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81节

  “谁说不是呢!后悔死了!你看人家小王,才工作几年,这下成小富翁了!”

  “还是王总有眼光,有魄力啊!带着大家真赚到钱了!”

  ……

  那些当初犹豫、观望甚至嘲讽,最终没有购买分红权的职工,此刻肠子都悔青了。

  他们看着相识的工友、邻居兴高采烈地拿着钱下台,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羡慕、嫉妒、后悔……种种情绪交织。

  有人捶胸顿足,有人唉声叹气,恨不得时光能倒流回去。

  但辽北第一狠人说过:我就问你,时光能不能倒流!

第109章:我的1996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日,农历腊月二十五。

  清晨的阳光穿透冬日的薄雾,洒在北影厂略显陈旧的苏式建筑群上,给冰冷的砖墙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暖意。

  厂区内的积雪已被清扫干净,主干道上人来人往,比平日更添了几分年节前的忙碌与喜庆。

  盛影传媒的办公区内,气氛更是热烈。

  与昨日在厂礼堂面向全厂“影像记忆”项目分红权持有者的“大分红”不同,今天是盛影传媒自家“孩子”领赏的日子。

  财务室门口再次排起了队,但这次的队伍规模小了许多,气氛也更显轻松亲密。

  排队的都是盛影传媒的正式职工,一张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自豪和期待。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各家电影厂的子弟。

  他们的父母,或许昨天刚在礼堂领了那份沉甸甸的分红,今天,轮到他们自己来领取公司给予的额外犒赏。

  “姓名,部门。”

  陈玉依旧坐在桌子后,声音清脆,动作麻利。

  “张伟,业务一部!”

  “好,两百块红包,签个字。”陈玉数出两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递过去,旁边负责登记的姑娘微笑着示意张伟在名单上摁手印。

  “谢谢陈经理!谢谢王总!”

  张伟接过钱,喜滋滋地揣进兜里,转身对身后的同事挤挤眼,低声道:“嘿,咱这也算双份压岁钱了!”

  后面的人会心一笑,纷纷点头。

  这一幕在盛影传媒各个办公点同步上演。

  每人两百,钱不算惊天动地,但这份心意,这份区别于联盟内其他借调人员、独属于盛影传媒正式职工的“自家福利”,让每个人都感觉暖烘烘的。

  “王总这人,做事真是这个!”一个年轻职工悄悄对同伴竖起大拇指,语气里满是佩服:“你看啊,昨天刚给咱爹妈那辈分了红,那是按章程办事,公平。今天又单独给咱们发红包,这是情分,是看重!里子面子都给足了!”

  “可不是嘛!”同伴深以为然,“我爹昨天拿了分红,回家乐得直念叨,说跟着王总干有奔头。今天我又拿这红包,他更没话说了,直夸王盛办事公道,心里装着大家伙。”

  “就是!这半年多,咱公司从无到有,搞婚庆电影、拍电视剧、弄联盟、开音像店……哪一样不是王总领头闯出来的?咱这些跟着干的,工资奖金没少拿,家里爹妈也跟着沾光分红。这日子,比以前在厂里干耗着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人心都是肉长的。王总让咱实实在在得了好处,大家能不念他的好?我看啊,咱们盛影传媒这人心,是彻底拢住了!”

  类似的议论在领取红包的队伍中,在办公区的角落里低声流传着。

  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情感认同的凝聚力,在一次次实实在在的收获中,悄然变得坚不可摧。

  ……

  红包发放完毕,王盛召集全体员工,在主楼门前的场地,开了个简短的年终会。

  他没有站在高处,而是和众人一样,站在前面,姿态随意。

  “各位,辛苦了一年。”王盛开口,声音平和,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或不甚熟悉的面孔:“去年今日,盛影传媒还只是个名字,北影厂还愁云惨淡。今天,我们站在这里领红包,畅想未来,是靠咱们每一个人拼出来的。”

  他简要回顾了这一年惊心动魄的创业历程,从婚庆电影到《家和万事兴》,从发行联盟到“电影世界”,没有夸大其词,只是平实地叙述,却让每个亲历者都心潮澎湃。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在脚下。”

  王盛话锋一转:“过了年,电视电影要批量生产,‘电影世界’要遍地开花,VCD市场要深度挖掘,还有更多想不到的机会等着我们。盛影传媒的舞台会越来越大,需要大家继续拧成一股绳,往前闯!”

  他没有画不切实际的大饼,但坚定的语气和清晰的路径,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别的不多说了。”

  王盛站起身,脸上露出难得的、带着些许暖意的笑容:“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也希望大家来年,继续跟我王盛,一起发财!”

  “谢谢王总!”

  “王总新年快乐!”

  “一起发财!”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真挚而热烈。

  ……

  散会后。

  王盛没有回办公室,而是慢悠悠地朝着生活区方向走去。

  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厂区道路两旁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丫指向湛蓝的天空,偶尔有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

  他双手插在大衣口袋里,步伐不疾不徐。

  一路上,遇到的职工无不热情地向他打招呼。

  “王总,出来溜达啊?”

  “王总,吃了没?”

  “王总,新年好啊!”

  无论是熟悉的车间老师傅,还是面生的年轻职工,甚至是带着孩子的家属,见到他,都会停下脚步,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或点头致意,或开口问候。

  那眼神里,有敬畏,有感激,更有一种近乎家人般的亲切。

  王盛一一颔首回应,偶尔还会停下脚步,跟相熟的人聊两句家常,问问年货备齐没有,家里老人身体可好。

  走着走着,他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想到了那个从穿开裆裤就一起厮混的发小,想到了此刻还在南国粤东为“私人订制”业务奔波的陈良。

  他摸出兜里那部厚重的诺基亚2110,找到陈良的号码,按下了拨通键。

  电话响了几声才被接起,那边传来陈良略带疲惫却依旧洪亮的声音,背景音有些嘈杂,似乎是在拍摄现场。

  “喂,盛哥?”

  “良子,”王盛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笑容:“忙着呢?”

  “刚拍完一组镜头,歇会儿。咋了盛哥,京城下雪了没?俺这边还穿短袖呢!”陈良的声音带着调侃。

  “少贫嘴。”

  王盛笑骂一句,随即正色道:“明天就小年了,你这……回不来了吧?”

  “回不去喽!”陈良叹了口气,语气却透着干劲:“珠影厂这边配合得挺好,单子接了不少,排得满满当当,这个月就得干完二十几单。于咚我们俩得在这盯着,确保万无一失嘛。咋,盛哥你想我了?”

  “我想你个屁。”王盛啐了一口,接着语气放缓,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感慨:“新年快乐啊,陈百万。”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爆发出陈良标志性的大笑:“哈哈哈!盛哥,你这声‘陈百万’叫得俺心里直突突!咋,心疼你那3%的股份了?

  要是心疼,俺陈良二话不说,立马写个声明,还给公司!俺跟着你干,图的是兄弟情分,不是钱!”

  陈良岂能不知道?

  作为“私人订制”业务的核心开拓者和执行者,他深度参与了从谈判、拍摄到结算的全过程,对公司这块业务的巨额利润心知肚明。

  他那3%的干股,随着业务的爆炸式增长,价值早已攀升至数百万之巨。

  在这个人均年收入不过万的年代,这是足以改变家族命运的财富。

  “放你娘的屁!”王盛笑骂道,声音却带着暖意:“我王盛这么大一个老板,差你那点钱?给你了就是你的,好好拿着!那是你应得的!”

  “是是是,王总现在可牛逼了,身价上亿嘞!俺们这些跟着喝汤的,都沾大光了!”陈良在电话那头嘿嘿笑着,语气里是发自内心的恭维与亲近。

  玩笑开过,王盛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真挚的情感:“良子,辛苦你了。大过年的,还得在外头奔波。”

  “嗨,这有啥!盛哥你给俺平台,让俺有机会施展,俺感激还来不及呢!”陈良语气轻松。

  “今年过年,我把叔和婶儿接到我家一起过。”王盛郑重道,“你爸妈就是我爸妈,你放心,保证让他们过个热热闹闹的好年。”

  电话那头,陈良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声音有些微的沙哑:“盛哥,谢了。”

  “还有,”王盛继续道:“我给家里换了台29寸的大彩电,双开门的大冰箱也置办上了。年货我都让晓冉帮着备齐了,啥都不缺。”

  陈良听着,鼻子有些发酸。

  他知道,王盛这不是炫耀,是实实在在地替他尽孝,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只重重地说了一句:“放心吧,盛哥。粤东这边,我一定帮你干好!你想做的事,就是俺陈良拼了命也要完成的事!”

  “好兄弟。”王盛轻轻吐出三个字,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又简单聊了几句工作上的安排,王盛挂了电话。

  他站在原地,眺望着生活区那些熟悉的筒子楼……

  我的1996结束了。

第110章:十分有八分的不对劲!

  一九九七年二月六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

  京城的年味儿早已浓得化不开,鞭炮声零星炸响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特有的气息和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

  虽说城里早已禁放,但总有些犄角旮旯或是有门路的大院,依旧能听见这辞旧迎新的声响。

  空军大院深处,一栋略显陈旧的军官家属楼里,李晓冉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网兜,里面装着两条中华烟、两瓶茅台,还有给她妈买的一条真丝围巾和一套护肤品,有些忐忑地敲响了家门。

  “来了来了!”门内传来母亲熟悉而急切的声音。

  门“吱呀”一声打开,李母系着围裙,手上还沾着面粉,看到门外的女儿,脸上瞬间绽开惊喜的笑容:“哎哟!我的冉冉回来啦!快进来快进来!外面冷吧?”

  她一边说,一边赶紧把李晓冉拉进屋,顺手接过了女儿手里沉甸甸的东西。

  “妈,新年好。”李晓冉换上拖鞋,目光下意识地瞟向客厅。

  只见父亲正端坐在沙发上,手里举着一张《参考消息》,似乎看得极为投入,对门口的动静充耳不闻。

  只是那微微绷紧的下颌线和略显僵硬的坐姿,泄露了他并非真的如此专注。

  李晓冉心里叹了口气。

  “爸。”

  李晓冉还是低声叫了一句。

  李父鼻腔里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脖子梗着,视线依旧牢牢黏在报纸上,仿佛那上面有什么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新闻。

  李母见状,赶紧打圆场:“哎呀,老李,闺女回来了你没看见啊?快别看你那报纸了!冉冉,快坐下歇歇,喝口热水。你说你,回来就回来,买这么多东西干嘛?这烟酒多贵啊……”

首节 上一节 81/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