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气象师 第1087节

果然是智勇双全的全能将才!

苏哲心下暗暗赞许,放下酒醒,问道:“士载,朕就问你,就算我们日夜穷追,你觉的,我们能趁势攻下潼关吗?”

邓艾沉思。

片刻后,他摇了摇头:“当日刘备抢先一步退兵,我们就算是一路穷追,最多也就只能杀伤些掉队的汉卒,并不能全歼刘备。只要刘备能顺利逃上潼关,凭借关城的险要,我们就算紧跟着追到了,也没办法迅速破关。”

近几月来,邓艾结巴的口疾,似乎正在自愈,现下情绪没有激动,说话竟然也利索了许多。

苏哲点点头,笑道:“既然穷追没有用,朕又何必叫将士们白费力气,倒不如走走停停,趁势养精蓄锐。”

“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邓艾先是点头,接着又面露疑色,“不过臣以为,陛下的用意,可能不只这么简单。”

苏哲哈哈一笑,指着他道:“邓士载啊邓士载,你还真是朕肚子里的蛔虫,什么都瞒不过你。那好,朕再问问你,你觉的朕该如何攻破潼关?”

邓艾一怔,却没料到,他本是来问苏哲,现下却成了那个被反问的人。

迟疑过片刻后,邓艾拱手道:“实不敢瞒陛下,其实臣一直在想,以潼关之险峻,莫说是我们二十几万大军,就算是百万大军也无用武之地,只能被动的跟刘备拼消耗,拼国力,这样的战法,就算最终攻下了潼关,似乎也并非是上上之策。”

苏哲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邓艾便接着道:“所以,臣觉的,我们是不是当改变一下战术,以主力大军在潼关吸引汉军主力,暗中却另派一支兵马,向蒲坂津一线增兵。”

“然后呢?”

“然后陛下可再用一次仙术,将黄河冰封,则我北线大军就能踏冰过河,一举攻下蒲坂关,如此就能绕过潼关防线,从北面杀入关中腹地。”

邓艾一口气将队的计策,和盘道了出来。

这条计策他显然是憋在心里许久,现下终于有机会说出口来,一时无比的畅快释然。

这一条计策,正中苏哲的下怀。

苏哲熟知历史,自然记得,历史上从中原向关中进攻,很少有人能靠直接攻破潼关而成功。

当年汉高祖刘邦灭秦,靠的是奇袭武关,历史上的曹操收复关中,则是靠绕道蒲坂津,有这样的前车和“后车”之鉴,苏哲怎么可能还一根筋非要从潼关杀入关中。

至于在潼关弘农一线,这一连串的厮杀激战,只不过是苏哲的布局的一部分而已,为的就是把戏做足了,让刘备认定他打算死磕潼关。

这一场戏,双方死伤无数,来来回回的拉踞长达两个多月,戏码已足够重。

假戏已快做成了真戏,现在,也该是上演正版的真戏上演的时候了。

邓艾这一番话,正是道出了苏哲的“真戏”。

苏哲却不急着点破,接着又问道:“朕在蒲坂津一线有兵五万,刘备却在对岸有三万兵马,就算刘备调走了一半,朕至少需要八万兵马,才能攻下蒲坂津,朕倒要问问士载,朕若调三万大军北上,如何才能瞒过刘备的耳目,叫他没有察觉。”

邓艾一怔,苏哲这个问题,倒是把他给问住了。

第八百九十二章 无声无息的调兵

苏哲的顾虑确实没错。

战事打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当初苏哲奇袭湖县时,刘备还未能对魏军完成全面的监控。

眼下的魏军附近,必定密布着汉军眼线,莫说是三万兵马,就算是三千兵马的抽调,都只怕没办法逃出刘备的耳目。

一旦刘备得知,苏哲抽调了兵马前往蒲坂津一线,必定会猜出苏哲的用意,就算是给他一万个胆子,也必不敢抽调蒲坂关的兵马来潼关。

那时,这奇袭之计,也将无用武之地。

如何能瞒过刘备的耳目,神不知鬼不觉的往蒲坂津增兵,才是苏哲此计的最关键所在。

“这个嘛,恕臣愚鲁,一时片刻真还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邓艾无奈的摇了摇头。

苏哲不再问他,仰头灌一杯酒,嘴角掠起玩味的诡笑。

邓艾看着苏哲那眼神,蓦然眼前一亮,忙道:“莫非陛下已有妙计,能瞒过刘备耳目,神不知鬼不觉的向着蒲坂一线增兵?”

“朕不光有妙计,朕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在暗中实施朕的妙计。”苏哲不再隐瞒,向邓艾透露了风声。

一个月前?

邓艾和黄忠对视一眼,二人神色惊疑茫然,一脸的困惑。

他们依稀记得,一个月前,双方还在陕县一带对峙,他们根本不记得,苏哲曾经下过圣旨,调兵马前往蒲坂津。

“臣不明白陛下的意思,请陛下明示。”邓艾只得问道。

“邓士载,这一个月来,你可有仔细的清点过我军的人数吗?”苏哲忽然反问道。

清点数目?

邓艾愣了一怔,方道:“我军有二十八万大军,除却死伤减员之外,至少还有二十七万五千人马。”

“错!”苏哲大声否定,冷笑道:“准确来说,我们只余下了二十四万五千人马。”

二十四万?

邓艾神色一震,眼神更加困惑:“怎么会少了三万多人?那三万多人上哪里去了?”

“朕已将他们调往了河东郡,只等着对蒲坂关发动致命一击。”苏哲给出了答复。

邓艾大吃一惊,急道:“这怎么可能,陛下调走了三万多大军,臣怎么会半点都不知道?”

“那是因为,朕是将他们分批调走的。”

苏哲当下便不再隐瞒真相,不紧不慢的,将他的调兵之法,和盘告与了邓艾。

原来,苏哲早在当初围困陕县之时,就已经在向河东增兵。

他的手段也很简单,每次只调五百人。

由于每日从渡头粮营,往来于大营之间的运粮队,人数至少也有三五千之众,这些运粮队,就是最好的掩护。

苏哲每次就把五百人,夹杂在运粮队中,堂而皇之的回往渡头,再以运粮为名,从容的把这五百余人送往蒲坂津前线。

首节 上一节 1087/11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