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坛天工:开局执教答案 第449节

  “李主任,我请问您一个问题。一个由十一个平庸的‘螺丝钉’和一个天赋异禀的‘核心’组成的团队,和一个由十二个特点鲜明、能力出众的‘精英球员’组成的团队,哪一个更有可能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哪一个更能捍卫您所说的‘国家利益’?”

  “难道让我们的天才球员在更科学更先进的体系里成长为真正的世界级巨星,让他一个人就能吸引对方两到三名球员的防守,从而为队友创造出巨大的空间,这不算是为集体做贡献吗?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看着这些天才,一个接一个地因为不科学的训练和过度的使用而陨落,这就是您所说的为国争光吗?”

  会客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李主任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感觉自己引以为傲的理论体系,在陆远这简单而犀利的质问面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他端起茶杯,想喝口水来掩饰自己的狼狈,却发现茶杯早已空了。

  陆远知道,破冰的时候到了。他的目的不是摧毁,而是建设。

  他将另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更为详细的计划书,推了过去。

  “李主任,我今天来,不是来发牢骚,更不是来当批评家的。我是带着百分之二百的诚意,来寻求合作,来解决问题的。”

  他指着那份计划书,声音变得恳切而有力。

  “这就是我的‘燎原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三件事。”

  “第一,我个人出资一千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在香港注册成立一个完全非盈利性质的‘中国篮球发展基金会’。这笔钱,不受任何国内机构的监管,只对我和一个独立的委员会负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

  “第二,从今年夏天开始,每年,我会带领我的教练团队——包括但不限于首席助教弗兰克·沃格尔,投篮教练史蒂夫·科尔,内线教练帕特里克·尤因,防守战术教练汤姆·锡伯杜,以及全美最顶级的体能训练师和运动康复专家,来到中国,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精英训练营’。我们会面向全国,不问出身,不看背景,只看天赋和潜力,通过最严格的科学测试,挑选出三十名12到18岁之间最有潜力的年轻球员。让他们接受这个星球上最顶级的,最科学的篮球训练。”

  “第三,每年训练营结束后,我们会选出其中最出色的三到五名球员,由我的基金会全额出资,送他们去美国,进入顶尖的篮球高中或者训练营,跟随NBA级别的训练师和康复师,进行为期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海外特训。让他们吃住,训练,比赛,都和真正的NBA预备球员在一起,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到底是什么样子,让他们知道,天空的极限在哪里。”

  李主任听着陆远的计划,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抬起头,用一种看怪物一样的眼神看着陆远,那眼神里充满了震惊,不解,和深深的怀疑。

  “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艰难地开口,声音都有些干涩,“你图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好处?”

  “好处?”

  陆远笑了,那笑容,云淡风轻,却又带着一种俯瞰众生的气度。

  “李主任,钱,我已经赚够了,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总冠军奖杯,我的陈列室也快放不下了。对我来说,这些东西,已经只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

  “我现在想做的,是一些钱买不来,奖杯也换不来的事情。”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那片他无比熟悉的,灰色的天空。

  “我是一个中国人。这片土地,是我的根。”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会客室的每一个角落,敲击着李主任的耳膜,震撼着他的灵魂。

  “我希望有一天当人们提起中国篮球的时候,想到的不再仅仅是姚明和王治郅这两个孤独的名字。我希望是一群人,一个军团,他们能在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里和任何人掰手腕,能让任何对手都感到尊敬和畏惧。”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队不再需要为了一个亚洲冠军而拼得头破血流,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奥运会的领奖台,是去和美国梦之队真刀真枪地掰一掰手腕。”

  “我希望未来的中国,能有自己的锡伯杜,自己的波波维奇。能有源源不断的天才球员涌现出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篮球文化和传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陆远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李主任,那眼神里的火焰,几乎要将空气点燃。

  “这,就是我的‘好处’。”

  “我不需要篮协的任何一分钱,也不需要任何官方的头衔。我只需要您,需要篮管中心,为我打开一扇门。一扇让这个计划,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门。我需要你们的配合,允许各省市体校的尖子生来参加我们的选拔。仅此而已。”

  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李主任的内心,早已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忽然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源自灵魂深处的震撼。

  他原本以为,陆远只是一个在海外功成名就,想回国来摘桃子,或者说,想利用自己的名气来指点江山,满足个人虚荣心的“精英”。

  但他现在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么离谱。

  这个男人的心里,装着的,是一片他从未敢想象过的,广阔的星辰大海。他的格局,他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这个层面。

  一千万美元,NBA冠军教练团队,全额资助留美……这一切,都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无法拒绝的,巨大的诱惑,或者说,是巨大的贡献。

  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伸向了那份名为“燎原计划”的文件。

  那份文件,其实并不厚。

  但他却觉得,它重若千钧。

  因为它承载的,可能是一个国家,一项运动,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未来。

  李主任喉咙干涩,他用力清了清嗓子,声音艰涩得如同梦呓,终于说出了那句在中国官场上最经典也最意味深长的话。

  “这件事……太大了……我一个人,做不了主。”

  “我需要……向上面汇报……我需要,开会研究……”

  他没有说“行”,但也没有再说“不行”。

  他说的是,“研究一下”。

  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超乎陆远预期的突破。

  “没问题。”

  陆远露出了此行以来,第一个发自内心的,轻松的笑容。

  他重新坐回沙发上,姿态从容。

  “我这次回来,有一个月的假期。”

  “我等您。”

第334章 说漏嘴的多兰

  等待的日子,对陆远来说,是一种别样的煎熬。

  他没有待在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里,享受着空调和客房服务。

  他搬回了东四环父母家那套老旧的两居室。

  每天清晨,他会像过去一样,陪着父亲去公园里遛弯,听着那些大爷们提着鸟笼,讨论着家长里短和国家大事。

  他会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去那些他年少时挥洒过汗水的球场。

  东单,那个被誉为“街球圣地”的地方。

  水泥地上,一道道裂纹像是大地的掌纹,篮筐上的铁网早已不知所踪,只剩下光秃秃的铁圈。

  下午四点,太阳依旧毒辣,一群皮肤黝黑的少年却已经在这里捉对厮杀。

  他们的动作生猛,充满了野性的力量,每一次冲撞都伴随着粗重的喘息和垃圾话。

  陆远就坐在场边的台阶上,戴着鸭舌帽,像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中年人,静静地看着。

  他看到一个身高超过一米九的男孩,身体素质惊人,能轻松完成罚球线起跳的单手劈扣,引来场边一阵阵喝采。

  可他的基本功却粗糙得令人发指,运球重心高得离谱,投篮姿势像是用投石机在抛石头。

  他所有的进攻,都建立在自己超人一等的身体天赋上。

  陆远能看到他未来的轨迹。

  如果没人引导,他会被某个省市的青年队看中,然后被教练按在内线,日复一日地进行增重和力量训练,磨掉他所有的灵活性和爆发力,最终成为一个技术粗糙的蓝领内线。

  他的天赋,最多只能兑现三成。

  这就是他要改变的现实。

  这片土地从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发现天才的眼睛和雕琢天才的刻刀。

  一个星期过去了,篮管中心那边,杳无音信。

  陆远不急。他知道,在中国办事情,尤其是在体制内办这样一件堪称颠覆性的大事,快不了。

  他递上去的那份计划书,此刻恐怕正在体育总局的各个办公室里流转,被无数双眼睛审视,被无数个大脑权衡。

  他点的这把火,能不能烧起来,不取决于火星有多亮,而取决于那些掌控风向的人,愿不愿意让它烧。

  体育总局,一间比李卫国的办公室更加宽敞也更加素雅的办公室里。

  李卫国正襟危坐,姿态恭敬,甚至有些拘谨。在他的对面,坐着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眼神却异常明亮的老者。他就是总局的领导,陈老。

  “小李,坐吧,不用这么紧张。”陈老的声音很温和,他亲自给李卫国的茶杯里续上水,“说说吧,那个叫陆远的年轻人,到底想干什么?”

  李卫国清了清嗓子,将自己反复斟酌过的说辞,条理清晰地汇报了一遍。他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夹带私货,只是客观地陈述了陆远“燎原计划”的核心内容,以及那份白皮书里触目惊心的数据。

  陈老静静地听着,手指有节奏地在红木扶手上敲击着,发出“笃、笃”的轻响。

  整个办公室里,只有李卫国的汇报声和这轻微的敲击声。

  汇报完毕,李卫国紧张地看着陈老,等待着最终的宣判。

  陈老没有立刻表态,他拿起那份被李卫国一同带来的《燎原计划》白皮书,又仔细地翻看了一遍。

  他的目光在那些血红色的数据曲线上停留了很久。

  “一千万美元,冠军教练团队,全额资助留美……”陈老缓缓放下文件,轻声自语,“好大的手笔,好大的魄力。”

  他抬起头,看着李卫国,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小李,你跟我说实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个计划,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李卫国心里一凛,他知道,这是领导在考校他了。

  他沉吟片刻,谨慎地说道:“陈老,这件事,我觉得要两面看。从好的方面说,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陆远愿意自掏腰包,请来全世界最好的资源,帮我们培养后备人才,解决我们目前最头疼的青黄不接的问题。这笔钱,这套班子,要是让我们自己去搞,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计划成功,中国篮球的水平,在未来十年,可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那坏的一面呢?”陈老追问。

  “坏的一面……”李卫国顿了顿,小心翼翼地措辞,“就是主导权的问题。陆远的计划,从选拔到训练,再到最终的海外深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个体系,是独立于我们现有青训体系之外的。说得不好听一点,我们篮协和各地方体育局,在这个体系里,更像是一个……提供生源的配合者。那些被选中的好苗子,他们接受的是陆远的理念,听从的是陆远团队的指导,将来成才了,他们心里感谢的是谁?这会不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和管理上的失控?这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风险。”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点明了巨大的利益,也指出了潜在的风险,将皮球巧妙地踢回给了领导。

  陈老听完,却笑了。

  “小李啊,你还是没转过这个弯来。”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的年轻运动员们,目光深邃。

  “我们搞体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出成绩,是为了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是为了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这是根本!”

  “至于你说的那个主导权,在我看来,是个伪命题。”

  陈老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李卫国。

  “第一,陆远是中国人,他身上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这一点,永远不会变。他培养出来的球员,不管接受的是什么理念,将来代表的,都是中国国家队!他们为国争光的意愿,只会更强,不会更弱!”

  “第二,你说管理失控?现在我们百分之百掌控的这套体系,培养出来的球员,能在世界赛场上打出什么名堂?姚明之后,我们还有谁能在NBA站稳脚跟?亚洲冠军我们都丢了!我们守着这点可怜的主导权,抱着那套落后了几十年的训练方法,眼睁睁看着一代代的好苗子被耽误,被练废,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局面吗?”

  “人家现在等于是在我们家门口,自费给我们建一所世界顶级的‘重点学校’,还把全世界最好的老师都请来了,就为了帮我们把孩子培养成才。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只需要把最有天赋的孩子送过去就行了。这么好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怕孩子学得太好,将来不听我们的话了?这是什么逻辑!这是因噎废食,是故步自封!”

  陈老的声音不大,但每一句话,都像重锤一样,狠狠地敲在李卫国的心上,让他醍醐灌顶,冷汗涔涔。

  “陈老,我……我明白了。”

  “你还没明白。”陈老摆了摆手,坐回椅子上,语气缓和了一些,“陆远这个人,我看过他的资料。他在美国,白手起家,十年时间,在美国顶级联赛创造了三个王朝。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那套超越时代的篮球理念,还有他那份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强硬手腕。这样的人,是人中之龙。他现在愿意回来报效祖国,这是我们的运气。”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给他设置障碍,不是去担心他会不会功高震主。我们的任务,是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施展他的才华!他要人,我们给他协调人!他要场地,我们给他提供场地!他需要政策上的支持,我们就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他最大的支持!”

  “小李,你要记住。只要能让中国篮球强大起来,让五星红旗飘扬起来,谁来主导,不重要!用什么方法,不重要!这,才是真正的大局观!”

  李卫国站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心悦诚服。

  “陈老,我懂了。我马上去办!”

  三天后,陆远接到了李卫国的电话。

首节 上一节 449/6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