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第701节

  伍万里收回指挥棒,环视全场,进行总结道:“第四步:战役目标与关键要点!

  最终战略目标:通过上述三线协同突击,力求在战役第一阶段,预计持续5-7天,歼灭联合国军西线及中路前沿主力部队。

  包括但不限于美第3师主力、土耳其旅、南朝鲜第6师团大部,重创美第24师、新编陆战一师等部,并对东线南朝鲜军主力予以沉重打击!

  力求歼敌总规模达到五个师或旅左右!

  战役关键在于三点:一、突击的突然性与火力!

  隐蔽集结、多路佯动、欺骗手段必须做足!

  所有部队必须严格遵守战役发起时间!

  集中所有可用炮兵力量,在主攻点形成绝对的、毁灭性的首次火力打击效果!

  首日炮火准备的强度与精度,直接决定步兵突破的成功率!

  二、速度!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机!

  部队突破后发展战果的速度,尤其是西线第19兵团的渡江速度、纵深穿插速度。

  中路第15军向金化的穿插速度,以及东线穿插部队向加平的穿插速度!

  务必快!快!再快!

  必须在敌指挥系统判断清楚我方主要战役企图、调整部署、特别是调动其强大的空中力量和预备队驰援之前,达成对敌西线美九军为核心的主力初步合围、对敌东西线和中部的实质性割裂!

  所有指挥员需明确传达任务,赋予基层充分临机决断权,抛弃拖沓,直奔目标!

  三、保障与协同!

  后勤!弹药基数、油料、口粮必须确保!工兵部队务必保障关键通道、桥梁的抢修畅通!

  尤其是临津江渡场与金化方向!防空!

  西线第19兵团渡江和集结阶段、东线穿插部队在敌控区机动阶段,面临最严峻的空地威胁!

  所有防空火器必须优先加强给这两个方向的部队!

  同时,争取夜间行军、宿营!协同!

  东西两翼突击集团务必时刻关注中路核心突破口的进展,及时调整向心攻击路线;中路突破集团必须全力保障金化通道的夺取与固守。

  东线部队在牵制主敌的同时,必须对穿插部队提供力所能及的火力支援并掩护其侧后!

  最高指挥机构需统筹协调全局,确保三路大军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咬合,不能脱节!”

  当伍万里的作战方案构想终于阐述完毕,会议室内陷入一种奇特的寂静。

  不是质疑,也不是简单的惊愕,而是被一种宏大、精密且极具攻击性的战役构想在脑海中震撼过后,仍未能完全消化的肃然。

  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弥漫的烟雾和将领们凝重如铁的呼吸声。

  地图上那三把象征着西线钳合、中路凿穿、东线扎钉的巨大利剑,其寒光似乎穿透了纸张,映照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第325章 伍万里的千里大迂回战术!第五次战役即将打响!

  会议室内一片沉寂,浓重的烟雾似乎也凝滞了。

  只有地图上伍万里以指挥棒划出的三道巨大利刃,在每个人脑海里反复劈砍。

  那份宏大、精密又狠厉的作战构想,如同重锤砸在众人心头,激起深沉的震撼和还需消化的冲击力。

  足足过了十几秒,粗重的呼吸声才重新在寂静的空气里浮起。

  孔捷下意识地摸出烟袋,却没点燃,只是用力捏着烟丝。

  丁伟的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划过。

  傅首长则盯着地图上代表西线突击集团的那个箭头,眉头紧锁又缓缓松开。

  李云龙猛地一拍大腿,“嗐!”地一声,打破了凝滞。

  李云龙声若洪钟,粗糙的手指直直点向伍万里道:“服了!老子是真服了!

  看看!这才叫打仗!

  几十万人的大阵仗,在伍万里那小子的脑袋瓜里,跟摆弄棋盘上的卒子车马炮一样,丁是丁卯是卯。

  穿插、主攻、助攻、钳子、锤头……全齐活了!

  哪一步该谁顶上去,哪一步该往哪儿楔钉子,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叫什么?

  这就叫调度有方,用兵如神!

  哈哈哈哈哈……

  这小子可是老子一手带出来的兵!

  那会儿毛头小子一个,可老子当时就觉得是块打仗的好料!”

  他这话一出,旁边几位跟伍万里渊源颇深的将领脸上也露出与有荣焉的笑容。

  孔捷也站起身,用力点点头道:“老李这话说的在理!

  伍万里同志在咱们眼皮子底下,从个新兵一路打到今天的钢七总队主官,每一仗都是实打实的硬骨头拼出来的。

  长津湖之战中炸坦克,汉城带头攻占青瓦台,平泽港孤注一掷智斗美国佬舰队……

  哪一桩哪一件,不是提着脑袋干出来的?

  他能有今天这份指挥的能耐,那是从血火里滚出来的真本事!

  这可不是啥纸上谈兵的花架子,是实打实的百炼成钢!”

  赵刚作为政委,情绪自然比李云龙要内敛些,但眼中的激赏同样毫不掩饰,声音沉稳有力地接道:

  “老李,老孔的话很中肯。

  万里同志的战功和指挥素养,已然证明了他是我军中不可多得的战将。

  尤其是方才这番推演和总体构想展现出来的大局观和洞察力,远超寻常。

  假以时日,以他的学习能力、战场感知和这份似乎生来就善用奇兵、不拘常法的特质……

  未来成就,未必不能比肩古之韩信那样的兵仙、军神!

  点兵多多益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话的分量极重!

  会场里瞬间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

  古之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霍等,在军旅之中早已被奉若神明,是标杆,是传说。

  赵刚以治军严谨、思虑周密著称,他此刻竟将年仅十九岁的伍万里与兵仙韩信相提并论,并将其潜力指向未来的“军神”高度。

  这简直是在这肃杀战场的心脏地带,投入了一颗重磅震撼弹!

  就连老总和陈首长的目光里也带上了一抹深切的探究和讶异。

  被推上这如日中天境地的伍万里,却像是被火烫了一下,那张年轻的脸上血色瞬间褪去大半,谦逊和窘迫的神色立刻取代了方才的指挥若定。

  他急忙向前踏出一步,朝着老总、陈首长和在场的所有将领,一个深深的鞠躬,额角几乎碰到了桌沿。

  他再抬起头时,语速飞快,带着一丝强自镇定的惶恐道:

  “赵政委!李军长!各位首长!折煞我了!真是折煞我了!

  万里不过一个普通人,靠着首长们的提携教导和同志们的拼命,才侥幸立了些许功劳。

  今天在会上这点粗浅看法,也是在总部首长们的教导启发下,结合之前的血战教训才冒出来的想法。

  哪里敢当诸位首长这样的赞誉?

  什么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什么军神……这话简直是把我架在火上烤!

  我这点斤两自己还不清楚吗?

  不过刚刚学认全地图,勉强懂得部队该怎么撒出去收回来。

  要说实际指挥经验,跟在座打了几十年硬仗的首长们比起来,我就是个蹒跚学步的娃娃兵!

  历史上赵括、马谡之流,不就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一上战场就误国误军吗?

  我伍万里现在这样子,不就跟那空谈的赵括、马谡差不多?

  刚才那番话全是纸上空谈,恳请各位首长万勿当真,更不要拿我跟古之圣贤相比。

  万里愧不敢当,也实在担待不起啊!”

  这番近乎“自污”的剖白,与其说是单纯的谦逊,不如说是一种在巨大赞誉面前本能的应激反应。

  十九岁的年龄和肩膀上那沉重的“钢七总队”担子,让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危险。

  老总突然发出一阵低沉而爽朗的笑声,打破了这微妙的静默,侧过脸对着身旁同样面露笑意的陈首长道:

  “哈哈哈!看到没有?

  这小子打仗的时候,那锋芒藏都藏不住,锐利得像刚开刃的三棱刺刀,见血封喉!

  可到了做人、论功、受夸奖的时候,反倒把自己踩进泥土里去了。

  懂得锋芒内敛,有自知之明,知道在功劳面前低头,在赞誉面前自省!

  很好,这很好!难得!”

  陈首长也微笑着,深邃的目光里满是赞同和嘉许道:“的确难得。

  恃才傲物易,居功不矜难。

  伍万里同志身上这股锐气与静气兼具的特质,实乃良将、虎将不可或缺的根本。

  锋芒在刀尖上就该露出来,对准敌人。

  而做人做事,心中要永远装着敬畏,对组织敬畏,对兵将敬畏,对自己更要有清醒的认识。

  打仗需要这股子‘虎气’冲劲,做人则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

  他把握得不错。”

  老总和陈首长的双重定调,如同为伍万里方才的表现盖上了权威的认可印章。

  会场里那种因巨大赞誉和伍万里“自贬”而略显古怪的气氛,瞬间被一股更厚重的欣赏和期许所取代。

  将领们看向伍万里的目光,除了先前的佩服,更多了几分深以为然的理解和赞许。

  就在这时,坐在前排的九兵团宋首长摘下军帽,用手指敲了敲桌面,脸上带着追忆往昔的神色道:“老总,陈老总说得太对了。

  你们二位要不说,我都快忘了,当年他连介绍信都没有,虎头虎脑的拦我的车当兵。

  真是没想到啊,当年那个胆大包天拦车当兵的瘦小子,今天能站在这个位置上,能有这么大出息!”

  所有人闻言,目光再次聚焦到伍万里身上。

  当年那个拦车当兵的小兵形象,与眼前这个站在全军决策核心圈内、挥斥方遒的青年将领形象,形成重叠。

  巨大的反差感让整个会场都洋溢起一种感慨而温暖的气氛。

  面对宋首长的回忆和众人含笑的目光,伍万里脸上的赧然更甚。

  他连忙立正,向宋首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里充满诚挚的感激道:

首节 上一节 701/8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