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纷纷飞起红霞,或羞涩低头,或娇嗔地捶打男友,但眼神里并无反对,反而流转着羞涩与甜蜜的期待。
寒风依旧,但此刻,这六颗年轻的心却被巨大的喜悦和某种暧昧的温暖包围。
他们簇拥着,寻找着可以消磨下午时光的录像厅等地方,等待着黄金场的电影,以及电影之后,那个属于金陵冬夜的、未知而迷人的故事。
而在电影院门口,那个军绿色身影的黄牛,点着手里厚厚一沓钞票,满意地缩了缩脖子,再次隐入等待“开悟”的潜在顾客人群中。
《30天》带来的,不仅是银幕上的笑声与泪水,更是银幕下,无数普通人生活中,被悄然点燃的欲望与改变的微光。
第157章:票房去哪了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五日,星期五。
黄昏时分,冬日的寒意渐浓,但遍布京城及苏省七大城市的诸多电影院、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乃至条件好些的俱乐部放映厅门前,却早早汇聚起一股股温热的人流。
对于许多普通市民而言,在周末的夜晚看一场电影,尤其是近期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全国首部影院级贺岁电影”,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消遣。
位于海定区新街口外大街的大华电影院,是京城老牌影院之一,拥有近1200个座位(楼上楼下合计)。
傍晚六点这一场,能容纳八百多人的主放映厅内,上座率赫然超过了九成五。
空气中弥漫着爆米花、瓜子儿、甚至还有卤煮的香气和人们呵出的白气,嘈杂的交谈声中充满了期待。
高媛媛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毛线帽和手套,全副武装地跟在父母和哥哥高勇身边。
她脸上红扑扑的,不知是冻的还是兴奋的。
旁边是同样包裹严实的范小胖和张伯芝。
高家父母本着照顾女儿同事的想法,顺路将两人从北影厂生活区接了过来。
范小胖叽叽喳喳,对什么都很好奇;张伯芝则略显安静,努力听着周围人快速的京片子,偶尔露出思索的表情。
她们的位置在中间偏后,视野极佳。
与此同时,在王府井地区的首都电影院(座位约900个),李秀秀买了一张票,独自走进了放映厅。
她比姐姐李兵兵晚到京城一步,自己租了个房子,正努力寻找着进入圈子的机会。
观看这部由王盛主导的电影,对她而言,带着一种复杂的、近乎“窥探敌情”的心态。
厅内同样是黑压压一片人头,笑声在影片尚未开始时就已零星响起。
京城作为首都和文化中心,市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且《30天》的宣传极为到位,周星星的号召力加上“贺岁”、“京港合作”等噱头,吸引了大量年轻情侣、学生、年轻职工以及部分文化圈人士。
粗略估算,京城当晚涉及《30天》黄金场次的主要影院,如大华、首都、青年宫、地质礼堂等十余家较大规模影院,总座位数约1.5万个,平均上座率超90%,加上其他区县放映单位的贡献,如1996年成立的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旗下部分放映单位,座位数相对较少,但数量多,总座位数估算约1万个,上座率约80%。
京城地区12月5日傍晚黄金场及后续场次(截至午夜),《30天》的首日总票房粗估可达40万元以上。
计算依据:核心影院1.5万座位* 90%上座率*平均票价20元≈ 27万元;区县及其他影院1万座位* 80%上座率*平均票价18元≈ 14.4万元。
考虑到部分影院存在加座、站票以及不同时段场次,取整并略作保守估算。
实际部分热门影院票价可达25元,但也有一些条件较差的影院或非黄金时段票价在15元左右。
……
苏省,七路“反王”辖地,同步燃起烽火。
这场由七家市级电影公司主导的“起义式”上映,同样取得了空前成功。
各市利用本地媒体在前期进行了密集预告,民众在好奇与舆论引导下,购票热情高涨。
金陵作为省会,大华电影院(约1000座)、和平影院(约800座)等几家主要影院傍晚场次几乎全部爆满。
金陵城市人口超百万,有较强消费能力且文化需求旺盛的潜在观影人群(包括高校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商业者等)估计至少在二三十万以上。
全市主要影院(总座位数估算约8000个)黄金场上座率普遍超过九成。单场总共票房粗估约12万元。
姑苏市,经济发达,观前街的开明大戏院(兼营电影,约900座)、人民影剧院(约700座)等人流如织。
姑苏城区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冠绝全省,市民消费观念前沿。
全市主要影院(总座位数估算约6000个)黄金场上座率超过95%,甚至出现一票难求。单场总共票房粗估约10万元。
梁溪市,工业重镇,大众影剧院(约800座)、红星影院(约600座)等同样热闹。市民消费能力同样不俗。全市主要影院(总座位数估算约5000个)黄金场上座率约九成。单场总共票房粗估约8万元。
彭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人口基数大,人民舞台(约1000座)、彭城影院(约700座)等上座率惊人。
虽然平均消费水平可能略低于苏南,但观影热情因“稀缺性”而更高。全市主要影院(总座位数估算约5500个)黄金场上座率超九成。单场总共票房粗估约8万元。
龙城市、静海市、广陵市,这三座城市同样经济活跃,文化氛围浓厚。
主要影院如龙城市的红星大剧院、静海市的更俗剧院、广陵市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等,座位数分别在4000-5000个区间,黄金场上座率均达到八成五至九成。
三市单场总共票房粗估各约5-6万元,合计约17万元。
苏省七市首日总票房粗估约为55.5万元。
理论上来讲,8地的主要影院加起来,单一场次上座率拉到90%的话,是能够达到100万以上票房的。
整整一天都放《30天》的话。
抛开上午、中午时间,从下午两点开始放映,一点到三点一场,三点到五点一场,五点到七点一场,七点到九点一场。
放在周六,有这样的排片率,再算上其他时段的散票,理论上来讲,单日票房绝对能突破三百万。
当然,这是理论。
就比如今天是周五,许多影院,上午场和中午场根本不开。
下午三点到五点多放一场,下午六点到晚上八点多放一场。
就算只有两场,凭借这么高的上座率,8地首日票房加起来,也有可能突破200万元。
然而,在一套运行多年的、带有“地方特色”的票房统计和分配体系下,这个数字很难出现到制片方的眼睛里。
电影票售出后,款项首先汇集到各电影院、放映单位。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这些单位会先行截留一部分作为“运营成本”和“职工福利”——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虚报维修费用、夸大水电支出,或者更直接的,在热门场次,比如傍晚六点这场,谎称“部分座位已预留”或“票已售罄”,实际可能锁住部分好位置,用于关系户或后续加价,然后将这部分“隐形”收入纳入自家小金库。
尤其是在苏省七市,这种操作更为普遍,毕竟此次上映是“绕过”省公司,市级公司也需要打点上下,安抚内部。
经过影院层面的“过滤”后,剩余的票房收入上报给各市级电影公司。
市级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灯,它们需要与当地的文化口、宣传口、广电口等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分配”。
这些部门或许不直接参与经营,但在影片引进、宣传、排片乃至维持放映秩序等方面提供了“支持”或需要“沟通”,因此也要分走一杯羹。
这层层“雁过拔毛”之后,最后剩下的、准备与制片方进行分账的“净票房”,往往已经缩水不少。
以苏省某市为例,假设一家影院当晚《30天》实际售票收入为5000元,影院可能先截留500-800元。
上报给市公司4000元,市公司再与相关部门“协调”后,可能真正计入分账基数的就只有3000元左右了。
这套流程在各地大同小异,只是截留比例和分配方式略有不同。
因此,最终能够摆到北影厂、紫禁城影业和盛影传媒面前,作为40%分账依据的“官方认可票房”,必然不会如人愿。
反王才不管你是这个京、那个京呢,发起狠来,连自己反。
第158章:上影厂:我一点都不羡慕!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六日,星期六,清晨。
一层灰白色的薄雾笼罩着北影厂生活区,寒意浸入骨髓。
然而,在北影厂行政楼那间熟悉的会议室里,却是灯火通明,热气与茶香混合着烟草的气息,驱散了窗外的清冷。
长方形会议桌旁,核心人物均已到齐。
韩三坪坐在主位,眉头微蹙,手指间夹着一支燃烧了半截的“华子”,目光沉静地扫过摊开在桌面上的几份报表。
王盛坐在他右手边,看着手里的报表复印件。
紫禁城影业的张和坪、王珠、陆遥等人分坐两侧,表情各异,但都透着一丝压抑着的兴奋与凝重。
“都到了,那就开始吧。”韩三坪掐灭了烟头,声音带着一丝清晨的沙哑:“把汇总的情况说一下。”
负责数据汇总的宣发处处长立刻拿起一份文件,清了清嗓子:“厂长,王总,各位领导,根据京城、苏省七市昨天,也就是十二月五号,首日上映的初步统计汇总……八地首日总票房,粗报……一百零七万三千元整。”
这个数字被报出来时,会议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寂静,随即响起几声轻微的抽气声。
一百零七万!
在1997年,对于一部国产电影,尤其是在并非全国同步上映,仅局限于八个城市的情况下,并且还是首日,这绝对是一个足以令行业震动的数字。
韩三坪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舒缓,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缓缓道:“一百零七万,不错不错,比我们最乐观的预估,还要高出一些。看来,观众是认这笔账的。”
他放下茶杯,目光投向王盛和张和坪:“《30天》的制作成本,周星星的片酬是友情价,五百万。咱们自己的制片成本控制在五百万。宣传林林总总加起来,两三百万的样子。总投入,差不多一千三百万。”
他顿了顿:“按照这个势头,如果能稳住,甚至借着周末再往上冲一冲,首周票房很有希望突破五百万。如果能维持热度,首月下来,就算后续略有下滑,冲击三千万票房,也并非没有可能。”
“三千万票房,按我们跟下面谈的百分之四十分账,制片方能拿回来一千万出头了。”
脸上带着笑容的张和坪接口道:“虽然看起来刚够覆盖制作成本,似乎没赚什么钱。但韩厂长说得对,这已经很好了!咱们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尝试分账制、并且取得开门红的国产商业片!意义远大于利润。只要不亏本,就是巨大的胜利!”
他越说越兴奋:“更何况,电影下映之后,还有电视台的播映权销售,录像带、VCD的发行……这都是纯利润!我看啊,这个项目,盈利绰绰有余!”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王盛身上。
他一直是这套打法最坚定的推动者和执行者。
王盛放下报表:“数据不错,证明了我们的路走对了。观众愿意为高质量、符合他们口味的国产商业片买单,也证明了分账制在现有条件下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撬动市场。”
他指了指那份报表:“这一百零七万,是八地主要影院,在并非全天候排片的情况下取得的。今天周六,津城也会加入上映行列。
津城那边,我了解过,主要影院像光明影院、大光明影院、延安影剧院、和平影院这几家,加起来座位数超过五千,加上其他区县的放映单位,总座位数预估能到一万两千个左右。
以目前的热度和周末效应,上座率保守估计八成。按平均票价18元算,减去他们和地方的分账,单日给咱们贡献个十来万票房不成问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所以,我的意见是,可以把这个首日破百万的消息,正式对外公布了。不仅要登报,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
标题就用——‘国产商业电影破冰之作!《30天》首日分账票房勇破百万!’重点强调‘分账制’和‘百万票房’这两个点。这不只是为我们这部电影造势,更是为整个电影厂联盟,为所有渴望变革的电影人,打一剂强心针!”
韩三坪与张和坪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认同。
“好!”
韩三坪一拍板:“就按王盛说的办!宣发处立刻联系……还有咱们合作紧密的各地晚报,把这个消息发出去!要快,要形成声势!”
“明白!”
宣发处处长立刻起身,匆匆离去安排。
……
命令被迅速执行。
当天傍晚,遍布京城、金陵、姑苏、羊城、杭城等多个城市的晚报摊点,许多市民都注意到了一条颇为醒目的新闻。
晚报是专门报道当天上午采集到的新闻。
《京城晚报》文化娱乐版头条:“破冰!《30天》首日告捷,分账票房斩获百万!”
《扬子晚报》更是直接用上了“苏省七市联手北影厂,《30天》首日引爆百万票房!”的标题。
《羊城晚报》、《钱江晚报》等也纷纷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