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32节

  他道:“真是太感谢胡主任了。麻烦您先帮忙问问具体情况和价格,只要价格合适,设备状况如您所说,我们盛影还是很感兴趣的。”

  “成,包在我身上。”胡刚爽快答应。

  这时,菜陆续上来了。

  几人边吃边聊,气氛融洽了不少。

  王盛顺势又问起相亲节目的进展:“胡主任,咱们那个相亲节目的策划案,台里编委会讨论得怎么样了?最近有消息吗?”

  胡刚夹了一筷子菜,微微皱眉:“别提了,程序走着呢,但没那么快。主要是你这节目形式太新,跟台里现有的《今晚我们相识》定位有重叠,但玩法完全不同。那边栏目组的人有点意见,觉得是抢饭碗。

  再加上编委会里几个老同志,思想保守,觉得你这灭灯留灯、权利反转什么的,火药味太浓,不够温情,怕影响不好。还在扯皮呢。”

  他叹了口气:“最快估计也得月底才能有个初步结论。还得看广告招商这边能不能给他们点压力。你这边‘百花皮鞋’的广告要是拍好了,效果爆了,我说话也能更硬气点。”

  王盛表示理解:“那就多劳胡主任费心周旋了。需要这边配合的,您随时开口。”

  “好说,好说。”

  ……

  饭后,王盛让李婷婷结了账,与胡刚道别,打车回了北影厂。

  下午稍作休息,王盛便来到了北影厂演员剧团。

  如今的北影厂演员剧团,早已不复八十年代的星光熠熠。

  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有名气的演员纷纷外出走穴、拍电视剧,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曝光度,留在剧团里的,多是些名气不大、或是在当下市场审美中不算吃香的演员,守着厂里的基本工资,排演一些话剧,或者等待不知何时才会轮到的拍片机会。

  接待他的是演员剧团副团长黄小雷。

  黄小雷是75年进厂的老演员,比王盛父亲王保国还早一年,资历颇深,但本人名气一直不温不火。

  他对王盛这位近期在厂里风头正劲的‘老总’很是客气。

  “王总,稀客稀客!早就听说你们盛影传媒搞得红红火火,真是给咱们北影厂长脸啊!”黄小雷热情地将王盛引进办公室。

  “黄团长您太客气了,叫我小王就行。”王盛笑着寒暄:“我们这都是小打小闹,混口饭吃,比不了剧团老师们搞的都是真正的艺术。”

  “哎,话不能这么说,现在市场为王,能闯出来就是本事。”黄小雷摆摆手,切入正题:“听说王总这次来,是想为广告片选演员?”

  “对。”王盛点头,将“百花皮鞋”广告需要的角色——质朴的农村父亲和奋斗向上的儿子——的要求简单说了一下。

  黄小雷听得很认真,略一思索,便从文件柜里拿出几份演员档案:“符合您要求的,剧团里还真有几位。我觉着这两个可能比较合适……”

  他推荐了一位四十多岁、面相憨厚朴实的中年男演员,和一位二十七八岁、看起来稳重踏实、略带书卷气的青年男演员。

  恰好两人今天都在剧团排练。

  黄小雷让人把他们叫来。

  王盛简单看了看他们的资料,又让他们即兴表演了一小段符合角色设定的片段。

  中年演员演活了农村父亲那份沉默的关爱与期盼,青年演员也演出了儿子努力工作渴望成功的劲儿。

  虽然名气不大,但演技扎实,形象也贴合。

  王盛比较满意,当场拍板:“就这两位老师吧。片酬方面,每人一千元,税后。拍摄时间大概需要两天,您看如何?”

  这个片酬在96年对于非知名演员来说,算是公道的市场价格。

  两位演员闻言,脸上都露出喜色,显然对这个机会和报酬很满意。

  黄小雷作为剧团领导,自然也高兴手下演员有外快可赚,剧团也能有收入。

  他笑道:“没问题!王总爽快!按厂里和剧团的规定,演员外出承接业务,剧团需要抽取百分之五十的管理费。这个……”

  “理解,规矩我懂。”

  王盛点头,示意李婷婷回去准备合同:“那就这么定了。麻烦黄团长安排一下,签个简单的演出合同。拍摄时间确定后,我会提前通知两位老师。”

  “好好好!绝对配合王总的工作!”黄小雷连连答应。

  ……

第38章:卷吧,卷吧,你们就卷吧!

  接下来的几天。

  5月9日、5月10日。

  王盛一点点把广告拍摄团队搭建了出来,这个拍摄团队后面还要远赴鹿城,完成首单‘私人订制’业务。

  整个拍摄团队共有13人组成。

  导演组3人,摄影组4人,灯光组2人,录音组2人,服化组1人,制片组1人。

  整个团队以制片人为中心,王盛担任总制片人。

  这是经过思考做出的决定,做导演,王盛自认天赋一般,他要是真天赋爆炸,就不会止步于网剧导演。

  另外,走导演路线太占用时间,拍一部戏,轻则一两个月,重则无上限,王盛日后哪有空搞这个。

  他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工兵型导演代为执导。

  放眼圈内,最合适的无疑是拍大院子弟马屁起家的冯晓刚,这家伙水平稳得很。

  王蒴带冯晓刚倒腾电影,也是拿冯晓刚当工兵型导演用,没想到被反噬了。

  但这事吧,也不能单方面怨冯晓刚。

  真不是给裤子洗白。

  是王蒴先被那帮人激起了火气,展开对骂的,最终导致自己的电影在国内过不了审,走地下电影的路线都没有用,最终被对方一掌拍下,只能远遁美利坚避难,挨了几年封杀。

  也不能怪王蒴,利益之争向来残酷。

  至于冯晓刚反噬这事,两人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冯晓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提到,王蒴明确表示:“你挂我名就麻烦,不挂我名就没事”。

  王蒴后来在访谈中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称“不署名是为了让电影顺利上映”。

  电影票房大卖3600万后,冯晓刚送5万元给王蒴作为补偿,但被王蒴拒收并“连人带钱轰出门”,据传是王蒴认为此举带有侮辱性,且暴露了冯晓刚的功利心态。

  后面,王蒴在不少公开场合炮轰批评冯晓刚“欲望膨胀”。

  王盛以前看到这些八卦的时候,很怀疑王蒴是故意的,不想连累冯晓刚,因为两人后来的关系又如胶似漆了。

  至于其中是非曲折,天知道。

  王盛现在也请不起冯晓刚。

  那这个工兵型导演的角色,就只能自己培养了。

  对着原作抄,一点不改,还怕导演出错么。

  北电学院派出身的导演百分百不会搭理王盛,这些人的目标,起码是留名影史。

  例如卢川、武二三、贾科长……

  正好从摄影车间跳槽过来一个颇有资历的‘一助’,距离正经电影摄影师只差‘半步’,已经在不少剧组担任过副机位摄影师,名字颇为特别,叫吴一一。

  电影行业改制期间,泥沙俱下,动荡不堪,埋没了太多太多人才,这个吴一一,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王盛看了下对方的简历,觉得还行,非本科班出身,也就是没背景,有多次担任副机位摄影师的经历,说明知道怎么配合剧组,了解剧组的运转。

  王盛找吴一一谈了谈转型导演的想法,职级对标大师级摄影师,专门整大活儿。

  上有老,下有小,今年已经三十岁出头的吴一一,确实是为了多赚钱才跳槽过来的,于是欣然同意。

  灯光组、录音组人员,都是从北影厂挖来的。

  服化组是许灵负责。

  ……

  5月11日,上午。

  ‘百花皮鞋’的广告正式进入拍摄。

  5月12日,下午。

  ‘百花皮鞋’的广告拍摄完毕,进入后期制作。

  ……

  这两天,除了跟组,趁着空闲,王盛浅浅抄了两首婚礼神曲——《咱们结婚吧》、《给你们》,送去注册了版权。

  相比于电视节目版权,歌曲版权个人还是能争取的。

  ……

  接下来的几天。

  王盛一边盯着广告片的后期制作进度,一边抽空写着‘私人订制’婚礼电影脚本和策划案。

  公司业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猴子负责的‘金禧典藏’、‘铂金映像’,也完成了几单,并拿到了尾款,收获了好评。

  ……

  时间来到5月21日上午。

  即将出发前往鹿城的当天。

  首单‘私人定制’套餐的筹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盛影传媒办公室。

  王盛刚刚开完动员会,让众人回家收拾,坐下午的火车出发。

  “王总,您看看这个。”

  这时,助理李婷婷走过来,送上一张今日的《京城日报》。

  王盛接过报纸,社会新闻版一个醒目标题映入眼帘:《“天价婚礼”引发跟风效应,各地婚庆录像作坊如雨后春笋》

  文章写道:“自本月五日京城爆出‘电影厂团队打造天价婚庆录像’新闻后,记者调查发现,短短两周内,全国各地尤其各大城市,迅速涌现出一批提供‘高端婚庆录像’服务的个人或工作室。参与者多为各地电影制片厂、电视台下岗或分流子弟、待业青年,甚至不乏国有文化单位职工私下接活……”

  报道列举了几个例子:长影厂几位子弟凑钱买了台二手VHS摄像机,挂出“长影子弟专业婚拍”的牌子;羊城有广告公司职员周末兼职,号称“港式婚庆摄影”;沪上某区文化馆职工更是直接仿照“盛影传媒”的套餐模式,推出了价格略低的“经典珍藏”、“白玉兰映像”等服务……

  文章最后评论:“市场经济大潮下,新兴服务模式的模仿门槛极低。‘北影厂模式’能否凭借其专业壁垒在跟风者中保持领先?其引发的热潮又能持续多久?遍地开花的‘婚庆录像’服务是否会陷入低价恶性竞争?这一切尚需市场检验。”

  实际情况要比报道的更严重。

  基本上,全国各地的电影厂都办了‘婚庆电影公司’。

  各个电影厂都在艰难求生,手里有设备、有人,看到财路不跟上,那真是瓜皮。

  更重要的是,‘婚庆电影’噱头掀起的全国舆论,帮助他们大大节省了宣传资源,有些恬不知耻的,甚至拍了和盛影传媒一样的‘头纱吻’广告,不过很多没有模仿到精髓,但也在当地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没办法,这是个既保守又开放的年代,明明人口一路突飞猛进,但看到亲嘴的画面,还是不自觉的会被调动起欲望。

  卷吧、卷吧,你们就卷吧!

  反正盛影传媒现在也没有余力去开拓全国市场,他们的入场,正好用来培育市场了。

  王盛把报纸还给李婷婷:“问题不大,你也回去收拾吧。”

  “哦,好。”

首节 上一节 32/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