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舟都见过两个喊自己“伯伯”的侄子了。
听老张讲完,陈舟也决定这次和他合作一下。
自己一箱一箱卖,或许可以多赚点,但耗费时间、精力。不如直接分销出去,更加稳妥。
赚个中间商的钱。
两人商量了会儿具体细节,决定这两天就去批发市场转一圈,尽快把货拿下。
不过眼前的生意也不能丢,他们各自有老本行。
所以,陈舟跟老张道别,还是去买今天的菜。
路过水果摊的时候,陈舟也打听了一下菜市场的行情。
普通的雪花梨两块多,不到三块,而精品盒装的,这里不论斤,是论箱卖的。
精品梨好就好在个大匀称,产地有标签,适合送人。
陈舟打听的功夫,就有顾客抱了两箱走。
一箱十个,估摸着在八块钱一斤左右。
当然,陈舟熬梨汤,就没必要用这精品了。
他还是买了点普通的回去。
幸福菜市场离得很近,陈舟来回来去,到店里也才八点半多。
没什么意外情况。
厨房的郑阿姨还是跟小侯包着包子。
两个小姑娘因为中间这堵墙还在的原因,偶尔仍会走出来走进去。
张静看到老板买回菜,赶紧过来帮忙拎了拎。
陈舟笑道:“这两天,我就把这墙砸了。”
张静非常认同地点了点头。
“是得砸了,陈哥。”
两人进店,陈舟少有的在早高峰,从外面进来。
看着行色匆匆,多少带些面熟的顾客,或是打包,或是堂食,但脸上都写着期待和满足。
陈舟心里也升起了一些成就感。
这是无关赚钱,也无关积分的感觉。
他迈步向厨房走去,又有熟客跟他打了个招呼。
“买菜去了啊,陈老板。”
“诶。”陈舟点头致意,“慢走啊。”
-
“天天早上过来吃顿早点,一天感觉都踏实。”
熟客朋友无意间随口一说,多少也袒露了一些心中的想法。
陈舟听后,忽然也感觉到了一丝责任感。
让更多的人吃得踏实放心,同样是陈舟第一次上手学习鲜肉包的初心。
所谓倒腾点梨,赚点外财,就是缩短资本积累的这一过程。
第184章 熬小吊梨汤
这次情报的高价值信息,让陈舟早上来了之后,多少是兴奋的、激动的。
但出门买个菜再回来,
从顾客的角度看一下社区食堂,陈舟的心里又重回平静。
他调整一下心情,继续踏踏实实地工作起来。
包包子那边交给大姨他们。
陈舟则准备起这次的小吊梨汤。
原料除了雪花梨,还有银耳、枸杞、红枣,这几样是陈舟本来就有的。
剩下的话梅、甘蔗干,陈舟则拜托了黄药师大姐,以及店里有合作的跑腿小哥。
一会儿也能送到。
话梅可以提供一点咸酸的风味,丰富梨汤的口感层次。
甘蔗干,则用来补充甜度,代替一部分冰糖。
当然,小吊梨汤,还是得先从泡发银耳开始。
银耳要用冷水浸泡一个小时,泡发后,剪去黄色的根部。
再用手撕成小朵,块越小,撕得越碎,小吊梨汤越容易出胶。
然后,便是清洗雪花梨。
清水打湿梨皮,撒盐揉搓表面。
以除掉果蜡和杂质,反复冲洗干净。
之所以洗梨都这么麻烦,是因为小吊梨汤,要带皮来煮。
梨皮中带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芳香物质,可以使汤色更深,风味更浓。
物化生的课本上讲过,如橘子皮、柠檬皮,都可以用来提炼精油。
果皮在自然界,是用来吸引小动物的。
植物就是这么长的。
倒不是因为懒,或者图省事。
陈舟回忆着铜壶上的配方,越发觉得:
老配方里面可能没详细写这么清楚的科学原理,但做法是经过实践证明,完全经得起推敲的。
而锅具的问题,小吊梨汤和酸梅汤还不一样。
小吊梨汤里面用的话梅很少,只起点睛之笔的作用。
所以放在铜锅里面煮,更多是考虑到铜的导热性能更好,能让火力一直保持为微微沸腾的状态。
店里的老砂锅,或者现代的厨具,完全能够胜任。
至于酸梅汤,用金属器具都不合适。
用铜壶来煮,可能还有潜在的健康危害。
陈舟这边简单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跑腿小哥张健也把剩下的几种原料送到了。
小伙子,最近也一直在给麦香记那边送餐。
当初钟爱的卤肉饭,也渐渐丰富到小份菜的各式菜品。
他今天挺忙,没进店,把东西交给了赵姐。
“陈老板交代我买的东西,给你放这了啊,赵姐。”
“慢点啊~”
小师妹走进厨房,把话梅、甘蔗干两样,递到厨房。
“师兄,张健送来的。”
“好。”
小师妹则对里面的甘蔗干有点好奇。
“这是啥啊,黄黄白白的小棍儿,筷子?竹子?”
陈舟笑着接过来,也是第一次看到甘蔗干这种东西。好在黄药师那里,药很全。
他解答道:
“这是甘蔗晒成的干,可以泡水,生津止渴。我买回来用来熬小吊梨汤的。”
-
“那”
小师妹叽里咕噜那股劲又要上来。
但陈舟今天已经上过一次当了,却不肯给赵仪琳梅开二度的机会。
“一会儿熬出来给你尝尝,你就知道了。”
“ok吧。”
小师妹听话地又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陈舟则开始熬煮小吊梨汤。
清洗好的雪花梨这时候,也可以切开了,滚刀块,剔除梨核。
除了枸杞是在出锅前放的,其余所有原料,通通跟清水一块下锅。
先是盖着盖子大火烧开,煮沸。
然后等沸腾之后,转小火,继续熬煮。慢炖一个小时。
这才能让小吊梨汤成功熬出胶质。
陈舟用的是老砂锅,所以,留一条缝,防止溢出来。
一小时后,
再下入枸杞,根据甜度,补充老冰糖。
等冰糖充分化开,即可关火。
盯着锅的部分,陈舟就交给了小侯来做了。
他只在关火之后,看了一眼。
老砂锅本身颜色就深,所以这时候看起来会比在玻璃杯里,更显得像琥珀一样。
成色非常不错,勺子搅上去,能看出明显的稠滞。
但是如果想喝,按照老方子的说法,还得再放一宿才好。
陈舟在家里的时候,已经跟老婆孩子分别对比品尝过当天、以及第二天的口感区别。
隔天之后,枣的香味、梨的香味,更浓厚一点,而且整体的汤的质感也更稠。
但店里的小姑娘们,多少有点期待。
因为确实是陈舟前两天跟大伙许诺过的,而今天也真的在店里熬了一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