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暧昧。
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刚刚结束。
双方选手,男的叫大卫,女的叫丽莎。
别看起的是外国名字,实际上两人都是中国人,只是在外企工作,依着外企的规矩,给自己套了一个洋马甲。
大卫是某知名外企驻京代表处的销售总监,三十出头,海归背景。
丽莎是某外企市场部的经理,在魔都读的大学,思想紧跟国际潮流。
两人是在某个商业酒会上相识,因为都对西方生活方式心驰神往,便保持着一种超越普通朋友但又拒绝传统束缚的“现代”关系,崇尚即时行乐,信奉享乐主义。
为了掩盖方才的厮杀声,屋内的电视一直开着,这是大卫在国外学的招数。
正在播放的频道恰好是京城文艺频道。
两人洗完澡,还不太困,便看了起来。
丽莎本是随意地看着,但当看到安妮公主与乔·布莱德利在记者会上克制的告别,那双美丽眼眸中深藏的无奈与爱恋时,她不禁被吸引住了。
这部拍摄于五十年代的经典爱情片,曾是她少女时代的爱情启蒙,她曾无数次幻想过自己能像安妮公主一样,邂逅一段浪漫彻骨却又不得不珍藏于心的爱情。
她推了推刚躺下的大卫:“嘿,先别睡,陪我看完这个,《罗马假日》,我的最爱。”
大卫耸耸肩,无所谓地靠在床头,从床头柜拿起一盒万宝路,抽出一支点上。
差不多两个小时后,电影在经典的结局中落幕,字幕缓缓升起。
丽莎还沉浸在那种她所向往的、带着克制感和悲剧美的浪漫情绪里。
电视台的信号没有中断,短暂的黑场后,贴片广告时间开始。
首先是一条白酒广告,粗犷的男声吼着“够劲!”。
接着是一条保健品广告,夸张地宣传着延年益寿。
丽莎有些意兴阑珊,正准备拿起遥控器换台。
突然,电视屏幕暗了下来,不等丽莎反应过来,一道柔和如晨曦般的暖金色光芒缓缓晕开,一段舒缓而深情的钢琴旋律流淌而出,瞬间抓住了人的耳朵。
画面逐渐清晰。
逆光的朦胧感中,一位身穿洁白婚纱的新娘侧影浮现,头纱轻柔地覆盖着她姣好的轮廓,光晕在她周围勾勒出一圈圣洁的光边。
那婚纱的款式和质感,看起来就价格不菲。
站在她对面的是一位穿着挺括黑色西装的新郎,他的身影挺拔,侧脸线条分明,眼神深邃而专注地凝视着新娘。
低沉而充满磁性的男声响起,伴随着神圣的誓言:
“我愿意。”(I do.)
新娘微微仰头,头纱后,她的眼眸如水,闪烁着幸福与期待,红唇轻启,声音甜美而坚定:
“我愿意。”(I do.)
紧接着,最经典的画面出现——新郎动作看似很快,实则动作很轻柔的弯下身,将新娘的头纱向上掀起。
画面中只有新郎的上半身,所以撅腚的动作并不丑陋,相反,有一种说不出的优雅。
新娘配合地微微低头,随着头纱掀起一刹那间的惊喜感,抬起眼眸,长长的睫毛上仿佛跳跃着光芒。
两人的目光紧紧相锁,爱意几乎要溢出屏幕。
新郎从精心设计的角度,钻进头纱中。
在头纱朦胧的遮蔽下,他的嘴唇轻柔却坚定地覆上了她的唇。
那是一个短暂却充满了无尽爱意的吻。
新娘的肩膀下意识地微耸,脸上绽放出无比灿烂幸福的笑容,嘴角高高扬起,眼窝深处盈满了笑意,她顺从地、甚至带着一丝期待地微微闭上了眼睛。
整个镜头唯美、神圣,充满了电影般的质感和高级的、丽莎所追求的“西式”浪漫气息。
正当丽莎被这幅画面所震惊时,画面快速切换至其他唯美镜头,新娘新郎交换戒指、新娘新郎十指紧紧相扣,面向镜头,幸福的笑,背景有草坪、有教堂……
同时,画面上浮现出金属质感的艺术字体:
盛影传媒
为您铭刻独一无二的爱情电影
下方还跟着高端的英文字幕。
极其好听的男声旁白同步响起:“盛影传媒,为您铭刻独一无二的爱情电影。”
下方还有两行稍小的字样。
一行是:电影级婚庆录像
得让人知道你到底卖的是啥。
一行是:盛影传媒办公室的电话号
随着广告结束,文艺频道也没了信号。
酒店房间里,一片安静。
大卫吐了个烟圈,挑了挑眉:“哇哦……拍得挺有质感。婚庆公司?现在国内的婚庆服务都这么高级了?这看起来像是国外拍的。”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见过世面的评估。
但丽莎完全没有回应。
大卫奇怪地转过头,发现丽莎正怔怔地看着已经播放其他内容的电视屏幕,眼神发直,胸口微微起伏,似乎还沉浸在刚才那15秒的广告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中。
那句“为您铭刻独一无二的爱情电影”(To engrave your unique love story),如同魔咒一般,在她脑海里反复回响。
《罗马假日》带来的那种经典西式浪漫情怀尚未褪去,这则看起来同样“洋气”、极致唯美、充满高级定制感和专属感的婚礼广告,瞬间击中了她内心对“高级”、“格调”和“真正浪漫”的渴望。
她不由自主地开始想象,如果那是她……穿着仿佛国外时尚杂志上走下来的高级婚纱,在如同好莱坞电影般的镜头里,被一个像大卫这样,甚至更成功的男人如此珍视地亲吻、记录……那该是一种何等有“品位”和“格调”的体验?
这远比传统的婚宴、敬酒更有吸引力,更符合她对自己生活的设定。
那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视觉诱惑,是她从未在任何本土婚庆服务广告中感受到的,它看起来如此“国际范”。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
“David……”丽莎忽然开口,声音有些飘忽,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憧憬:“我们……结婚怎么样?就像广告里那样。”
“What?!”大卫吓得烟差点掉在床上,愕然地看着身边这位一直和他一样崇尚“自由”、享受当下、对传统婚姻嗤之以鼻的情人,“Lisa,你没事吧?就因为一个广告?”
“那不是普通的广告!”丽莎转过身,眼神灼灼,带着一种被瞬间点燃的光亮:“那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爱情最高形式的表达!你明白吗?独一无二的爱情电影!就像我们在国外看到的那种!”
她重复着广告里的词句,越想越觉得心动难耐,“我需要这个!我一定要拥有这个!”
大卫看着突然对婚姻——而且还是以一种如此“形式主义”的方式——充满狂热向往的丽莎,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
大卫和丽莎,就是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的第四类观众,这类人群很随机,但其中蕴含着价值颇高的观众……
第11章:好消息,广告火了(改)
4月17日,星期三,清晨。
盛影传媒办公室那部崭新的直线电话,在陈玉刚拿起抹布准备擦拭桌面时,骤然响起,尖锐的铃声,划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陈玉拿起话筒,深吸一口气,按照王盛写好的话术模板,声音尽量甜美专业:“喂?您好,盛影传媒。”
“喂?你们是那个拍结婚录像的吧?就电视上放的那个!太高级了!多少钱拍一次啊?”电话那头是个大嗓门,透着急切和好奇。
陈玉心中一喜,赶紧回答:“是的,女士。我们提供不同档次的私人订制婚庆电影服务,基础档‘金禧典藏’套餐是9999元起,包含……”
“啥?多少?九千九?!”对方的声音瞬间拔高了八度,几乎要穿透听筒:“拍个破录像要九千九?!你们抢钱啊!我结婚摆酒才花多少!你们会不会做生意啊!呸!”
电话被“啪”地一声挂断,留下一串忙音。
陈玉拿着话筒,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紧接着,电话再次响起。
“喂?盛影传媒吗?我想问问你们那个广告里的婚纱哪里租的?拍得真好看!”
“你好,我是京城晚报的记者,想采访下你们那个广告创意……”
媒体?
陈玉谨慎应对,让对方留下联系方式。
“喂喂喂?你们就是那个拍录像的吧?9999?不是999吗?你们印错了吧?”
整整一天,这部新装的电话成了办公室的焦点,铃声几乎没有停歇。
陈玉、王盛、陈良轮流接听,嗓子都快冒烟了。
电话内容五花八门:
有单纯表达对广告画面喜爱,询问拍摄技巧的。
有询问广告中男女主角是不是明星的。
有质疑价格离谱,骂“神经病”、“想钱想疯了”的骚扰电话。
有看错价格以为几百块,听到真实报价后惊呼挂断的。
有少量表示“价格有点贵但真高级”,详细询问服务细节的潜在意向客户。
还有零星的媒体记者说要采访,王盛把他们的联系方式记下,作为后续宣传计划的补充。
总之,一天下来,真正明确表示预约面谈、能接受这个价位档次的客户,一个都没有。
团队高涨的士气,像被戳破的气球,肉眼可见地泄了下去。
……
接下来的两天,来电量不减。
然而,来电内容重复着第一天的模式:惊叹、询问主角、质疑价格、骂人、捣乱、少量深入咨询但无实质进展。
办公室里弥漫着焦虑和沮丧。
陈良有些心塞的宣泄情绪道:“他妈的!都嫌贵!懂不懂什么叫专业?什么叫电影感?都想着花几百块打发叫花子呢!”
猴子对着擦拭得锃亮的摄像机镜头,叹气:“白瞎了这么好的设备,这么好的片子……”
大刘和小兵也蔫头耷脑,觉得前途渺茫。
陈玉接电话的声音也没了第一天的热情,透着疲惫。
唯有王盛,坐在他那张旧办公桌后,翻看着陈玉记录的来电信息簿,显得异常平静。
“盛子,你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陈良忍不住道:“三天了!一个掏钱的都没有!几千块啊!眼瞅着流水一样花出去,响儿都没听着!”
王盛合上本子,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沉稳地开口:“慌什么?你们仔细看看这些记录。”
他点了点本子,问道:“打来电话的人,分几种?”
“嫌贵的,看热闹的,捣乱的,打听演员的,还有几个问得挺细但没下文的。”猴子嘟囔。
“对。”王盛点头,“嫌贵的和看热闹的,本来就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我们的目标是谁?是那些能花几万、几十万摆婚宴,喝茅台抽中华,追求独一无二、彰显身份的人!你们想想,我们广告才播了三天,《精品购物指南》才登了一期,这些人看到广告,不需要时间消化?
不需要跟未婚妻,或者未婚夫商量?不需要跟家里长辈请示?9999起步,19999!这不是买颗白菜,这是笔不小的开销!他们能立刻拍板预约见面,付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