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气象师 第846节

孙尚香四人大喜,对苏哲忙是拜了又拜,感恩戴德。

苏哲接着又看向许褚:“仲康,你即刻安排人手,送新昌县侯孙绍前往辽东不封,非本王之诏不得离开封地半步。”

“诺!”许褚得令,匆匆告退。

孙尚香娇躯一震,愣怔了一下,方才明白了苏哲这道命令的深意,不由一声怅然暗叹。

苏哲封孙绍为县侯,食邑近千户,已经是相当厚待,足以保证孙绍和他的后代锦衣玉食。

不过,孙绍的封地新昌县,却在幽州最北面的辽东郡,与老家江东相距何止万里。

苏哲把孙绍封在这么远的地方,用意再明显不过,自然是把孙绍远远调离江东旧地,跟孙氏旧臣们统统隔离,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这样一来,孙绍既无旧部,又无地盘,就算他将来长大了萌生异心,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孙尚香明知苏哲的用意,却不敢有任何反对意见。

对她来说,苏哲能饶她侄儿一命,已经是格外开恩,至于封到哪里,她哪敢再有异议。

韩当等三位老将,自然也无法可说。

“多谢魏王对绍儿的厚待,只是绍儿这一去,尚香此生只怕都无法再跟他见面,不知魏王可否开恩,让我这个做姑姑的去送一送他。”孙尚香向苏哲乞求道。

苏哲大度的一拂手:“这是你之常情,本王岂会阻拦,你去吧,还你们三人,也一并去送一送吧。”

当下孙尚香四人又是一番感激,四人方才告退离去。

她一走,庞童便叹道:“这孙尚香倒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奇女子,这样的女子,才配得上夫君你。”

她言外之意,自然是想劝苏哲纳了孙尚香。

苏哲却眼眸中杀机凛然,起身走向帐外,远远望着合肥城头,冷冷道:“娶不娶她先不急,先给本王掘了河堤,水淹合肥城,灭了孙策再说!”

第六百九十章 洪水天威

苏哲就是要水淹合肥。

这肥水一决,足可抵十万雄兵,这也是当日苏哲为何敢只带三万多兵马,就灭攻取合肥城的原因。

因为合肥城边上,就有十万大军,坐等着他就地调遣。

号令传下,三万魏军立刻撤了围营,向着西北面的高地移营。

与此同时,苏哲则派出凌统,率五千精兵赶到肥水东岸,疯狂的开挖肥水河堤。

合肥城就在肥水边上,苏哲搞这么大的动静,城头上的孙策不可能看不到,他立时就意识到了苏哲的意图。

孙策虽然抱定死战的决心,但也不会束手就擒,当即派出数队兵马出城,试图袭扰魏军的掘堤坝。

苏哲当然早有防备,事先已安排张绣,率轻骑环绕于合肥城四周,一旦发现敌军小股部队出城,立刻截杀。

经过一番尝试后,孙策付出了五六百人死伤,始终无法靠近河堤,只得放弃,眼睁睁的看着苏哲掘堤。

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后,肥水东岸河堤终于被挖开一道十丈余宽的缺口。

眼下正值秋末时,一场秋雨刚刚下过,肥水涨了不少,比往日汹涌许多。

这决口一开,滚滚的河水自然是汹涌而出,挟着天崩地裂的声势向着合肥城卷涌而去。

转眼间,洪水便撞向了合肥,将整座城池都淹在一片汪洋之中。

孙策也没有束手待毙,此前已发动他的士卒,连夜对合肥城加固,将所有可能被冲垮的城墙都进行了加固,对一切的缝隙都予以填堵。

尽管孙策费尽了心机,却依旧敌不过大自然的天威。

不出两日功夫,洪水便从各种想不到的缝隙,无孔不入的渗入了城中,水深数尺,将整座城都泡在了泥水之中。

而城池东南面的几道城墙,因为土质较为疏松,更是出现了部分坍塌的现象。

孙策没办法,只能驱赶着他斗志低落的士卒,担土抬石,拼命的堵填修补那些坍塌的城墙。

而城中水深数尺,无论是士卒还是百姓,都只能泡在泥水里挣扎,无不是叫苦不迭。

合肥军民本就情绪低落,如今又被这大水一冲,精神更加遭受沉重打击,士气跌落到了谷底。

而当孙策和他的军民们,在合肥城中遭受洪水的折磨之时,苏哲和他的将士们,都蹲在高地上,喝着小酒,嚼着小肉,欣赏大水淹城的表演。

黄昏时分,残阳西斜。

孙策落寞的身躯呆呆的立在城头上,斜阳将血色昏黄打在了他的身上,无比的苍凉。

望着城外滚滚洪水,再看看被浸泡在泥泞中的一城军民,孙策仰天长叹,无比的悲凉。

“苏哲啊苏哲,你也太狠了,连垂死挣扎的机会都不给我么,真要叫我孙策这样憋屈的死在合肥城中么……”

……

出逃开始。

被大水淹泡了近三天后,城中残存的万余江东士卒,终于人心崩溃,开始越城出逃。

先是十几人,接着是几十人,到最后是成百成百的出逃,几天功夫,便有近三千士卒出城投降。

对于这些降卒,苏哲自然是酒肉厚待,再命他们前往合肥城下,继续招呼城中未降的士卒,间接导致更多的士兵出逃。

围城第七日,将大水退尽之时,合肥城残存的士卒,已不足五千余人。

这个数字,已不足魏军的六分之一,达到了可以攻城的兵力对比。

苏哲没功夫跟孙策耗下去,果断的下令将掘口堵上,重新率领大军从高地上下来,于合肥城四周安营,把合肥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是日清晨,苏哲召集众将,宣布午后之时,全军尽出,对合肥城发动最后一击。

号令传下,众将不是兴奋如狂,即刻各归各营,向三万将士们传达王命。

整个魏营沸腾了。

首节 上一节 846/11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