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清水河河水具体分配方案,指挥部会立刻派人核查河道水量,并依据旱情和作物情况,制定公平的分水方案!”
命令清晰而有力。
在包队干部和小李庄主要干部现场监督和协调下,大李庄的社员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默默地上前,开始拆除那道刚刚垒起、寄托了他们短暂希望的土坝。
水流汹涌地向下游流淌。
小李庄的男女老少急忙将准备的水桶水盆送入河里,小伙子半大小子则不管不顾穿着裤衩跳入河里。
另外也有几个抽水机悄悄地放入河道里……
这场极可能酿成流血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在干部包队机制的关键介入下,被成功化解在初发阶段。
事情层层上报,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书面报告,摆在了韩兆新那张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
这份报告旁边,还摞着几份来自不同区县的类似报告——都是关于包队干部及时介入,成功化解抢水纠纷的案例。
韩兆新带着报告正好去开会,几个领导分了报告互相传阅。
韩兆新看完了小李庄和大李庄的冲突事件后忍不住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些笑意:
“好啊,咱们的干部关键时刻顶得上!李德裕这位同志,早就听说过他办事有一套,这次确实没掉链子!”
“是啊,韩指挥,”张成南看到顶头上司开心了,赶紧捧哏,“这里的几次冲突能平息,包队干部在现场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没有他们在第一时间介入、亮明身份、宣讲政策、协调矛盾,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他想起自己局里那个差点逃避下乡的李德裕,心里也是一阵欣慰。
算这老小子没给自己丢脸,否则回来非办他不成。
郑国栋也感慨地点点头。
他刚从下面检查回来,本来是按照省里要求进行干部风气检查,顺路也在农村进行了抗旱工作的检查。
海滨市的情况在全省来说是最好的,抗旱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且大有效果,农民们日子过的困难却不至于像以前的大旱之年般过不下去。
他打开笔记本说:“我这两天接连跑了几个县,情况基本一致。”
“自从包队干部下去这一个多礼拜,从基层反馈上来的情况来看,现在跟以前简直天壤之别。”
“过去那种三天两头因为抢水打架斗殴、甚至动家伙的恶性事件,几乎绝迹了!下面公社派出所、县公安局的同志,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大半!”
他拿起桌上一份县治安局送来的报告,指着其中用红笔划出的句子说道:
“你们看,这是安果县治安口主官孟革新同志给我的报告。”
然后他又念了起来:“包队干部驻村,如同在基层安装了稳压器和报警器,治安纠纷发生率下降百分之九十以上……哈哈。”
“孟革新这同志还异想天开地问,说这么好的政策,能不能以后长期搞下去,让干部包队驻村常态化?”
“哈哈哈!”韩兆新也爽朗地笑起来。
作为主要领导,当初他们是强行推进的这个政策,受到了各级干部很大的抵触。
现在政策能够起效,包队干部能够让群众满意,这让他们很爽。
不光干了实事,还拿到了政绩。
笑了两声,韩兆新摆摆手:“这个老猛,他想得倒美!干部包队,是战时状态下的战时机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
张成南却放下报告后感兴趣的说:“韩总,也别这么说,我也感觉这政策可以长期推行。”
韩兆新收敛笑容看了他一眼。
你感觉不准!
不过最近抗旱工作卓有成效,张成南也是有功劳的。
这样他就给对方分析说道:“为什么只能特殊时期用?第一,没人愿意长期下乡。”
“像钱进、魏得胜这样的好干部有,但大多数干部,包括我们在座各位,习惯了城里的生活条件和机关工作,长期扎在乡下不现实。”
“第二,”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大幅‘抗旱不分你我’宣传画下面的日历,“国家还不富裕,财政负担不起,把这么多干部长期留在乡下,工资、福利、补贴,哪一项不是钱?”
“这会造成严重的冗员问题,给财政制造巨大压力。这和新时期的精简高效背道而驰。所以啊,这只能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
张成南作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是这么回事,还是韩总您思考的全面,我呀,头脑还是有点简单了,还是得向您和国栋领导学习。”
韩兆新淡然一笑,对这种马屁很不感冒:“我们都要学习,领袖同志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尤其要向钱进同志学习,他可真是好同志。”郑国栋满脸赞赏。
“要不是有他在一线扛着,咱们这个抗旱工作,现在绝不会有如今的成果!”
韩兆新也长叹一声:“是啊,谁能想到今年旱情来的如此突然?”
办公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吊扇的嗡嗡声和窗外知了不知疲倦的嘶鸣。
领导们的目光投向窗外,天空依旧骄阳似火,灼热的空气似乎让远处的景物都在扭曲。
这场与旱魔旷日持久的较量,远未结束。
张成南点燃一支香烟,打破了沉默:“韩指挥说得对。这场大旱,来的突然,它不仅是在考验我们对抗自然的力量,更是在锤炼我们整个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考验我们的组织力、执行力和凝聚力。”
“不过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前市里的命令到了县里可能就弱了三分,到了公社大队,更是层层衰减,现在呢?”
他弹了弹烟灰,“‘干部包队’这根线,就像在指挥部和每一个最末梢的生产队之间,直接架起了一条电话专线。”
“指挥部的声音能一杆子插到底,基层的实情也能第一时间反馈上来。这根线,就是共克时艰的关键纽带。”
“所以我认为它虽然不能常用时时用,可以后到了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有经验了,也有具体的工作路径可以借鉴了,下一次再要使用这根线,一定能做的更好。”
郑国栋用力点头:“没错,小李庄大李庄这件事,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过去那种信息不通、互相猜忌、各自为战的情况,被有效扭转了。”
“矛盾在基层萌芽状态就被包队干部发现、化解,避免了事态扩大和资源内耗。这‘非常之策’,在当下这个‘非常时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韩兆新坚定的对郑国栋的观点进行肯定:“所以,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把‘干部包队’推行下去!”
“接下来力度还要加大、范围还要扩展,第一批下去了,第二批、第三批要跟上,让更多有经验、有觉悟、能吃苦的同志,尤其是老党员、老同志,把根扎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我们打赢这场抗旱救灾硬仗的关键一招!”
第332章 城乡争供给,周厂长坐蜡
干部包队下乡抗旱政策取得了大成功。
钱进作为政策发起者,在市领导们眼里成了宝贝疙瘩,由此还进入了省领导的视野中。
然后好事成双。
同样由他贡献生产技术并提出的滴灌设备开始产出,海滨市这边率先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指挥部特批了“滴灌水管生产许可”,然后化作一道道紧急生产指令,下达至市塑料制品厂、橡胶厂以及邻近县市的几家相关工厂。
这些工厂的原料被优先调拨,电力供应得到保障,非紧急的生产线全部暂停,所有力量都集中到了全力生产滴灌水管这条路线上。
钱进被紧急调回了市里进行参观和技术指点。
参观他可以,相关技术他也不了解。
反正他去了一家塑料制品厂,里面注塑机日夜轰鸣,但不再是生产脸盆、水桶,而是吐出一根根细长的、布满精密微孔的黑色软PVC滴灌管。
橡胶厂那边开足马力,生产配套的连接头和滴箭,这滴灌出水口的关键部件。
工人们三班倒,机器不停歇,质检员拿着游标卡尺和压力测试仪,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批产品的质量。
抗旱宣传工作在城市里干的很好,所以工人们知道自己生产的不是普通的产品,这是前线抗旱的“救命管”。
早一天生产出来,地里的庄稼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生产的质量好一些,农民后面能够保障收获的粮食就多一点。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在紧锣密鼓地铺开。
供销社这边,通过国家总社的全国布局线和农业部门的紧急协调,从西北干旱地区紧急调运了大批抗旱性能极强的作物良种。
耐旱、早熟、需水量极少的荞麦种子,生命力顽强的小米种子,还有耐瘠薄、生长期短的绿豆种子。
这些作物都能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存,都是少量水分就能养活。
很适合旱年情况。
种子到达海滨市后被迅速分装,通过“送水路”的返程空车,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各重灾公社。
韩兆新在指挥部会议上进行了强调:“同志们,旱情发展远超预期,很多地方夏粮已经绝收,几乎所有地区的夏粮都减产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秋收工作中,我们不再追求产量,当务之急,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水源和土地,抢种这些抗旱作物。”
“还是那句话,不求丰收,只求能在秋后收获一点口粮,让农民们填饱肚子,把最困难的时期熬过去。”
“这是最后的自救底线,各公社必须立即行动,组织人力,整地抢种!韦社长,你们供销社要确保种子供应到位!”
韦斌当即表态。
这事毫无问题。
干旱还在持续肆虐,随着抗旱作物种子和滴灌设备的先后送到,钱进心头跟少了一块石头似的轻快。
山区暗河的开发、“送水路”的运转、包队干部政策的出现,对于抗旱工作而言虽然不能说是杯水车薪,但确实扭转不了干旱给农业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整个六月份两场雨都是小雨,落到地上甚至没有能积出个水洼来。
这样开源有限,节流与自救成为更迫切、更可持续的抗旱路径。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传统压根没错。
海滨市这边,滴灌设备下了生产线立马给旱灾最严重的安果县地区送到了。
这是黑色水管吗?
不对。
这是庄稼作物的黑色血管!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滴灌技术对于大多数习惯了漫灌、沟灌的农民和技术员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新玩意儿。
塑料水管怎么铺设?
滴头怎么安装?
水压怎么控制?
怎么防止堵塞?
指挥所根据各公社的夏收情况和秋收压力,将第一批滴灌水管做了分配。
然而等水管送到了公社后,面对这一捆捆滴灌管和配件,公社的干部和农机站、水利站的技术员们都懵了,压根不知道从何下手。
而他们已经是公社里头比较有文化水平的人了,他们都不清楚怎么办,等水管送入生产队那农民们更是两眼一抹黑。
好在钱进对此事早有预料。
他没有坐在指挥所等汇报或者待在下马坡不动弹,而是接到滴灌设备已经送入公社一线的消息后,立马给指挥所打去了电话。
第一批滴灌设备没有送到下马坡或者王家沟这边,原因很简单。
这里旱灾确实很严重,问题是过于严重了,没有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