就成了一座阻挡人类科技进步的大山。

  为了节省成本,工程师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比如把载人航天任务里由航天员操作10次才能完成的设备测试分批挪到货运航天任务里。

  简单说就是把复杂设备拆成十个模块,然后一次货运任务测试一个分步骤,等十次发射之后再把总体数据合起来研究。

  别看航天发射的次数多了,但成本依然降低了。

  毕竟单纯的货运航天发射比载人航天发射便宜太多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原先短时间内就能做完的有人操作实验,分成十次无人实验之后时间线被大大拉长了。

  甚至要是中间有一个步骤出了问题,比如设备出了问题或搭乘的火箭出了问题,那这个实验就有中断、等待、时间线再拉长,甚至直接夭折的可能。

  哪怕后来自动化和智能技术发展了,十次任务可以融合成五次任务,但依然有时间长和中途风险大的问题。

  但现在完全复用的太空穿梭机出现了,它的使用成本基本上就是维护和燃料,比之前的载人航天成本便宜了很多。

  虽然比不上只进行货运的部分复用的“万户”火箭成本,但已经足够一些机构和公司重新考虑使用人力一次性完成复杂的太空实验了。

  其实以前直接让航天员进行操作除了成本贵之外,麻烦事也挺多。

  毕竟航天员都在空间站里,有些单位和公司的设备可没有进入空间站的资质。

  就算进入了,航天员在空间站一待就是几个月,航天员完成了实验测试之后相关单位和公司也只能在第一时间拿到数据,短时间内拿不回自己的实验设备。

  甚至根本拿不回实验设备。

  因为载人飞船的下行能力太少太宝贵了,几十公斤的容量装不了多少东西。

  当然,拥有航天飞机的老美在这方面有优势,但老美的航天飞机后来也没了。

  现在则是老中拥有了比航天飞机更先进的太空穿梭机,而老美则是只有载人飞船了。

  两边来了一个对调!

  当“木鸢”级太空穿梭机试飞成功之后就有不少单位和公司在琢磨这个事了。

  现在则是有好几个单位和公司主动联系了蓝星航天,开始仔细的探讨这些任务的可行性。

  如果是只需要失重环境和“少量”辐射环境的实验,航天员可以直接在客舱内进行设备操作,并且一人可以操作好几台设备。

  如果是需要失重环境和“大量”辐射环境的实验,那设备可以装在气闸舱。

  需要进行暴露实验的时候太空穿梭机可以自动打开外舱门防护壳和外舱门,直接让气闸舱处于真空状态。

  如果需要航天员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实验设备,那蓝星航天需要在气闸舱安装一套机械臂,而航天员会在密闭的客舱内进行遥控操作。

  因为太空穿梭机是毫无争议新玩意,所以单纯载人和载货之外的功能需要各方面的参与拓展。

  就比如经典的“XX只是个‘某某’游戏设计师,他懂什么‘某某’游戏。”

  要想开拓“某某”游戏的多重玩法就需要大量的玩家参与,然后总有一些天赋异禀的玩家能开发出新的或奇葩的玩法。

  最后让其他人惊呼:“这游戏298卖你们真的亏了!”

  而就在老中这边在为新技术的更多应用举行大讨论的时候,老美那边也开始向全世界宣传自己的优越性。

  九日,太空叉9米直径“超级猎鹰”二级火箭……的高级原型机矗立在简易发射台上做试飞前的最后检查,马一龙则在远处的指挥中心注视着各种数据。

  确认数据没有问题之后,他就把目光投向了远处矗立的9米直径“超级猎鹰”二级火箭……的高级原型机。

  跟之前形似“不锈钢水塔”的初级原型机相比,高级原型机已经有了真正“超级猎鹰”二级火箭的模样。

  (网图)

  高50米,直径9米的子弹头造型,具备了四处可动翼面。

  只要跟70米高的一级火箭堆叠起来,就好像“超级猎鹰”火箭已经成功研发出来了一样。

  当然,现在还只是高级原型机,不仅内部结构不够完善,外部再入面也没有铺满一整面的黑色隔热瓦。

  并且仅安装了三台测试用的发动机,而不是全装的六台。

  “快了!”

  马一龙自语道:“我的超级猎鹰火箭快要成型了。”

  “只要超级猎鹰火箭成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首节 上一节 255/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