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86节

  “中国影都”这个概念,随着多家重量级媒体的跟进报道,迅速成为京城文化圈乃至全国影视行业的热门话题。

  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北影厂这个老牌基地,以及它背后那个年轻的掌舵人——王盛。

  国家青年科技创业奖的光环,加上解决六千人就业的社会效益,让王盛的形象愈发高大正面,“时代弄潮儿”的传奇色彩愈加浓厚。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赞誉之下,远在千里之外的魔都,浦江之滨的上影厂办公大楼内,气氛却有些微妙。

  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位厂领导传阅着秘书整理好的剪报,上面赫然是关于北影厂“六千职工”和“中国影都”的各类报道。

  “韩三坪这次动静搞得可真不小。”一位副厂长吐着烟圈,语气复杂:“六千多人啊……他北影厂什么时候有这么大胃口了?”

  “还不是那个叫王盛的小子搞出来的名堂。”另一位负责生产的领导接口道:“婚庆录像、电视电影、VCD发行……花样是真多。听说利润惊人,不然也养不起这么多人。”

  “哼,‘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位资历颇老、曾与北影厂在经典影片拍摄上有过合作的导演冷哼一声,用手指点了点报纸上的这句诗:“这‘吴’指的是谁?口气不小嘛!”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上影与北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并立的两座高峰,既有合作,也暗含竞争。

  计划经济时代,南北双雄在题材、风格、人才上各擅胜场。

  但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袭来,两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也因地域文化和行事风格的差异,在改革路径上渐行渐远。

  “老韩搞那个电视剧发行联盟,当初可是绕开了我们。”有人提起了旧事:“三十多家电影厂,偏偏没有我们上影,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这个‘联盟’,从一开始就没想把我们算进去。”

  “京圈嘛,向来如此。”有人带着几分地域性的不满说道:“总觉得自家是正统,喜欢关起门来搞事情。你看他们推的那个王盛,搞的都是北方的题材,赵本山、郭达……那股子北方喜剧的劲儿,在南方市场未必吃得开。”

  “未必!”先前那位老导演摇摇头,目光锐利:“别忘了,他们现在搞的是电视电影,是要通过电视台播出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一旦建成,内容上的地域壁垒会被大大削弱。如果他们真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类型化的内容,凭借数量优势,足以冲击全国市场。到那时,‘吞吴’恐怕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王盛此人,不可小觑。”

  一直沉默的厂长终于开口,他扶了扶眼镜:“年纪轻轻,能搅动如此风云,背后必有高人,或者……真有非凡之能。他搞的这套,看似杂乱,实则环环相扣:用婚庆录像等高利润业务积累资本和口碑,用电视电影规模化生产锻炼队伍、占领播出平台,再用VCD发行开辟第二战场。这是在构建一个闭环生态啊。”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我们上影厂,不能坐视不理。北方有北影厂的联盟,我们南方,尤其是长三角,难道就不能联合起来?

  我们在人才、技术、国际化视野上,未必输于他们。关键是,要找到我们自己的突破口,不能总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会议室的空气变得凝重起来。

  北影厂的强势复苏和“中国影都”的呼声,无疑给骄傲的上影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一场跨越长江的、关于中国电影未来格局的暗战,似乎已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王盛那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在黄浦江畔听来,格外地刺耳,也格外地引人深思。

第117章:你是我的神!

  一九九七年三月初,春寒料峭,但神州大地的艺术气息已随着几大艺术院校招生考试的陆续启动而逐渐升温。

  作为中国影视人才的摇篮——北电、中戏、上戏等知名学府的招生点前,早已是人头攒动,怀揣演员梦、明星梦或幕后理想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空气里弥漫着紧张、期待以及淡淡的雪花膏与焦虑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

  ……

  三月五日,星期三。

  北电管理系与表演系专业考试同日进行。

  北影厂和北电就隔了条马路。

  完全没必要开车,王盛带着难掩紧张神色的李晓冉,走进了蓟门桥北那片熟悉的校区。

  相比于校园内随处可见的、由家长陪同或独自前来、脸上写满青涩与憧憬的少男少女,王盛和李晓冉这一组合显得颇为醒目。

  王盛一身合体的深色休闲装,气质沉稳,眼神有种说不出的深邃,不像考生,倒像是来视察工作的年轻领导。

  李晓冉则穿着简约大方的米白色大衣,略施淡妆,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名普通考生,但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明艳以及眉宇间一丝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成熟感,还是让她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

  王盛语气平静道:“记住我跟你说过的,表演的核心是‘真’,把你理解的人物情感,真诚地表达出来。”

  李晓冉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嗯!我知道!你也是,管理系的面试别太……嗯,别把考官当韩厂长他们那样训话就行。”

  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试图缓解自己的紧绷感。

  王盛失笑,拍了拍她的肩膀:“走吧。”

  两人并肩走向报名确认点。

  ……

  管理系和表演系的考场不在同一栋楼,需要在路口分开。

  就在王盛和李晓冉在指示牌前驻足,确认各自考场方向时,一阵略显嘈杂的议论声从旁边传来。

  几个同样等待确认或熟悉环境的年轻考生,目光不时瞟向王盛,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看那个男的气场好强啊……也是来考表演系的?不像啊。”

  “他旁边那个女的好漂亮,是李晓冉吧?我看过她拍的广告!”

  “哪个李晓冉?‘头纱吻’那个?哇,真是她!她本人比电视上还好看!”

  “那男的是谁?她经纪人?看着也太年轻了吧……”

  这些窃窃私语并未刻意压低声音,王盛和李晓冉听得一清二楚。

  李晓冉一脸骄傲,王盛则恍若未闻,目光平静地扫过那群年轻的面孔。

  就在这群人中,有几张在未来十几年内将逐渐被大众熟知的脸庞:

  一个身材高挑、气质清冷的女生,正是来自金陵的海晴,她报考了北电表演系,同时也参加了中戏的初试,此刻正安静地站在一旁,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王盛吸引,觉得这个年轻男子身上有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和……熟悉感?

  旁边一个笑容阳光、带着点津城腔的男生,是黄海播,他目标明确,志在表演,正和同伴兴奋地讨论着待会儿的考试。

  稍远处,一个眉眼精致、略带羞涩的少女,是陈恏,她来自琴岛,对京城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也悄悄打量着气场独特的王盛。

  还有面容俊朗、已有几分星相的严宽,带着憨厚笑容、身材高大的佟大伪,以及气质文静、目光坚定的杨榕……这些未来中戏、北影、上戏97级表演系的佼佼者,此刻都还是怀揣梦想的普通考生,为了增加录取几率,大多都报名了不止一所院校的考试。

  北电作为顶尖学府之一,自然是他们的必争之地。

  除了表演系,人群中也能看到一些报考导演系、文学系、摄影系等其他专业的考生,各自带着对电影的不同理解和憧憬。

  王盛和李晓冉确认了方向,正准备分开行动,一名穿着北电行政制服、胸前别着“考务”牌的中年男子快步从教学楼里小跑出来,目光精准地锁定王盛,脸上瞬间堆满热情甚至带着几分恭敬的笑容:

  “王总!您来了!怎么没提前打个电话?孙主任特意交代了,让我在这儿等着您呢!”

  这声“王总”和考务人员异常恭敬的态度,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瞬间在周围考生中引起了更大的骚动。

  所有目光“唰”地一下集中到王盛身上。

  王盛微微蹙眉,似乎对这番高调迎接并不满意,但语气还算平和:“李老师,不用麻烦,我就是个普通考生,按流程走就行。”

  “那怎么行!孙主任说了,您的时间宝贵,一切手续从简,我直接带您去考场休息室,面试顺序也给您安排好了,第一个!”

  李考务压低了声音,但周围的考生还是隐约听到了“第一个”、“休息室”等关键词。

  让考务人员亲自迎接、安排休息室、还是第一个面试?!

  这待遇,别说普通考生,就是一些有背景的子弟,也未必能有啊!

  众人看向王盛的眼神彻底变了,从好奇变成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这年轻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北电的主任亲自关照?

  考务人员称其为“总”?

  海晴微微张大了嘴,心里暗道:这人……排场也太大了点吧?难道是哪个超级富豪的公子?可看着又不像那种纨绔子弟。

  黄海播碰了碰身边的同伴,低声道:“我滴个乖乖,这哥们啥背景?北电是他家开的?”

  陈恏眨了眨大眼睛,觉得这一幕比考试还让她紧张。

  严宽和佟大伪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疑惑。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个带着明显京城口音的男生,似乎认出了王盛,用一种混合着炫耀和揭秘的语气,对身边几个看呆了的同伴说道:

  “我去!我说看着这么眼熟!那是王盛啊!盛影传媒的老总!‘全国电影厂子弟总舵主’!你们没看报纸吗?19岁的青年科创奖获得者说的就是他!”

  “啥?他就是王盛?那个搞出天价婚礼电影、拍了《家和万事兴》、手下有几千号人的王盛?”

  “我的天!真是他!我在《中国青年报》上见过他的照片!没想到这么年轻!”

  “怪不得……怪不得这待遇!人家现在可是北影厂的实权人物,跟韩三坪厂长称兄道弟的主儿!”

  “原来是北影厂世子……”

  “总舵主”、“北影厂世子”、“盛影传媒王总”……一个个或江湖气或带着权势色彩的称号被抛了出来,如同投入油锅的水滴,瞬间引爆了现场。

  所有考生,包括海晴、黄海播、陈恏、严宽、佟大伪、杨榕等人在内,全都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个被考务人员簇拥着、依旧一脸平静的年轻人。

  原来,传说中的那个搅动京城影视圈风云、手握庞大资源、被媒体誉为“中国影都”筑梦者的超级猛人,竟然就这么突兀地出现在了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参加艺考?!

  海晴只觉得心脏“砰砰”狂跳,脑海里一片空白,只剩下一个念头在疯狂回响:“王盛……他竟然就是王盛!我的天,这哪里是考生……这简直就是……神啊!”

第118章:门派底蕴

  王盛的管理系专业面试,结束得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

  考场内,面对几位资深教授关于电影市场、制片管理、乃至国企改革与文化市场结合等问题的提问,王盛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他没有引用任何教科书上的刻板理论,而是结合盛影传媒和电影厂联盟近一年来的实战案例,从“婚庆电影”的利润模型,到“电视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的成本控制,再到与爱多VCD的渠道合作模式,侃侃而谈。

  他的阐述,既有宏观的战略视野,又有微观的操作细节,甚至对一些未来趋势的判断,让在座的教授们都感到耳目一新,时而凝神细听,时而颔首赞许。

  这不像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次高水平的行业交流。

  王盛展现出的,绝非一个普通备考青年应有的知识储备,而是一个已然在市场中搏击风浪、并成功引领潮流的年轻掌舵者的深厚积淀与敏锐洞察。

  面试官们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心中已然有了结论。

  这样的人才,与其说是北电要考察的学生,不如说是北电亟需与之建立紧密联系的合作者。

  所谓的考试,更像是一个形式,一个将这位“北影厂世子”、“总舵主”正式纳入北电体系的名正言顺的桥梁。

  果然,面试刚结束,王盛还没走出考场大楼,招生办的孙主任便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热情地握住了他的手。

  “王总,精彩,太精彩了!几位老师都对您赞赏有加啊!”孙主任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我们刘院长想请您过去坐坐,聊一聊。您看现在方便吗?”

  王盛对这番待遇并不意外,平静地点点头:“孙主任客气了,叫我王盛就好。方便,请带路。”

  院长刘国碘的办公室在行政楼的顶层,宽敞明亮,书架上堆满了电影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墙上挂着几幅颇具意味的摄影作品,彰显着主人作为摄影系教授的艺术底蕴。

  刘国碘院长年约五旬,气质儒雅中带着干练,见到王盛进来,立刻从宽大的办公桌后站起身,绕过桌子主动伸出手,笑容亲切而真诚。

  “王盛同学,欢迎欢迎!快请坐。”刘国碘招呼王盛在会客沙发上坐下,孙主任亲自泡了茶后,便识趣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刘院长,您好。”王盛微微欠身,礼节周到。

  “好好,别拘束。”刘国碘坐在对面,仔细打量着王盛,眼中满是欣赏:“刚才孙主任反馈了面试情况,几位老师对你评价极高啊。都说你这不是来考试的,是来给我们上课的。”

  他开了个轻松的玩笑。

  王盛谦逊地笑了笑:“院长您过奖了。我只是把过去一年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个人粗浅的思考说了出来,班门弄斧,让老师们见笑了。”

  “哎,过分谦虚就是骄傲了。”刘国碘摆摆手,正色道:“你的那些‘粗浅思考’,可是实实在在地盘活了一个万人大厂,带动了一个联盟,开拓了一片新市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我们电影教育界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他话锋一转,关切地问:“感觉考得怎么样?题目还顺手吧?”

首节 上一节 86/1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