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驾仪仗,可以分为三重。“外仗”有两重,最外面一重是军士,是整个卤簿队伍的安保系统。
里面一重是由二十八星宿旗、四渎旗、五岳旗、青龙旗、白虎旗、门旗、绛引幡、信幡、传教幡、告止幡、羽葆幢、戟氅、戈氅、锽氅、班剑、金牙杖、立瓜、卧瓜、镫杖.等组成。
皇帝御驾则被外仗护卫在中央,故而称为“中道”。
中道仪仗从前往后,分别为六象、六引、金吾纛矟、检校龙旗前、清游队、朱雀队、龙旗十二、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旗车、鸾旗车、崇德车、皮轩车、引驾十二重、太常前部鼓吹队、殿中黄麾、司天相风行漏、钑戟前队、六军仪仗、御马、日月等旗、牙门、三卫仗、金吾细仗、受命宝、千牛、导驾、供奉官、玉辂.
皇帝和皇后所乘便是玉辂(lu),乃是以美玉装饰、大象牵引的华丽巨车。
不过考虑到仪仗的效果,李存孝干脆让老朋友九头青狮来拉车。
这头巨兽登场的表现,比一般的六牙白象更加震撼,不少笃信佛教的百姓,索性跪倒在了道路两旁,嘴里虔诚地颂唱着佛号。
整个大驾卤薄,有官兵5481人、车辇61乘、马2873匹、牛36头、象6只、乐器1701件、兵杖1548件,可谓极为盛大。
莫说普通百姓,就是身处其间的官兵,几乎都是头一次参与到如此盛事,哪怕如叶静能、李贤之流,同样兴奋得双手颤抖。
这样宏大的场面,自从安史乱国之后,还是头一遭!
乾封距离太山并不远,一个时辰后,仪仗在山脚停驻。
百官和观礼军民皆步行,李存孝则与叶淑仪凌空缓缓而上。
目光扫过受邀观礼的耆老乡贤队伍,张力士一家赫然排在靠前的位置——四目相对,李存孝微笑点头,紧张的镖局众人顿时激动雀跃起来。
秋菊铺就一条金黄的地毯,倒映日辉,如一片光海。
待皇帝和皇后各就其位,负责主持典礼的李贤有条不紊地开启一系列流程:
迎神,燔柴,奠玉帛,进俎、三献.
总体而言,新朝礼乐,还是承续了大秦旧制,变化不大。
唯独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祀天的祭坛并不按照寻常的规制,而是完全仿照昊天法相祭坛而造。
四层圜丘,各层圆台都设有十二陛,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
第一层设28宿及下官135星座,第二层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55星座;
第三层设黄、青、赤、白、黑五方天帝与日、月七神座,第四层独设昊天上帝之神座。
饮福、受胙,彻豆,送神、望燎.伴随着仪式流程逐渐来到尾声,李存孝能够明显感觉到,太山山顶这实在的祭坛,和他元神法相中虚幻的祭坛,逐渐生出感应。
而当他从比其余十一陛更宽的午陛南阶登坛,展开登极赦书,祝词宣告之时,这种悸动逐渐攀升至顶点:
“朕以五运推移,上帝于焉眷命;三灵改卜,王者所以膺图。”
“.起自侧微,备尝艰险.属以敌国侵疆,边民罹苦。朕长驱禁旅,往靖边尘.”
“.遂戡定两河南北,诛伪帝以救生民,斩奴酋以复燕云,偃兵息民于田里.”
“今地幅员万里,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
“兆庶不可以无主,万几不可以旷时,勉徇群心,以登大宝。”
“宜国号大宋,改秦同光五年为太平兴国元年,定都雒阳,改东畿为天中。”
“于太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天地”
“尚享!”
最后两字落地的刹那,祭祀过程中逐渐累积的国运骤然勃发,化为一头气运金龙,横亘天穹。
国运加身,李存孝的视角又一次无限拔高。
这一次,整个大秦,不,大宋十六道的疆土都呈现在他的眼前。
其中以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山南道、关内道、京畿二道光辉最盛,这七道也是得益于李翼圣之前的功劳,从大秦手中接过来的实控之地。
而剑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这些地方则是一片黯淡。前五个都是由王建、杨化源这些异姓王把控。
最后一个则是远离中原,李存孝发给楼观道的信函估计都还没到,等严道通得知,回归大宋统治只是顺手。
至于黔中道、岭南东道、岭南西道这三道,则更是漆黑一片。因为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化外之地,多山林而少耕地,中原之民的数量远少于土著。
即使是大秦太宗皇帝的时候,也只是羁縻而治,自从藩镇割据后,早就不和中原联系了。
李存孝并不着急,他还年轻,以大宗师寿三百来算,二十七岁还只是个孩童。
给他足够的时间,靠着昊天上帝的力量,改天换地、一统六合、缔造盛世,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事情。
这一刻,不仅是李存孝,其他各地的诸侯王也隐隐有所预感,麻姑山和茅山中,更是有道人飞天而起,遥望中原。
围观的官军百姓不知这些,只看到天宇廓清,星纬明朗,无不欣悦。
李贤率百官北面行礼,呼万岁者三,又上贺表朝贺。
李存孝受群臣朝贺毕,命礼部尚书李贤奉册宝,立妃叶氏为皇后。
如此,整个祭天册封仪式方才完全结束。
今日之后,李存孝便要带满朝文武迁都已经改名为“天中”的雒阳。
天中者,天下之中。两河已经平定,之后无论是征剑南还是征吴越,坐镇此处都更方便统筹各方。
而伴随着迁都,太平兴国元年的第一道诏令也随之传遍各州县:
以皇弟李光义扈从之功,封燕王,拜殿前司指挥使、兼兵部尚书,署理河北民生;
赐智刚和尚封号均庆护国禅师,赐智恒和尚封号护国净真法师,诏玉华寺辅佐燕王,治理病疫,剿杀乞答余孽;
赐严道通封号元妙道通真人,诏楼观道敦促岐王驱逐河西生番,平乱勘定;
赐契此和尚封号普照明觉大师,掌僧录司;
赐太乙真人封号宁国护圣真人,掌道录院;
拜宗人令李贤为吏部尚书兼礼部尚书;
拜越国公叶静能为中书令,兼户部尚书;
拜赵国公长孙辅.
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任命,究其根本,不过论功行赏,或给予盟友回报,或以回报拉拢盟友。
而在人事任命的最后,还有一道诏令,让各地诸侯胆战心惊——
天下节度藩王,自改元之日起,即刻入京朝觐!
第373章收剑南,新法的根基(明天还有一章就完本了)
大宋天中雒阳城,原为大秦东都。
城市规划,皇城设置,规制皆与西京无二。
四方形的城池,自南方三门中居中定鼎门而入,映入眼帘的便是直通皇城的天街。
东西宽一百四十米,南北长四千多米。
深秋云露深重,一眼看去,尽头处的庞大宫室好似掩藏在云中的仙宫,令人望而生畏。
李存孝立身紫薇皇城上空,俯视着正殿乾元殿后方正在修筑的通天宫。
密密麻麻的小人在地面来回穿梭,搬运各种灵木建材,其中领头者,赫然是新近受封殿前司诸班都指挥使的魏河。
他手下的御龙直军士,修炼的是霸下龙子功,擅长控制土石,是工兵的不二人选。
至于通天宫,也可以叫做明堂,乃天子布政之宫、祭祀宗庙之所、朝贺谒见之地。
所谓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计划当中,这座明堂的高度会达到百米之高,任何一个人在天中城内,都将能瞻仰其高耸身姿。
当然,李存孝并非喜欢建造奇观的君王,明堂修建起来也不单是为了政治功能和夸耀功勋。
这些都和昊天法相的修炼有关。
“以眼下进度,约莫新年正旦时就可以修成,在这个世界,果然武者才是第一生产力。”
“大宋建国,半数国土在我掌控之中,等新法推广开来,那些修炼旧法的武夫俘虏,正好可以押去各处修建道路,开凿山体.”
李存孝思忖着化作一道流云,飞入皇城之中。
皇帝所居紫薇城为大内,皇城太微城则是三省六部的衙署。
鸿胪寺在太微城东,其主管外宾接待与朝会礼仪,现下也包括各地藩镇和藩王之事。
李存孝缓步而入,周围人却都并未发觉,可以看到衙署之中,最为显眼的是一幅舆图。
在大宋领土之中,仅剩的几个割据之地显得格外刺眼。
看到官员们都在忙于事务,并未怠惰,李存孝稍觉满意,这才显露身形。
官员们虽惊不乱,类似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年轻的大宋太祖对于官员十分严厉刚猛,尤其懒政怠政毫不留情,经常像这样视察各个衙署。
因此,鸿胪寺的主官,新任鸿胪寺卿李思齐很快就赶了过来。
其一身宽搏紫袍,荔枝金带,头戴展脚幞头,在一众中年官员中,也是十分扎眼。
“官家”,李思齐看着昔日师弟,今日皇帝,没有半点怠慢,行礼如仪。
皇者官天下,帝者家天下。
李存孝取“官家”之号,以示至公无私,众人一开始不习惯,但后来也就习以为常。
“不必多礼”。
“如今已过一月,各地藩镇王侯,有什么反应?”
“吴王、越王、蜀王都奉表朝贺,并派遣使节送来了不菲贡品,但对于入京朝觐,皆是借口推脱。”
“只有岐王和元妙道通真人一路东行,方才已经预先上了奏表,今日抵达城中,何时召见,请官家示下。”
“不必操切,让使团好好歇息一晚,明日召见。”
李存孝听到最后一条,平淡的神情中总算露出几分笑意,让李思齐稍微松了口气。
改元太平兴国已经过去半月,李翼圣、耶律亿、朱全忠等几位大宗师的死讯已经传遍南北。
大宋朝廷的官方说法是,辽、梁偷袭大秦皇帝,李存孝诛杀两人,建立新朝。
消息传出,自然是天下震动。
但是当惯了野王爷,任谁也不愿再受管束,入京朝觐在诸王看来更是鸿门宴。
不来未必会死,来了一定完蛋。
杨化源出身茅山,虽然关系不算很亲密,到底有张虎皮;
钱具美则干脆是麻姑山扶持的代言人,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两大道门圣地辐射吴越,在民间影响深远,李存孝虽然自信无人能敌,但不愿粗暴行事,所以可以稍微延后。
反正时间站在他这一边,对于诸道州县掌握得越深,昊天法相力量就越强,到时候兵不血刃,能最大限度保证到手的还是一个繁华江南。
而岐王李正臣,则完全是当惯受气小媳妇了。
以前有李翼圣在河东压他一头,后来又有楼观道西迁陇右,严道通持灵宝横行河西,搞得他没有一点脾气。
昔日真传弟子当了皇帝,师弟也重获新生,严道通这个掌教自然要回来帮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