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76节

  副台长上前凑近几步,压低了些声音,带着几分熟稔的抱怨:“指教哪敢当?刚才会上,我们也是没办法嘛!你是不知道,你们这‘三十路诸侯会盟’的消息一传开,各地广电口的朋友电话都打到我们这儿来了,话里话外都是探听虚实,甚至有些埋怨我们京城台是不是提前得了好处,瞒着大家。我们这也是被架在火上烤啊!”

  尤主任在一旁勉强笑了笑,没吭声。

  韩三坪呵呵一笑,摆了摆手,显得颇为大度:“理解,理解。副台长言重了,都是工作嘛。部里现在明确了方向,有了指导小组,以后大家按规矩办事,也好。”

  他这话看似宽容,实则点明了现在联盟是“奉旨办事”,地位已然不同。

  副台长何等精明,立刻顺着杆子往上爬:“是啊是啊!还是部里领导高瞻远瞩!这下好了,名正言顺!三坪厂长您这次可是被部里委以重任,挑起全国电影厂改革振兴的担子了!以后我们京城台,还有很多地方要仰仗您和联盟的支持呢!”

  他边说边给尤主任使了个眼色。尤主任连忙上前一步,语气带着几分歉意和示好:“韩厂长,刚才会上我有些话可能说得急了点,您别往心里去。主要是……这事太突然了。以后我们艺术中心制作的电视剧、电影,发行方面,还得多多依靠您领导的这个联盟渠道啊。”

  韩三坪眯着眼,目光在两人脸上扫过,心中冷笑,知道这是见风使舵,来平息可能存在的芥蒂,并提前为以后铺路了。

  他脸上笑容不变,淡淡道:“好说,好说。只要是好的作品,符合联盟的标准,我们自然欢迎合作。”

  副台长见韩三坪似乎没有立刻翻旧账的意思,心下稍安,对尤主任道:“老尤,你先回中心吧,我跟韩厂长再聊几句。”

  尤主任如蒙大赦,赶紧告辞离开。

  看着尤主任走远,副台长亲热地揽住韩三坪的胳膊,仿佛多年老友:“老韩,走,找个地方喝杯茶,算是老弟我给你赔个不是。今天这事,确实是我们这边反应过度了,没提前跟你通好气。”

  韩三坪也没推辞,两人来到了部大院附近一家僻静的茶馆。

  落座点茶后,副台长叹口气:“老韩,说实话,你们这手笔太大了,一下子把天捅了个窟窿。不过,老弟我佩服!敢想敢干,还能干成!部里既然点了头,那以后就是阳关大道了。”

  韩三坪吹了吹茶水上的浮沫,不置可否:“路还长着呢,摸着石头过河吧。”

  副台长凑近些,低声道:“为了表示诚意,也为了咱们今后的合作更顺畅,我这边呢,有点想法。你们联盟刚起步,除了发行网络,内容库和衍生产品也得跟上不是?

  我听说,王盛那小……不,王总搞的那个《缘来是你》相亲节目,点子是他出的吧?

  虽然上个月试点播出后,反响……呃,还算平稳,但模式挺新,说不定以后能火。

  这节目的版权,我们台里可以做主,算是支持联盟建设,转让给北影厂音像公司,怎么样?”

  韩三坪眼皮抬了抬,心知这节目目前不温不火,京城台这是拿个鸡肋来示好。

  但他想到这是王盛搞的节目,万一以后能火呢,便点了点头:“副台长有心了。”

  副台长见韩三坪接受,心中一喜,继续加码:“还有,像《编辑部的故事》、《渴望》、《北京人在纽约》这几部我们台和艺术中心出的老片子,VCD版权也可以打包授权给你们北影音像公司,你们前段时间不是来找我们谈过吗?这些可是经典,老百姓认!对你们应该有帮助吧?”

  这才是真正的干货。

  这几部剧的影响力巨大,其VCD版权价值不菲。

  韩三坪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对方下血本平息他可能的不满,并为未来艺术中心的项目上联盟的快车买票。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副台长这么有诚意,我老韩也不是不识抬举的人。

  版权费嘛,就按市场公允价,我们北影厂不会让朋友吃亏。

  至于以后艺术中心的项目,只要质量过硬,联盟的发行渠道,肯定优先考虑。”

  他没有狮子大开口要低价,而是强调“公允价”和“质量过硬”,既显示了格局,也握住了主动权。

  副台长要的就是这个“优先考虑”的承诺,立刻笑容满面:“痛快!就按韩厂长说的办!细节我让下面人尽快跟北影音像公司对接!”

  两人以茶代酒,碰了一杯,算是达成了新的默契。

  ……

  另一边。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

  尤主任回到办公室,脸色阴晴不定。

  郑小龙正在等他消息。

  见他回来,郑小龙关切地问:“老尤,部里开会怎么说?”

  尤主任把会议情况,特别是副部长最终拍板成立指导小组、联盟试点合法化,以及韩三坪强势维护王盛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

  一向沉稳的郑小龙听完,也愣了一下,有些难以置信:“这发行联盟还真让北影厂做成了?还成了部里认可的试点?王盛他居然一点事都没有?”

  尤主任苦笑一声,带着几分酸意和无奈:“韩三坪厉害啊!直接把问题拔高到了‘关乎几十家电影厂、十几万职工家属生存’的高度,这是拿大局压人!部里能怎么办?难道真看着那么多厂子倒闭?

  至于王盛……那小子现在有青年科创奖护体,加上他搞的婚庆电影和现在的联盟,确实间接解决了不少就业,功劳苦劳都占全了,风头正劲,眼下这地位,不说稳如泰山,怕是真没人能动得了喽。”

  郑小龙沉默半晌,点了一支烟,缓缓吐出一口烟雾。

  他想到了自己这边正在筹备、意图与《家和万事兴》打擂的贺岁剧《万事如意》,以及倚重的冯晓刚,心中莫名生出一股紧迫感和无力感。

  尤主任看出他的心思,问道:“咱们那部《万事如意》进度怎么样了?”

  郑小龙振作了一下精神:“正在拍,冯晓刚这回挺卖力,剧本打磨得不错。预计赶在跨年或者元旦期间播吧。”

  尤主任点点头,提醒道:“有冲劲是好事。不过老郑,我得提醒你,台里已经基本定了,12月31号跨年之夜,黄金时段,肯定是要播北影厂那部《家和万事兴》的。

  这是政治任务,也是给新成立的联盟撑场面。咱们的剧,得错开这个风头。而且,以后……说不定还真得仰仗北影厂搞的那个发行联盟,把剧卖到外地去。”

  郑小龙嗯了一声,没再多说,但眼神中那抹不服输的劲头并未消散。

  他知道,属于他们这个“老京圈”的舒适区被一个来自电影厂体系的年轻人,以一种蛮横的姿态打破了。

  未来的竞争,恐怕不再是简单的创意和人情,而是资源、渠道和体系的对抗了。

  京圈之王?

  郑小龙想到了这个形容词。

  王蒴与之相比,那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王蒴要是能有电视系统的死保,何至于远走他乡……

第102章:宣传先行

  时间步入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朔风掠过华北平原,给京城裹上了一层银装。

  岁末的寒意日渐深重,但空气中弥漫的某种期待与躁动,却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更为炽热。

  “三十一家电影厂创立的电视剧发行联盟”被广播电影电视部纳入“电影厂电视剧生产协作指导小组”进行试点管理的消息,已经扩散至全国文化系统。

  西影厂厂长在私下都不禁感叹一句:“朝里有人好做官。”

  原先观望、质疑甚至抵触的声音在“部里认可”这面大旗下,不得不收敛了许多。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审慎的接触与试探。

  各电影厂派驻各地,和当地电视台谈收购的代表们,腰杆子明显硬气了不少。

  他们再次叩响各地电视台采购部门的大门时,遇到的阻力显著减小。

  “既然是部里试点,探索新路子,我们台当然要支持。”

  类似的话语,开始在不同省份的电视台办公室里响起。

  利益的考量依旧存在,但多了层“配合上级精神”的zzzq,谈判变得顺畅了许多。

  电影厂方面也适时让步,在价格和分成上展现了更多灵活性,力求“开门红”,让联盟的第一炮务必响亮。

  于是,进入十二月中旬,捷报便开始陆续传回北影厂设立的‘联盟临时联络处’。

  长影厂率先拿下吉省省台跨年夜的播出时间;珠影厂谈妥了粤省省台及几个重要地方台;西影厂更是不负众望,让《家和万事兴》登上了全省从省到县级电视台;就连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电影厂,也凭借地缘优势,在本地多家市级电视台取得了突破。

  最终统计下来,全国共有六百多家省、市、县三级无线电视台,决定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九点四十分左右到十二点,播出《家和万事兴》,主打跨年贺岁。

  此时,全国无线电视台,正值历史顶峰,有足足943家,如果算上有线电视台,1000家都打不住。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电视台,和此时的“四级办电视”方针推动有关。

  即便有些台未能挤进综合频道,也安排在了影视频道、文艺频道等受众明确的平台。

  覆盖范围之广,远超王盛和韩三坪最初的预期。

  电视台得天独厚的宣传机器随之开动。

  节目预告、剧情简介、播放制片方录制的主演访谈……通过电视报、电台、以及电视台自身的广告时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全国首部贺岁电视电影”这个概念经过反复强调,开始深入人心。

  对于习惯了在春节看春晚、平时看连续剧的老百姓而言,“跨年”看一部专门为贺岁打造的、像电影一样精致的电视节目,成了一件新鲜而又值得期待的事情。

  原来,阳历新年辞旧迎新,也值得如此隆重地庆祝,需要用一部充满欢笑的合家欢作品来标记。

  无形中,“跨年夜”作为一个具有文化仪式感的时间节点,正在被这部作品催生和强化,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微妙注脚。

  ……

  千里之外的杭城。

  西湖在冬日的薄雾中显得格外宁静。

  杭城电视台的实习记者李秀秀,刚刚结束了一个采访任务,坐在回单位的公交车上。

  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后退,她的思绪却有些飘忽。

  午休时,她在台里的节目编排表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家和万事兴》,播出时间:12月31日21:47,西湖明珠频道。

  西湖明珠频道开播于1993年,是杭城台的第二个频道,定位为文艺频道,节目内容更偏向文化、娱乐和生活。

  旁边赫然标注着:“全国首部贺岁电视电影,北影厂与盛影传媒联合出品,导演:王盛。”

  王盛……

  李秀秀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一丝复杂的笑意。

  几个月前在鹿城图书馆的那次记者见面会,那个面对尖锐质疑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年轻总经理形象,再次浮现在眼前。

  当时她还因为之前的冒昧采访而递上道歉信,对方大度的鼓励言犹在耳。

  没想到,短短数月,他竟然又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从引发争议的“天价婚庆电影”,到如今这部声势浩大、被冠以“全国首部”名号的贺岁电视电影……

  这个王盛,他的脚步似乎总是踩在时代鼓点最急促的位置上,每一次亮相,都搅动一方风云。

  李秀秀拿出采访本,翻到记录着王盛和盛影传媒信息的那一页。

  或许,这位年轻的“王导”,将会是她记者生涯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特殊新闻源。

  她期待着31号晚上,看看这部由他执导的作品,究竟有何魔力,能让这么多电视台为之让路,又能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惊喜。

  ……

  与此同时,京城内的竞争态势也愈发清晰。

  面对《家和万事兴》携“联盟”之势、覆盖全国的多点开花,京城电视艺术中心与冯晓刚筹备的《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宣传攻势也全面铺开。

  报纸上、广播里,出现了《万事如意》的广告。

  宣传重点除了“原班人马再聚首”、“贺岁喜剧”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重磅加盟:港星万梓莨倾情出演”。

  这在九十年代中期,利用港星的影响力来吸引观众,仍是一张有效的牌。

  然而,圈内人一看便知差距。

  《万事如意》的播出平台,最终定在了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而非覆盖面更广的京城综合频道。

  播出时间虽然也安排在跨年夜,但时段与《家和万事兴》在京城台影视频道的播出时间有所重叠,形成了直接的擂台对垒。

  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首节 上一节 76/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