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老子是军阀 第6节

而现在,是12月15日!

小鬼子人进入南京城的第三日!

虽然跑了,但是在南京城,应该还有很多独自留下来的部队!

找到他们,整合起来,和小鬼子干了,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人手,将城里的百姓安全撤离,不能再让小鬼子祸害华夏的老百姓了!

大约五分钟之后,连唐青宇都不知道走到哪了,只听到前方激烈的枪响,还有炮声!

有人在战斗,有人在抵抗!

唐青宇一下子激灵起来,这肯定是国军!

他大手一挥,身后士兵呈战列队形,朝着前方扑去,经过隐蔽的巷道,就看见了宽阔的长街之上,头戴钢盔,穿着青灰色军装的国军们,以街道房屋为中心,组成了一个阵地,粗略估计大概有五六十个人!

在这五六十个人中,有一个上尉军衔的壮实汉子,满脸的胡碴子,不过样貌倒是比较英俊,手持一铤煤国勃朗宁m2式12.7mm大口径机枪,死死的压在阵地之上,枪法不错,基本上都是点射,射击水平很高,基本上,两三发的样子。

每一次点射,都会把鬼子的头打爆。

是个神枪手!

至少这轻机枪玩得非常熟练。

这五六十个人组成阵地,不是依靠墙壁的攻击,就是依靠沙袋垒成的掩体,组成一道道子弹的封锁线,让前方进攻的六十多个小鬼子,根本冲不上来!

当然这帮小鬼子,战斗力也是不弱,小鬼子的军事素质也是不耐,每一次抬枪,都会咬肉,稍微露点头的国军就会被子弹穿过了脑门,毙命当场。

这些小鬼子,大概是一个小队的兵力,有三个50毫米掷弹筒。

进退之间配合有度,更善于找掩体发挥,国军这边除了少数的一部分人之外,对于鬼子的伤亡造成的威胁,就少了很多。

虽然这交火,国军一时间占了上风,但是只要再过一会,就会被小鬼子缓过劲来,压着打了!

唐青宇身躯压低了,藏身于一处废墟之间,身后的十名战士都各自找了掩护。

“轻机枪!”

唐青宇低吼一声,抬手像身后伸去,在一路杀来的时候,他们这个小队,已经得到了三铤歪把子机枪!

这是小鬼子1922年,研制了一种口径为6.5毫米,自动导汽式的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由于该枪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而得名。

有效射程:三千米,弹夹装弹:三十发,射速:500发分。

原本这种机枪颇为浪费子弹,不过却挡不住唐青宇的系统空间的自动生产子弹。

沿途杀得鬼子和枪械,全部化为了能量点。

现在对于他来说子弹充足。

唐青宇手握歪把子轻机枪,挂满子弹,猛然冲了出来,身后郝建国、刘大海,这两个系统造出来的士兵,也抱着歪把子机枪紧跟其后。

一时间枪声大作! ..

喜欢抗战之老子是军阀请大家收藏:()抗战之老子是军阀更新速度最快。

第8章 接管第二连

“哒哒哒哒!”

剧烈的机枪声响起,唐青宇手中的歪把子机枪,在这一刻喷射着火蛇,一颗颗子弹倾泻而出,所过之处,一颗颗废了的子弹壳,从弹斗中冒出,滚落地面,发出悦耳的金属声。

首当其冲的是正在指挥作战的明显穿着小队长的服饰,拿着指挥刀在那耀武扬威的小鬼子军官。

一瞬间扫出了五六颗子弹!

小队长的脑袋瞬间被歪把子机枪给扫得稀巴烂!

脑浆与血水交织的迸出,溅洒在空气之中,那个小队长还保持着拄着指挥刀的模样,然后直铤铤的倒下。

身后的身后郝建国、刘大海,手中的歪把子机枪,迅速开火,喷射出一道道火蛇,身上的挂满了子弹,三个人组成了子弹风暴,迅速的朝着小鬼子的队伍里扫射。

一瞬间,便干掉了十几个鬼子。

有些借着掩体的鬼子,连掩体都给击穿了,扫射在身上。

暴起一窜窜的血雾。

身后的另外七名麾下士兵,则是各自找到了掩体,中正式步枪,指哪打哪,专找小鬼子的班长招呼,然后是机枪手,掷弹筒的炮手!

小鬼子在二战时期,一个小队的编制是,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共54人。

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

有一铤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

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唐青宇面对的是一个小队的鬼子,他从一边斜插而来,瞬间将这个小队的鬼子给打蒙了。

这还不算完,一大波手榴弹,嗖嗖嗖的声音中,朝着小鬼子的阵营里,扔了过去,每一次是七枚手榴弹,总共十次,也就是七十枚,清一色煤国mk2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为铁铸,外部呈锯齿状,利于在爆炸后产生更多的弹片。它内部以tnt为主填充物,杀伤半径是五至十码,但弹片可杀伤至五十码。

七十多枚手榴弹,犹如下雨一般,好似不要钱似的,一顿乱揍!

一顿乱轰,剧烈的爆炸声,强大的杀伤力。

碎砖崩裂,人体撕裂。

惨叫声,爆炸声,络绎不绝,交织在了上空。

这一顿乱揍,将这个小队,一下子弄死一大半的人。

“兄弟们,援军到了,都给老子狠狠的揍!”

那个手持轻机枪的上尉军官,见状大喜,这么强的火力,这么多的手榴弹,肯定来了不少的援军。

首节 上一节 6/11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