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348节

  因此,当人们在小白文看多后,在无脑充值内购游戏玩多了后,可能会提出疑惑:

  为什么作家总是在重复同样的套路,为什么出来的游戏都是类似的,没有一点新意呢,就不能试着改变一下吗?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大多数民众都是“普通民众”,他们都好这一口。

  当问出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这些人已经晋升为“精英”,已经不再是厂商或者作者的目标用户群体了。

  那么,在现阶段,当各行各业受众组成几乎99%为“普通民众”的情况下,少部分1%“精英”的意见重要吗?

  重要,但是这部分群体无法改变整个领域大的趋势。

  除非从根源上做出改变,那就是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朝“精英”的方向去演变。

  但这需要时间,很长的时间。

  在现阶段,逆着市场而行,就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因此,这篇《科学》文章,许秋也要尽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写的“通俗易懂”一些,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在语言雕琢上面。

  晚上九点半,材一218还亮着灯。

  216这边,韩嘉莹差不多在八点五十分的时候离开,她们本科生浴室关闭时间比较早,需要赶回去洗澡。

  段云和陈婉清也都提前半个多小时离开,不见了踪影。

  田晴虽然没有提前早退,但在大概八点半的时候,她完成了组会PPT之后就开始摸鱼追剧了。

  孙沃还在里间实验室中,配制着钙钛矿溶液。

  莫文琳今天用新的PCBM制备了一批器件,现在刚刚蒸镀完成,正在测试器件。

  许秋和吴菲菲在码字,分别撰写《科学》文章而后综述计划书。

  邬胜男在阅读许秋给她的文献。

  过了一会儿,莫文琳突然惊呼一声:“突破了,我突破了!”

  许秋隔空传话:“什么突破了?”

  莫文琳激动的说道:“效率,我终于做的比你高了,这一批做到了15.55%!”

  “……加油。”许秋再次隔空说了一句,并没有起身过去看一看的欲望,内心嘀咕着:“看她这激动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突破16%了呢,其实也就提高了0.2%……大概她是把我当成了目标,暗中叫着劲呢?”

  不过,这个结果也说明之前的PCBM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想到这里,许秋让模拟实验室也用上了新的PCBM,毕竟之前模拟实验室中用的PCBM也是半新不新的状态,只是比现实中的PCBM要好一些。

  现在最高效率还是卡在15.91%,说不定把PCBM换成新的,就能一举冲破16%呢,就算现实中暂时重复不出来,但能破16%,心里面还是比较踏实的。

  而且,两边用的材料保持一致,在数据方面也可以比较容易进行对比。

  周一,组会。

  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目前她们主要是做两个方向,一个是二维钙钛矿叠层器件,另一个是锡基二维钙钛矿器件。

  叠层器件的性能增速明显放缓,上周同样是三批器件下去,效率从上上周的10.1%涨到了10.3%,只增加了0.2%。

  吴菲菲准备按照现有的数据,开始整理文章了,打算试着投一投CM。

  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吴菲菲再次干起了老本行,开始撰写综述计划书,拟投ACSEL。

  因为是计划书,文字相对比较少,只需要列出自己的规划,所以她写的比较快,目前她已经完成了八成。

  锡基二维钙钛矿实验方面,吴菲菲购买好的药品已经到货,她让孙沃参照那篇国内团队发表在《科学》上的工作,按照对方报道的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进行重复。

  但当前的效果不是很好,涂出来的薄膜不均匀,尝试制备了一下器件,效率扑街,只有0.00001%。

  不过,这个数据她没让孙沃汇报出来,只是在组会上说了一句:“器件目前还不工作。”

  魏兴思听到汇报后,问了一句:“原因呢?”

  “可能是@&#@……”吴菲菲随意扯了几个可能的原因糊弄了过去,她内心也想知道原因,但她是真的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大概率不是发表《科学》的团队造假了,而是自己“菜”,只能慢慢去摸索条件。

  魏兴思没有追问,他曾经也是一线实验人员,对于实验失败其实还是比较宽容的。

  即使是在早期魏兴思刚刚回国,非常渴望科研成果的时候,他让陈婉清、段云她们开展一个课题,如果她们初期尝试失败,也会给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让她们继续尝试。

  或者在她们首个课题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再给她们一个方向,让她们同步进行两个课题,也即“两条腿走路”。

  但如果两个月、三个月过去,还是没有什么成果,魏兴思就会表示:“对不起,我要变身魏·大魔王·兴思了。”

  然后开启高压模式,直到有成果产出为止,才会解除这个状态。

  据说,当初陈婉清、段云都被魏·大魔王·兴思摧残过,所以她们对魏兴思都有非常大的阴影。

  不过,许秋因为一进课题组就开启了无双模式,到目前为止,虽然在实验上遇到了一些的挫折,但是总体的实验进度就和坐上火箭了一般,所以从来没有见识到魏·大魔王·兴思的样子。

  事实上,因为许秋的出现,魏·大魔王·兴思的形态也很少对组里其他人展露了。

  很简单,魏兴思只要抓住许秋一个人,科研成果方面就已经够吃了。

  其他人只要不是划水划的太过于明显,他也没必要劳心费神的去管。

  段云这学期后半段时间,因为三个offer在手,所以有些“飘了”。

  一些公司的面试邀约都没有去,导致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

  学校秋招已经结束了,他现在要么等春招,要么去华威,要么去魔都那家创业公司,要么回老家的台城职业技术学院。

  而且,现在华威那边的offer快要过期了,留给他的选择时间不多了。

  当然,能有3个不错的offer可以选择,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的博士毕业生。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人在纠结我的前面没有路,有的人在纠结,我的前面路太多了,该怎么权衡利弊。

  许秋在逼乎上,时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纠结:“我是去清北大学呢,还是出国去某藤校呢?”

  有时候其实还真不是他们在凡尔赛,而是真的在纠结,只是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无法理解,也无法共情罢了。

  在一些关键的选择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错过了就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了。

  尤其是在当下全面内卷的时代,每做错一次选择,个人评价就会扣一些分。

  当分数被扣的差不多了,然后就会发现,卷不过别人了。

  这时候,就可以选择退而求其次,或者继续积蓄力量,等待逆袭。

  当然,也可以选择躺平,前提是顶得住“家”的压力。

  毕竟,现在社会迭代的速度太快了,说不定二十年后,整体的风气就变成全员躺平模式了呢?

  只是这种东西,谁都说不准,也难以预测。

  就比如千度、杭城巴巴,从崛起到巅峰,再到现在开始慢慢走下神坛,感觉过去了很久,其实也不过十年多的时间罢了。

  它们在原先业务上的统治地位已经在动摇。

  千度的PC端搜索业务有字节抖动等公司后来居上,不少人把短视频平台当搜索引擎使用;

  杭城巴巴的电商业务也逐渐在被并夕夕等公司蚕食,毕竟国内主要的群体还是普通民众,对低价商品的需求非常大。

  当然,千度、杭城巴巴它们也没有坐以待毙。

  虽然原先业务受损,但也积极谋求新的风口,比如各自选择了人工智能,以及云业务。

  如果能取得突破,或许可以再次辉煌十年。

  如果取得不了突破,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化为一句枯骨,被其他公司分食掉。

  田晴“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的ACSAMI文章,已经写好投出。

  她也要开始新的研究工作,于是在上周五她投完文章后,就找许秋要了一个方向:“叠层器件相关的电荷输运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因为叠层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变量太多,不利于分析。

  但机理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讲故事,故事讲的好听了,能够把编辑或审稿人说服或者绕晕,那就可以发表文章。

  而且这个方向也和许秋冲击《科学》的工作相契合,如果故事讲的好了,未尝不能发一篇NC以上的文章。

  说白了,就是蹭热点。

  这种现象,在学术圈里并不算少见。

  前脚别人发一篇CNS,比如报道了“石墨烯在某种临界条件下,展现出某种独特的性质”。

  后脚搞物理的课题组,就开始针对这个新现象,去用自己实验室里的仪器测一测,蹭一波热点,吹一波牛逼,有时候甚至可以水到一篇《自然》大子刊。

  类似的,网文圈也一样,《闺蜜之主》出圈后,一大堆跟风的克苏鲁风格的小说;签到流火了,市面上全是签到流。

  游戏圈也是一样,吃鸡端游出来以后,鹅厂、猪厂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纷纷搞起了手游,甚至头部的公司还玩养蛊,自家公司搞几十个工作室,同步开发,然后先开发出来的、达到标准的,就上线。

  一上线还上线两个、三个,继续PK,PK胜利的占据绝大多数资源力推,PK失败的,就只能等待慢慢停服。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陈婉清没有汇报,组会划水+1。

  蓝河那边的进展也不多,开发新仪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一个技术难题,可能就要卡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许秋也没有汇报,组会划水+2。

  上周他主要在撰写《科学》文章。

  韩嘉莹H5给体材料的文章,已经撰写完毕,并成功投出,目标期刊JMCA。

  另外PTQ1的工作,光源数据已经到手,数据齐全,刚好可以无缝衔接,撰写新的文章。

  她和许秋、魏兴思商议了一番,最终还是在AM和NC之间选择了AM。

  没办法,NC太贵了,现在组里《自然》大子刊都有了,也不需要NC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了,还是便宜一些的期刊比较好。

  这大概也是有机光伏领域NC不多的原因。

  大佬们嫌贵不愿意发,普通研究者想发,但是发不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NC比较少。

  不过,NC作为综合性期刊,可以吃所有领域的稿件,倒也不差有机光伏一个领域的,每年随随便便可以收稿5000+。

  邬胜男杰青基金完成,她帮许秋合成的COi8DFIC等材料已经完成,自己的FOIC材料,也已经合成完毕。

  现在开始指导两个本科生制备半透明器件,不过两个本科生最近来的次数比较少,一周只能制备两批器件。

  上周她知道自己在许秋拟投《科学》的文章中署名是三作,也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向许秋提出,她想做Y系列受体的工作。

  许秋当时考虑了一会儿,推测邬胜男应该也是看出来ITIC系列后劲不足,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于是,许秋也没拦着博后学姐,毕竟对方帮了自己很多忙,便把Y系列受体的探索工作暂时交给了她。

  主要还是现在模拟实验室中,也没有破15%的Y系列受体出现,许秋对这个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如叠层器件。

  让她自由摸索,如果她能把效率突破15%,那是她的本事,突破不了,那就只能乖乖的等着他来攻克难关。

  不过,作为交换,许秋已经开发出来的几个初代Y系列工作,邬胜男需要帮许秋做实验,同时在文章中只占二作。

  莫文琳上周因为帮着许秋做器件的缘故,所以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的工作的撰写进度,只往前推进了一点点,达到八成半的进度,目标期刊AFM。

  又是一个划水的组会,很快结束。

  根据许秋的观察,一般临近放假的组会,就会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他估摸着,一方面,与大多数人都有考试需要复习,挤压了做科研的时间有关。

首节 上一节 348/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