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75节

现在赣南根据地百废待兴,就少了你这样的人才来当我们的教员哟。“李润石看着手中的这封来信,发现与之前程刚所言没有太大的差异,好不容易按捺住了皱眉的冲动,不动声色地提起对刘安攻这位特派员的工作安排。

既然了解这段历史,程刚自然不会丝毫准备都不做,事实上,早在3月份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前委中通报了二月来信和刘安攻的情况,当然了,为了避免蝴蝶效应带来的误差,他并没有说得特别详细。

不过因为这封信件本来就是依据共产国际布哈林书记在“六大”的报告而来的,所以即使有变化也不会太大,两相对比之下,这就让李润石更加相信程刚的描述,同时也显得更犹豫了。

毕竟,如果按照程刚所言,刘安攻在政治上很有可能过于呆板,但之后前委肯定不能按照中央的指示来办事,如果贸然把此人的位置抬得过高,届时反而是个麻烦。

为了以防万一,别的先不谈,首先得把这位特派员给安顿下来才是,至于后面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就好。

“我也觉得可以,安攻同志知识丰富,学历又高,确实可以给我们的学员好好上上课,到时我也要过去听一下。

不过如果这样的人才只是放在学校里,未免又有些太过浪费了,我看还是需要在军中安排一个职务才好。”

紧接着李润石发言的,是军长王凯,对于信中的内容他当然不赞同,不过和李润石一样,因为有了程刚提前打下的预防针,所以大家表现得都没有那么激动。

同时,他与刘安攻早在数年前的蓉城就已经相识,对这位同志素来十分欣赏,虽然程刚早在上个月就隐晦地提出了对此人的担忧,但无论从哪方面出发,王凯都认为不能简简单单地把人丢在一边不管。

对于这点,程刚自然也非常清楚,毕竟人家可是正统的中央特派员,要真把他撂一边了,八成会出问题,所以他也接着说了下自己的想法。

“对,王军长说得没错,安攻同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够来到红四军帮助工作,这是我们的荣幸。

我看要不这样,我们的教导队从井冈山开始,就一直在学院旗下办学,每期人数只有一百多人,后面恐怕不能适应赣南这边发展的需要。

所以干脆独立出一支教导大队,由安攻同志负责筹划,各部队再选调一批精干力量补充进来,以此为基础,培养出更多的连排班基层骨干补充部队的需要。

刘懿同志,你也来搭个帮手嘛,到时在物资上有什么需要,直接跟我说就好,我一定保证教导大队的装备,肯定是我们红四军中最为精良的。”

程刚的提议,大概算是受到了众人的认同,大家纷纷点了点头,随后李委员也说了一句:

“是咯,安攻同志,不管有什么需要,你都直接找他程刚就好了,他可是我们红四军的财神爷,肯定有办法帮你搞定,哈哈。”

就这样,在这般颇为祥和的氛围中,这位特派员的职务就被前委成员们确定了下来,那就是新成立的教导大队大队长,同时刘懿兼任教导员。

当然了,作为中央派来的同志,而且也不缺乏资历(老党员,参加了洪城起义,又在苏联学习过一段时间),所以最后刘安攻还被选为了新一任前委委员。

对于这个安排,其他同志倒没觉得有什么感觉,在他们看来,程刚这位早先的特派员,能力出众不说,还把控了如此紧要的渠道,也不过是掌管一个后勤部,顶多再涉及教育系统。

不谈这是不是高风亮节,至少按照这个标准,让新来的特派员负责教导大队,也不算是委屈了人家。

而且大家也期待这位刘安攻同志,如果能够像程刚同志一样多才多艺又任劳任怨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样的人才,再来十个都不嫌多。

而对于李润石、王凯等人而言,他们了解更多的细节,心里头都知道程刚这个所谓的中央特派员并非真实来历,背后肯定还有不少隐情,只是考虑到现实需要,大家都没有把问题摆在明面而已。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大家就怀疑程刚的身份,毕竟从常理来看,一个可以提供大量苏联和中央资料,又掌握了一条强大运输线路的人,如果是敌人安插进来的特务,那么大家怕是巴不得这样的特务越多越好。

退一步来说,即便这人真的居心不良,以其掌握的信息,怕是申城的中央早就不知道被端了多少回,所以大家方才默契地保持了如此诡异的平衡。

同时,现在几位领导还认识到,红四军内部确实存在不小的矛盾,尤其是高层之中,李王二人在路线上的分歧就差没有直接拿出来吵了,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引入外界力量,也不见得就会是件好事。

特别是有程刚参与其中的情况下,不得不说这位程主任所处的位置实在特殊,在政治观点上明显偏向于李润石,可整个红四军又离不开他的物资支援,所以素来宽厚的王凯也必须考虑到程刚的意见,不能把矛盾激化。

再说了,程刚之前虽然多次提供过资料,却很少提起过某一个人,这次的刘安攻可是头一回,所以一方面是对程刚的意见表示尊重,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刺激到他,再综合各方面情况,众人方才形成了这般的安排。

……

“钰介兄,这个程刚到底是什么来历,我看你们对他都挺照顾的样子。”

当天晚上,刘安攻被安排在瑞金县城住了下来,今天的会议中他作为新人,并没有表现得特别出头,对于工作上的安排,他也没多说什么。

毕竟这位特派员也不会想到历史上他刚一过来,就被安排上了临时军委的书记,还担任政治部主任,直接位于李王二人之下。

这当然是有时代背景的,一方面作为高材生,又刚从苏联学成归来,在本土出身的干部眼中这就是自带光环,另一方面当时因为局势不利,李王之争趋于明面化,也需要有人居中调和。

但可惜的是,在这两方面刘安攻本人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反倒是激化了矛盾,留学生出身的他对于本土国情了解过少,又没能踏踏实实地沉下心去调查了解,只会片面机械地照搬国外的经验。

结果反倒是导致了李、刘二人的直接冲突,随之也使得李王之争彻底明面化,最终以李委员辞去前委书记收场,可谓是走了不小的弯路。

当然了,李王二人路线冲突的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刘安攻的存在更多的只是导火索,不过按照现在的安排,这位的话语权没有高到那么夸张,这个导火索好歹能烧得慢一点。

“嗯,这个嘛,中央那边是怎么说的?”

对于程刚的来历,其实在红四军高层中已经达成了不讨论的默契,但是面对新来的特派员,王凯也没办法直接拒绝对方的询问。

“临走的时候,伍秘书长专程和我讲过,要特别注意红四军这边的情况,尤其是程刚此人,背后肯定大有来头,但到底是怎么回事,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至于到了这里之后,那就更加摸不清楚咯。”

其实,刘安攻还有点没说的是,当初在离开苏联的时候,就出现了有关部门让他回国后可以去了解一下井冈山的情况,具体什么情况,对方没说,自己也不敢问,反正就带着一肚子疑问过来了。

而到了这里之后,就发现红四军这边的情况与自己的想象完全是大相径庭,说得夸张一点,甚至有点苏联红军的味道。

虽然军装、队列等软硬件要素都各有不同,但是从武器装备和精气神两点来看,确实带了那么点韵味,这也是他来此之后如此老实的原因之一,至少异地相处,他自问是办不成这样一支军队的。

“上面有上面的考虑,我们就不用想那么多了,如实汇报就是。”

王凯情知这是两边在这里踢皮球,但是他也没有办法,问题的跟节还是出在程刚身上,只要那位一天不开口,众人就得把这份默契保持下去,甚至王军长都觉得,不少人反倒乐意看到如此局面。

“说得也是,不过我还是得多和程刚同志交流交流才好,他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嘛。”

一边说着话,刘安攻一边给王凯和自己倒了杯水,喝着的时候,一股淡淡的漂白粉味道散发出来,他对这股味道非常熟悉,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那边的自来水就是这样,甚至他还清楚,这是水厂消毒后水中残留的余氯所带来的气味。

从1897年英国首次使用氯气对给水管网消毒以来,其他工业大国纷纷效仿,但是德苏都好说,乃至国内的申城也能理解,可是在这山沟沟里,居然能够奢侈到如此地步,着实难以想象。也确实是奢侈,毕竟在这个年代工业品大部分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少量国产货也只有沿海城市能够生产,可不是内陆地区轻易就能消费得起的。

可是对于程刚而言,这种土制的自来水生产设备,成本实在是太过低廉了。

小学二年级就已经学过的简易过滤工艺,只需要石子、河沙等随地可取的材料,再加上少量的漂白粉,就可以获得稳定且足够清洁的水源。

反正只是作为饮用水,也不需要水管,安排专人定期过来取水即可,至少相比于直接喝生水要安全不少,同时比起喝开水,又能节省大量燃料,算是眼下的权宜之计。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红军才来不久,宣传也做得尚不到位,当地群众对他们还不熟悉,恐怕现在就会有不少人自发地前来购水。

但这样也足以让人感到惊异了,而且刘特派员还非常清楚,仅仅是这两天类似的例子他就见到了不少。

越是如此,就让他对程刚越是好奇,虽然刚来这里不久,但他就是有一种直觉,除了此人之外,恐怕不会有别人会给这处小县城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再联系到红四军才占领此地不到一个月,这样的能量就更让人觉得恐怖。

随后,两人又闲聊了一会,提起早先在万县的经历,当时正值北伐时期,王凯奉国民政府之命到万县,说服当地军阀杨森不要与北洋军阀携手。

结果杨森不愿与北洋决裂,反而准备杀掉王凯等人,还是当时在杨森军中担任参谋的刘安攻及时将消息告诉王凯,才使得他幸免于难,可谓是救了一命。

后一年,两人又一起参加了洪城起义,而且大家都是川人,又都在德国留过学,还加入了同一个组织,自然有不少的话题可以聊。

就这样一直聊到了深夜,两人方才颇为不舍地停止了叙旧。

送走王凯之后,这位特派员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心里头却在默默沉思着什么。

经过前面简单的试探,刘安攻差不多搞清楚了红四军高层的态度,也没有了继续深入的想法。

他虽然性子直,但是人不蠢,程刚的背后确实有很多疑点,可他心向革命而且付出极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这人在军中的地位,最关键的是此人还无可替代。

如果自己想把程刚抓来审判一番,恐怕到时候被审的就不是那位程主任,而是刘特派员了。

想清楚了这一点,刘安攻暂时放下了心思,既来之则安之,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且再观察一段时间便是。

反正期间有什么情况,他都会第一时间向上级和汇报,如果此人真的图谋不轨,一定会露出马脚来。

第152章 事故与检讨

“这次检讨会,我们特别邀请了教导大队的刘安攻队长过来旁听,刘队长是留学德国的大学生,知识非常丰富,水平很高。

大家平时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事,都可以来问他。

安攻同志,这个没问题吧?”

“程主任过奖了,如果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应该还可以,但是太过复杂的话,我还是需要再学习学习。”

“好,那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按照惯例,这次先由我来做检讨……”

4月20日,刘安攻来到根据地的第三天,他打着筹备教导大队事宜的旗号,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程刚的身边,显得两人好似志趣相投,如胶似漆一般。

对此程刚也不以为意,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和他沟通起了物资情况,从最基本的武器弹药,到衣服被褥,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看着不多,可汇总起来数量可是不小。

他虽然把刘安攻弄到了这个位置上来,但并不是说就对此事不重视。

没办法,现在到了赣南,兵源不再是难事,但合格的基层干部,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培养出来的。

为了保证那些指挥员肯放人,程刚甚至开出了选拔一人多分两支枪的价码,再加上被选进的那人留下的那把,哪怕单从功利的角度来看,都勉强是个合算的买卖。

可以说,程主任在这里是下了极大的血本,这一点刘队长本人就深有体会,按照程刚给他的配置搞下来,怕是都能算得上个小型军校了。

当然这件事暂时也不急,毕竟教导大队的成员还需要从各部队精心挑选,至于物资的话,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至少在程刚手里,这些想想办法还是能够凑齐的。

另外也不得不提的是,刘安攻担任这个职务确实非常合适,虽然他看问题机械了一点,但是文化水平也好、军事基础也好都没的说,在程刚看来,这位只要在政治上不作妖,就是一位顶好的同志。

甚至可以说,即便后面真的做妖了,那也算得上同志,要知道这年头有文化懂技术,还愿意参加革命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只要不引发太大的问题,程刚都愿意捏着鼻子接受。

不过刘安攻倒是没有发现程刚脑子里头居然有那么多戏,他现在算是一下子被这么丰富的物资给冲迷糊了,虽不至于找不着北,但暂时也没有太多心思去管其他的事情。

其实就像是大部分青年人一样,心里头总是充满着抱负,渴望成就一番事业,这时候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不管合适不合适他都会想办法上去闯一闯。

历史上这位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以所谓特派员的身份,再加上留学德苏的光环,直接成了临时军委书记。

要知道,之前的军委书记王凯可是因为军委被撤销而失去了这一职务,结果刘特派员一来,就给恢复了一个临时军委,又让他当书记,可见当时众人对他的期望有过高。

可惜的是,这位在政治上过于幼稚,片面迷信国外经验,而对本土的改良措施嗤之以鼻,最后把局势彻底崩坏。

现在程刚给了他充足的物资,让他可以在教育事业上大展手脚,同样很快便激发了这位的斗志。

如果刘安攻说刚开始粘着程刚,还有点了解监视的意味,到了后面,那至少其中的一半已经成了踌躇满志的事业心了——趁着机会难得,再多缠着程主任要点好东西再说。

说来倒颇有些小资产阶级的意味,所谓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就像个**,动不动就硬了起来,这点但凡有点文化有点抱负的年轻人大抵都是如此。

重新扯回来,现在程刚等人所在的地方,正是新建的九堡铁厂。

此时正值傍晚,铁厂正中央的空地上,摆着一张木桌充当主席台,程主任此时就站在主席台前,旁边坐着刘安攻,而其他同志则在周围蹲着个小马扎,或者干脆席地而坐。

从座位的排列就可以明显看出来,这批工人大抵可以分为两类来源,一类来自红军,另一类来自地方上的工人或者手工业者。

军队出身的同志不管怎么样,至少队列意识还是要强上一些,而地方上的嘛,就有点凌乱了。不过程刚也没有直接训斥,只是心里头暗自把工人军训的安排派上了计划。

现在赣南这边的工人总数大抵一百左右,因为初期计划缘故,一开始铁厂这边分配的人数最多,但后面还会有一批人向军械厂等其他厂矿转移。

只是这些工人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纪律意识薄弱,技术水平低下。

后者可以通过不断地业余教育和实践锻炼获得提高,至于前者嘛,长期来看也是得靠教育,短期的话,军训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

正好现在时间稍微宽裕了些,也能给大家安排点活动,之前一直紧赶慢赶,生怕工人不够用,只要过了初步审查就什么人物都往厂子里面塞,现在虽然还是缺人,但也得考虑考虑质量了。

这些问题程刚早在井冈山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但各方面因素限制,一直耽误到现在,后面估计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只能慢慢改善。

这还是有他在负责工业口的管理工作,又有精力和财力来推进,才有可能取得进展,至于留在井冈山的那批工人,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程刚已经不做太高指望了,能维持住现状怕是算不错的。

当时之所以没有选择把人全部带走,一方面是需要留部分生产能力在山上,另一方面也是想带也带不动,毕竟对于某些工人而言,让他们去跟着军队冒险,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至于为什么程刚会把工人质量摆上案头,也包括为什么要开这个检讨会,那自然是出了生产事故了。

那座被当成标杆的高炉,在正常运转一个多星期之后,在今天早晨发生了爆裂,当时炉中的铁水直接迸溅了出来,还好当时附近没有太多工人,只有五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烧伤,无人死亡。

但受伤的五人中,也有一人伤情极为严重,即便撑过去恐怕也失去了劳动能力,原本还在县城的程刚,在收到消息后,连忙一路走路不带停地赶了过来。

中午抵达之后,带着随身药箱的程主任都没来得及喘气,先是给伤员进行治疗,后面又和其他同志一起调查事故原因,一直忙到了这时候。

这样的事故之前在井冈山其实也不算太少见,土高炉本身寿命就不长,一般也就几个月左右,用久了之后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只是像这次一个星期就出事的例子,从纳山铁厂步入稳定之后,就很少发生了。

不过归根结底,毕竟没有使用专用的耐火砖等材料,而是搞了些土洋结合的办法,使用的大部分是本地就地取材,只有少量是程刚带来的。

再加上修筑、生产等过程中工人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闹出毛病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次只是相对受伤人数多点,而且伤员的身份比较重要罢了。

这年代炼铁可是个技术活,尤其是需要站在高炉旁边工作的,更能勉强算上中高级人才,可不是随随便便培训个把月就能速成的。

之前为了培养工人,纳山铁厂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炉原料,期间还死了不少人,稳定的产能背后,也有难以想象的代价。

可惜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工人,现在一下子报废了一个,还有四个暂时不能工作,不止生产进度肯定要受到影响,后续的发展也是个麻烦事。

首节 上一节 75/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