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空间站应该都不大吧,能代替国际空间站?】
【主要是国际空间站太老旧了,现在很小的科技部件就能代替它上边很多巨大的科技部件……】
路云说完自己和安芳菲要结婚的事之后就带着家人安安心心的在太空玩了几个小时,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
这次还是安芳菲的生日,并且家人都在,所以这次的太空食品还多了一块蛋糕。
之前的时候搞太空授课已经演示过怎么在太空点蜡烛了,提前设定过“火灾警报”的数值之后路云也点了一支象征性的生日蜡烛,那接近球形的火焰确实跟地面不一样。
(地面蜡烛火焰和天宫空间站的蜡烛火焰)
蓝星航天的太空旅游起飞时间都是在上午九点,对应老美的时间是晚上的差不多时间。
当太空穿梭机返回的时候,差不多是老中的下午两点,对应老美就是凌晨时间。
所以当路云两家人在太空畅玩的时候,老美那边是深夜时间,不少航天爱好者和信息收集部门在熬夜时时关注。
信息收集部门就不说了,航天爱好者们则是羡慕路云大手笔和两人感情之后欢欣鼓舞。
毕竟作为航天爱好者,他们最想看到的就是航天大发展,其中“地球轨道上有好几个空间站”就包括在其中。
目前除了在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新的空间站规划有接近10个!
其中大多是都是老美各个私人航天公司搞的商业空间站,还有路云要搞的太空酒店。
另外就是毛子航天官方自己的官方空间站。
没办法,谁让国际空间站临近退役了呢。
毛子和老美必须要准备新空间站了。
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各种毛病越来越多,不是漏气就是设备失灵。
国际空间站最开始的时候是定在一五年退役,后来推迟到了二零年退役。
因为当时的国际空间站的运行状况良好,且各国希望继续利用其进行科学研究。
等快到二零年的时候,退役时间又推迟到了二四年。
因为国际空间站的设备和系统虽然有点小毛病,但仍能正常运行,且各国在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方面有很大需求。
主要的是暂时还没接盘的新空间站,所以需要一些缓冲时间。
现在距离二四年还有三年时间,理论上二四年的时候会有至少五个新的空间站开始运行。
哪怕不是完全体,但至少会有一节太空舱室运行。
根据航天爱好者们对信息进行汇总计算,这里边建造最快的就是蓝星航天的“太空酒店”了。
现在路云说要在里边举办太空婚礼,那时间应该更准确了。
【根据蓝星航天发布的任务规划,太空酒店明年就可以发射第一个舱室,而路云要在里边举行太空婚礼,会邀请一些嘉宾,那只有一个舱室是不够的,所以我感觉太空酒店整体四个舱室能在二三年完成,成为第一个完整运行的商业空间站!】
【差不多,跟我计算的时间差不多,毕竟路云是出了名的快!】
【那这样的话,毛子的新空间站应该是最慢的,毕竟它的财务情况大家都知道,给到航天方面的拨款就更少了。】
(毛子的新空间站模型)
【嗯,有可能他们会在二四年退出国际空间站之后发射一座核心舱先用着。】
【我怀疑他们是否有钱造新的空间站,毕竟他们的唯一一艘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都因为缺钱维修困难,他们会有钱往航天方面拨款?】
【不是说要跟老中搞国际月球科研站了吗?航天方面应该会增加拨款吧?】
【不好说,毛子现在的情况一切都不好说。】
【我也觉得,现在的航天领域基本都看商业航天公司了,除了路云的太空酒店,估计只有港湾一号空间站、公理号空间站和轨道礁空间站能发射一些舱室了。】
【是这样的,除了空间站的制造公司,它们的发射公司也都有保障,路云的太空酒店可以让长征十号火箭发射,港湾一号和公理号依托于猎鹰九号火箭,而轨道礁是蓝色起源发射的,会用新格伦火箭发射。】
【哈哈,要是这样的话我很看好港湾一号,因为它只有一座舱室!】
【还真是……】
第453章 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商业空间站
港湾一号空间站确实只有一个舱室,它的定位类似于老中曾经的天宫一号和二号“空间实验室”,只是用来验证空间站技术的。
港湾一号也是为之后的港湾二号正式空间站做测试。
当然,因为后发的技术优势,港湾一号要比天宫一号和二号要大、要先进不少。
(港湾一号图片)
作为商业空间站的港湾一号,它采用单体舱段,是一种紧凑的商业空间栖息解决方案。
它的单体舱段直径4.4米,长10米,质量为14吨,有一个1.1米直径的穹顶舷窗,配备星链网络,加压空间80立方米,人居空间45立方米,承载量为4人。
它的生命支持系统可以支持4名宇航员在轨生活和工作1个月。
对于国家空间站来说有些小,毕竟不管是国际空间站还是天宫空间站都可以支持人员常驻6个月!
不过对于初始的商业空间站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
等到以后建造了港湾二号空间站,就可以恢复6个月的驻留期了。
港湾空间站跟太空叉航天公司是强绑定关系,除了使用猎鹰九号火箭发射舱室之外,还会使用龙飞船进行物资和商业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任务。
另外,它上边还会配备星链激光通信系统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连接。
这可以解决过去国际空间站通信受限的问题,支持科学实验、实时数据传输和地面通讯。
是的,相对于纯作为太空旅游设施的蓝星航天公司“太空酒店”,它还会提供科研支持。
它最早的计划是二三年发射,目标是成为全球首个投入实际使用的商业空间站,领先于其他竞争者,填补未来国际空间站退役后的市场空白。
它将参与NASA的私人宇航员任务计划,为私人客户、科研机构、国际太空机构提供前往空间站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低地轨道的商业应用。
所以它作为独立的太空栖息模块,具备生活支持、科学实验、技术测试等功能。
可以作为微重力实验室,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多领域的科学实验,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和技术验证。
计划通过与主权政府、国际太空机构合作,开放空间站使用权,吸引全球用户,推动低地轨道经济的发展。
之前的时候已经与几个国家签订了备忘录。
不过在路云公布了“太空酒店”之后港湾一号就改了宣传语,不再说自己要做第一个商业空间站了。
因为眼看着“太空酒店”的第一个舱段发射时间比自己的发射计划时间早。
但还是声明自己会是第一个支持科研实验的商业空间站!
并且它还公布了自己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在三零年代打造出具备人工重力的商业空间站,让人类能够在太空中长期稳定地生活与工作,构建起真正的“太空家园”!
而另外一个有实力的商业空间站计划就是“轨道礁”空间站。
跟运营港湾一号的新公司不一样,作为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取而代之的几个商业空间站之一,“轨道礁”的公司配置就豪华多了。
“轨道礁”项目由蓝色起源牵头、塞拉航天协作,建设与运营合作伙伴还包括亚马逊、波音等。
都是巨头公司!
所以他们的目的是:100%让联邦在地球地轨保持领导地位!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轨道礁”的初始构型包括“大型柔性环境”居住舱、节点舱、核心舱和实验舱。
可定制舱段,也可扩展构型。
(轨道礁空间站效果图)
它高达830立方米的加压空间能容纳10人,可接受龙飞船、联盟号、星际客机、追梦者航天飞机等几乎所有现役或待服役飞船的来访。
因其大空间和相对于历史上空间站的建设运营低成本,它才被称为“真正的太空酒店”。
因为国际空间站的加压空间是900多立方米,用了十几年时间,通过40多次飞行发射、组装完成。
而“轨道礁”计划两年时间全部组装完毕830立方米的加压空间,可以达到国际空间站加压空间的90%。
但它的造价和运营费用却只有国际空间站的10%。
国际空间站造价高达上千亿美元,足够买25艘尼米兹级航母,但轨道礁空间站项目,预计最终只会花费几十亿美元。
即便项目超支,也就是百亿美元出头。
对于现在经费有些困难,一直搭伙过日子的NASA来说,10%的成本,90%的性能的轨道礁空间站……他们做梦都会笑醒。
毕竟以前的时候,这种性价比可都是老中那边的盗版货才能达到。
而轨道礁空间站之所以这么便宜,主要还是托了充气舱的福。
与传统的硬壳空间站舱段不同,轨道礁项目为了将舱段直径做得尽可能大,大胆采用了由高强度聚芳酯纤维材料制造的充气舱段作为轨道礁空间站的舱段核心。
目前轨道礁项目正在测试中的充气居住舱直径能达到6米,但未充气的时候直径只有4米多,发射时可紧凑地装入5米直径火箭整流罩内,进入太空再充气展开,形成坚固的结构。
这种舱室的体积约300立方米,可容纳4名宇航员及运动和科学设施。
要知道天宫空间站最初的“T”型三舱结构只有340立方米的加压空间站,增加了额外的“太空码头”才增加到450立方米。
而蓝星航天“太空酒店”的“十”字型四舱结构是380立方米。
830立方米的轨道礁空间站自然会说自己才是“真正的太空酒店”。
他们声称:“我们以革命性的、可扩展的空间站技术彻底改变了空间站。”
“我们的技术将首次实现正向的单体经济模型,从而全面开启太空商业化。”
“我们的生物技术和工业合作伙伴将利用我们的‘太空工厂’进行新产品创新开发,这将极大地颠覆地球市场,造福地球人类!”
看了他们的声明,航天爱好者们是不承认轨道礁是“太空酒店”的,毕竟它不仅仅搞太空旅游,还要搞太空工业和科研实验。
真太空酒店还得看路云的“太空酒店”,那才是单纯为太空旅游而生的。
哦,还有太空婚礼。
第454章 怎么又是娱乐圈爆雷了?路云的含金量持续提升!
虽然规划中的新空间站不少,但这些新空间站的规模和靠谱程度各不相同。
像路云的“太空酒店”和蓝色起源牵头的“轨道礁”空间站,这两个是又靠谱又有规模。
“港湾一号”空间站虽然靠谱,但它只有一间太空舱室。
成规模的“港湾二号”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公理号”也是好几个模块组成的商业空间站,但是它的进度要慢一些,并且貌似有点不靠谱。
一是它的开发公司没有蓝色起源那么财大气粗。
二则是公理号空间站初期结构没有动力模块,需要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才能保持轨道,等到后期才会拼接上自己的动力模块进行独立运行。
但国际空间站的存在时间是没有准确概念的,随着它超期服役的时间越来越长,它突发故障的概率就越大。
万一要是遇上一个无法解决的大故障,并且当时的公理号空间站还没发射舱室或还不具备独立运行能力,那影响可就大了。
另外的一些商业空间站就都是单模块的“空间实验室”了。
它们不像“港湾一号”那样有后期的多模块空间站,始终就是单舱结构。
例如老美的军火与航天巨头诺格和NASA合作开发的模块化商业空间站,它打算承接国际空间站退役后的一小部分科研和载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