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逃往台湾,“华”去了美国,“民”留在了大陆,“族”尚未成年。
“此时江立民看着父亲的墓碑,只有一个念头,希望兄弟姐妹四个能跪在父亲坟前,齐刷刷磕三个头,待站起后扫扫膝盖上的土,抛下过往的不愉快,兄弟间抱一抱,笑一笑,回家的幽静小路上,看着小弟无忧无虑的玩闹,在不知不觉间一点点长大……”
这一段写得真好,平实动人,意韵深远,老茂很想跟大家讨论,可惜人家都已经看过了,也早就讨论过一轮了,此时睡得睡,迷糊的迷糊,没人跟他说话。
他只能憋着,憋的实在受不了就去列车厕所解决一下,回来后困意袭来。
~
第二天,电影学院内,来上课的朱霖听到同学们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讨论心中那叫一个美,那可是我男人写的。
阿龙听到同学们的讨论也很得意:那可是我兄弟写的!
此时柳如龙正在为香港之行做准备,他们《秦时明月》已经完成了前面三话的内容,这对于大陆漫画界是前所未有的风格上的创新。
不过因为太创新了,所以只能瞄准海外市场。
同一栋宿舍楼里,张易谋刚刚看完《人间正道是沧桑》,作为大伯也在台湾的人,他看完最后一个篇章的感触是相当深的。
前两年如果大伯回来,起码还能看到奶奶,可现在再回来,就只有一个坟头了,而奶奶去世前最挂念的就是这个不在身边的大儿子。
此时两岸也没有信件往来,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这时同宿舍的顾尝卫拿着一份《文艺报》进来。
“快看快看!茅盾文学奖的标准出炉了!”
另一个同学吕乐道:“我看看我看看。”
张易谋没看,同学们直接念了出来。
首先是入选标准。
“需是13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且须要在大陆出版。多卷本作品需全书完成后参评,少数民族文字作品需翻译为汉文出版……”
第一届评选时间是从1976年至1981年的作品,以后则是以“三年”为一期(后改为四年)。
另一名同学张会军道:“你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能得奖吗?”
顾尝卫:“魏明会不会太年轻了,有时候不是写得好就能得奖的,你们没看金鸡奖的报道吗,他就没得奖。”
吕乐:“我觉得也是,毕竟才20岁,以后有的是得奖机会,评奖人肯定要想着先给老前辈了。”
张黎道:“而且这部小说写了不少偏正面的果党人物,虽然我很喜欢,只恨这不是我的的作品,但外界其实还挺有争议的。”
最后张易谋合上《收获》,淡然道:“你们不要忘了,茅盾先生临终前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什么。”
“嘶!”张黎倒吸一口小宋嘉,“怎么把这事儿忘了。”
大家这才想起来,茅盾先生去世前最后一篇文章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序言,只是这篇文章一直没有发表,大家都快忘了这事。
这象征意义可就太重大了,说不定先生临终前就定下了《人间正道》的得奖资格。
顾尝卫道:“其实以作品质量,不看作者年纪的话,我觉得《人间正道是沧桑》当为优秀长篇小说的标杆,人物、故事、背景描写,还有中心思想的深刻程度,都是当今长篇小说里首屈一指的,里面不知道是作者的多少心血凝结,不像有些大长篇,写着写着就找不到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了,前后思想不统一,就像换了个作者似的。”
众同学点头称是,这时隔壁的田撞撞来找张易谋等人。
“小院已经找到了,咱们过去勘景吧。”
他们正在做《小院》的前期准备工作,等放了假就正式开拍。
~
其实《人间正道》并没有预定一个茅奖席位,但其他被提名的作品注定会被拿来跟它对比。
比人物,比故事,比文笔,比主题,比传播度,别说全部超越了,有一项在它之上的都不多。
魏明也是在下了火车后才看到茅奖评选标准的,他倒是没想太多,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都已经完结的作品就不去想了,最好的永远是下一部。
回了家,把礼品分了分,又约了霖姐去团结湖拿礼物,把人骗过来,门一关,窗帘一拉,往床上一扔。
“等,等一下,”朱霖挡住猴急的魏明,“电话响了,先接电话。”
就这个号码知道的不多,也不知道是小梅彪子还是……
“娘?”魏明诧异,“哦,哦,知道了。”
“怎么了?”
魏明:“我说了你不许生气。”
“我不生气。”
魏明:“有一份英国发给我的电报需要签收,我妈找不到我,就打到这里了。”
“英国的,电报哦。”这语气已经有些不对了。
魏明:“平时都是写信的,也不知道有什么急事非要发电报。”
“那你要不要现在回去签收啊。”酸味已经很明显了,比西湖醋鱼酸多了。
魏明摇摇头:“我又不急,明天去邮局签收好了,咱们继续,姐姐你都不知道这几天我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天天跟朱识茂住一个屋,但他睡觉打呼噜。”
朱霖噗嗤一笑:“看不出来啊。”
“就是就是。”魏明抱紧霖姐撒娇。
朱霖又道:“那你知不知道你睡觉也打呼噜呢。”
“什么?不可能,绝不可能!”
朱霖:“哼,等我今天把你的呼噜录下来,看你承不承认。”
最终朱霖也没录下来,因为她体力不支,坚持不住先睡了,第二天魏明还比她起得早。
魏明早早去了邮电局,看看梅琳达那边是出了什么事。
……
(今天保底,求双倍月票!)
第293章 我的原稿回来了,可做传家宝
到了邮局,除了梅琳达的电报,竟然还有香港来的汇款单,是《大公报》寄过来的六月份《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转载稿费。
即便是转载,也给了千字八十港币的价格,一个月按照10万字计算,给了8000港币,这个价格比魏狂人的作品要高不少,果然名气影响价格。
左派媒体对魏明已经是知名作家的待遇了,像茅盾巴金等先生的很多文章也都会在港媒发表,标准比内地高很多,这也是他们稿费的重要来源。
魏明淡定收下,月入8000港币对他已经不够刺激了,梅琳达带给他的收入才是大头。
在她的电报上,她告诉魏明:“韦伯先生邀请你来伦敦欣赏他最新的音乐剧《猫》,同时洽谈版权合作事宜,他急了,因为有另一家老牌音乐剧公司提出合作邀请,另外你的那首歌已经火遍欧美了,莎拉也跟着大红大紫,韦伯的歌剧也跟着受益,他已通过英国驻华大使馆向你发出邀请。”
写了这么多字,钱可没少花,不过事情说的很明白。
魏明当即也回了她一封电报,告诉她自己即将去香港,如果外事部门放行,他忙完香港的事情后可经由香港飞往伦敦会晤。
像这种邀请中国文艺工作者外访的事情并不稀奇,沈从文先生去年就曾被邀请访美讲学。
不过一般都是知名艺术家才有这种待遇,魏明终究还是太年轻,所以当英国大使馆转达了这次邀请后,经手的外事工作人员还有些诧异。
一是诧异魏明就是魏什么,梅琳达提供了魏明的中英文名字以及工作单位。
二是惊讶于他的那部讲狮子的小说竟然会如此被看重,英国的音乐剧圈子竟然也想要跟他合作?自己怎么没觉得有多好呢,英国人也是真没吃过什么好的。
魏明已经获准去香港了,这次又跑了一趟外事部门,终于获准去英国。
反正香港都去了,真想跑的话从香港就能跑,多一个英国也无所谓了。
只是这件事该怎么跟霖姐和雪姐她们说呢,她们该不会误会自己去英国是为了旧情复燃吧?
走在北大校园里,准备去请假的魏明有些担忧。
“明哥!”梁左叫住魏明。
“哦,小左啊,啥事?”
比魏明大4岁的梁左无所谓,不让自己叫叔他就算抄着了。
“我妈请你去家里做客,有事跟你请教。”
“她有什么跟我请教的啊?”
“是写剧本的事,有电影厂想拍她的小说,这方面你经验多嘛。”
魏明来了精神:“哪部小说?”
“《人到中年》。”
魏明嘿嘿一笑,果然是这部:“那行,明晚我去你家一趟,跟你妈说一声。”
《人到中年》重点是找一个合适的灵魂大女主,恰好魏明手上就有一个合适的女主人选。
不过当天晚上谌荣大家就把电话打到了华侨公寓。
她开口就责备自己儿子:“是我找你帮忙,理应是我去拜访你,梁左那小子也是不懂事,竟然直接答应让你上门来了。”
“哎呀,大姐你见外了,再说范主编平时对我多有照顾,我却连人都没见过,早就想上门了,你不嫌我打扰就行。”
“不打扰,我就怕你挑嘴,吃不惯家常菜,哈哈。”
第二天下午魏明买了点水果点心,又带了一罐龙井茶到了人民日报家属大院,谌荣把二儿子梁添派下来迎接魏明。
“魏老师,这里请。”
“梁添是吧,经常听你哥说你。”
“肯定没说我好话,是不是埋汰我眼睛小了?”梁添很有自知之明道。
“哈哈,知哥莫若弟。”
上楼的路上梁添还跟魏明讨论起《人间正道是沧桑》,他是部队上的,据他反应部队图书馆进了五本这期《收获》,当天就全被借走了,这个系列在他们那里相当受欢迎。
魏明表示抬爱了。
进了家里,除了梁左在学校,一家四口都在,而且晚饭都准备好了,就等他这个贵客登门了。
魏明一一认识了一下,坐下边吃边聊。
“我已经听梁左说过了,有人要拍《人到中年》?”魏明开门见山。
谌荣点点头:“嗯,长影厂有这个想法,而且希望由我亲自来改编,可我从没写过剧本。”
“大姐你请教我,我可是刚在金鸡奖折戟沉沙的。”魏明玩笑道。
“提名即是肯定,去年那么多部电影,被提名的只有你和叶楠,怎么能算是折戟沉沙呢,明明是大浪淘沙。”
梁添附和着母亲:“就是就是,这两部电影我们部队都放过,明显《牧马人》更得人心。”
他还有一句藏在心里:战友们可都太喜欢龚樰同志了。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魏明就斗胆讲了一些编剧方面的知识,毕竟也是几十年的老编剧了,说起这方面的东西头头是道。
不过说再多,不如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我今天还拿了一本《电影创作》,《牧马人》就是发到这一期上的的,算是很标准的剧本格式了,这样,大姐你可以先模仿着写一段,然后我帮你挑挑毛病,指出初学者的一些问题。”
“好啊,不过写完了之后你也要帮我把把关。”
“可以,但下个月我要去香港一趟,然后还要飞伦敦,你可以尽快写一段让我看看,等我回来之后咱们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