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写在外包装上,陈舟不用问。
这主要起作用的就是小苏打,能在炸制的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让外壳蓬松起酥。
随后,老太太在炸鱼面糊里面,也放了盐和胡椒粉。
这样一来,即使只吃到面壳,也是带一丝滋味的。
不会吃起来是油腻的一坨面疙瘩。
虽然小黄花和刀鱼都不大,裹糊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但老梅还是很认真的进行了调味。毕竟是给孙女做的嘛。
当然,她老人家的量,只有三十年主妇经验的手拿把掐。
“你再给我开瓶啤酒,在那个小柜子里。”
这用来调面糊的啤酒,就是陈舟一直以来忽视的小秘方了。
和清水一块,分次倒入面盆,用筷子将面糊搅拌均匀,直到顺滑无颗粒的粘稠状态。
中间也来了两勺油,能让油炸的效果更好。
老梅把筷子提起来,调好的面糊像一条线那样,流了下去。
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她对两种鱼的命运做出了区别对待:
“刀鱼,拍点面粉就行。这个面糊主要用来炸小黄花。”
陈舟点头微笑,除了刀鱼刺多需要彻底把鱼刺都炸酥之外,那可能这个小秘方,并不是被自己忽视了。
而是老太太也会偷点懒。
炸刀鱼,拍粉当然简单,但把面糊调的稀一点,效果也不错。
拍粉、裹糊,下锅油炸。
涉及到具体操作,陈舟也打算把简单的任务,从老妈手里接力过来。
但老太太还是说着:“我来,我来。”
她给陈舟做了小二十年的饭。
不是说不信任自己的儿子,而是没有这个心理准备,去接受儿子其实厨艺也不错的事实。
跟在外人面前还不一样,老太太很乐意跟别的老太太们说自己儿子开个小饭店,生意特别好。
但儿子在她跟前,她还是想着得由自己来做饭。
否则的话,心里面不习惯、不适应。
可老胳膊拧又不过儿子的大腿。
她只能退在一旁,稍加指导。
陈舟也顺理成章地掌勺,往铁锅里倒上了油。
油温五成之后,下入小鱼。
筷子轻轻夹起,缓缓将它们滑入油锅。
在鱼接触到滚烫油面的时候,立马响起了“刺啦”一声长音。
细密的小气泡,在鱼肉的周围翻腾破裂。
把缓缓下沉的鱼,又托了上来。
黄花鱼表面那层粘稠湿润的面糊,在锅里的高温作用下,开始由白色像淡淡的金色转变。
面糊形状逐渐定型,轮廓还是鱼的轮廓。
但表面又多少有些形态各异。
筷子轻触,防止炸鱼粘连,略微的碰撞,产生沙沙的声音。
而随着黄花鱼在锅里面翻滚,
那股穿透性很强,油脂的焦香包裹着鱼的鲜香的气息,也在锅里面升腾起来,往四周弥漫出去。
霸道而诱人。
陈舟闻着炸鱼的味道,感觉肚子还有点饿了。
“就是这个味儿啊,妈。”
转头的功夫,厨房外面又凑进来一个小脑瓜。
“好香啊~”陈桃桃也馋了。
“炸完了先给你尝尝。”桃桃奶奶给孙女许诺道。
“谢谢奶奶。”
小丫头也不知道在跟谁客气。
陈舟正炸着鱼,楼下不知哪个大姨喊了一嗓子:“老梅!又炸鱼呐!”
老梅笑着拉开窗子,跟楼下的老姐妹互动起来。
难免说起孙女过来、儿子在家里帮忙做饭、儿媳妇给自己买的礼品。
老梅跟熟人邻居分享了一下自己的喜悦,也炫耀了一下。
“真有福啊,老梅!”
俩大姨聊天的功夫,陈舟的鱼也炸好了。
看起来色泽金黄,闻着同样是酥香四溢。
老梅对自己的拿手菜再熟悉不过,看过一眼就知道,儿子这鱼炸的火候相当不错。
于是叮嘱道:“一会儿再复炸一遍。”
道理陈舟明白,复炸之后,会更加酥脆。第一遍是炸熟,第二遍则是炸透。
而且,还得等等老陈回来,一块吃饭。
第200章 家里简单吃个饭
网上经常调侃春晚节目里的传统话术,“我们一起包饺砸。”
可能在语言类节目里,这样的结尾太过频繁,让人感到了厌烦。
但事实上,陈舟家里真的会一起包饺子。
一盆饺子馅,一个案板,一根擀面杖,桌子旁再围上一家人。
老陈下班后,赶上了个包饺子的尾巴,洗洗手就加入了进来。
陈桃桃自然也跟着一块上手。
虽然她包的饺子有些偏向于包子的四不像,甚至还漏点馅,但是很受欢迎。
下锅前就被提前预定了。
陈桃桃的食客动态给到她爷爷奶奶——
两位老人,很爱吃你做的饺子。
小丫头此时燃起了一些女承父业的想法,跟正在给她挽起来袖子的妈妈说道:
“我以后去社区食堂卖水饺~”
林女士笑了笑:“小厨师。”
陈舟没说啥。
只是心里想:你得把店开在爷爷奶奶家楼下,这样生意才好。
家里今天立冬的饭菜,还是比较简单的。
孩子奶奶应节气炖了一大锅羊排,清炖的做法,下了点胡萝卜、白萝卜。
饺子作为主食,最后下锅。
当中有两道家常菜,和林女士的拌菜。
开饭前,陈舟则把刚才炸过的鱼,再次复炸了一遍。
仍然是老梅同志监工。
提出来一些简单的意见。
虽然已经不具备太大的指导意义了,但陈舟还是配合的倾听了一遍。
油温,要比第一遍炸的时候稍高一些。
人,则是要站得稍远一些。
因为当小炸鱼再次投入到高温中时,反应会比刚才剧烈得多。
但颜色变化不会太迅速。
是从淡金色,逐渐加深。
刀鱼只拍了粉,颜色发暗发红,上面还有点焦香的斑点。是水分排出,极致酥脆的标志。
小黄花鱼,品相最好,真的是炸至两面金黄。
陈舟将鱼及时捞出来,火候刚刚好。
在笊篱上控油的时候,表面还有点滋滋的声音,是余温下冒出来的最后的小气泡。
老梅看着儿子熟练的炸鱼手法,挺欣赏。
“这小鱼炸得不错啊。”
“那肯定啊,跟你学的嘛。”
还得是年轻,眼疾手快,老太太心想。
过日子人家用油,炸鱼时肯定用的刚倒出来的新油,但炸完鱼之后,肯定也不能扔。
转手倒进了搪瓷油盆里。
陈舟跟老妈嘱咐道:“这俩盆好好留着啊。”
“行,”桃桃奶奶给点了点头。
“这还是你姥给我的呢。”
老物件的意义,在此让陈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很快,两盘鱼也被陈舟端上了餐桌。
炸货,刚炸出来不久,趁着那股热乎劲吃,体验最好。
一家人纷纷动筷品尝起来。
大人们当然要尝尝少儿不宜的刀鱼。
这个,炸的最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