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魏叹息一声:“也不知道牛大牛二小强它们仨怎么样了,还真有点怀念它们的味道。”
“牛大牛二小强?”
“就是剧组那三头奶牛啊。”
“为什么第三个不叫牛三?”
老魏:“因为它特别犟,脾气倔,我就叫它小强了,一般情况下都是牛大牛二在拍戏,它就是混饭吃呢。”
“那它们的味道又是怎么回事儿?”
“我是说牛奶的味道。”
没想到老魏在剧组的时候还有这种待遇,牛奶管够。
~
第二天,魔都。
新锐作家王安忆还没收到《收获》的样书,但她迫不及待跑去书店买这一期的《收获》,因为她第一次在《收获》上发表小说,一个中篇《尾声》。
没想到自己起得这么早,竟然还是遇到了排队长龙,而且可恨的是前面竟然还有人一下子买了五本。
这人该不会是黄牛吧,王安忆忍不住有些忧心。
毕竟书店进货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排队的人又这么多,万一到自己的时候卖光了,今天就不能先睹为快了。
书店的店员也担心这个问题,多嘴问了那个青年几句。
他说:“我外公,我爷爷,还有我们领导都喜欢看《人间正道是沧桑》,我自己也喜欢,多买几本送人不行啊,我又不是没付钱。”
又有人问了:“你爷爷,你姥爷,你领导,加上你,这才四个人呢,你买五本干嘛。”
年轻人羞涩道:“我还有对象呢,她爸爸也喜欢。”
现场满是快活的空气。
总算轮到了王安忆,还好,这次据说首印量很大,书店存量也足,王安忆顺利买到了这一期《收获》,翻开目录页,还没看到自己的《尾声》,就被字体加粗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吸引到了。
原来这还不是结局啊,还有一个“下”呢!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分成三期连载的,都以为这一次就能看到大结局了,结果万万没想到,钱花了,但结局没能看到。
王安忆看了一下页码,估计这次又是二十多万字,所以三期下来,《人间正道是沧桑》起码是一部超六十万字的大长篇啊!
好家伙,王安忆今年27岁,出道五年,不曾写过长篇小说,五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加上散文杂文,加起来也没有60万啊!
60万那得多少稿费啊,难怪他那么喜欢请客。
当初在燕京的文学讲习所,王安忆也是学员之一,是魏明请客的受益人。
把魏明视作文学道路追赶目标的王安忆寻了个安静地方,开始认真读起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中》。
而全国很多城市的书店、邮局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热切的读者买完《收获》立即找个没人的地方迫切地读了起来。
书接上回,自西安事变之后,国共明面上又开始了合作,江立民也开始了一段直面鬼子的军旅生涯,魏明借鉴了部分《亮剑》和鬼子作战的经典桥段,写得又爽又乐又悲壮。
江立民跟李云龙比起来要文化的多,但也有混不吝的时候,也擅长使用鬼点子出奇制胜。
而这段剧情里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王耀武,他和江立民是黄埔三期的同学,也是果党正面抗战的典型人物。
在这里他充当着楚云飞的角色,而事实上楚云飞的经典台词“就算是几万头猪,共军想要抓完也要抓几天吧”也是王耀武本人说的,楚云飞这个影视形象对王耀武多有借鉴。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日热潮掀起,江立民在一次作战中为了获得胜利带头冲锋,不幸受伤。
因为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组织安排他去魔都治病休养,这里明显就借鉴了陈大将的经历。
~
唐生明家。
唐生明,沈最,文小强,杨伯涛,郑庭笈等老朋友凑在唐生明家,大家都在看书,人手一本《收获》,都是唐生明买的。
唐生明更过分,让保姆一口气买了六本《收获》。
当看到前期剧情的时候,几个功德林校友纷纷怀念起王耀武那老小子来,可惜59年被特赦,68年就过世了。
而当看到江立民去魔都的时候,沈最眼睛直了,因为他看到了“燕双鹰”!
在魏明的小说中,江立民和燕双鹰是两个人,燕双鹰还是江立民的手下,是负责具体出手的人。
一看到这个名字,沈最就知道,这位年轻的作者肯定是查阅了一些秘密档案。
唐生明则指着他看到的这段回忆道:“果然,江立民的原型很大一部分来自陈大哥啊,这里还有我的戏份呢,当初陈大哥来魔都养伤,都是我帮他扫平那些宵小之辈的,可惜他走的太早了,还不到六十岁。”
另外几位心想,要不你都没进功德林呢,直接就是大干部,打一开始就跟共党眉来眼去的。
江立民因伤来到魔都后,直接就接手了这里的地下工作,开始了另一段传奇。
这《人间》第二部也分前后两阶段,前面是正面战场,后面是敌后战场,不仅要面对长三角垂涎欲滴的日寇,还要提防着汪伪和反复无常的老蒋,故事看点更加密集,看得人欲罢不能。
另外第二部还出现了江立民的感情戏,准确讲是第二段感情戏,第一部中他老师的妹妹已经死于清党,两人有段朦胧的感情,那之后江立民也经历了几年的感情空窗期。
~
“嘿嘿,没想到魏老师写爱情也是一把好手,《人间正道》这两段感情戏都挺好的,着墨不多,但增色不少。”
“但我总觉得这个女主角活不到第三部。”
“哈哈,我也有同感。”
刘振云所在的78中文系里也开始了对这部小说的讨论,其中一人甚至还想让刘振云把魏老师请过来大家一起探讨。
刘振云爽快应下了,动身去图书馆找人。
恰好魏明从图书馆出来,脚步匆匆。
“明哥,我们宿舍……”
不等刘振云说完,魏明就道:“老刘,今天我肯定是没空了,改天吧。”
“哦,好吧。”刘振云看着魏明背影远去,懊恼不已,自己该问问是什么事的,说不定自己也能帮上忙。
刚刚有个电话打到了图书馆,找魏明的,魏明接完电话就急着出去,骑上摩托直接到了协和,并在这里见到了巴老,韦韬等人。
大家都在等一个沉痛的消息。
在等待的过程中,巴老把茅盾先生生前最后一篇文章拿出来给魏明看。
“他说这篇文字就拿来等《人间正道是沧桑》出版的时候作序用了,这是你的荣幸,也是这部小说的荣幸,我希望你也能砥砺前行,不辜负茅盾先生的期待,也让这篇序言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也正是因为这份缘分,巴老才把魏明也叫到了医院,一起送茅盾先生最后一程。
魏明接过那几张纸,文章并非先生亲笔,而是本人口述,由儿子韦韬记录,这几张纸少说也有两千字,放在魏明手里沉甸甸的。
“历史的褶皱里,总有些许暗流与明光,如长河奔涌,裹挟着泥沙与星辰,最终在时代的滩涂上刻下深浅不一的纹路。
《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书,恰似一幅工笔长卷,以江家两兄弟的浮沉为经纬,织就了半世纪中国革命的磅礴图景,书中人行走于历史的刀锋,血泪与理想交缠,信仰与亲情撕扯。
“而所谓“正道”从来不是庙堂高悬的匾额,而是泥泞中跋涉的脚印,是背叛者午夜惊醒的冷汗,是沉默者最终爆发的呐喊……”
接下来茅盾先生还一个个分析了江立民、江立中、江立华等主要人物,洋洋洒洒又是一大篇。
先生看的真是认真,这些评论字字珠玑,且没有透露人物命运,可以很好地为准备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更快地进入故事,真是用心啊。
“山河裂帛,岁月成碑。一部书的重量,不在于它记录了多少风云,而在于它如何让尘埃里的呼吸和星辰共鸣。
谨以此书,致所有在喧嚣中倾听寂静,在破碎中拼凑完整,在匍匐中仰望星空的人。
人间路远,正道未央,惟愿沧桑过后,我们仍有勇气对岁月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看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几个字,魏明的眼眶也忍不住湿润起来。
他和先生虽然交际不多,谈不上熟悉,只是照片之交,但先生这篇序言写得极为赤诚坦率,而且质量奇高,哪怕单独拎出来都足以登在语文课本上了。
正当魏明轻揉着眼睛,一位医生走了过来……
第285章 一首歌撬动全世界
抢救的医生出来让家属准备,但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先生才被宣告去世。
这时魏明已经回家了,为了不打扰父母,直接就住在了北池子的四合院,警长守在床前,银杏蹲在屋外。
当天新华社就发了讣告: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沈雁冰(笔名茅盾)在燕京逝世,享年85岁。
并介绍了他的生平,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49年当选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并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以及在政协的职务等。
他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子夜》《虹》《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最后强调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地位。
龚樰人在苏北知道了这个消息,因为她出演了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子夜》的电影版,也忍不住心中悲伤遗憾,并给魏明写了一封信。
而上影厂已经开始加紧灌制拷贝,准备尽快让全国观众看到茅盾先生的这部作品,当初他还亲自为剧组拍了一段镜头。
除此之外,全国很多文学界人士纷纷写文章纪念茅盾先生,巴金先生也留下了“火不灭,心不死,永不搁笔”的文字。
魏明也不例外,写了一篇文章纪念并感谢这个跟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的大文豪。
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把稿子投给了《人民文学》这个由茅盾先生一手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
而且很快就得到了《人民文学》编辑的过稿通知,投入感情写的文章,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关键他们没想到先生最后一篇文字竟然是给魏明的小说做序,这是何等的重视和期待啊!
不过20岁就能写出大长篇《人间正道是沧桑》,潜力之大之明显,也确实值得期待。
在全国纪念茅盾先生的热潮中,海外同样也有反应。
新加坡《南洋商报》刊发了悼念文章,称茅盾的逝世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大损失。
日本媒体对茅盾先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短短18天内发表了约17篇关于茅盾的文章,高度肯定了他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并对其代表作《子夜》进行了深入品评。
而在茅盾先生的追悼会上,以茅盾先生25万遗产为奖金池设立的茅盾文学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该奖旨在鼓励长篇中文小说的创作,同时由巴金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并将在后续公布具体细则。
25万啊!
在万元户都是稀罕物的年代,25万无疑是一笔巨款。
如果以现在两万块能在燕京买一套很体面的房产计算,这笔钱放在后世大概相当于六七千万。
而且这还是国内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可以预料的是,这个奖项不出意外将成为中文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起码是之一。
国内新闻都在报道茅盾先生去世和茅盾文学奖的消息,而国际新闻方面,美国的里根拔得头筹。
因为这位新总统步了约翰·列侬的后尘,被枪击了,只不过他运气好一些,最终抢救了回来。
一开始国内报道省略了很多细节,北大学生们纷纷对这次事件背后隐藏的政治真相表示好奇,是政敌干的还是不满他施政方针的民众呢?亦或是苏联……
恐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竟然是一个女明星的脑残粉为了吸引她的注意模仿电影人物干出的这番事。
就连魏红她们这些大一的女生都在讨论这件事,周末回家她还跟父母讨论起这件事。
他们再次意识到美国真乃龙潭虎穴啊,大明星会被枪杀,总统会被枪杀,这还有安全可言吗?
这样就算是让魏明跟着小红一起去留学他们也不放心啊,起码他们两口子也得跟着。
魏明就坐在沙发上跟外婆嗑瓜子,听到老爹也想跟着去美国陪读,笑道:“那咱们全家都去美国了,国家万一以为我从此就不回来了怎么办。”
“哎哟,这可不行,”许淑芬忙道,“儿子现在也是有头有脸的大作家了,代表国家形象,可不能让国家操这个心,他们俩去就行,咱们就在这守着家,等他们回来。”
老魏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只能遗憾打消了深入虎穴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