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25节

即便是程刚本就非常清楚这么做的意义,能一直做下来也算得上难能可贵了。

所以在某些时候,这个年轻人略微表现了些出格的地方,他也不怎么多作计较,相比来看,连对自己的弟弟李润潭,他都没有从来没有这么好脾气过。

“放心吧,便宜不了,攀咬书一写出来,整个组织都容不下他,当时中央设立的临时法庭专门审理了此事,随后便明正典刑了。”李润石随口把结局说了出来,看得出他对此事并不怎么关心。

虽然张在落马之前也是属于党内的头号领导之一,就地位而言甚至要比李润石还高一些,但自从李润石知道张国彪在历史上犯下的那些事后,便对他再无任何念想。

一个首鼠两端的军阀式政客,究其经历顶多不过是时代的幸运儿罢了,只要不让他跑到国内来添麻烦,那么随便怎么处置都无所谓。

当然,若以李润石的标准来看,现在这样其实是最好的结果,毕竟还不是历史上的二十多年后,全国都解放了,可以特别赦免某些人物。

“那这也太蠢了吧?”程刚有些百思不得其解,“那种情况下,如果老老实实承认错误,争取宽大处理,才应该是理智的选择吧,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

“你所谓的理智选择,只是和平年代稳定局面下的选择,我估计张国彪应该是判断错了局势吧,以为翔宇找他,其实是想利用他进行政治斗争,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李润石也不再看着程刚,而是一边批改文件,一边回答他的问题。

“这么说大概就理解了。”程刚点点头,“纵观他的一生,确实是个相当的投机分子,历史上的眼光本来就好不到哪里去,如今错估局势倒也正常,我猜可能是斯大林同志的态度让他产生了误判吧。”

细说来,现在程刚也并非真就关心张国彪的死活,更多的可能就是纯粹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然后了解一下历史的脉络而已,所以在清楚此事的来龙去脉后,便不再纠结于此了。

只不过他不纠结,并不代表别人不会继续跟他强调此事,程刚的话音刚落,李润石便放下手中地钢笔,正视对方道:

“程刚,关于这件事我还是得跟你说清楚,先前我关于革命的那段论述,也经常被你挂在嘴边,但很显然,你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是!”听到李润石突然严肃起来的语气,程刚立马正襟危坐起来,重新低下头,准备挨训。

“你自己也清楚,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难免带有不少未来的痕迹,这在某些情况下其实算得上优点,但在有时候,又很容易带来问题。

我知道,你是从那个我们最终胜利了的年代过来的,发自内心地有一种坐视墓中枯骨,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冲动,再加上年轻人本来就满腔的热情与抱负,所以无论是看哪般人物,多少都有些暗自瞧不起的想法。

面对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军阀首脑,或许脑子里就在想着该怎么安排他们到功德林去上上课,甚至是常凯申,说不得你也偷偷想过以后要押他去背什么语录。

有这种气概我觉得很好,高度的自信正是我们很多同志所缺乏的,在这点上大家都需要向你学习。

但也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实事求是’四个字,你虽然老是强调,但自己做起来却很容易丢下,这本来也是人之常情,不能怪你。

总归来说,我希望你能记住,现在我们还不是胜利者,还没有到展现我们作为赢家而宽宏大量的地步,也许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能有条件多花些时间精力让一些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对于表现优秀的战犯,我们还能大大方方地赦免一些人的罪孽。

但是现在,不管是我,还是你,也包括整个组织,都没有这个资格,尤其是对于某些叛徒而言,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们确实需要设立这些规范的程序,但必须依据现实的条件,而不是单纯去想象,你现在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了。”

“明白了,是我错了,李委员,我会好好检讨的。”被批完一顿后,程刚连忙深刻反省,不得不说,即便再如何在心里告诫自己,可该犯下的经验主义错误依旧还是会犯下。

看到程刚面前算是诚恳的态度,李润石原本板着的脸也稍稍地放松了些:“嗯,再写份检讨书吧,等翔宇同志回来之后,给他看一下,如果没得翔宇的点头,你这还不算过关。”

“是,这是肯定的。”程刚赶紧答应,虽然又是批判,又是检讨书,但他其实却是由衷地感受到了众人对他的偏爱,这种感觉也不好怎么形容,反正越是被骂,心里越是暖暖的。

其实正如李润石所言,他的想法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太过超前就容易水土不服,所以这位才会如此批评,本质是上算是一种提醒。甚至程刚自己也清楚,从某种程度来说,他虽然在一些事情上做得还算出色,可说到底还是有些德不配位。

尤其是在三人组面前,因为不用像在其他环境中那样处处小心,所以更容易放飞自我。

但同时又要注意到,正是考虑到程刚如此特殊的身份,使得三人在很多事情上都得顾及他的想法,因此,这样的放肆却很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比如向苏联摊牌一事,又比如如何处置张国彪一事,其实单就能力和眼光而言,程刚其实拍马也难及三人的毫毛,但他却可以就此说出很多自己的想法,而且三人也必须慎重对待他的意见。

若是一个没操作好,未来程刚也很有可能变成王冥、薄古、李德式的人物,这并不是说他就真的在针对革命事业,就看不得大家过得好,而是掌握了这么高的话语权,却有没有实际的能力支撑,必然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

历史上的王薄等人不也是这般么,除了王冥还略微带了些阴谋家的成分,另外两人实际就是个愣头青,明明不懂军事还要强行插手,大家迫于纪律又不得不听从他们的意见,结果导致了一团糟。

从这点来看,程刚反而还挺庆幸问题能够这么早地暴露出来,一方面没有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自己还年轻,还有不少成长的空间,相比于其他的先例,他已经算是极度幸运了。

“行了,这件事就此打过,后面你自己回去慢慢反省。先说说吧,其他根据地现在是个什么情况。”看到程刚一副老老实实的模样,李润石也没了多少脾气。

不管怎么说,即便抛去那些光环不谈,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个不错的同志,老实诚恳,思维灵活,还听得进劝告,进步速度也让人满意。

“申城中央的左倾冒险思想,还是对各地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我这回过去的时候,就费了不少嘴皮子,对此我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只能是听话的就多给点物资,不听话就少给点。”

程刚颇为不甘心地说道,但凡有更好的办法,他也不会采用如此低级的手段,但各个根据地的同志想法各有不同,当时缺乏名号的他,也只有出此下策了。

“这个我已经听说了,下次尽量不要再这么做,对于所有的同志,我们还是要尽量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党内还存在分歧的阶段,更不能轻易使用这般手段。”

李润石皱了皱眉头,但终究还是没有说什么重话。

“嗯,我知道了,下次一定注意。”程刚继续点头,“对了,各地的电台工作得怎么样了?同志们有多少把发报技巧掌握到位的?”

“哈哈,你可别小瞧了我们这些旧时代的同志哦。”李润石难得地得意了一下,“截止到现在,所有你送达电台的单位,都已经把确定电报发过来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实质上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的通信网络。”

“真的!?”听到这个好消息,程刚顿时眼前一亮,“这个确实厉害,也不枉我费劲心思去做那些准备了,哈哈!”

看着这个安分还没多久,又开始忍不住嘚瑟的同志,李润石无奈地笑了笑。

不管怎么说,至少在组建通信网的工作上,程刚确实称得上居功至伟,从最开始赣闽根据地内部通信,到井冈山-瑞金联络,再到与申城的收发电,这期间程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带着自己的学生硬是闯出了一条新路。

到了现在,标准化的电台设备,以及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画册),将报务人员的学习成本极度压缩,原先需要大半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技巧,如今已经减少到了不到半个月,若非如此,恐怕现在各地之间还没法如此畅通地联络。

毕竟程刚虽然可以带去设备,却没法把富有经验的操作人员也跟着带过去,只能使用这些间接手段进行传授,到底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在此事之前,谁也没有把握。

“这么一看,我们的路子还是走对咯。”李润石肯定道,“以后你就专门负责此事,从我们的各行各业中吸取经验,然后转化成其他同志能够理解的方式,再传授给大家,带动全国同志一起进步。”

“是,保证完成任务!”

第246章 一起学习啊

“嘿!老元,老汪,你们两个还没死呢!”被李润石打发回瑞金学院的程刚,一进大门就看到了正在角落里凑一起看书的元纹财和汪卓,不由惊喜地大喊了一声。

这也是三人当初在井冈山时关系本就不错,所以互相之间都开得起这般玩笑,当然了,哪怕关系再好,无论谁被突然来了这么一句,脸色肯定是好不到哪去的,所以两人一方面是战友重逢的喜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满脸嫌弃的样子。

元纹财摆摆手说:“去,说什么丧气话,我们两个看起来像是短命的样么?”

而汪卓拿着手上的课本,也再没什么耐心去看了,只是仰头感叹道:“别,我是觉得现在我已经快要死了,天天上课,上得我烦死了。”

看到这两个山大王如今被组织改造成了天天向上的好学生,程刚就有种忍俊不禁的感觉,不过他也不会告诉元汪两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插手的话,他们还真的已经埋土里了。

至于以后会不会短命暂且不说,至少目前的这两人是安全得很,就在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带,又挤在最繁忙的学院当中,起码近期内不用担心政治风波影响到他们。

所以程刚摇头笑着说:“哈哈,让你们两个土包子好好回笼重造,这是给你们机会哩,要是真不想学,我现在就去帮你们去打报告?”

“哎哟,我就是开个玩笑嘛,书还是要读的,这里条件又好,我还想再学几年嘞。”汪卓摇摇头,他也不是什么不知趣的,自然猜得到专门调他们两人过来的原因。

“哈,不知道哪个在背后天天说什么‘学习,学个屁!’,现在马上就改口咯?”元纹财开始泄老友的底来了,两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放在这个年代算是中年人了,现在要从头学起确实存在些困难。

汪卓板起脸来说道:“那你说这个就没意思了撒。”。毕竟私下里随便说说也就罢了,但放台面上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行了行了,你们的情况我猜也猜得到。”程刚继续笑着阻止了两人的互相打趣,“现在先别想那么多,在学院好好学一段时间,后面有的是带兵打仗的机会,全国还没解放了,就不要想太多了。”

“也是,至少来了这,还能见到李委员,程兄弟,我跟你说实话,自从你们走了之后,我和汪卓两个心里是真没底,现在被调来瑞金,反倒是轻松了不少。”

似乎有些话一直憋在心里没有说出来,这回再次碰上程刚,终于可以放下顾虑地倾诉,元纹财的脸上也稍稍的放松了一些。

而汪卓似乎也有类似的想法,无奈地叹了口气,“是啊,这一年多里头,过得还真没有你和李委员在井冈山的时候舒服,他们土籍的干部还老是找我们的麻烦,要不是完锡宪在那挡着,李委员他堂客和孩子又一直留在山上,我们两边怕是早就闹掰了。

这次趁着打下了集庵城,把我们从井冈山调到这边来,哪怕去了我们的兵权,那也没啥好说的,毕竟总不能一直耽误李委员一家团聚不是,再说得难听点,大家都调过来了,我们要不过来,反倒睡不踏实咯。”

“不过又说回来,我们俩干了那么革命,又打了这么多年仗,现在总算可以稍微轻松一下,也算是一件乐事了吧,老汪你说是不是?”说完元纹财还朝老友眨了眨眼。

“对对对,就是这样。”汪卓连忙点头。

实际上程刚也听出来了,两人说着说着,话里头便带了点阴阳怪气的味道,这些倒也理解,按照传统的观念,没了兵权就相当于一介白身,什么都不算,说话都没有底气。

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们还只是私下里抱怨几句,已经算是高觉悟的同志了,至于为何专门在他面前“卖弄”这一套,甚至可以说就是明目张胆的表演,其中的暗示程刚也清楚。

说白了,到底还是想打仗,甚至怀念当山大王的日子也说不定,毕竟元汪本就是土匪出身,心向革命是真,但土匪习气、地方主义的毛病也的确存在。

回顾过去的这一年,若不是红四军成军之后一直在四方征战,打下了偌大一片根据地,兵力又超乎寻常的雄厚,没得这般战绩和威信,还真的很难调动得了他们。

另外,一直以来程刚与鹏石穿的合作进行得不错,井冈山根据地的兵力得到了快速扩充,由三十团(鹏石穿萍江起义部队)、二十九团、三十二团(元汪土匪武装改编)组成的红五军,仅就兵力而言已经快要逼近了红四军出击赣南之前的规模。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部队,必然慢慢冲淡了原先元、汪武装的成分,虽说他们自己也在适当扩张,但还是比不上全军的膨胀速度,并且又掺进了不少新鲜血液。

所以到了今年年初的时候,红五军通过不断与湘赣两省军阀你来我往地斗争,慢慢把战斗力也带起来了,相较之下,元、汪的话语权自然是大不如前。

这样的结果算是有好处也有坏处,好的一方面是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被人当成了挡路石直接踢开,坏的一方面嘛,内心的失落肯定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这也不代表井冈山一带的土客矛盾就一定不会爆发,毕竟盘子就那么大,只要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该产生的矛盾依旧会产生,历史上元、汪二人对此并没有太深的认识,但这回程刚早早就提醒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了点意识。

因此,面对如此困境,当集庵城被攻克,井冈山通往赣南的交通线彻底打通之后,前委便以人员调动的名义,用新组建的一个团,把原三十二团的部队调换到了瑞金,对此他们犹豫一阵后,到底还是没有抗拒。

之前也提到过,红三、四、五军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挺复杂的,看似是平行,实际上最高的领导机构却是李润石和王凯所在的红四军前委。

虽说在红三军打下集庵的时候,申城那边发来了指示,将赣江以西的红军力量统筹为红三军团,以东则为红一军团,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两边指挥的分裂,但事实却是双方心照不宣,不管红三还是红一,都得参考瑞金方面的意见。

等到国际电台建立之后,两边就更没了顾虑,因此这种在往常看来根本不可行的团级调动, 眼下却是一个电报就能解决的事情。

而且从五月一日集庵被占领起,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井冈山、东谷、赣南三地本就一直在进行频繁的人员和物资转移。

其中元汪二人所带的三十二团则是最后一批,于六月中旬出发,护送着大量学生、工人还有红军家属前往赣南,其中便包括了乔杨还有她的三个孩子。

一直到了八月份,在集庵一带阻击了数波敌军的红三军以及红四军支援部队,完成了既定目标(整军、训练、锻炼队伍)之后,便开始战略撤离,退入赣西南山区,同时继续稳固防区内的交通线路。

此外,总计长达一百天的占领时间(相较于历史翻了一倍),也创下了红军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记录。

对于还在恼火中原大战的常凯申来说,这无疑是在他脸上扇了狠狠的一巴掌,因为始终有红军在赣省拖着后腿的缘故,估计北边的军阀大战还得再拖上一段时间。

如今已经到了九月初,李润石已经理顺了内部关系,又清除了个别地区的某些隐患,而且还拉来了莫斯科的虎皮,正是向外扩张的好时候。

连带着瑞金一带也开始弥漫起了战争的气息,虽然学院这里略微有些封闭,但毕竟军事生占了一大半,部分嗅觉灵敏的同志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若换了前些天,元纹财、汪卓两人也许还不会怎么声张,这回正好碰上了程刚,如果还不抓紧时间诉诉苦,那未免也太不符合他们的性格里了。

只不过,虽然理清楚了这两个土匪头子暗自的想法,但程刚也不会帮忙,当然也没法帮忙。

毕竟红军指挥员的进修训练,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既定的制度,下至排长上至军长没人能够躲得开,之前因为交通的缘故,还只是限制于赣南闽西一地,现在红四军乃至于部分地方赤卫队都快轮完了,自然也就到了其他部队。

当然了,考虑到眼下的战争局面,实际的进修时间并不会安排多长,即便是基础再差的学员,也只会设置最多三个月的学期,效果相当于做个军事知识扫盲了,像这两人就是如此,作为最低等级的进修生,想逃都逃不过。

程刚还不清楚两人具体是什么时候来的,但可以肯定至少还有个把月的时间,到时候再安排到新部队去整训一阵,也许能赶上最后一趟吧。

只是最关键的问题不在这里,程刚对两人无奈地笑了笑:

“没办法,这事你们找我也没用,从现在起啊,我也得过来跟大家一起学习啦。”

第247章 迎新生

程刚说一起学习,其实也并没有骗大家,事实上他确实是这么做的,自从回到根据地之后,除非是李润石给他派发的任务,其他时间他都会待在瑞金城南的那片基地里。

当然,程刚也并不是要一直把自己关在工农兵学院,之前也有提到过,基地算是整个根据地的产学研中心,以工农兵学院为核心,旁边就是图书馆,然后几个重点工厂依次分布在周围,河边还有一处小型水利发电机,为整个基地提供能源。

放眼全国,这般配置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而就在程刚来此的第二天,一批新选拔的学员也赶到了这里。

“嚯哟,这地上好干净哦,还有好多屋子嘞,你们说我们去上学,到底是在哪里啊?”

“我也不知道啊,书记说我们到了这就知道咯,要不先去问问吧?”

因为新来的学员分布在根据地的各乡各村,所以抵达瑞金的时间并不完全同意,最远的甚至得提前一个多星期就出发,一路翻山越岭徒步走来。

现在站在这里的就是来自同一个乡的五个人,贫农子弟出身,家里去年时就分了田,正好收成还算不错,日子算是越过越好了。

这几人的样貌各有特点,但年纪都不大,基本不超过二十岁,三男两女,因为之前在土改时表现比较积极,被选拔进了村里的工作组,然后又在扫盲运动中脱颖而出,当进修名额下放到乡里时,经过报名与考核,方才有了资格来到这里。

虽说出发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眼前看到的景象还是让大家倍感惊讶,除了那些密集的建筑之外,有一点他们其实还不好意思说出口,那就是衣服。

这时代的贫下中农基本很少有多于一件的衣服,至于补丁那更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最后补无可补,剩下一堆烂布条挂在身上也很正常。

而且为了避免磨损布料,一般还不怎么洗衣,所以大多看起来不仅破破烂烂,而且邋里邋遢。

红军在各地建立政权时,最有力的硬通货有三种:盐、铁、布(纱),其中销量最大的就是盐,毕竟作为生命所需,任何人都没法不吃盐。

铁器则是生产力的保障,如果没有九堡铁厂日以继夜的生产,那么去年的粮食产量还不会增长得那么快。

土改也不是完全万能的,虽然提升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分得土地后,地主家的生产工具却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根本就不够分。

所以现在的通用办法就是,通过赊账的方式借给农民质量不错的铁质农具,秋收后再以粮食的形式回收,因为利息不高,大家还个三五年都没有压力。

首节 上一节 125/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