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1979! 第221节

  “又玩啊?”许淑芬叹息。

  魏红:“咱们去王府井逛逛呗,顺便还能去我哥那个四合院看看。”

  许淑芬心道我刚从那边回来,不过老娘也兴致勃勃,她也没有扫兴。

  “好吧,走走。”她把床下面都扫干净了,然后又把朱霖的工牌放回了床底下原来的位置,这东西自己拿着烫手。

  这次逛街魏红还用自己的工资给外婆买了一件得体的老年新衣,包括鞋子。

  因为很快她就要和梅文化家长见面了,梅家家世好,外婆也不能跌份儿啊。

  最后她们去了一趟四合院,魏红看着那片菜地惊诧道:“怎么有人种地浇水了啊?”

  许淑芬打趣道:“可能是田螺姑娘干的吧。”

  还是老娘看透了:“淑芬这是你弄的吧。”

  许淑芬点点头。

  “啊,娘你中午没休息啊?”魏红心疼不已,表示今天一定要下馆子犒劳老娘。

  许淑芬戳着她的脑袋瓜:“你怎么跟你哥似的,成天下馆子,难道你娘的手艺不如馆子吗。”

  魏红挽着老娘的胳膊:“现在回去做饭太晚了,咱们就在这附近看看,不吃大馆子,这总行了吧,而且我发了工资,这顿我请。”

  然后她们走着走着,过了北沿河大街,在翠花胡同看到了一家小店,名叫“悦宾饭馆”。

  店并不大,就四张桌子,挂着一个黑板写着菜和菜价,还算实惠。

  老板娘笑脸相迎:“我们今天是刚开店,几位里面请,今天的主食免费供应,只要粮票就行。”

  她也是看到报纸上关于那个东方新天地的优惠政策才想起用这种方式吸引顾客的,结果她好像多虑了,魏红她们坐下不久,陆续来的客人就把四张桌子占满了。

  听她这么说,魏红问:“刚开店?你们不是公家的买卖啊?”

  老板娘刘桂仙笑道:“不是,我们是个体买卖,这店面也是我们自己家的。”

  还有跟老板娘认识的街坊道:“刘大妈的手艺那是一绝啊,我早就等你们两口子开店了。”

  魏红也算是跟她哥吃过不少馆子了,这还是第一次吃到个体户饭馆,觉得颇为新奇,于是点了老板娘自称最拿手的蒜泥肘子和锅塌豆腐,然后又要了一个糖醋排骨,三个菜,三碗米饭。

  按照他哥的说法,下馆子如果不为吃肉,那何必下馆子呢。

  魏红吃了一口锅塌豆腐,跟她在北大吃过的对比一下,北大的已经算很好吃了,但老板娘做的更绝。

  而许淑芬在吃过蒜泥肘子后也心服口服,她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处理的,口味确实很独特,难怪卖这么贵。

  原本她还想着人家能开饭店,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呢?

  许淑芬觉得丈夫在哪,儿子在哪,女儿在哪,哪里就是家。

  现在看来儿子女儿肯定都要落在燕京,至于她家老魏,看样子在老家也待不住,那自己很可能也要跟着他们爷仨儿来到燕京生活。

  而且很显然,燕京的生活质量比老家强的太多了,她也喜欢有电视解闷,有电扇去热,有冰箱放菜的生活。

  可自己总得找点事干吧,毕竟自己还不到四十岁,还没到混吃等死的时候,所以刚刚听说这是个体店的时候她冒出了这么了‘我上我也行’的想法。

  不过在吃完对方三道菜之后她觉得自己还是有差距的。

  等老板娘不那么忙了许淑芬跟她聊了起来。

  “大姐你这手艺是从哪练的啊?”

  刘大姐很客气,她笑道:“我以前给人家当保姆,每天要做饭,长年累月就练出来了。”

  “保姆?”这个词在许淑芬听来挺陌生的,她就当是家庭厨师吧,她又问,“那经常可以做这种荤菜吗?”

  “对啊,雇主最爱吃的菜就是我最拿手的。”

  许淑芬懂了,在过去这些年她哪有机会碰荤菜啊,也就每逢过年的时候能琢磨琢磨怎么把肉菜做好吃,这方面自然差一些。

  就算做菜的时候放油也要掂量着,就说这锅塌豆腐,她也会做,差就差在用油上了。

  但要说用最少的油做好吃的素菜,这方面自己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吃完饭三人回了华侨公寓,恰好看到许云云骑着一辆自行车回来,还是一辆小巧的飞鸽排。

  魏红激动道:“云云姐你哪里的自行车啊?你啥时候学会的骑自行车啊?今天文化哥怎么没送你啊?”

  外婆笑道:“你这丫头连珠炮似的,你让她怎么回啊。”

  许云云慢条斯理道:“今天文化哥有事,就让我自己回来了,这是他的自行车,暂时让给我骑,从昨天他就开始教我了。”

  作为山区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机会骑自行车,不过云云天赋不错,两天就学会了。

  她赶紧下来让魏红也试了试,小红早就会骑了,只是家里没车。

  “我哥说我考上大学就送我一辆自行车,我该让他兑现了再走的。”

  云云道:“明天你上班吗?我骑自行车送你啊。”

  魏红:“文化哥又不送你啦?他忙什么呢?”

  云云答道:“他想找一家饭馆能稳定给我们提供便宜好吃的员工餐,忙那个呢。”

  听到这话,许淑芬心头一动。

  ~

  山东,临沂,沂蒙山的某个山坳里。

  魏明昨天就到了临沂,但剧组绝大部分成员都已经进山了,并且在山里搞了一个驻扎地,就在山里吃住,短期内都不打算下山了。

  所以他过了一晚上,第二天才在留守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上山找剧组,下午才找到了。

  好家伙,除了男主角李宝田完美符合魏明对男主角的想象,其他工作人员也一个球样,都像是战争期间的当地农民。

  魏明先是见到了张易谋,然后由他领着去驻扎的帐篷找到了正在休息的魏解放。

  有牛的戏份魏解放才会派上用场,其他时间他想干啥干啥,昨天晚上他和张易谋聊了一宿家史,第二天张易谋依旧神采奕奕,老魏却精神萎靡。

  张易谋道:“魏作家你和解放叔聊着,等会儿开饭了我叫你们。”

  说着他就退了出去。

  “你和老张聊啥了,这么投机?”

  魏解放嘿嘿道:“昨晚我和小张交心了,没想到我们俩的身世竟然如此相似。”

  “你俩身世?相似?”

  魏解放:“对啊,你不知道吧,他也有个大伯去了台湾,而他父亲选择留下来为新中国效力,而且他大伯也是黄埔的,不过是黄埔十二期的小字辈,另外他二伯是十五期的。”

  “哦?”

  魏明倒是隐约记得张易谋在台湾有个大伯,所以他家成分不好,却不知道这么详细。

  因为老魏和老张都是因为魏明的关系进入剧组的,所以两人天然比较亲近,不过张易谋这人太沉默寡言,就是闷头做事。

  老魏也是不断跟他拼酒,又坦白了自己家的一些情况,老张才跟他交心的,然后老魏发现:竟能如此相似。

  魏解放又道:“我爷爷是保定陆军学院的,小张他爷爷是燕京大学的,勉强也算你们北大的,都是名校呢,他爷爷回到老家后想剿匪,结果没成功,所以他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了黄埔军校,跟我爷爷当初一心报国,然后培养你大爷爷进了黄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魏明:“不过我爷爷如今在香港这事你没跟他说吧。”

  “我又不傻,打死也不能说啊。”老魏压低声音。

  魏明点点头:“我最近收到了爷爷的来信,也给他回了一封,还说了小红考了省理科第一名的事。”

  “那你有没有说我作为特殊人才被邀请拍戏啊?”老魏随口问了一句,然后站起来“嗷”了一嗓子。

  “你说啥,小红考了第几?”

  “第一,全省第一,”魏明认真道,“清华和北大的招生老师全都跑到家里争着要她,省里的报纸,县里的领导也都登门拜访,附近村子里的人都围着咱家看热闹。”

  听到魏明这番话,魏解放脸上一阵狂喜,然而笑着笑着就捶胸顿足起来。

  “吴天明误我啊!”魏解放遗憾万分,这么重要的时刻自己竟然不在家!

  魏明就知道他是这个反应,于是又安慰道:“没事,还有升学宴呢,到时候好好操办一场,把村里人都请来。”

  “小红什么时候开学啊?”

  “八月底啊。”

  魏解放恨恨地捶着床板:“这部戏要拍到九月底,升学宴我也赶不上啊!”

  他揪着胸口,心痛入髓。

  好像还真是这样,魏明都乐了:“那要不等过年的时候补办一次升学宴?”

  想到这个逼要延迟半年才能装,老魏今晚都没食欲了,就沉默地看着魏明跟吴天明、李宝田等人谈天说戏。

  唉,早知道就不接这部戏了,因小失大啊!

  直到半夜里,工作人员都睡了,老魏突然坐起来,叫醒身边的儿子:“你说十月一的时候小红学校要放假吧,咱们那时候办升学宴怎么样?!”

  ……

  (保底二合一,今天少了点,明天补)

第231章 婆媳见面2

  魏明来到剧组的时候女主角刘小庆的戏份已经结束了,人刚走。

  虽然戏份不多,但她演的挺爽,就是有点遗憾错过了来探班的魏作家。

  不过还有别的戏等着自己,耽误不得,只能赶紧回京。

  回到北影厂后,她见到了《原野》的导演凌梓女士,以及本片摄影师,同时也是凌梓导演丈夫的罗丹。

  《原野》的原著是曹禺先生,电影制作方是海南影业,这家公司是新闻社刚刚成立的专门用来拍摄故事片的,但因为是第一次拍故事片,所以拍摄还需要北影厂和长影厂的协助。

  “凌梓导演好,罗摄影好。”刘小庆面对导演和摄影师的时候非常客气,丝毫没有当红影星的架子。

  再有几天他们就要去东北拍戏了,几位主要演员都要在燕京碰面,然后一起北上。

  不多一会儿,影片男主角杨在保也来了,男女主角算是凑齐了。

  杨在保是上影厂的当家男星,去年国庆献礼片《从奴隶到将军》就是他主演的,他因此和北影厂的张金玲一起成为了《大众电影》复刊后的第一组封面人物。

  四位电影主创讨论了一上午的拍摄计划,到了中午,刘小庆想着请他们到北影厂食堂吃饭,自己怎么说也是东道主,这顿自己请了。

  不过凌梓导演却突发奇想:“我家阿姨开了一家饭馆,我有些馋她的手艺了,要不我们去那里吃饭。”

  丈夫罗丹问:“是刘阿姨吗?”

  “嗯。”

  罗丹点点头,刘阿姨手艺确实不错,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两个演员都没意见。

  然而出门的时候杨在保碰见了他在上影厂的同事朋友达世常。

  杨在保介绍道:“小达来北影厂试镜一个角色,我们是一起进京的的。”

  达世常也是此时上影厂的当家男星,身高一米八三,相貌英俊,气质儒雅,去年的《曙光》,今年的《燕归来》都是他的代表作,明年还要代表国家参加柏林电影节呢。

  另外他和杨在保在六十年代合作过《年青的一代》,所以两人关系不错。

  “结果怎么样?”杨在保关心地问。

  达世常笑着点点头:“基本定下来了。”

首节 上一节 221/4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