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58节

  他立刻联想到了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王盛那个《家和万事兴》。

  郑小龙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继续道:“就用《编辑部的故事》这个路数,拍个续篇,名字暂定叫《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三集,春节前后播。”

  冯晓刚的眼睛瞬间亮了!

  《编辑部的故事》的续集!

  对现在的他来说,这可是个大项目,有深厚的观众基础!

  如果能参与进去,哪怕是当个编剧,也是绝佳的翻身机会!

  他几乎要激动得站起来。

  “郑主任,您的意思是……”他强压着兴奋,试探着问。

  “编剧这块,你来牵头。”郑小龙语气肯定:“原班人马的故事,你熟,风格也把握得住。尽快拿出个本子大纲来,要热闹,要喜庆,符合过年气氛,还得有《编辑部》那股子幽默讽刺的劲儿。”

  “没问题!郑主任,您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把本子写好!”冯晓刚拍着胸脯保证,感觉浑身的血液都热了起来。

  这是他最擅长的领域,是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狂喜过后,一个更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

  他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带着几分谄媚和试探,小心翼翼地问道:“龙哥,那导演方面,您看我有没有机会……”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郑小龙打断了。

  郑小龙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说:“导演的人选,台里和中心已经有了考虑,初步定的是宝钢。他经验丰富,稳妥。”

  赵宝钢!

  冯晓刚心里咯噔一下,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虽然早有预感,但亲耳听到,还是难免失落。

  赵宝钢是郑小龙的嫡系,能力强,地位稳,自己现在这处境,确实没法比。

  郑小龙看着冯晓刚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神,语气缓和了一些,带着点劝诫的意味:“晓刚,先把编剧的本职工作做好。剧本是一剧之本,本子立住了,戏就成功了一半。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拿得出手的作品,重新站稳脚跟。别想那些一步登天的事儿。”

  这话像针一样扎在冯晓刚的心上,既痛,又让他清醒。他明白郑小龙说的是实话,是在点醒他。能给他这个编剧的机会,已经是看在往日情分和对他能力的认可上了。

  再奢求更多,就是不识抬举。

  他压下心中的不甘和酸楚,挤出一个感激的笑容:“哎,我明白,郑主任。谢谢您还想着我,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把本子写好,绝不辜负您的信任!”

  “嗯。”郑小龙点点头:“具体的要求和时间节点,你跟宝钢对接。他那边也有不少想法,你们多沟通。抓紧时间,争取尽快启动。”

  “好的,郑主任,我这就去找赵导!”冯晓刚站起身,恭敬地说道。

  走出郑小龙的办公室,冯晓刚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

  总算,时来运转了。

  等这个项目成了,徐凡应该就能追回来了吧?

第73章:京圈火拼

  八月的京城,像一口逐渐煮沸的大锅。

  暑气蒸腾,蝉鸣聒噪,而比天气更热的,是骤然在京城文艺圈炸开的一则消息——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正式立项,筹备拍摄三集贺岁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由赵宝钢执导,冯晓刚牵头编剧,启用《编辑部的故事》原班人马,瞄准贺岁档。

  这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

  王盛的《家和万事兴》项目刚完成前期筹备,进入演员围读和分镜头脚本细化阶段,北影厂上下正摩拳擦掌。

  艺术中心这边突然宣布同类型、同档期、甚至同样打着“贺岁”概念的项目,意图再明显不过。

  一时间,“京圈内战”、“北影厂VS艺术中心”、“韩三坪郑小龙掰手腕”、“王盛赵宝钢打擂台”等各种说法不胫而走,在小报编辑、剧组饭局等场所传得沸沸扬扬。

  看热闹的不嫌事大,纷纷揣测这背后是资源之争、路线之争,还是更高层面的角力。

  “听说了吗?郑主任这是不服气啊,王盛那小子蹿得太快,动了不少人的奶酪!”

  “我看是于台长想搞平衡,不能让北影厂一家独大吧?”

  “冯晓刚这下可算逮着机会翻身了,跟王盛打对台,有意思!”

  “韩三坪能咽下这口气?北影厂现在可是兵强马壮。”

  舆论发酵了几天,作为风暴眼的两位当事人——王盛和韩三坪,却异常沉默。

  北影厂内部一切如常,《家和万事兴》的推进按部就班,王盛甚至抽空去参加了青年科技发展论坛的筹备会,仿佛根本没把艺术中心的举动放在心上。

  这种沉默,在某些人看来,更像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八月七日下午,王盛正在调度中心和霍健起讨论几个关键场景的分镜头设计,桌上的诺基亚2110响了起来。

  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座机号码,区号是艺术中心那边的。

  王盛瞥了一眼,没有立刻去接,而是对霍健起笑了笑:“霍导,你看这个机位,如果稍微仰拍一点,是不是更能突出姥爷当时那种既滑稽又心酸的感觉?”

  霍健起点头表示赞同,两人又讨论了几句。

  电话固执地响着,直到第三遍,王盛才不紧不慢地拿起手机,按下接听键,语气平静无波:“喂,哪位?”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中带着几分圆熟的中年男声:“是盛影传媒的王总吗?我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郑小龙。”

  王盛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语气却依旧平淡:“哦,郑主任,您好。”

  “哈哈,王总,好久不见。”郑小龙的笑声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惯有的亲和力。

  王盛:“郑主任是大忙人,理解理解。”

  “王总……”

  郑小龙收敛起笑声,解释道:“不瞒你说,我也是刚听说,最近外面传得风言风语,说什么京圈内讧,火拼之类的,实在是不像话。

  于台长也关心这个事情,觉得大家同在一个锅里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必要把关系搞得太僵,良性竞争是好事,但氛围还是要以和为贵嘛。”

  王盛语气平静道:“于台长和郑主任考虑得是。市场这么大,容得下多部好戏。有竞争才有进步,对行业、对观众都是好事。我们盛影传媒刚起步,正是需要向艺术中心这样的老大哥单位学习的时候。”

  “王总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郑小龙的语气似乎轻松了一些:“说起来,我们中心搞这个《万事如意》,也是没办法。这么大一摊子人,都要吃饭嘛。看到王总你把贺岁剧这个概念搞得风生水起,我们也想趁趁东风,跟着学习学习,沾沾光,王总不会介意吧?”

  “郑主任言重了。”王盛嘴角勾起一抹弧度,语气却格外“大度”:“东风嘛,本来就是大家吹起来的。艺术中心愿意一起把贺岁剧这块蛋糕做大,我欢迎还来不及。

  只是希望郑主任你们一定要紧跟脚步,可别掉队了才好。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后还得用作品说话。”

  电话那头的郑小龙沉默了一瞬,显然听出了王盛话里的绵里藏针。

  他很快调整过来,哈哈一笑,带着几分前辈指点江山的意味:“王总年轻气盛,有信心是好事。

  不过拍电视剧,尤其是这种带有商业属性的剧,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别的不说,就比如广告植入这一块,讲究就很多。

  当年我们拍《编辑部的故事》,可是开了国内电视剧广告植入的先河,积累了不少经验。

  王总要是这方面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艺术中心这边可以提供些支持,毕竟都是为了把剧做好嘛。”

  这话看似好意,实则是在提醒王盛:论资历、论经验,艺术中心才是老大哥,你王盛不过是后起之秀,别太张狂。

  王盛岂会听不出这层意思,他轻笑一声,回应道:“谢谢郑主任好意。广告植入这块,我们确实还在摸索。不过我们盛影传媒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样,我们更倾向于深度整合,让品牌成为剧情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摆放。

  毕竟时代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郑主任的经验宝贵,但我们也得尝试些新路子,万一走通了呢?

  就像我们搞婚庆电影,一开始也没人看好,现在不也成了气候?艺术中心要是对新路子感兴趣,我们也可以交流交流。”

  郑小龙在电话那头,脸上的笑容再次微微收敛。

  他打了个哈哈道:“哈哈,好,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那就期待王总的新路子了。总之,希望咱们两个项目都能成功,给京城的春节荧屏添彩!”

  “当然,预祝郑主任的《万事如意》拍摄顺利,收视长红。”王盛也说着场面话。

  “好,那就不多打扰王总了,有空再聊。”

  “郑主任再见。”

  ……

  艺术中心副主任办公室内。

  郑小龙缓缓放下电话听筒,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

  “怎么样,主任。”坐在沙发上的赵宝钢关切地问。

  郑小龙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表情有些复杂:“各凭本事,战场上见真章。他根本没把我们艺术中心传统的优势放在眼里。”

  赵宝钢不满道:“这小子也太狂了,那就各凭本事吧,晓刚本子写的还可以,有王蒴六七成的水平。”

  “嗯,你们拍的时候,再多多打磨打磨。”

  “是。”

第74章:学猫叫

  八月十九日的上午,阳光透过盛影传媒调度中心办公室的玻璃窗,将空气中漂浮的微尘照得纤毫毕现。

  王盛正和霍健起对着摊开的分镜头脚本,讨论着《家和万事兴》中“姥爷”第一次男扮女装出场时的镜头角度和光线效果,力求在滑稽中透出温情。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厂团委的高书记一脸和煦地走了进来。

  “王总,霍导,忙着呢?”高书记笑着打招呼。

  “高书记,您怎么有空过来了?快请坐。”王盛连忙起身相迎,霍健起也跟着站起身。

  “不坐了,就说两件事。”高书记摆摆手,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好消息,你那份关于‘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论坛发言稿,上面审核通过了!

  领导们评价很高,说内容扎实,观点新颖,既有实践深度,又有青年人的朝气和格局。”

  他将一份盖着红章的批复文件递给王盛:“论坛是27号上午开幕,你是文化科技融合专题的代表发言人之一,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内。还有几天,再多练习练习,务必脱稿,讲出气势来。”

  王盛接过文件,快速扫了一眼,心中安定。

  “谢谢高书记,也谢谢厂里的推荐和支持。我一定认真准备,绝不给北影厂丢脸。”王盛郑重表态。

  “嗯,对你我们是放心的。”高书记点点头,语气稍缓:“另外就是歌的事,,正在专家评审环节。这种大型活动的主题曲选拔,流程多,考虑的因素也复杂,最终用哪首,还得等消息。不过你这首歌,立意、词曲都是顶尖的,希望很大。”

  “我明白,尽人事,听天命。能参与进去就是荣誉了。”王盛表现得很谦逊。

  高书记又鼓励了几句,便告辞离开,他还要去协调论坛的其他会务事宜。

  送走高书记,王盛和霍健起继续投入工作,将几个重点场景的分镜头彻底敲定。时间在专注中流逝,转眼已近中午。

  ……

  下午忙完手头工作,王盛抬眼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快四点了。

  他想起李晓冉昨天的电话,说今天下午的飞机回京。

  王盛叫来助理李婷婷:“婷婷,跟小车班说一声,我要用那辆桑塔纳,现在去机场接个人。”

  “好的,老板。”

  李婷婷应声而去。

  ……

  黑色的桑塔纳驶出北影厂,汇入京城午后渐起的车流。

首节 上一节 58/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