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 第679节

  这跟导购电商有什么区别?

  柳强东握着手机,靠在奥迪 A8的座椅上,眉头微蹙道:“森哥,直播卖货跟以前的电视购物差别不大吧?都是靠嘴皮子推销,亰东做的是货架电商,用户要的是明确的商品信息和靠谱的物流。”

  “老柳,你只看到了表面,电视购物是单向输出,主播说什么用户听什么,可直播卖货不一样,主播能跟用户实时互动,用户问‘家电保修多久’、‘能不能上门安装’,主播当场就能回答,这信任感比图文详情页强多了。

  就拿厨卫小家电和大家电等产品来说,你总不能指望几十秒的商品视频和十几页的商详介绍,就能拿下所有的客户吧?”

  陈延森反问道。

  柳强东一听,当即认为很有道理。

  要知道,像亰东这种以3C数码品类为主的电商平台,其实是最消耗流量的。

  客单价虽高,但购物频次却极低。

  谁闲着没事,隔几天就买一台冰箱或空调?

  因此,亰东对新客流量的渴望就比阿狸大得多。

  柳强东为什么要涉足图书品类?

  说白了,不是李国庆招惹了他,而是需要图书品类来低成本获取新用户。

  只要有10%的图书用户能留存下来,进而在亰东购买家电产品,单从长期发展来看,柳强东就绝对不会亏。

  这一套打法,将来也会延伸至外卖赛道。

  柳强东越想越通透!

  更何况,这通电话是他打给陈延森的,总不能让大哥的话掉在地上。

  无论直播卖货对亰东有没有助力,他都得答应下来。

  理清思绪后,柳强东畅然一笑道:“我肯定有兴趣啊,亰东愿意全力配合。”

  按投票权划定,他是亰东的实控人;按持股比例,森联资本才是亰东的第一大股东。

  “回头我拉个群,细节慢慢再聊。”

  陈延森回道。

  两人闲聊了几分钟,陈延森便挂断了电话。

  斗音和快手搞直播,一来是为了增加营收,二来是为了提升拼呗的单日成交额。

  梁波和陈一笑想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黄征也想借此机会,完成全年1.2万亿的平台销售目标。

  至于陈延森,对直播电商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他深知,随着移动网络和短视频软件的发展,直播电商模式必然会出现。

  就算没有他陈延森,也总会有李延森、王延森跳出来做这件事。

  与其被动应战,不如反客为主。

  如今在黄征眼里,能否在2014年正面击败阿狸,全得靠直播电商这门业务了。

  陈延森站起身,走到全景落地窗前,透过一层玻璃,可以远眺周遭的风景,以及正在建设的万达广场和青界科技园。

  很显然,孟远志想在森联科技园附近,聚集大量的电商、大数据研发、科创研发、信息软件和互联网产业。

  “笃笃笃——!”一阵清脆有力的敲门声响起。

  “进来。”陈延森‘看’见是高伟林,便回了一句。

  “嘿嘿!”高伟林推开门,咧嘴一笑,头还没进屋,肚子就进来了一半。

  这一年来,老高整天两头奔波,既要处理森联资本的财务与投资事务,又得负责森马在线的日常管理工作。

  平时他没少应酬金融、银行和中枢司的工作人员,酒水油脂一多,这身材就不免胖了一圈。

  “老板,三洋那边松口了,20亿置换80%的股权,小日子想加钱,老子一毛钱没多给。”

  高伟林自顾自地拉过一把椅子,笑吟吟地自吹自擂道。

  事实上,三洋也是没办法了,业务缩减得厉害,要么忍痛割肉,把手里的股权转卖给森联资本;要么继续苦熬,还得养着4000多名研发工程师和一线操作工。

  最后,只能骂骂咧咧地点头同意了。

  “三洋的研发团队要留下,尤其是电池和电机领域的工程师,这些资产比生产线的设备更重要,小日子帮我们培养了几百名科研人员,可不能浪费。”

  陈延森语气坚定地说道。

  三洋在与荣事达、庐州国资合作的十年间,在高新区的生产基地内,建了一座大型研发中心,培养了600多名经验丰富的制冷设计、结构、电子电气和材料工程师。

  这也是陈延森愿意接手荣事达三洋电器的主要原因。

  “老板,我明白!核心工程师的薪资一律上浮15%,其他人上调5%。”

  高伟林连忙接过话茬说道。

  “得找个靠谱的人帮我盯着,人事部推荐的几名候选人我见了,骨子里就刻着‘捞钱’两个字,我都不是很满意,你帮我在港岛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陈延森岔开话题说道。

  “老板,我有个同学在港岛交易所上班,他的接触面比较广,一会我给他打个电话。”

  高伟林想了想说道。

  “可以,尽快去办。”陈延森应了一声道。

  老高汇报结束,就走出了办公室,来到阳台边缘打起了电话。

  陈延森则拿起右手边的文件,随意扫了一眼,接着把电子档的元件进行加密,发给了远在沪城的星源科技光学研发部。

  封面上写着:多壳层掠入射椭圆收集镜系统!

第611章 国产光刻机的研发进程,至少缩短了十年!

  自从星源科技与华科协会下属的光电所,联手研发出了‘磁约束放电等离子体光源’(即MDP)技术后,便开始着手攻克光刻机的第二大技术壁垒——光学系统。

  毕竟,单是‘造出光’还不行,还得‘用好这束光’,才能完成晶圆曝光,进而实现芯片的生产制造。

  可让陈延森顿感无奈的是,国内EUV光源激发方式的主流研发方向,基本以激光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等离子体或者激光诱导放电等离子体为主。

  而星源科技光学部绝大多数工程师的技能和项目经验,都与研发需求不匹配。

  所以在研发配套光学系统时,进度极为缓慢。

  要知道,EUV光几乎会被所有物质吸收,因此无法使用传统的玻璃透镜,整个光路必须在真空环境中使用反射式光学系统。

  收集镜、照明系统、投影物镜系统、掩膜版和掩膜台都得设计配套的技术方案。

  MDP-EUV光源技术确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新路,但这种创新并非没有代价。

  一切障碍,都要自己去扫平。

  陈延森在获悉光学部的研发进度后,立马就绝望了。

  他心里清楚,若不给这帮人指条明路,恐怕五年、十年,都没法往前迈出一步。

  不得不说,他高估了林南团队的水平。

  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配套技术方案,林南等人却在正确的路口边缘,足足蹭了四五十天,却无丝毫进展。

  于是,陈延森在开发出脉思(Mass)V1.0后,又马不停蹄地设计出了“多壳层掠入射椭圆收集镜系统”。

  这玩意本质上是一套精密的多层膜镜子,可以高效捕获EUV光源,并将其初步聚焦引导至照明系统里。

  难点主要有两个:收集效率和抗损伤能力。

  前者是因为EUV光线是向四面八方发散的,若想提升收集效率,就得设计复杂的多镜拼接结构,同时保证每片镜子的角度校准精度都要达到微米级。

  然而,任何角度上的偏差都会导致光线漏失,从而影响到收集效率。

  后者是因为等离子光源被激发后,会产生极高的温度,这就需要超强的抗损伤能力。

  收集效率要求多层膜具备“薄、匀、纯、无遮挡”等特性,以最大化反射率和角度适配性。

  而抗损伤能力要求多层膜又得“厚、硬、耐侵蚀”,必须增加额外保护层的材料。

  听起来很矛盾,但这也正是收集镜的技术难点所在。

  陈延森设计的这套“多壳层掠入射椭圆收集镜系统”,便很好地平衡了收集效率与抗损伤能力。

  不仅能够高效捕获由高功率脉冲放电、轰击金属锡靶产生的13.5纳米EUV光,还能将其汇聚到远处的中间焦点,为后续的照明系统提供足够功率且均匀的光束。

  与此同时。

  林南很快就发现了这封加密邮件,在打开技术文档后,先匆匆扫了一眼,接着就愣在了原地。

  老板发来的这套方案太完整了,从光学设计的构型、入射角,再到基底材料、反射涂层、热管理子系统和电磁场碎屑减缓系统,甚至连镀膜工艺的参数表、误差校准的算法模型都附带在内。

  此前光学部争论了半个月的“多镜拼接角度偏差”问题,文档里直接给出了“激光干涉实时校准”的解决方案,就连校准用的激光波长、采样频率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林南猛地站起身,声音都有些发颤:“这简直是把答案写了出来!”

  技术文档里没署名,这套技术是老板买来的、抢来的,还是说除了星源科技光学部,森联资本其实另有研发实验室?

  林南坐在工位上,忍不住胡思乱想着。

  上次MDP-EUV光源技术的事,他就问过梁劲松和陈延森。

  梁劲松一头雾水,陈延森则让他别瞎打听,他也只能把满肚子好奇压在心底。

  可这一次,他又按捺不住了。

  实在是“多壳层掠入射椭圆收集镜系统”的技术太强了,完全是一套完整且成熟的技术方案,由不得他不多想。

  林南沉吟半晌,最后苦笑了一声,捏着手机的右手重新放下。

  他知道有些问题,别人不想说,就代表不能说,或者说根本没有答案。

  随后,他连忙召集核心研发人员开会。

  会议室内,当大家看到文档中“多壳层椭圆结构”的三维模型时,原本沉闷的气氛瞬间沸腾。

  光学系统设计组的主任工程师指着屏幕说道:“内层镜负责捕获中心60度范围内的EUV光,中层镜覆盖60到120度,外层镜补全120到180度,这样收集效率至少能提升到80%,压根就没法比,我们之前的那套方案跟垃圾有什么区别?”

  更让众人惊喜的是热管理子系统!

  文档中提出在镜体内部嵌入微通道水冷结构,搭配耐高温的钼铼合金基底,既能承受等离子体的高温冲击,又能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多层膜脱落。

  “我们最担心的‘高温损伤’问题,这套方案竟然连水冷通道的直径、水流速度都算好了!”

  材料组的工程师翻到工艺参数页,激动地说道。

  “对了,林工!这个梯度涂层的方案,从钼硅多层膜到二氧化硅保护层,每层的厚度误差控制在0.1纳米以内,还得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分80次沉积,这精度咱们的设备能达到吗?”

  有人面露难色地担忧道。

  林南皱起眉头,看向设备组的主任工程师问道:“蔡司镀膜机在恒温恒湿环境下,能不能把精度稳定控制在0.05到0.1纳米之间?”

  设备组的主任工程师想了想,非常严谨地回答道:“连续沉积10层钼硅膜,厚度误差最小0.04纳米,最大0.09纳米,刚好能满足方案要求。

  但问题是,每次换靶材、调整激光功率时,误差会出现0.12到0.15纳米的波动,80次沉积下来,累积误差可能会超标。”

  林南思索片刻,给了一条解决思路:“那就加一道实时校准的流程,算法组先开发一套膜厚监测程序,跟镀膜机的传感器联动,每沉积10层,就自动暂停,用电子显微镜扫描膜厚。

  根据实测数据调整下一轮的激光功率和沉积时间,把单次误差控制在0.05纳米以内。

  另外,在镀膜机周围加一圈恒温罩,避免温度的负面影响。”

首节 上一节 679/6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