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215节

斐燕在被驱赶的时候其实脑袋是懵的。他还以为自己好歹能够混进指挥层,指手画脚当然是不敢,可是蹭个名声总是好的,运气不错的话也许能够收买一些将校为己所用,毕竟斐家在中原也能算得上是曾经的大族。

说斐家是曾经的大族,那是石虎发飙之后对斐家展开了清洗,连带一些姓斐但绝不是斐燕一家也遭了秧。(这个家族后面在慕容鲜卑南下之后又复苏,哪怕是到了杨坚统一华夏都混得不错)

以旁观的角度而言,在斐燕的眼睛里汉部的兵马算得上是兵强马壮,尤其是看到近五千铁骑(实际甲骑具装就一千五)和过万轻骑,怎么都无法掩饰羡慕和嫉妒。

那可是五千铁骑,与石碣赵国的龙腾卫士,慕容燕国的貂豹铁骑,拓跋代国的猗卫军,反正就是各国几乎是倾尽全国才打造出来铁骑就是统一等级的存在。

“刘使君是哪来的财力和底蕴?”斐燕有种想破脑袋的感觉:“(朝1鲜)半岛真的有那么富裕?”

不止斐燕一个人以为刘彦是大大抢了一把朝1鲜半岛才能打造铁骑,宫陶先生亦是如此猜测,要不宫陶先生眼巴巴想要乘坐汉部的船前往朝1鲜半岛又是为了哪般?

觉得朝1鲜半岛富裕不是没有理由,慕容鲜卑不是去年狠狠地欺负了一把高句丽吗?攻克丸都之后可是大大地抢了一把,按照慕容皝的原话,那就是未来数年的军费可算是有了,碉堡铁骑也能够进行甲胄上的革新成为真正的铁骑。

那是真的,之前慕容鲜卑的三千铁骑就是人和马皆是套重甲,款式上无法做到统一,抢了高句丽之后换上了统一款式的铁甲。人还是那些人,马也是那些马,可同样的一支军队换上了统一配套的戎装,军威气势立刻就是不一样了。

“驻!”

口令不断重复往下传递,那是又到了喂养牲畜的时间,再则就是驮马和骡马都需要进行更换。

虽说是只有两万六千人,可动用的畜力竟是超过十三万,以至于不管是行军还是驻营,看上去都是占了好大的一片地方。

“奇怪,汉军怎么没有携带牛羊?粮车看去亦是……数量不对劲。”斐燕一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十足迷惑:“东安郡没有粮食,泰山郡不像是能够获取粮秣的地方,他们带那么少的军粮,不会是来随意逛一圈就回去吧?”

没人能够回答斐燕的疑问,比较值得研究的是斐燕竟然直接称呼刘彦的军队叫汉军,他或许还不是个例,例如正在消化战利品的邓恒也是这般称呼。

“汉军到哪了?”邓恒看上去比较苍老,年级实际上也已经超过六十,他是从石勒时代就开始为石碣发光发热的悍将,到了石虎当政时期其实是过得比较不如意。他刚刚击败一股乌合之众,麾下部队现在都还追着溃兵在漫山遍野抓人:“可不要终日打雁,被雁啄伤了。”

老将自有老将的经验,对于放出斥候十分看重,邓恒可没有忘记这一次是来干什么,消灭跳梁小丑一般的斐燕所部叛军只是顺带,真正的目标是已经要成势的汉部。

一般简称什么军,例如赵军、燕军什么的,那是看重视程度,也看是不是真的下决心要攻灭。

邓恒是石碣赵国的征东将军,负责攻灭汉部,他称呼刘彦的部队为汉军,看汉部并没有立国,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必定是石虎决心要灭掉汉部。

崔宣为邓恒的长史,他该是算一名降将,由效忠司马皇室在中原沦陷的改为效忠石勒,可一直并没有被重用,还是到石虎时期才算苦尽甘来?

“斥候撒出去三十里方圆,若有情况必然会知晓。”崔宣的年纪也有些大了,穿着一身素白与之满头华发、雪白胡须形成一片白色:“未成听闻刘彦逆贼麾下有多少骑兵,步军长途行军或许比之骑兵快,短途却还是骑兵迅速。”

“可惜了。”邓恒不是在可惜其它什么,他说:“陛下的册封似乎并无让其掉以轻心,听闻平寿与黔陬的汉军正在大肆建城,刘彦这逆贼依借海运不断从海外调兵。却是未知晓慕容鲜卑是否有直接干预。”

崔宣摇着头:“慕容鲜卑正在征战辽东,兵力该是节省着用。”

“为可虑者,刘彦逆贼麾下那支精锐。”邓恒说的是从姚靖那里知道的情报:“姚家那个废物或许在数量之上略有夸张,但精锐绝非夸大。”

要说起来,刘雅安动用系统部队的次数真的略多,近乎是每一场大战都有系统部队活跃的身影,亦是战场上最耀眼的存在。

姚靖现在就在奉高,他不止一次提醒邓恒说刘彦手上有一支悍不畏死的甲士部队,数量上他一直都没有搞清楚,根据他自己的猜测该是不足一万?至于刘彦为什么从不一次性投入超过三千的甲士,被他认为是不想过多暴露实力。

邓恒说汉部没有骑兵,至少是没有多少骑兵,情报依然是由姚靖提供。而事实上姚靖在与刘彦交战的时候,汉部还真的是只有徐正一支数量不超过四千(含辅助骑手)的骑兵在战场外围游弋,如此行为被认为是汉部的骑兵不堪一战,只能干一些类似于断人粮道和袭扰的活。

今次,邓恒从襄国而来,带来了五百铁骑(龙腾卫士)和四千五百万常规骑兵。他又在兖州这边调动来了接近一万四千的郡县兵一级士卒,东拼西凑从当地的家族聚拢两万多青壮。

胡人……不,不止是胡人,实际上除了汉部也就在遥远欧罗巴的罗马帝国,两者才能够真实有效地对军队进行精确统计,汉部是号码制度,罗马帝国采取的是公民制度。

不得不说的是,汉部这边连奴隶兵都能做到数字精确,罗马帝国则只是本国正规军可以办到,罗马帝国对于雇佣军和奴隶兵无法做到数字精确。

所以吧,其实多少多少万的,压根就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很多时候还会进行略略的“号称”……也就是浮夸地对军队数量进行翻倍,如曹操南下荆州时也就十来万号称三十万,等待吞并了荆州二十余万达到三十多万,结果就敢号称百万。

通常情况下,“务实”一些的统帅在“号称”的时候是乘于三倍,夸张一些的家伙甚至敢明明只有两三万给吹嘘道数十万。

“刘彦这逆贼有多少兵力?”

“喊的是两万六千。”

邓恒一口一个逆贼还有点根据,他一开始就是效忠石碣。

崔宣一口一个的逆贼就显得无比的嘲讽了,他本来可是为“正朔”的司马皇室效命,后面在大多数同僚死难之后可耻的投降。

东晋小~朝~廷一直都认为石碣赵国是叛逆,崔宣效命石碣赵国之后就是叛逆中的叛逆,有什么脸喊别人叛逆?不过得明白一个心理,二鬼子中的二鬼子历来都比较毒。(例如倭国入侵大~天~朝时的棒子)

邓恒是“务实”一些的将领,他本来是有四万的兵力,与斐燕交战并没有损失太多,俘获了三四万,合起来接近九万?乘于三倍之后,唔……三十万大军就给号称出去了。(未完待续。)

第300章:恭喜您,升级了

汉部的军旅,历来就是该多少人就是多少人,开始之初就没有讲过什么号称。那是刘彦没有这种概念,再来就是讲求实际数据,有多少人就干什么事情,甚至是各项职责都严格划分。

虚大号称可以提振士气没有错,但是往往会连自己也给骗了进去,一不小心给过度膨胀。类似的例子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已经发生的赤壁之战中的曹操,没有发生的是淝水之战的苻坚。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不号称虚妄数字,可是将民伕之类的辅助人员也算进去。要知道前线的一名将士至少需要后方五名左右的人为其服务,那么前方数万大军直接参战,后方就有数十万人为其服务,华夏文明中动辄几十万大军就是这么算的。

更有一种畸形的算法,例如明末真正敢战能战的也就那么数千家丁部队,其余基本就是一战即溃凑数的;流贼敢战能战的也就是数千所谓的老营,其余不过是被裹挟的流民。但双方还不是一样数万、数十万大军的喊着。

“两万六千?”邓恒皱眉:“是如我们这般,还是……?”

崔宣带着明显的迷惑或者说迷糊,说道:“估计是实打实的参战部队。”

这也下邓恒就不得不重视了。

真正能够参战的部队有两万六千,对于任何统军将领来说都知道意味着什么。他们清楚地明白一点,某一支由至少有一万以上敢战能战的敌军是多么难对付,比之敢战之士和乌合之众混合编制更加难对付!

石碣赵军大概需要四五天的时间用来消化战果,汉部的军队却是距离不足一百五十里,邓恒作为一名老将很清楚这就是危险期,他与崔宣商议了一下,不吃下战果等于前面的战局白打,那就只有先行统率一批部队开拔前往要道口进行驻扎。

“此战,鉴于汉军皆为正卒,本将不率无用之兵前往。”邓恒精打细算了很久:“先率一万赶往要道,借助地形成为守势。”

“小人会催促豫州和司州的援军。”崔宣其实是难以理解邓恒的行为,没忍住又劝:“一万或许太少,不带多一些?”

崔宣的官职其实没有必要自称“小人”,可要理解降将和二鬼子的心态,谦卑早就已经在长久的卑躬屈膝中深入骨髓。

“你……不会理解。”邓恒没打算多解释,严肃道:“今次交战不会简单,其余州郡的援军要多多催促。”

崔宣或许觉得邓恒太过小题大做,但这就是会统兵和不会统兵之间的区别。

最终邓恒还是仅带一万人就出发了,除了必要的骑兵,他带走了绝大多数认为可战的步军士卒,仅仅带了少数服务于后勤的杂兵。

泰山郡之所以有个“山”字,那是因为泰山郡这边就真的是一个多山地形。在这种地势之下,寻找一处必经之路的要道守住,敌军是否绕路其实已经不是关键,要是多山地形可以绕路,那还存在什么要道?绕路必定是非常难走的地形。

出于谨慎,邓恒没有分什么前、中、后军,仅仅是派出必要的斥候在前方侦查和作为警戒,事实却证明谨慎绝对有用。

首节 上一节 215/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