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125节

  广告词播报完毕,何囧将气氛拉回比赛本身,声音提高了八度:“好了,朋友们,最紧张、最刺激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

  今晚,只有两位选手,站在这个最终的舞台之上!她们一位,歌声醇厚,情感充沛,被誉为‘内地情歌小天后’;另一位,来自东方之珠,用她的坚韧与美丽,诠释了什么是逆境中的芬芳!她们就是——”

  全场观众跟着呐喊两位选手的名字,其中“张伯芝”的声浪明显要高出一大截。

  “首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今晚第一位登场竞演的选手,来自港岛的——张伯芝!!”

  追光灯瞬间锁定在出场口,音乐前奏响起,赫然是伍佰那首发行于1997年初、已然在两岸三地广为流传的摇滚情歌《爱你一万年》的旋律!

  不过,细心的听众立刻发现,这并非原版国语,而是经过重新编曲、并由港岛知名词人填写了粤语歌词的版本!

  伍佰的《爱你一万年》以其磅礴的旋律和直击人心的歌词,迅速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情歌。

  它最初收录在1997年1月1日发行的合辑《驿动男人心1》中,后随着伍佰&China Blue的演绎而风靡。

  这首歌将摇滚的激昂与情歌的深刻完美融合,既有撕裂长空的力量感,又有穿越时空的永恒感,演唱难度和情感表达要求都极高。

  张伯芝一身银色亮片短裙,勾勒出青春活力的身姿,混血五官在灯光下美得惊心动魄。

  她手握麦克风,眼神中带着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豁出去的决绝。

  粤语歌词赋予了这首歌别样的韵味,更加贴近她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

  “寒风吹送雪花,落在我心里面……”

  她一开口,略带沙哑却极具辨识度的嗓音,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

  重新编曲的版本加强了节奏感和电子元素,更显激昂澎湃。

  “爱你一万年,爱你经得起考验…”

  副歌部分,张伯芝完全放开,高音部分虽然稍显吃力,但那份真挚浓烈、几乎是不顾一切的情感投入,完美弥补了技巧上的些许青涩。

  她不再是那个只唱《飘雪》、《千千阙歌》的凄美女孩,而是化身为为爱呐喊、为梦想燃烧的摇滚女王!

  现场彻底被点燃了!

  镜头扫过观众席,只见台下几乎成了张伯芝粉丝的海洋,密密麻麻举着写有她名字的灯牌、荧光棒,随着节奏疯狂挥舞。

  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激动与崇拜,许多人跟着她一起大声合唱,尽管大部分人并不精通粤语,但那份支持的热情足以融化一切。

  正如李秀秀所观察到的,张伯芝几乎以一己之力,吸纳了这档节目百分之七八十的流量与爱戴。

  她的故事,她的美貌,她的歌声,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节点,形成了一种无可复制的化学效应。

  京城,李晓冉住所的客厅内。

  电视屏幕上,张伯芝在万众欢呼中尽情歌唱。

  王盛靠在沙发上,平静地看着这一幕。

  李晓冉依旧慵懒地躺在他腿上,瞥了一眼电视,又抬眼看了看王盛波澜不惊的脸,忍不住轻哼一声:“哼,捧得可真高,这下她可真是大红大紫了。”

  王盛的手指依旧有一下没一下地梳理着她的头发,淡淡道:“一档选秀节目,能真正捧红一个人,让它拥有一个具有全国性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冠军,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这证明了这个模式是可行的。至于资源倾斜……市场选择了她,我们只是顺势而为。”

  “诶?那你说说她为什么要唱这首歌?”

  “管得着嘛你。”

  王盛狠狠拍了她两下。

  ……

  演唱在雷鸣般的掌声和尖叫中结束。

  张伯芝微微喘息,向台下深深鞠躬,眼中已有泪光闪烁。

  随后,另一位选手也奉献了精彩的演唱,实力不俗,但在张伯芝这种几乎形成“虹吸效应”的人气面前,终究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最终的投票环节(由现场评委、部分媒体代表及特邀大众评审共同决定,保留了主办方的引导空间)毫无悬念。

  当何囧庄重地拆开信封,念出“第一届《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总冠军是——张伯芝!”时,整个演播厅陷入了沸腾的海洋!

  金色的纸屑从天而降,聚光灯牢牢笼罩住舞台中央那个瞬间泪流满面的女孩。

  张伯芝似乎不敢相信这个结果,她捂住嘴,眼泪决堤般涌出。

  在何囧的引导下,她哽咽着接过那座象征着最高荣誉的水晶奖杯,沉甸甸的,几乎让她拿不稳。

  “我……我好多谢……多谢大会……多谢评委老师……多谢湘省卫视同光线传媒……”她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普通话,断断续续地说着:情绪激动,“多谢我妈妈,多谢细佬……仲有……仲有……”

  她的目光似乎穿透了镜头,望向了不知名的远方,或者说,望向了那个将她从港岛夜店带离,赋予她这条星光大道的男人。

  “最紧要系多谢我大佬,盛哥!多谢你俾我呢个机会!我……我会继续努力!呢个奖,唔系终点,系我开始!”

  她的获奖感言朴实而真挚,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将一个少女梦想成真、试图改变命运的巨大激动与感恩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番情难自已的告白,通过卫星信号,传入了千家万户,也为这个夜晚,画上了一个充满话题与情感的句号。

第179章:对话小崔

  一九九八年三月的华夏大地,春意渐浓,而一股源自南国星城、由一位十八岁港岛女孩掀起的娱乐旋风,其热度却远超季节的变换,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张伯芝,这个名字伴随着《快乐女声》总冠军的桂冠,以及她那极具戏剧性的“逆境港岛玫瑰”形象,在总决赛落幕后的几天里,完成了从节目冠军到全国性文化现象的惊人跃迁。

  其影响力,已然超出了单纯娱乐新闻的范畴。

  总决赛次日起,全国各大媒体,尤其是那些嗅觉敏锐的都市报和晚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张伯芝夺冠的消息放在了文化娱乐版的头条。

  《港岛女孩内地圆梦,张伯芝泪洒〈快乐女声〉夺冠夜!》

  《“我要带妈妈弟弟来内地!”——新科冠军张伯芝的朴素愿望》

  《从夜店被救到冠军加冕,张伯芝的传奇逆袭》……

  类似的标题充斥报端,详尽报道了她夺冠的过程,复述着她那“赌鬼父亲、被追债、寻求安全感”的坎坷身世,以及那句“赚足够多的钱,把妈妈和弟弟接到内地来生活”的核心诉求。

  然而,真正将这股热度推向顶峰,并赋予其特殊时代意义的,是来自官方媒体的背书。

  就在三月九日,星期一,由某权威机构主管、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国青年报》,在其二版一个颇为显著的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快乐女声”与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的评论员文章。

  文章没有停留在对节目娱乐性的探讨,而是巧妙地将张伯芝的个人选择与港岛回归后的人心流向、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吸引力相结合。

  文中写道:“一位在港岛复杂环境中成长、曾面临现实困境的少女,通过内地的文化平台实现了个人梦想,并表达了希望家人北上、共享安宁与发展的强烈意愿。

  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两地情感日益紧密、内地向心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生动缩影……《快乐女声》搭建的不仅是一个音乐舞台,更是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了内地社会的包容、活力与机遇。”

  紧接着,泱视一套的《新闻30分》节目,在报道文化现象时,也以简讯形式提及了《快乐女声》总决赛及张伯芝夺冠的消息,镜头里短暂出现了张伯芝手握奖杯、激动落泪的画面。

  虽然只是短短十几秒,但其象征意义巨大!

  官方媒体的定调和曝光,如同给张伯芝的故事盖上了一枚“官方认证”的印章。

  这使得各地媒体在跟进报道时更加大胆和深入,也使得张伯芝的形象超越了普通娱乐明星,带上了一层“时代典型”的光环。

  民间舆论对此反响极其热烈。

  在港岛回归尚不满一周年的背景下,张伯芝这个“逃离”港岛旧环境、向往内地新生活的“成功样板”,极大地满足了内地民众的自豪感与好奇心。

  她的混血美貌、坚韧性格和凄惨身世,构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爽文”叙事,引发了从校园学生到街头巷尾普通民众的广泛讨论和同情。

  “这姑娘太不容易了,还这么孝顺!”

  “港岛那边看来也不是什么都好嘛,还是咱们内地安稳。”

  “希望她早点把她妈妈接过来!”

  类似的言论随处可见。

  张伯芝的人气之高,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她夺冠时穿的同款银色亮片短裙,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南方沿海城市服装批发市场最紧俏的仿款。

  她演唱的粤语版《爱你一万年》,虽然音质粗糙的盗版录音带早已遍布大街小巷,但正版音像公司还是迅速联系光线传媒,希望能够拿到授权,发行单曲EP。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堪称恐怖的关注度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商业机会,光线传媒内部既喜且忧。

  喜的是节目大获成功,造出了一颗璀璨新星;忧的是公司初创的艺人经纪体系,几乎要被这海啸般的需求冲垮。

  无数的广告代言邀请、商演报价、媒体专访请求、剧本递送……如同雪片般飞来,办公桌上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刚刚签下的一些其他优秀选手,在这股“张伯芝旋风”面前,几乎失去了声音。

  意识到张伯芝已然成为公司乃至整个联盟现阶段最具商业价值和宣传意义的“王牌”,蔡怡浓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屈尊”的决定。

  她亲自暂代张伯芝的经纪人职务!

  由她这位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直接负责张伯芝的一切经纪事务,包括筛选合作、谈判价格、安排行程、应对媒体。

  “伯芝现在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也是我们这套造星模式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验证。”蔡怡浓在内部会议上神色严肃地对王长钿和王盛(通过电话)解释道:“必须由最有经验的人来掌舵,避免任何可能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在她稳定下来,我们培养出足够专业的执行经纪团队之前,我来直接带她。”

  王盛在电话那头只是简单回了一句:“你决定就好,记得出席活动,多带保镖,警告她不要单独行动。”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经常看到,干练精致的蔡怡浓亲自陪着略显青涩但已星味初显的张伯芝,出入各种场合,为她挡驾媒体,为她洽谈合同,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而《快乐女声》节目本身的后续价值,也随着张伯芝的爆红被无限放大。

  总决赛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参与合作的六大分赛区电视台(湘省、京城、粤东、沪上、苏省、川省)就依据当初的协议,行使了优先购买权,以不菲的价格拿下了《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及部分精彩场次录播带的播出权。

  所谓的“录播带”,即是电视台播出使用的主要介质,在数字播出系统尚未普及的九十年代末,这种物理磁带是节目流通的标准载体。

  但这远远不够!

  其他未能参与合作的地方电视台,眼见此节目热度空前,也纷纷挥舞着支票找上门来,希望能够购买重播权。

  “老王,咱们是老朋友了,这次《快乐女声》的带子,无论如何要给我们台一份,价格好商量!”

  “我们台观众呼声太高了,播不了直播,重播也行啊!”

  王长钿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抢购潮,光线传媒和湘省卫视迅速协商,制定了一个阶梯式的重播权价格体系。

  即使价格不菲,订单依然纷至沓来。

  从三月中旬开始,无论是在首轮合作电视台,还是在后续购买重播权的各地卫视、地方台,只要在晚间黄金时段或周末下午播出《快乐女声》的比赛录像,尤其是张伯芝相关的场次,收视率无一例外地飘红。

  许多错过了直播,或者想重温比赛的观众,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

  那种“已知结果”的观看,并未消减他们的热情,反而带着一种“见证传奇诞生”的参与感。

  张伯芝在复活赛的惊险晋级、总决赛的摇滚献唱,每一次重播,都能在社交圈层中引发新一波的小范围讨论。

  这股“重播热潮”持续蔓延,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厂、企业的闭路电视系统中,也被作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内容进行播放,其影响力真正深入到了基层。

  然而,真正将张伯芝推向又一个舆论高峰,让她在1998年3月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是她受邀参加的一档泱视王牌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此时的主持人,正是以其独特的“尴尬”幽默和犀利又不失温和的提问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的小崔。

  节目录制当天,张伯芝在蔡怡浓的陪同下走进演播室。

  她穿着一条简单的蓝色连衣裙,妆容清淡,与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样子判若两人,更像一个邻家女孩。

  面对小崔和现场观众,她起初有些紧张,双手紧紧握着话筒。

  小崔的开场一如既往的平易近人,没有直接触及她的身世,而是从参加比赛的感受聊起,慢慢引导她放松。

  当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她的家庭和未来打算时,张伯芝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我参加比赛,就系想赚多啲钱。”她没有回避,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坦诚地说出了在当下语境下显得有些“直白”甚至“功利”的目标:“带我妈妈同细佬,离开港岛嗰个环境。嗰边……有啲人,有啲事,令我觉得好唔安全。”

首节 上一节 125/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