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1003节

“所以埃及人被罗马人彻底征服了。”西塞罗还真有专门对汉人的历史进行了解,为克谢亚斯讲述了一下长城的历史,特别说明现在所看到的长城并不是最原始的长城:“最早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汉人的战国时期,然后由他们的第一个皇帝下令将各段长城连接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他们的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时期修建而成。”

所谓的第一帝国就是西汉,第二帝国则是东汉,为了区别西汉和东汉,各国将现在的汉帝国称之为汉人的第三帝国阶段。要不然一样是国号为汉,但存在了几次动荡与改朝换代,真不好去区分现在的汉帝国与曾经的东汉和西汉,一样都是以“汉”为国号会有什么不同。

到了东汉之后,汉室对长城的重视一再降低,到后面仅仅是有计划地维护和修缮个别的长城段,其余大部分长城段都是任其自生自灭,很多长城段因为缺乏维护和修缮的关系,由于是夯土筑城法早就自行倒塌或是人为破坏,成了漫长城墙的一段段或大或小的缺口。

西晋时期有过对长城进行修葺的朝议,关键问题是司马氏的国库里没钱,同时因为漫长内战人口锐减的关系也没有足够的劳力,议题通过了却没有付之实际行动。

现在他们所看到的长城,除了雁门关周边的城墙段看着完善,远一些的城墙段其实多的是倒塌的豁口。

关于是不是要维修或维护长城也有经过讨论,后面是决定任由长城自我演变。

会有那样的决议没什么复杂的地方,北方的国境线都推到了草原深处,长城的价值被无限降低,修缮需要耗费天文数字一般的国帑和不知道数字的劳力,难道只是为了成为风景区就去靡费?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我们的长城与之相比起来就是一条小虾米。”弗拉维斯可是有亲眼看过本方几处长城的人:“我们是尽力在维护长城的完善,汉人的长城看去已经非常老旧以及处处豁口。”

罗马人也有自己的长城,每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修建,如黑海沿岸、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防线”以及大不列颠岛上的“哈德良长城”等等。

他们的长城与诸夏的长城虽然是同样的名字与相同用途,可是修建手法却是两个回事。

罗马人修建的长城,最厚不会超过六米,最高不会高于十米,基座倒是非常的讲究,关键是城墙却不是那么讲究,甚至有些地段仅仅是夯土或砌石不到两米厚。这么一种造物不用让漫长的时间去摧残,一次百人以下的破坏就倒了。

他们的长城段基本是在平原地段,尤其大多是处于城镇区,结果也就不难想象,可是为周边的居民贡献了大量的砖石盖房子,独留下光秃秃的基座见证那里曾经也是一处长城段。

弗拉维斯说得不是那么明显,该听懂的人却都是听懂了。

罗马人还在尽力保证各处长城段的完善,不就是因为面临着“野蛮人崛起”吗?

汉人不去管长城,是因为汉人在北方已经没有威胁,自然是不需要耗费国帑以及劳动力。

“我们从长安出发……”尤利安正在默算走了多远的路程:“抵达这处叫雁门关的地方,总路程接近一千汉里?”

懂得地理学相关的人给予了肯定的答案。

“登陆京口之后,建康到长安的总路程超过两千五百汉里。”尤利安深深吸了一口,被自己的计算给震惊到了:“雁门关还不是边疆,向北继续前行两千里才是。汉帝国的幅员之辽阔远远超乎想象!”

罗马的疆域虽大,可实际上根本没有足够长的纵深,大部分疆域都是在海岸线,等于是与同样是海上强国交战的话,处处都是防御漏洞,哪里都能作为敌军的突破口。

克谢亚斯刚好听到了一个尾巴,自己也默默计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从南边沿海到北边草原,又从东边沿海远到西域,汉帝国有着足以吓死人的腹地纵深,对任何一个入侵者来说都是噩梦!

第964章:两大帝国的糟心事

出雁门关向北并不是立刻进入草原面貌,相反的是地理环境满是山头峻岭,处处可见是两座山峰相夹而形成的谷道。

“看看山头。”尤利安抬手指着周边:“不止一处能够看到烽火台的旧址。”

这一边的山有高有低,平均坡度则是非常陡峭,无论怎么看徒手攀爬都不容易。

“汉人为什么不将关隘向北移动,是修建在山脉的最南端?”弗拉维斯记得罗马在阿尔卑斯山就是选择前后两端都修建防御工事:“难道前面还有关隘?”

前面并没有关隘了,甚至山脉腹部随处可见的小规模藏兵营地以及小型要塞都看不到,仅仅是有一些烽火台的遗迹。

他们在山脉里面不断移动,绝大多数时间是行走在谷道环境,于环境差不多的空间不断绕来绕去,太阳当空照无法分辨方位,不熟悉这边道路的人很快就迷失方向了。

“环境太复杂了。”尤利安灌了几口水,不断扫视周边的环境:“天然的屏障啊!”

“的确!”弗拉维斯刚才就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利用环境藏兵,可以不断伏击入侵者,相比汉人抵御草原入侵者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然而弗拉维斯猜错了,该地的环境是非常适合进行伏击,但是大多数遭遇入侵阶段在这个复杂的环境并没有战斗。

面临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很多时候是中原王朝根本来不及反应,前方不断沦陷,后方因为时间差的关系没有及时得到汇报,等待军队调动集结起来,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策划山脉伏击战,只有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将军才会在战争迷雾状态下率军进入山脉,更多的将军是选择待在雁门关以及各处长城被动防御。

花了两天的时间,他们才走出山脉,往前一看可算是一眼看去,尽管并无法一眼看到地平线的尽头,不过与随处可见山头相比,视野至少还算开阔。

若是视野范围紧凑,长时间待在视线看不到太远的空间,环境又是异常的复杂,神经再大条的人也不免会陷入莫名的焦虑状态。

很多时候除非是情绪波动太大,不然人很难察觉到自己的状态,突然从觉得不舒服的环境换到一看就赏心悦目的新环境,会纳闷自己怎么会放下了什么重担的感觉。

雁门郡的群山之外还有几个县,最多的时候足有十六个县之多,不过每次国家经受动荡,胡虏便会趁势南侵,每每导致北疆遭遇重创,现如今仅是留下了个四县,其中最为闻名遐迩的便是马邑。

“过了太原郡,可以看到人口不再稠密。”弗拉维斯不断扫视周边,看到的就是荒凉:“汉帝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是汉人称呼的中原?”

罗马人了解汉人的历史,关于“中原”这个词汇出现的次数一场频繁,他们费了很大的功夫才知道“中原”涵盖了哪些疆域。

所谓的中原,以区域而言是指洛阳至大梁(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乃是诸夏历经夏朝和商朝之后,从周朝开始形成的栖息地;从广泛意义上来讲,中原一般是被认为正朔。

历朝历代的政权更替,一般哪个政权统治着中原地区就被视为正朔,到后面则是出现谁继承了中原文化思想才是正朔,也就有了明明赵宋明明丢了绝大多数中原地盘却依然被承认为正朔的原因,不是统治着绝大多数中原地盘的女真金国拥有正朔的名份。

“大汉人口最集中的区域是在交叉国道。”刘导并不觉得那是什么秘密:“你们从建康到潼关,又从长安到雁门,不是看得很清楚吗?”

中原?现在已经没有汉人再去强调什么中原文明,对中原是指哪些区域也是一种不在乎的心态。

汉人的思想是随着中枢划分本土和非本土而改变,受官方引导的一再熏陶,南至大海,北到漠北,东起冰原,西抵高原,莫不视为本土;非本土则是中南半岛和不与本土直接陆地相连的阿三大陆、各处岛屿等等的飞地。

地图现在并不是像后世随随便便就能买到,甚至可以说身份不到一定的高度根本看不到,大多数汉人对于自己生活的国家疆域有多大没有什么概念,有心去研究的歪果仁没有太多的参考也仅是有模糊的概念。

从官方的统计方面,汉帝国现在的陆地疆域总面积是达到了三千七百四十六万平方里,也就是一千八百七十三万平方公里。

罗马的陆地疆域最大的时候,一度达到了五百九十万平方公里,现如今因为遭遇蛮族崛起仅是剩下不到五百万平方公里。

萨珊的陆地疆域是三大帝国中最小的一个,陆地疆域最大的时候堪堪达到五百万平方公里,到了沙普尔二世当政的现阶段是四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汉帝国的陆地疆域会那么大,除了本土周边扩张和将大海上的岛屿纳入进去,灭掉笈多王朝就增加了三百二十万平方公里。

要是算统治的海洋,依然是汉帝国掌握着最大的海疆,排在第二的是罗马,萨珊依然是排在最后。

“多少?”尤利安一脸的难以置信:“三千七百四十六万平方汉里?”

刘导要是没有得到示意才没那个胆子去透露国家疆域面积,他刚把答案说出去,歪果仁有一个算一个都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汉帝国是当世的霸主,武力能够威胁到任何一个国家,那么汉人的主流必然就会成为世界的主流,是那种从时尚到一些学术用词全面取代各国的必然趋势。

罗马已经开始在学习汉帝国长度和重量单位,萨珊傲娇了一下也是全面跟进,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他们现在虽然没有抛弃自己的一些技术单位名称,可必然会下意识认为汉人的技术单位名称更专业一些,只是会加上一个特别的前缀,例如在“里”前面加上一个“汉”,全称就是“汉里”这样的词。

要是历史没有被刘彦所改变,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只是主角变成了英国人。

没有足够的知识,就算是知道了一些数据也会懵懵懂懂,甚至是满脑袋里面全是浆糊。

首节 上一节 1003/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