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50节

毕竟这座钢铁厂基本代表着中央苏区工业化的最高水平,对于还处于农业社会的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现场教育。

但是频繁的参观活动,也不可避免地给工厂生产造成了不少麻烦。

甚至一年前还发生了有人不停劝告,私自进入非参观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型事故,不仅自己烧得连灰都没剩下,连带着刚炼好的一炉钢也倒了一地,随后又引发火灾,还好反应及时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些案例都被程刚整理成册,不断在内部进行宣传,过来参观的同志自然都是有看过的,所以无论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至少样子得摆出来。

而铁厂那边也被程刚调教了不少次,现在这个厂长是去年上任的,同时也是当年井冈山炼铁连的指导员,之前的厂长因为多次生产事故,再加上作风上的问题,已经被程刚直接撸了下来。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当年在井冈山的时候,程刚还有心情设下宴席,给当地的同志好生讲些道理,但随着摊子越来越大,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管理琐事,只能快刀斩乱麻。

甚至除了革职、集中学习外,一些做得实在过分的家伙,他也不是没有杀过,只是程刚好歹勉强保持着理智,一直控制着局面,没有继续扩大化而已。

但到底能取得多好的效果,是偏左了还是偏右了,程刚自己也没法确定,现在通过其他同志的描述,也算是变相地给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至少比其他地方要好上一些吧。

所以三令五申之下,到底还是没人敢随意作妖,当火车抵达终点站后,除了必要的庆祝仪式外,这里并没有搞出什么大张旗鼓的活动,一切以简约朴素为主。

其他人满意不满意,程刚不知道,至少他是非常满意的。

第298章 回炉重造

对于极少见识到工业文化魅力的旧时代人民而言,绝大多数发生在工厂里的,稀疏平常的场景,在他们眼中都会宛如神迹一般让人难以忘怀。

这回过来参观的同志当然不至于如此激动,毕竟他们中不少都有过出国的经历,甚至还有不少有在国外工厂勤工俭学,属于下过工厂的人员,即便一直留在国内的,也大多见识过如江南造船厂、汉阳铁厂之类的工业群落。

但像是这回一般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其实还属于比较新奇的体验,所以当一炉铁水从炉中奔涌而出的时候,被安排站在特定观光区域的众人,哪怕理性让他们清楚这并不是多么先进或奇异的玩意,可心里头还是忍不住地振奋。

程刚也在这里,不过他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铁水上,类似的场景他已经见过不少了,所以从到这开始,他一直都在和身边这位,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厂长聊着工作上的事情。

“现在的生产情况怎么样?今年上半年的产量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程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么直截了当。

年轻厂长姓李,初中文化,是最早跟着程刚学习炼铁的一批同志,那些人中后来因为作风、能力等种种因素,或是被淘汰,或是泯然众人,但依旧有不少金子展露出了头角。

从最初的草台班子,到现在的小型铁厂,既然能够在不断地发展中始终跟上队伍,说明李厂长的水平还是不赖的,所以面对程刚的问题,他很有信心。

“应该没问题,铁路修通之后,再也不用担心煤炭跟不上,相比预期目标,我们完全可以再提升两成以上。”

“有这份心是好事,现在我们哪里都缺铁,锐九线要继续延伸,和北边的军械厂沟通起来,届时我们的军队和装备,都可以直接由铁路运到前线去,这个重要性你应该是清楚的。”

眼下的时期,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不用也没法在乎什么长期隐患,反正就这处铁矿的储量,产能若是继续扩张下去,能不能撑得住十年以上都很难说。

因此程刚就非常希望铁厂能够尽快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只不过工业上的事情,心急到底还是吃不了热豆腐,想到这里,他又继续提醒了一句。

“但是有点需要注意,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把生产纪律松懈掉,你们都是组织辛辛苦苦培养出的优秀工人,轻易损失不得。”

“明白,我一定会注意的。”年轻的厂长很快做出了回应,其实哪怕程刚不提醒,他也会非常小心这一点,毕竟上一个不把工人的命放在眼里的厂长,已经被程刚撸了下来。

但凡在程刚手下干过的人都知道,每次下达的指标如此艰巨,又附加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为此大家都是拼了老命才能勉强完成任务,若有人说这里的活计轻松,那肯定是骗人的。

不过程刚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绝对不会亏待自己的属下,当然这个亏待并不是给他们提供多少个人物质上的享受。

而是大家非常清楚,只要他们遇到了什么确实解决不了的难题,那么赶紧找程部长准没错。

无论是资料还是设备,哪怕程刚暂时没有办法解决的,过上不久他都能找到路子,若非如此,根据地大大小小十几座工厂,上千的工人,几乎全都是白手起家,怎么也不可能发展到如此规模。

当然工业口的待遇在根据地也是相当亮眼,基本生活水平可以直接对等红军,而且还有一笔在当地较为可观的收入。

同时,程刚对于工人们一些创造性的土办法,也一直是采取着鼓励的态度,而且还会经常性地颁发物质以及精神奖励。

哪怕限于眼下工人们的文化水平,这些土法有着各式各样错漏,相比之下,建国后那些由工程师总结出的土法都能算作先进技术,可万事从头难,现在已经有了金手指,总不能因此将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

如此一来二去,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程刚算是勉强把工业口的事情给理顺了,哪怕限于精力和时间原因,他没法全身心地关注这块的发展,从结果来看,总体还是不错的。

参观完高炉之后众人很快又来到隔壁的炼钢车间,一般来说,高炉主要是将铁矿石和焦炭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添加剂,最后生成液态的铁水,也就是生铁。

但最终应用最为广泛的其实是粗钢,那么就需要使用平炉或者转炉对生铁进行进一步加工。

“同志们,大家可以看到远处那座最大的桶状炉,那里是我们在去年10月份才正式建成的转炉。

现在它一日可产粗钢两吨,而且质量相比于之前的钢材更有大幅提升,之前我们在火车上看到的铁轨样品,就是由它生产出来的。

一年下来,这座转炉可以为我们提供七百余吨轨道用钢,若是全部用于铁路建造,至少可以修成三十公里以上。”

三十公里,其实也算不了多长,放在后世不过是一脚油门的事情,即便是现在,红军若是轻装上阵的话,一日之内也可以走完。

但到底是个不小的突破,众人兴奋之余又有不少话想要说出来,所以由彭拜起头提出了一个问题:

“程部长,我们都清楚这里炼出的钢不可能全部用在铁路上,现在不管哪里都缺钢少铁,你这边后面能不能继续扩大一些呢?

如果有什么难处都跟我们说一下吧,肯定帮你解决咯。”

彭拜的发言获得了绝大多数同志的认同,之前的窄轨铁路已经给了他们不小的惊喜,而在亲眼见识到钢铁的生产之后,这份惊喜几乎膨胀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

“哈哈,大家先不要急,彭委员,你来看下旁边的那几座废弃的炉子,那是我们铁厂建成后,陆陆续续试验出来的炼钢炉,由小到大,可以说一步一步见证了工厂的成长。

所以我要说,现在这座转炉也不是最终的成品,比这还要先进、产量更大的炉子已经在研制当中了,大家不要先着急。

不过,若是有人真的想帮忙的话,我们还需要不少老师,特别是理工科老师,对这方面有信心的同志,可以来工农兵学院报名嘛。”

本来以为程刚是想要让大家帮忙多从外面拉点工人过来,结果没想到居然是让他们去当老师,这就不免让人面面相觑。

而且若是讲些识字、文学或者社会学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同志来说倒也不难,毕竟能够走上领导岗位的,哪怕之前文化基础还不够,后来的学习也足以将他们的水平提上来了。

但是听程刚的这个意思,好像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程部长,若是文科的话我们还有办法,理工科方面,这里懂得人不多啊。”彭拜有些为难地说道。

这也是难免的,本来国内理工科的人才就不多,而放到党内这些头头脑脑里,比例就更低了,像是聂帅这种早年在比利时学过化工人才,更是不可多得。

所以看着略微有些错愕的众人,程刚笑眯眯地说道: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我们要打天下,除了政治理论外,军事和工业两块的知识,也是要学习的嘛。

大家放心,该准备的我都已经在学院准备好了,各位只要抽时间过去上上课就行,全凭自愿,无论学哪一门都可以,自由选择。”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程刚的一连套服务方才显露出了最后的目地,展露实力也好,下马威也罢,都不过是其他人的想法,而他的目标就只有一个,把这些知识分子全部拉过去回炉一遍再说。

第299章 学习热潮

(12点10再看)对于学习一事,党内大多数同志当然是支持的,而且有不少人的学习都极具有目的性,为的就是解决当前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像是后世的聂帅,本身是化工专业的留学生,后来被派去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又在黄埔军校当教官,羊城起义失败后,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他就曾强调“以后每个党员都应该学习军事技术”。

这些年被派去苏联留学的同志,除去占很大部分的理论派外,像是军事、电讯乃至特工领域,也同样不少,而且这些人有许多,都在后来的革命事业中发光发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只不过限于国内的革命需要,以及经费限制,能够被安排到苏联学习的人员毕竟还是少数。

所以组织也会想办法另辟蹊径,派遣人员暗自潜伏到各个工厂,乃至国党的培训班里偷师,也是当下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然了,若是能够有机会,自己组建学习班乃至学校,这肯定是最好的结果了,之前党内也不是没有做过尝试,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能够长期存在下来的确实屈指可数。

这也是没得办法的事情,迫于软硬件限制,这些办学大多只能开设在敌人势力最为强大的城市当中,而集体学习又是最容易泄露风声,所以政治局势稍有波折就有可能被无奈中断。

所以,不管是举办各种“讲习所”、“夜校”也好,还是直接借壳上市,打着某个新校的名头开展教学也罢,大多只是昙花一现,这么来看的话,除了当年果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从井冈山一直延续到瑞金,坚持了整整三年的工农兵学院,在党内的资历其实已经不小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工农兵学院毕竟起点太低,生源条件也大为不足,加之时日尚短,导致如今由此出来的学生,主要还是活动于基层,在党内的尤其是在中高层还看不到多少身影。

但这并非什么难以克服的困局,实际上真正了解实情的同志都能很清楚这里的潜力。

如今日益壮大的工农兵学院和附属中小学,不仅在为苏区的各行各业输送以及培训人才,甚至还变相地主持了全国其他根据地的教学工作,毕竟各地使用的教材、教案都是由此出来的,背后的话语权可不容小觑。

因此,让中央苏区的高层干部,积极参与学院的教学工作,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源自私心,基本都没有谁会想反对。

即便是程刚请他们学习理工科,考虑到眼下工业建设的紧迫背景,也不是没有人愿意大胆一试,再说了,这又并非强制,不想学理工的,也可以上上军事课嘛。

何况以当前领导层的平均文化水平,程刚提出的要求并不算高,最高难度也不过是后世高考的水平,顶多再加点中专知识,让课程更加贴近于实战。

就比如冶金科,就主要教授土高炉的基本原理和制造方法,顶多再加一个土转炉,这两种技术都是过去铁厂试验过多次,又长期运行过的成熟方案。

像是小型转炉,当然没得这次大家在钢铁厂看到的大,实际就是把汽油桶截成两半做成的。

其中一小半做炉盖,再用石英石碎成细粉,和黄泥糊在另一半节桶内做炉身,装一个五马力的鼓风机就成了,甚至使用水力乃至人畜都可以,只是效果没那么好罢了。

样子虽然土,但只要细节上把控得当,产量还是比较可观了,之前的铁厂在坩埚钢不足以满足需求之后,就上马了这个项目。

这样的土转炉,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到了去年初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每次装料两百斤,产率75%的水平,和六十年代的县办工厂基本没啥区别了。

在程刚的设想中,像是九堡铁厂新建成的小型转炉,对于技术、设备还有人员的要求都太高了,短时间内其实没办法大量复制,所以还是土转炉更为合适。

但即便是这种在后世看来简单至极的玩意,若是没有文化基础,又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贸然操作,也得碰上不少钉子,所以必须进行培训才行。

而培训谁不是培训呢,相较之下,本来就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领导干部,反而是最好的中介媒体,先把这些人教会了,后面的传帮带就容易多了。

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这些参与进来的干部而言,这个学习和再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积累经验和资历的过程。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程刚的观察来看,外来的干部到达根据地之后,其实都会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适应期,这是因为苏区内外,革命路线从本质上就有着明显的区别。

如果不能把思路尽快转变过来,那么除了他们自己感觉到不适之外,同时又会通过各种言行反作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导致诸多矛盾的发生。

当初刘安攻刚来时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一方面确实是他太过年轻,政治表现幼稚的缘故,同时也与这种矛盾有一定联系。

所以若能让这些“外来的和尚”,先到课堂里学习,再加上适当的实践活动,就会起到不小的作用。

但是,如果这些课堂里没有一点硬货,不足以吸引到大家,那么肯定是发挥不出多大效果的,即便把人弄到了学校去,也会成为一种变相的政治斗争,反而不美。

而这恰好正是程刚的优势,眼下几乎所有干部想要学习的内容,他都能找到足够的资料,单就这点而言,即便是苏联也比不上他。

毕竟去留学还需要先迈过语言关,而程刚拿过来的全都是中文版,大多经过了历史检验,还不用担心水土不服。

因此在参观完毕后,无论其他同志内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大部分人还是随大流地报了若干门课程,其中军事基础占了一半,剩下的又以铁路、炼钢和农业技术为主,算是相当的时代色彩。

至于更遥远一些的,比如内燃机、发电机乃至电子技术等等,哪怕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了,报名的人也少得可怜。

对此程刚差不多也能猜出一些来,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先进确实是先进,可学习难度相对而言还是太大了些。

而且根据地内部又没有掌握相关的成熟技术,要是真的深挖起来,说不得都能直接转型工程师乃至科学家了,偏偏短时间内又看不到多少效果,因此感兴趣的同志并不多。

于是,就在新的领导班子初步形成之后,从三月到五月的这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中央苏区内部掀起了一股猛烈的学习热潮。

李润石最为刻苦,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依旧学了炼钢、军事、农业、经济四门课,当然这些有不少,都是他之前就断断续续学过的内容。

除此之外,李委员还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土高炉,带着办公室的其他干部一起,有空的时候就琢磨炼铁技术,几个月折腾下来,倒真搞出了好几千斤生铁。

至于项尹,早年当过铁路工人的他,果然依旧选择了这条路,只不过那些之前被洋工程师垄断的技术,现在全部给他放开了怀抱,如今正在学习使用铝热剂焊接铁轨,以及负责探勘从九堡铁厂到军械厂的延伸线路。

而农运大王彭拜,自然更加偏爱农业,除了根据地诸多的良种之外,他对于化肥育种以及新式农具的兴趣同样不小。

由他带头,几位同志在瑞金附近开辟了十来亩荒地,正考虑今年要种些什么,甚至提出了自己育种的设想。

要说这些干部学到了多么深入的知识,其实并没有,但有些事情,没得足够的觉悟还真的办不成,而若是有了,就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300章 让他跳脚去吧

那场由程刚发起的学习运动确实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而在这些效果当中,让新来的干部们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实际还在其次。

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由这些具备良好觉悟,又兼具极佳学习能力的同志,起到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

至于具体的影响,根据程刚的观察,这两个月带动起来的基层人员,很可能要比程刚在去年一年想尽办法搞起来的都要多。

即便是排除不断扩大的规模带来的滚雪球效应,程刚还是不得不承认,那些肯干事又能干事的领导干部,着实是整个党不可多得的财富,而且,没得这近十年的积累和风风雨雨的磨砺,是不可能诞生出来的。

像是程刚最开始那样,拖着一群农民、士兵和手工工人,用着各式各样的手段把他们发动起来,确实也能解决不少问题,但在能动性和持久性上,到底还是差了些许。

沉浸在小农社会的底层人民,若是没能尽早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产生更远大的目标,那么就很容易陷入小富即安的困境之中。

刚收到任务,就固执地认为自己搞不定,一旦遇到难题,就盲目地依赖权威来帮忙,等到稍有成绩了,就想一直躺在功劳簿上,再也不愿意动弹。

这些都是人性本能的弱点,想要克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首节 上一节 150/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