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站在白板前,看着上面被他画得密密麻麻的符号和线路图。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消失在运动服的领口里。
他揉了揉眉心,眼角的皱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然后,他转过身,目光平静地扫过这群或仰头喘气或低声交谈的弟子。
“今天的训练就到这儿。”他的声音依然平稳,听不出昨晚失利带来的波澜,也听不出因刚才训练中的些许亮点而激起的欣喜。
“记住刚才的感觉,”他着重强调了一句,“记住活塞是怎么跑他们的战术,我们又该怎么去拆解。记住防守沟通的声音,比任何武器都更管用。”
他没有长篇总结,也没有任何关于“必胜”的鼓动,只是用命令式的平静语调说:“中午按营养师计划进食,充分休息。明天上午复盘今天的演练问题,下午恢复性训练。后天G2,我们要做的,”他顿了顿,目光在加内特、纳什、韦德等核心球员脸上停顿片刻,语气加重了几度,落地有声:“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用我们的方式,扔回到奥本山那张铁板脸上。”
第265章 第一个裂口
底特律的空气依旧紧绷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尽管经历了G1那场耗尽心力最终功亏一篑的洗礼,尽管在临时租用的训练馆里将每一个掩护、每一次轮转拆解得几乎散架,每一个尼克斯球员心里其实都清楚:两天时间,不足以瞬间填平那条横亘在“东部豪强”与“真正具备冠军底蕴的钢铁之师”之间的经验鸿沟和技术细节。
实力的差距是冰冷的现实,尤其当他们的对手是那支铁血活塞,在自家地头奥本山宫殿更是如此。
但训练并非毫无用处。
当G2开场哨音撕裂球馆的喧嚣,陆远的球队展现出了不同于首战的微妙变化。
那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却影响着比赛的流向。
防守端,那曾孤注一掷、如潮水般奔涌的全场紧逼不见了踪影。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沉凝、更聚焦的协作围堵。
加内特站在高位协防和禁区保护之间,像一头焦躁却目标明确的头狼,怒吼声穿透了球迷的喧嚣:“右边!看希尔切了!”“挡左!换!换!”
史蒂芬·杰克逊和约什·霍华德在翼侧死死追咬着格兰特·希尔和迈克尔·里德,每一次挤过掩护都带着咬牙切齿的凶狠,哪怕被对方厚实的身躯撞击得险些跌倒,也立刻弹起再追。
王治郅和科尔在短暂的几分钟轮换中,奋力用不算顶尖的身体,去尽可能延缓大本和安东尼奥·戴维斯在油漆区的翻江倒海。
他们的轮转明显快了半拍,沟通的声音清晰了许多,不再是上场比赛后半段那种眼神交错中的迟滞与混乱。
活塞的进攻不再像G1末节那般予取予求,那些流畅的挡拆配合遭遇了更强的阻力,比卢普斯和大本之间的连线被层层延误,希尔的切入不再总能轻松接球,里德的空位出现得更加困难且转瞬即逝——必须抓住那零点几秒的机会,甚至需要一些高难度的顶人强投。
这防守的提升,像一道加固的堤坝,虽然面对活塞这汹涌的钢铁洪流依然被冲击得岌岌可危、水花四溅,但至少,它没有像第一场那样在体力崩盘后猝然决堤。
它顽强地拖缓了对手的节奏。
而这节省下来的体力与精力,正一点点灌注到进攻的血脉中。
纳什变了。
当活塞的夹击又一次凶狠地扑向他时,他没有急于找到那几乎不可能的传球空隙。
他一个迅捷的后撤步,晃开了瞬间扑空的昌西·比卢普斯微小的重心晃动,无比果断的干拔出手。
篮球带着纳什标志性的后仰,划过一道极其冒险却充满决绝的弧线——
空心入网!
这是一个典型的被陆远在训练中强调的“自私投篮”。
这个球,像是一把钥匙。
接下来的进攻,流畅感悄然回归。
加内特不再一味硬凿大本那堵黑铁般的胸膛,他开始频频在高位持球策应,那双长臂精准地捕捉着队友切割活塞防线的轨迹。
韦德如一道炽热的闪电,利用KG吸引的片刻注意,猛然提速插向活塞腹地,接球后毫不停顿地折叠起跳,在空中扛开补防的戴维斯,硬生生将球抹进篮筐!
伴随着哨响!加罚!
科沃尔似乎也在底特律冰冷的篮筐前找回了些温度。
当一个成功的防守回合后,纳什快速推进到前场,科沃尔借助王治郅结结实实的掩护,沿着底线狂奔甩开了里德半个身位。
纳什的眼睛没有放过这稍纵即逝的缝隙,手腕一抖——球如激光制导般穿过三名防守者的空隙。
科沃尔接球、屈膝、起跳、出手——动作连成一气!
“唰!”
清脆的刷网声终于响起。这是他本场比赛命中的第二记三分,也是尼克斯进攻运转开始润滑的标识。
甚至李冉这个毛头小伙也开始灵光乍现。
一次阵地战胶着时,他在底角面对安东尼奥·戴维斯的错位盯防,没有强行投篮,反而极其冷静地做了个投篮假动作把重心虚高的戴维斯拉起,然后猛地一个侧身加速,溜底线上篮得分。
动作一气呵成,带着年轻人的锐气和对比赛解读的提升。
活塞的钢铁荆棘网,被尼克斯用更锐利的进攻小刀、更快节奏的传导和无球跑动,顽强地撕开了一道道口子,渗入得分。
分差像是一条在暴风雨海面上剧烈起伏的船。
活塞总是能凭借着更稳定的攻防体系将比分拉开到5分、7分甚至9分。
但尼克斯总能依靠多点开花的进攻,一次又一次地将比分咬回来,将奥本山宫殿内试图一鼓作气碾碎他们的声浪强行按下去几分。
双方的身体对抗强度如同锻造钢铁的铁砧,每一次碰撞都发出沉闷的轰鸣。
每一次倒地抢球,每一记封盖后的怒吼,每一颗带着汗水砸进篮筐的进球,都消耗着球场内外所有人的气力。
里克·卡莱尔教练脸上的凝重也丝毫不比陆远少半分。
他知道自己球队更强,体系更成熟,但这种缠斗如同泥沼,对手每一次顽强地扑上来,都意味着变数。
时间无情地滑落至最后五分钟。
活塞领先仅仅3分。
112 : 109。
整个赛季底特律引以为傲的那种掌控感和压迫力,在这群意志顽强的“入侵者”面前,竟然有些模糊。
奥本山宫殿里的部份球迷不再是笃定的呐喊,开始掺杂着焦虑的喘息和祈祷般的小声嘀咕。
活塞球权。
关键回合。
比卢普斯用宽阔的身体护住球稳稳压过中线,指挥着落位。希尔在弱侧与安东尼奥·戴维斯做了个复杂的手递手交叉掩护,试图切向篮下。
这一次,加内特提前高呼:“换!”
史蒂芬·杰克逊放弃了外线纠缠,果断挤到希尔身前,用强硬的胸脯挡住了第一线切入。
加内特则牢牢卡住了随后顺下的安东尼奥·戴维斯。
比卢普斯的传球线路被封死!
活塞的第一次战术配合被硬生生摁住了。
进攻时间滴滴答答逼近。比卢普斯没有慌乱,他选择将球吊给右侧45度刚刚短暂摆脱韦德的里德——这也是活塞的备用选项之一。
里德接球,面前是轮换过来的约什·霍华德。
霍华德张开长臂,奋力干扰着里德本就不快的出手节奏。
里德不敢多运,强行顶开一点空间,后仰跳投!
“砰!”篮球磕在篮筐前沿高高弹起,篮下瞬间挤作一团。
KG怒吼着起跳,但大本那如同黑色磐石般的身躯已然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在空中强硬地挤开李冉,单手将球拨向空中。
落点恰好是三分线外的昌西·比卢普斯!
又是比卢普斯!
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在韦德不顾一切扑过来补防的瞬间,起跳、抬手、拨腕——身体甚至带着一丝因扑防导致的强投倾斜!
出手点极高,带着强烈的后旋。
所有人的目光伴随着球的轨迹移动,那一瞬间仿佛慢镜头——篮球越过韦德勉强伸出的指尖,飞向篮筐。
没有那种教科书般的空心入网声。
“磕……磕……磕……唰——”篮球在篮筐上连弹了三下,仿佛整个球馆的心跳都随之停滞了三次,最终极不情愿地跌进了篮网!
三分命中!115:109!
这记几乎抽掉了奥本山宫殿全部氧气的补刀三分,像一盆冰水浇在了刚刚燃起一丝追赶希望的尼克斯头上。
韦德落地后,双手叉腰,胸口剧烈地起伏着。
他明明就差那么一点……
虽然尼克斯依然在苦苦支撑。
KG在下一个回合强行打成2+1予以回应,纳什也机敏地在快速反击中命中一记骑马射箭的追身跳投。
但活塞在希尔这位真正的领袖带领下,如同最精密的齿轮再次咬合运转。
当希尔在加时赛仅剩1分13秒时,用一记标志性的行进间骑马射箭高打板命中,将比分改写为120:115时,比赛的天平终于沉重而决绝地倾斜向了主队。
那不是多么华丽的进攻,而是在反复锤炼后形成的肌肉记忆,在高压时刻依旧稳定输出的结果。
时间无情流逝。
尼克斯的最后一次搏命三分尝试在活塞铺天盖地的长臂干扰下,由科沃尔匆促出手,划出一道短促而绝望的弧线,被篮筐无情挡回。
终场哨响。
奥本山宫殿的声浪猛地爆发开来,如同沉睡巨兽的苏醒。
121:128。
记分牌上冰冷的数字宣告了尼克斯又一城之憾。
0比2。连输两个客场。
但这一次,球员们走下场时的喘息里,没有了G1那种身心俱焚后的极度虚脱和绝望的茫然。
他们的汗水依然浸透了球衣,脊背微微佝偻着,眼神里疲惫和浓得化不开的不甘交织,脚步沉重,却每一步都踏在实地。
他们清楚地感受到了不同。
活塞更强?毫无疑问。
但那种差距不再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碾压和毫无还手之力。
他们的拳头砸在了那面铁壁上,留下了一道清晰的凹痕。
陆远两天前灌输的东西,他们在残酷的真实战斗中切身体会并执行出了成效。
从底特律那座带着五大湖凛冽寒气和工业钢铁意志的奥本山宫殿回到纽约,空气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
麦迪逊广场花园这座篮球圣殿,即使是在沉甸甸的0-2落后阴影之下,也自有它独特的、仿佛被无数传奇战火淬炼过的炽热气场。
灯光洒落,木地板反射着光亮,山呼海啸般的喧嚣早已按捺不住地充斥着每一寸空间,将尼克斯球员们包裹其中。
这里,是他们最熟悉的地盘。
两天短暂的调整期,陆远和他的教练组没闲着。
他们没有沉浸在G2最后憾负的细节里自我感动,反而将录像拆解得更加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