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60节

虽然以程刚现在的财力,大概率不需要麻烦老人帮忙照顾孩子,但没有办法……

除非以后哪天不小心被国家发现了他的存在,然后招安了,程刚才有可能在现代开始一段感情,而且这还得是对方能够通过相关部门审查的情况下,又或者干脆就是上面给安排的。

又或者哪天程刚在各个位面的历史使命都完成了,而且还选择了回到现代生活,逐渐消除曾经的痕迹,或许也有可能恢复正常人的生活轨道。

但就目前来看,这两条路发生的可能性都太小了,所以,虽然这么做有些对不起爸妈,但既然走上了这条路,那么就不能后悔。

重新拉上窗帘,程刚拿出了之前买好的汉堡,这是他今天的晚饭,下午刚去仓库那里办完手续,回来的时候也没得时间专门找地方吃饭,就随便找了家肯德基买了点东西。

晚上没有其他的事,主要是查些资料,然后按照计划学习新的知识,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也没得那么多空闲可以浪费。

只是,或许还不够坚定吧,否则又怎么突然有种悲伤的感觉。

不过,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呀,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又能再奢求什么呢。

何况,哪怕是意志再顽强的人,心里也总有薄弱的地方。

“我只是选择了一条我认为正确的道路。”

作者的话:下一章会比较晚,大家不用等了,明天早上起来再看吧。

再次求一下月票^-^

第124章 事业与责任

“как дела”

“kak dela”

“повторите пожалуйста.”

“povtorite pozhaluysta.”

……

“很好,程先生,这些单词和短语你都练习的很不错了,下面可以多听录音并试着去读一些句子,培养下你的语感,文件我稍后会发给你。

这节课我们先到这里,下次再见。”

“好的,辛苦李老师了,下次再见。”

退出课堂软件,程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俄语这大舌头颤音,练得他整个嘴巴都是麻的,长时间的训练下来,实在让人吃不消,可没得办法,还得硬着头皮学下去。

不过努力毕竟是有收获的,一个月下来,跟着这位经过多番介绍下才认识的俄语老师,坚持每天晚上接受一对一的针对性线上教学,算是勉强把他的语言基础给打下了。

老师算是业内知名人士,若不是他付出了高昂的课时费,怕还不一定能请得动,但效果确实是显著的,就程刚目前的情况来说,多花点钱以节约一些时间实在再划算不过了。

毕竟现在他最缺少的就是时间,尤其是在现代的时间,如果按照老套路,在网上查找资料进行自学,又或者随便找个老师,这才是最麻烦的。

前者效率太低,以程刚的能力自学当然可以学得出来,但花的时间可就老长了,中间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有老师指引的话,自然能少犯不少错误。

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课后的必要练习肯定还是需要的。

至于后者也是类似的道理,俄语这种相对比较偏门的外语,如果找的老师水平不咋地的话,那么该走的弯路还是要走。

至于能不能碰上不错的老师,在没钱的时候不断尝试也是一种办法,可要是有钱的话,那肯定是直接找顶尖的那一批咯。

大抵就是用钱换时间这种路数,与其将辛辛苦苦卖来的经费拿去搞各种奢侈消费,他宁愿花在这个上面,剩下的时间不说多做件事,至少也能让自己稍微多休息一会。

除了俄语之外,程刚还选了不少其他的课程,从事关生产的农业、机械、化工、冶金,到偏向服务的医学、教育、管理,反正杂七杂八的内容,先囫囵吞枣式地学一遍再说。

这些没有太多敏感性的技能学习,确实很适合放在现代,毕竟这里拥有最发达的人力资源,和最便捷的通信方式。

以现代的教育水平和生产能力,只要是在某个领域浸淫多年,又足够努力的普通人,都能达到曾经必须要天资聪颖且家境殷实,方才能抵达的高度。

再加上遍布各个角落的通信网络,可以让两个人随时随地,跨越万里进行实时通信,面对面交流,这就使得知识获取的代价和难度大大降低了。

如果不好好利用这里的机会,而把时间浪费在其他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那才是真正的虚度时光。

所以说实话,程刚在现代的这一个月,确实没有太多有意思的地方,甚至完全可以用枯燥来形容。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段时间就属于那十年功的范围。

白天经营着各种生意,坐着高铁、飞机往返于全国各大小城市,在工厂、市场、仓库这些地方之间不断奔波,期间光交通费就花了上万块。

晚上则住到酒店,和各地的合作对象联络,接收审查大量的资料信息,再及时送回反馈,完了之后,还得抽出时间安排相应的课程学习。

最关键的是,这些行程安排都必须程刚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他可没得值得信任的秘书来帮忙分担压力,只能依靠人力和软件搞定这些复杂的任务。

观众只会关注演员在那一分钟内的表现,至于之前十年的努力,是好是好,是苦是甜,大抵是不太在意的,就算有人知道了,也不过是当个背景来了解。

真要把这日日夜夜里的经历展现出来,或许只会有人骂上一句,怎么搞得这么无聊。

但是没得办法,不管别人怎么看,该做的准备还是得做,自己再无聊再痛苦,也得坚持下去,没有这台下的功夫,又哪里会有台上的尽意呢。

不过还是得说,努力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先天就具备的,更不是简简单单说几句就能使人发生质的变化的。

哪怕是资质还算不错的程刚,又加上穿越带来的脑力加成,也是在经过这数个位面,总计一年多的锻炼下来,方才逐渐养成的习惯。

否则的话,换成早些年还只是个社畜的他,恐怕除了能帮他在短时间内涨薪的技能,其他的学习,大抵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够坚持一年以上都值得夸耀一番了。

反过来看,让程刚现在回顾过去的那些经历,又确实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最开始拥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仿佛从来没有学过开车的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可以开车一样,而且还对此深信不疑。

——会开车的朋友,可以想象成开飞机。

所以,就像是刚刚拿到驾照的驾驶员,总会忍不住手痒要上车操作一番,程刚也很难控制住使用能力进行时空穿梭的欲望。

不过,毕竟对此曾做过无数次幻想,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他多少还是清楚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充分,前戏没做好的话,这体验可就差远了,说不得还有可能遇到危险。

再加上当时在工作又遇到了瓶颈,私企中的勾心斗角同样也不可小觑,所以程刚毅然放弃了那份薪水看起来还不错的事业。

拿出积攒了好几年的存款,再跟家里说了一声,理由基本就是遇到了不错的朋友,打算自己创业一番,然后就是一个人闷不做声地做着这些准备。

还好父母能理解和支持,之后的事情一切也都挺顺利。

算是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吧,现在回想起来,程刚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那么坚信就一定能够成功,仿佛就好像有人催眠了他一样,连试验都没做直接就开干了。

大概这也和能力的特性有关,虽然不好怎么形容,找不到所谓的让你表演节目的蛋疼星人,也找不到一个跟真人一样的系统,就只有脑中的一些画面和数据。

这些在脑中浮现的场景和日常中接触的软件画面也有很大的差别,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上感受,然后被大脑人为地加工成了能够让人理解的画面,反正确实就能够让人愿意相信。

当然了,如果让程刚重新选择的话,他可能还是会这么做吧,也许开始的时候会再谨慎一些,准备会再充分一些,但该怎么走的,还是会怎么走。

如果说最初时,驱使他的不过是最朴素的爱国情绪的话,那么现在让他能够这么坚持下来的,一个是作为个人的事业心或者说野心,一个则是对那个时代的责任感。

第一个好说,毕竟以他的能力,只要这么一直保持下去的话,肯定能够成就不俗的功绩,史书上都能留下一段属于他的印迹,大丈夫当如是也。

第二个,则是拥有了这些经历后,这个年轻人就彻底把自己牵涉进去,再也无法脱离了,不管是生者,还是死者,在他的心中,都不再是资料上或长或短的记录,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人毕竟是感性的,站在后世的角度上,或许还能够理智地观察逝去的那些人和物,但是若处于当事人的立场,有些感情是很难割舍清楚的。

那些会场上沉思的面孔,教室中认真的脸庞,车间里忙碌的双手,以及那些牺牲的同志,离开时坚定又带着些许留恋的眼神,已经深深地铭刻进了他的脑海。

再也无法分割。10

作者的话:实在抱歉,本来打算早点发的,结果出乎意料地迟了

第125章 巨型机(一)

“所长,现在已经很晚了,您就稍微休息一会吧,时间再紧张也不差这么一点呀,身体要紧!”

深夜12点,潭州工学院计算机所,所有的办公室里还是一片灯火通明的样子,不管是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实习生,还是已经年逾花甲的总设计师,都在为着当前的工程彻夜奋战。

“欸,别这么说嘛,我现在身体还算可以的,虽然是已经六十多了,比不上你们这些年轻人,但多工作一会,没什么大不了。”

作为计算机所所长,同时又是整个工程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慈云归很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尤其是去年访美归来之后,见识到两国之间的差距,就更难让人放下心来。

“您可别忘了,前年年底去京城开会的时候,您就有些不舒服,这去年从美国回来之后,又一直加班加点的,再这么下去怎么撑得住呢。”

慈云归身旁站在的这位是他的秘书,平时也充当着生活助理,毕竟老爷子已经六十二岁了,身体上难免会犯些小毛病。

“当时不过一点身体不适罢了,那回科委的张主任给我安排调理之后就好了,你看去年这么多躺跑下来,不都没什么事么。

这些资料太难得了啊,还有那些元器件,就看着它们干巴巴地摆在那里,实在是让人可惜得很呐,要是我们的进度再快一点,巨型机也能早些时间问世。

还有,以前都是我们辛辛苦苦地主动去寻找,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各种物资都给所里配齐了,再不加把劲,又怎么能行呢。”

正如慈云归所说,也难怪整个计算机所会如此拼命,从去年5月“785”工程立项以来,国防科委就对此尤为重视,从一开始就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工作。

立意新、起点高、追踪世界计算机的先进水平,这是最初定项时的指导思想,后来经过了多方调研和论证,方才形成了这么一份总体的设计指标。

“中央处理机运算速度在高效时每秒1亿次以上,存储器容量200万字,字长64位,平均故障时间24小时以上,可用性不低于90%。

外围机字长16位,定点运算速度每秒50~ 100万次,存储容量512KB。”

这份数据若放在后世,可以说完全不值一提,单就运算速度一项,随便一款早已过时的处理器都能完全吊打。

但是就此时国内的科研能力和生产水平而言,又实在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要知道,当前国内主流的大型计算机,运算能力才不过百万级,虽然巨型计算机与大型计算机在架构性能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差别,不能直接拿来比较,但想要实现由无到有的突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时年60岁的慈云归还是毫无畏惧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为此还立下誓言——“我就是豁出老命,也要把中国的亿次巨型机搞出来”。

最开始,因为当前国内在超算(巨型机)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他们瞄准的是德仪的TI-ASC和CDC的STAR-100,这两款就是当时国内能够了解到的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前年年底,慈云归去京城调研时,意外看到了一套“克雷-1”( CRAY-1 )宣传资料,凭借敏锐的嗅觉,他很快认识到克雷-1的设计思想、实现的手段更为先进,且有其独到之处。

后来为了获取更详细的资料,慈所长组织了不少人员从国防科委情报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处收集,最终好不容易才获得了克雷-1的用户公开参考手册。

此时距离项目立项已经过去8个月之久,原先的设计方案都早早地堆成了小山,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些成果,而选择瞄准更加先进的方向。

在这之后,就是计算机代表团访美,美国先进的电子产业让担任代表团副团长的慈云归震撼不已,不过他也如愿参观了克雷公司的机房和生产场地,终于见到了那台梦寐以求的机器。

只可惜,哪怕不谈750万美元的高昂售价,单单就巨型机的战略地位而言,美国人也不可能轻易将计算机出售给中国,即算是买到了,也只能放在玻璃房子里被严加看守,自然更不可能买得到相关技术。

更不用说需要使用巨型机计算的数据,往往都是事关整个国家发展命脉的核心信息,乃至于不少国之重器,都离不开巨型机的辅助。

如果使用进口的办法,那么无异于将所有的机密交于美国人的手中,这肯定是国家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虽然眼馋于美国人的先进技术,可慈云归也只能带着一些辛苦购置来的公开资料回到了国内,打算从此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努力把自己的争气机给造出来。

只是没想到,刚刚回国上级就给了他一个惊喜,一份经过细致翻译过的用户参考手册交到了他的手中,经过仔细比对,慈云归确认,这就是当初自己辛辛苦苦找到的那份资料。

回想当初自己为了找到这份资料,前后耗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又集中了不少人力,才翻译出其中一部分,以刊登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上供其他研究人员参考。

——若没有那份长达15页的“简介”,这次访美的收获恐怕还要大打一个折扣。

没办法,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完全的英语阅读能力,想让基层研究人员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资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结果,慈云归没想到,冷不丁地国家居然给送过来了一份彻彻底底的中文资料,而且,随后跟着这份手册一起过来的,还有其他更有价值的内容,最关键的是,这些文献全部都有中英对照。

虽然后面送来的很多资料都存在不少问题,翻译的水平非常之次,大量的词汇错误,语法混乱,就好像根本不懂中文的人在那里生搬硬套。

但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之后,后面的工作就轻松了不少,哪怕是不懂英文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记忆和理解,将这些错误修正过来、所以,从去年10月份开始,整个计算机所的项目组就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最初方案确定了,但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验、逻辑设计、插件工程化和模型机研制,这是此时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现在已经是2月底了,为了抓紧进度,研究所里的很多人在上个月过年的时候,只来得及回家吃了顿年夜饭,随后就匆匆赶回了办公室。

辛苦的付出之下结果还是喜人的,有了足够的参考资料后,尤其是其中的中文资料,大大减轻了众人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的难度。

现在基本方案已经完工,逻辑设计原则、实现技术和生产工艺还在紧锣密鼓地确定当中。

在以往的研究中,因为要考虑到国内的工艺水平,有时不得不选择在性能和生产之间做出权衡。

为了能尽快将成果投入使用,要么就得采用落后的国产原料和加工手段,或者大量购买进口元器件,乃至直接进口国外的落后生产线,引进其技术和工艺。

但所有的选择都是具有代价的,前者制造出的产品,不仅性能上会有影响,还往往傻大笨粗,成本、耐久性和耗电量更是难以言语。

没办法,当一张进口集成电路芯片能够实现的功能,不得不使用十张,几十张乃至上百张国产芯片来仿制的时候,哪怕是再天才的设计,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首节 上一节 60/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