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261节

  “那就行,之前有些陷入思维误区了,一直把你规划到钙钛矿那边。”魏兴思笑着说道:

  “其实现在有机非富勒烯体系,也可以用CEILV、TOF,甚至场效应晶体管FET研究研究嘛,你刚过来的时候,我记得我教过你P3HT体系的研究方法,现在换成其他体系也是类似的。”

  见田晴没什么异议,魏兴思转头看向许秋。

  许秋同样点头回应,表示他这边也没问题。

  田晴暂时就算作编外人员吧,许秋自认为指挥不动她,而且他也不愿意违背其他人意愿去强迫别人努力。

  毕竟,在少数精英个体引导整个文明向前发展,即全民韭菜的大背景下,努力的韭菜只会让自己长的更加肥美一些,终究难以超脱出韭菜这一物种。

  换言之,中产想要突破界限,几乎是不可能的,出生前,有投胎的一次机会,出生后,想要打破壁垒,大约有且只有两种途径,嫁入/入赘豪门,或者一路开挂……

  类似中500W、1000W彩票这种,算是开一次挂,并不足以实现层次上的升华,一般都称这类人为暴发户,除非天天中大奖,那才称得上是“一路开挂”,当然这种挂就开的太明显了,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请去喝茶什么的。

  这种“少数精英”指导整体文明,通过割韭菜的方式发展的模式,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这恰恰就是人类文明自身做出的选择,从封建社会,甚至更早的文明时代,一直到现在,国家的运转机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生产力没有达到极致,物质没有极大丰富的时候,放弃这种模式就是在作死,必然导致混乱。

  当然,具体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韭菜们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第一种情况,几百年前,封建帝王社会。

  普罗大众的最低生活水平是1,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保障不了,很多人会饿死、冻死;

  中间部分的生活水平是1-100,努努力可以让自己不饿死、不冻死,这个时候的中产还是非常想要努力的,因为不努力就会死;

  上部分的生活水平是100-10000,不会饿死,但生活也就那样,上限远远比不上现代社会,就比如古代的皇帝生活,在现在很多人看来也不过如此,许秋就觉得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肥宅快乐水的世界,还不如在现代当一条咸鱼呢。

  第二种情况,现今。

  因为三次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普罗大众的最低生活水平达到了100,这意味着只要有口气,基本上饿死、冻死很难,而且还有低保,虽说可能会有黑幕,比如类似新闻报道中的开宝马领低保,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干净的,只是这个保障的力度并不大,也仅限于保障基本的生存;

  中间部分的生活水平是100-10000,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处于100-1000的范围内,拉不开太大的差距,努努力的话,或许能打破1000这个小壁垒,达到1000以上(相当于月薪2、3W以上),但想要上10000(比如有实权、年薪几百万之类的),百万个人中才可能会有一个吧;

  上部分是10000-10000000,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世界总体和平,没有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根据马太效应,最顶端和最低端的差距自然会越拉越大,也就是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用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来表达,就是不论什么税,收到最后指向的都是中产。

  第三种情况,不谈意识形态问题,对于漂亮国、欧洲的发达国家来说,它们依靠金融等手段,将其他国家作为韭菜进行收割,这也让它们的整个社会处于高福利状态。

  普罗大众的最低生活水平是500,中间大部分是1000-10000,上部分同样是10000-10000000。

  因为有着高社会福利,所以中间这一档都是1000起步,努努力的话,也不过到2000、3000,拼了命能到10000。

  但到了10000又能如何呢?再往上你也上不去。

  这也是欧洲人普遍比较佛系的原因,就比如德意志,每年365天,平均休假150天,动不动就休假,动不动就旅游。

  反正每周工作四天,也足够维持高质量的生活了,剩下的时间旅旅游、玩玩游戏、“玩玩游戏”,干啥都好呀。

  还有不少人,会选择极限运动之类的项目,这也被笑称是“外国人为什么那么少的原因”。

  从国家的发展角度,自然是希望韭菜长势喜人一些,可以一茬茬的收割韭菜,这便是种花家只用了不到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数百年的积累,甚至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超越的一大原因。

  本质上就是这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种花家的崛起也是必然的。

  

361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求订阅)

   把田晴托付给许秋后,魏兴思继续说道:“激子扩散距离的实验结果,如果和许秋你之前的猜想一致的话,就有希望弄一篇大文章啊……让我想想,现在IDIC体系的效率多少?”

  “目前为止,效率大约11.6%,”许秋顿了顿,说道:“我已经让邬胜男去合成IDIC-4F和IDIC-M了,这两个新体系或许可以实现效率的进一步突破。”

  “好啊,”魏兴思点点头,“到时候从那两个材料中找一个能和给体材料保持比较小HOMO能级差的高效率体系,然后让冯盛东那边做个TAS……”

  魏兴思继续说道:“光源那边,GIWAXS测试是九月份吧,另外一个共振软X射线散射(R-SoXS)呢,什么时候可以测?”

  许秋回应道:“R-SoXS的话,这次我打算等他们上班后,申请一个紧急机时。至于R-SoXS九月份正常机时的申请材料,我已经让莫文琳写好了,不过就算评审通过,也要明年才能够有正式的机时。”

  “那行,”魏兴思又补充了一点:“到时候你们也别忘了做NIM的检测。”

  许秋点点头,整体来看魏老师的想法和他基本一致,就是整合多个亮点一起冲击一篇大文章。

  只是许秋不知道魏老师打算投什么期刊,当然这也是因为两个人的视角不同,他是知道新体系效率必破13%的,而魏老师并不知道,所以现在对方没有起高调也很正常。

  在投文章的事情上,魏兴思通常都较为保守,他不想反复修改或是转投。

  韩嘉莹上周NC的文章已经投出,简单汇报了实验方面的进展:“J2、J3都已经合成完毕,不过性能还没有来的及测试。”

  魏兴思点点头:“行,这周抓紧时间测试一番。”

  韩嘉莹继续说道:“对了,还有许秋给我安排了ITIC-Th体系的工作。”

  魏兴思没有太过讶异:“可以,具体的分配你们自己商量着来就行。”

  邬胜男上周主要在做合成,就没有准备PPT,口头汇报道:

  “因为上周帮许秋合成IDIC-4F、IDIC-M,所以原计划修改中央D单元合成4TIC、IHIC等体系的实验暂时搁置了……”

  “现在IDIC-4F、IDIC-M还没有合成出来,不过明后天应该就能够拿到手……”

  “另外,许秋还让我负责m-ITIC的工作,以及IT-M、IT-2F、IT-2Cl和IT-4Cl四合一的工作。”

  魏兴思“嗯”了一声,随后有些惊讶的回头看了看许秋。‘很有魄力嘛,一共合成了六个体系,四个工作,就送出了三篇文章,自己只留下IDIC一个。’

  魏兴思把自己代入许秋的位置,自认为不会把这么多工作拱手让人,然后自己只留下一篇的,可能这就是两人的区别吧,现在不得不承认的是,许秋单论科研成果产出的能力,其实已经超过了自己。

  最后,莫文琳收尾汇报:

  “上周我对H22:ITIC:IEICO以及J1:ITIC:PDI4-B4T,两种三元共混体系进行器件测试和基础表征,结果表明……”

  “同时,我还产生了若干个三元体系的思路,包括J2:IDIC-4F:IEICO-4F……”

  莫文琳洋洋洒洒的列出来十多种三元体系,毕竟三元这个东西就是碰运气,多试一试总没有问题的。

  反正实验操作上也没太多的难度,只需要先把溶液都配制出来,然后每种溶液先涂两片器件进行试水。如果效率有惊喜,那么就进行深入研究,如果性能平平无奇,那么就把这个体系直接舍弃,或者再给它一次机会,都可以。

  组会结束,放假前投的几篇文章,除了段云被拒的那篇外,其他的现在一篇都没有消息,不过算算时间,应该也快回来了,就在这几周里。

  下午,许秋安排莫文琳带着田晴进行激子结合能的测试,他随意给了她们一个IT-4F的体系作为入门,这也将是田晴之后的主要工作,即把每一种新的给体或受体材料的激子结合能、激子扩散距离等性能摸清,构建起一套数据库。

  其实,现在组里有机光伏领域的架构,已经接近于大课题组的模式,那就是明确的分工合作,许秋负责统筹,下面每个人负责一个小的具体方向,最终统一整合在一起,不似最初吴菲菲、陈婉清、田晴、段云那样,四个人四个研究方向,各自为战。

  韩嘉莹开始制备器件,摸索J2、J3材料的性能,陈婉清继续划水、撰写论文,邬胜男则跑到张疆做合成,现在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合成主要交由了她进行。

  许秋准备进行ITIC激子扩散距离的数据处理、拟合,在这之前,他还需要确认样品的膜厚。

  之前通过样品吸光度反推厚度的前提,是某一吸光度下的样品厚度已知,而薄膜都是几纳米、几十纳米、一百纳米的尺度,不可能用尺子量厚度。

  许秋打算采用的方法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这是一种常用的确认微纳米级别样品厚度测试手段,其他手段还包括椭偏仪、台阶仪、原子力显微镜等等。

  SEM测试厚度的原理是扫描样品的断裂面,直接读出厚度信息,具体实验方法,就是先把样品旋涂在玻璃片上,然后用玻璃刀将基底从中间划开,接着再掰断,最后用SEM扫描、拍照。

  当然,这个方法也是有限制的。

  如果采用这个方法,测试一百纳米级别的薄膜,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几纳米的薄膜,难度相对就比较大了,因为基本上达到了SEM的分辨率极限,尤其材一一楼的SEM还是早期快被淘汰的产品,分辨率就更差了。

  于是,许秋故意涂了两片厚厚的ITIC和IDIC“薄膜”,其中,IDIC属于未雨绸缪,今天虽然用不上,但之后肯定能够用得上。

  根据旋涂是溶液的浓度和转速,许秋初步估计,两者的膜厚应该都超过了100纳米,反正现在又不是在制备器件,只要保证薄膜是均匀的即可。

  SEM测试,顺利完成。

  晚上,许秋拿到了最终的拟合结果,ITIC的激子扩散距离为14.4纳米。

  这个结果比较符合他的预期,属于意料之中的结果。

  根据文献报道,标样P3HT材料的激子扩散距离大约为10纳米左右,ITIC体系无法制备厚膜、大尺寸器件,那么其激子扩散距离和传统聚合物给体材料体系相当,也很容易理解。

  周二,许秋继续进行IDIC体系的激子扩散距离测试,最终拟合结果表明,IDIC的激子扩散距离是16.8纳米。

  这个就属于意料之外的结果。

  IDIC和ITIC,激子扩散距离分别是16.8和14.4纳米,两者之间虽然有所差距,但只相差17%左右,这个差距不足以完全解释,为什么IDIC体系可以制备大尺寸、厚膜器件,而另一个ITIC体系不能。

  许秋分析出两种可能:

  其一,之前的推论过程可能有问题,需要重新进行论证;其二,由90个数据点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够,拟合结果的误差较高。

  前者很容易理解,后者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数据都是有所波动的,而且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数据异常的点,或者说“奇异点”。

  如果不舍去奇异点的话,最终拟合结果很可能会和实际结果偏差很大,但如果舍去奇异点的话,怎么定义奇异点就是一个问题,主观成分很大。

  换句话说,在数据拟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操作空间,有时候真的是想要什么数据,就能拟合出来什么数据。

  就比如一组数,10、15、20、25、30,平均值是20,假如把10认为是奇异点给舍去了,剩下的四个数据,平均值就变化为了22.5。

  在线性拟合中,这种操作对结果的影响还算比较小,而现在激子扩散距离的拟合是非线性的,如果强行去掉几个不那么“奇异”的“奇异点”,IDIC体系最终拟合出来的16.8纳米的结果,变更为26.8纳米都是可以实现的。

  当然,许秋只是怀疑拟合结果存在误差,如果真实的结果就是他测试出来那样,他肯定不会进行“操作”的。

  因为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只能不断编织谎言,用一个谎言去粉饰另外一个谎言。

  反正,就算分析不出来IDIC体系可以制备厚膜的原因,把真实的情况报道出来也好。

  只要真诚一点说:“我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实验现象,但现在还无法解释”,然后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其他研究者,或者将来的自己来解决。

  在确定了这个基调后,许秋将ITIC、IDIC的激子扩散距离测试实验,交由模拟实验室,进行大批量的重复。

  周三上午,许秋拿到了模拟实验室测试的结果。

  经过数百个实验数据的拟合,最终的结果表明,ITIC、IDIC的激子扩散距离分别为13.0纳米和19.2纳米。

  这样看来,之前拟合结果因为数据量不足,确实是存在一定误差的。

  而且,现在一增一减之下,ITIC和IDIC的激子扩散距离数值结果被拉开了大约48%的差距,这个幅度已经不算小了。

  因此,可以保留之前结论,认为激子扩散距离的提高是“器件性能对厚度、尺寸不敏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362 定个小目标,13%(求订阅)

   确认模拟实验室结果后,许秋去物资处领用了一袋气球、一袋橡皮筋,然后乘坐校车跑了一趟江弯。

  因为今天上午气体管路公司的人要过去,而且他们要求在安装时必须有负责人在场,进行现场验收。

  同时,许秋下午还约了通风橱的老王,这样一次性可以解决两件事。

  主要是装修这种事情拖起来很烦人,弄不好的话三天两头的就得往江弯跑,许秋想快点把这事情都给解决掉。

  下了校车,许秋比约定时间提前了二十多分钟到达江弯先材,进入522器件表征实验室,打开实验室内的中央空调。

  此时,522实验室的氮气柜已经到位,柜体旁边的地面上许秋还贴了一圈黑黄相间的胶布,用来醒目、警示,里面放有一瓶满气的高纯氮气。

  在学校里购买氮气,都是一瓶换一瓶的,也就是新的氮气来了,旧的瓶子就会被收回去,有点类似于饮水机,买的是桶装水中的水,桶子是人家公司的,桶装水的每个桶子都要50块的押金。

  这里的一瓶高纯氮气价格是100块,一个钢瓶需要1000块的押金。

  空调是新空调,还是比较给力的,开启后不到十分钟,室内的温度就降到了20多摄氏度。

  许秋简单的打扫了一下两间实验室,又等了一会儿后,气体管路公司人如约到达。

  他们来了一行四人,包括之前负责联络的胡经理,一个工程师模样的中年男子,还有四个年轻小伙,手里拎着工具箱和管路组件。

  这伙人算是江弯实验室搭设过程中,联络的几家公司里最像公司的了。

  其中,胡经理穿的非常正式,属于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能辨识出销售身份的穿搭,白衬衫、黑长裤、皮鞋,还打了个领带。

  许秋很想问他一句:“你不热吗?”

首节 上一节 261/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