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285节

现实情况是,既然能够对自己的亲人狠,那还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这样的人无比可怕,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或什么目的不顾家人,摸着良心问问,亲情都能灭绝,谈爱国、爱民族、爱啥玩意,信吗?不管谁爱信不信,反正刘彦是不信的。

几国都要出使汉部,蒋干代表冉氏秦国已经到来,第二批抵达的是拓跋代国,第三批则是身在辽1东汉部控制区的慕容燕国代表(现在该已经抵达东牟郡),同时作为第四批的东晋使节团是在长广郡,仅有张氏凉国的使节团还不知道是在哪个地方。

刘彦目前为止只接触过蒋干,不过到后面基本上是拒而不见。

拓跋代国那边的来人是先由蔡优接待,后面是由拓跋秀进行招待,也算是合乎胡人的理解,娘家人就由女方去忙活。

东晋使节团出发之后,慕容燕国的使节团也一同随着东牟郡那边的新征部队开拔。

从长广郡出发的那一批在随后会特意等待一下,让从东牟郡开拔的部队追上来,会合之后走官道,应该是七天左右就会抵达下密城。

在所有使节团抵达下密之前,汉部已经商定会做出什么样的对待,更要搞清楚每一个国家是有什么目的。

“冉闵肯定希望我们能够主动出击,为他们牵扯更多石碣赵国的兵力。”蔡优无比反感地说:“长久以来,我们与石碣赵国对战的次数最多,总计消灭石碣赵军三十万?”

要算起来真的有那么多,不过并不是真的完全消灭,斩获和俘虏该有十四万,余下其实是被逃走。

“的确。”纪昌点着头说:“其余各国,消灭的敌军最多没有我们的三成。”

没有谁有义务必须为了谁去吸引石碣赵国,再则冉闵不止一次坑汉部,导致汉部这边对冉闵有意见的人大把。

刘彦知道什么叫唇亡齿寒,可这个道理一次就够了,甚至是第二次、第三次也能说得通,超过三次就连他也说服不了自己。

青州周边的几个方向,北边的冀州和西边的兖州,石碣赵国采取的是坚清壁野,范围上还有些广,事实上已经成为缓冲区。

在那一片缓冲区之中,双方的小部队会时常发生交战,那是一种必要的刺探与反刺探,形成一种战争迷雾。

刘彦最终拍板:“我们干自己的事情,只做我们需要做的准备!”(未完待续。)

第302章:不平等需求

冬季第一场雪从天空飘落的时候,最后一批使节团抵达了下密。他们是来自西凉的张氏凉国使节团,却不是走的石碣赵国地界,是进入关中之后走灵渠一线,进入李氏成汉再转道东晋地盘,最终走长江抵达徐州,上了陆地又经过接近八天的赶路才抵达。

青州的冬季会有雪季,那是一种雪混着雨一块下的天气,致使天气不但冷且显得冻,连带各处的道路也变得无比泥泞。

冬季不战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再好的身子骨稍微折腾那么一下下就会染上风寒。

风寒其实是感冒的一种,现代社会喝上一点冲剂,或是吃一些速效药也就好了。在极度缺乏药材的时代里,感冒可不是什么小病,基本上就是得依靠本身的身体素质硬熬,导致流鼻涕引发喉咙发炎,再变成发烧乃至于高烧,熬过去就活下来,熬不过去肯定就是死了。

“这种城池完全变成了坚城,不但本城坚固,周边更是多达四处子城!”

谢艾是张氏凉国的正使,他是一个看上去无比斯文的人,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几次率军抗击石碣赵军的入侵,屡战屡胜。他是敦煌人,算得上是真正的边塞出身,以自身的才华跻身官场,干得比较多的却是以文职领军作战,不过这个也符合当今文士的追求,闲事耕作读书,战时着甲上阵,既是文武双全。

蒋干应该说是最早来到下密的使节,他见证了下密的一再扩建,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看着无比雄壮的子城拔地而起,又看到一支又一支的军队从别处开来,军队再开拔离去。

“没来下密之前,我们是从江都登陆,看到那边汉军民伕大肆改建城池,立起了水寨。”谢艾对于汉军能有那么多的船舰其实是一种困惑外加震惊的态度:“青州真的有那么富裕?”

要真切知晓一点,任何已经集结到下密的汉军,他们至少是人手一把金属兵器,甚至可以看到大批有穿甲的士卒,皮甲的数量居多,身穿铁甲的亦是不少。

那么,作为从西凉而来的谢艾,他不得不奇怪一点,汉部崛起的过程中是寻找到了什么宝藏,或是一开始就俘获大批工匠和寻找到铁矿?

“不太清楚,只知道刘公一开始便有不少甲士,从未缺乏过兵甲器械。”蒋干无比羡慕富裕的任何人,他们没有进军关中之前就是穷光蛋,占据关中一些地盘之后也没有改善:“相对而言,我们提供两三万士卒的兵器就非常吃力,甭提还要穿甲。不是吗?”

张氏凉国立国有些久了,可是一开始就是地处边郡,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口与中原腹地绝对没得比。要不是西凉盛产猛士,以边荒之地多次抵御入侵根本就难以坚持下来,哪怕是这样屡次伤亡的将士也出奇的多,导致整个张氏凉国也是为人口基数苦恼。

“汉部有多少军队?”谢艾非常想要知道这点,因为整个张氏凉国拢共也就两万常备兵,紧急征召该是能凑个五六万,再多就要伤国本。他说:“仅是在下密一地便看到至少七万,听闻平寿与寒亭,乃至于是广固城也都布有兵马?”

怎么说呢?蒋干对于有多少汉军倒是清楚一些,比如知晓汉军的野战精锐不会超过五万,余下什么辅兵、仆从军、新附军、奴隶兵加起来该有个二十万左右的样子。可是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汉军中的辅兵要是放在其他势力怎么也能算得上是郡县兵这一级别,仆从军和新附军也有相当的战斗力,那该是个什么样的算法?

“我们只需知晓汉军有主动出击的能力。”蒋干深深地看着谢艾,轻声道:“我们需要他们主动出兵!”

谢艾同意这点,可刘彦又为什么需要主动出兵?总不是冉闵或张骏开口,然后刘彦屁颠屁颠的就出兵吧!

“大义,他们不是一直在喊着要保护同一族群的苗裔吗?”蒋干舔着嘴唇:“那就是他们为什么非得出兵不可。”

谢艾不接话,大义什么的就是一块遮羞布,为了取得更多的人支持而去流血,需要的时候可以将遮羞布举起来,让别人去牺牲和流血,等待不需要了丢弃便是。

谁都认为自己拥有大义,例如石碣可不是在保证自己的霸权,他们杀掉任何一个非羯族人就是属于羯族的大义,反之的羌族、氐族、鲜卑族、匈奴族……谁又没有自己的大义?只是看属于哪个阵营,那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大义。

谢艾不说话有绝对的理由,整个张氏凉国是因为有需要才会和冉闵同处一个阵营,并不是双方的感情有多么好,或是认同对方的理念。谢艾无法去接蒋干的话,只因为在冉闵占据关中局部立刻称王已经丢掉了属于冉闵集团的大义,相反倒是张氏凉国一直秉承大义在为了晋人共同的生存持续奋战。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让汉部出兵。”蒋干是个聪明人,他不再说什么大义:“潼关之外有接近三十万的赵军,晓关之外也有近十万。两关要是被攻破,赵军会涌入关中,我们固然是会被消灭,凉军介时也要面对数十万的赵军。”

是啊,只因为需要,所以他们需要共同想办法,不管是坑蒙拐骗,或者是其它什么手段,总之冉氏秦国和张氏凉国都需要刘彦去招惹石虎,要是能够让石虎的注意力从关中转到青州,可真的是再完美不过!

问题来了,刘彦为什么要出兵?或者说是换做任何一人,为什么在可以修生养息的时候,去为了所谓的盟友……还是连续坑了自己几次的盟友,去流血牺牲?

“他们有能力出兵的。”谢艾先是点明这个,后面又说:“我们能够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使得汉部出兵?”

“支持他们立国,无论是称齐或称汉。”蒋干清楚自己这方的筹码只有这个,他咬牙说:“称汉其实最好!”

谢艾秒懂,一旦刘彦立国称汉,近乎于自绝于天下,这个大坑一旦挖起来,却不知道要多少具尸骸才能填满。(未完待续。)

第302章:名士大嘴巴(前面章节名错误)

雪季适合煮酒赏梅,恰好下密这边郊外就有一处梅苑,更恰好的是几次的战争都没有将那片美丽的景色摧残毁坏。

最近孙绰很忙,他作为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外加书法大家,对于应酬那个叫无比的驾轻就熟,比较可惜的是下密这边没有多少文人墨客,他又看不惯五姓家奴阳裕,只能是与众多同样来自长江以南的世家子凑合着玩耍。

慕容燕国之前算是东晋小~朝~廷的属国,可就在今年的年中,慕容皝就公开宣布东晋小~朝~廷并非正朔,慕容一族不再作为司马皇室的臣子。

要说起来,慕容鲜卑可是狠狠地捅了东晋小~朝~廷一刀,慕容皝拒绝再承认司马皇室的地位,引起的效应是张氏凉国也抛弃东晋小~朝~廷与冉氏秦国走到了一块,等于是原本遮在东晋小~朝~廷的遮羞布完全被掀了个干干净净,近乎于是光着屁股裸露在世人面前。

东晋小~朝~廷失去了慕容燕国这个最大的属国,再失去一个原本表现恭顺的臣子,那远不止遮羞布被掀开那么简单,是直接体现了东晋小~朝~廷的虚弱,引发的效应其实颇大。他们一直在封锁消息,但对于平民、寒门之类的人可以掩盖,对于世家则是根本无从掩盖而起。

因为觉得丢脸,东晋使节团屡次拒绝与其他使节团进行接触,倒是孙绰有过一次前往参加张氏凉国使节团举办的酒宴,但那是一次非常尴尬的经历,只因为阳裕处处针对。

文人相轻嘛,特别是一再背叛并且连祖宗都不顾的文人,这一类人渴望在某一些方面寻找过尊严,那就只有找个人来进行攻击和诋毁,要是才学上比不过就会使用另外的手段,比如约定出多少武士,来一场沙与血的较量。

孙绰其实是一个谦谦君子,唔,这个是比较好听的说法,实际上既是性格偏软。他在面对阳裕这个五姓家奴的步步紧逼下只能是一脸尴尬的笑容,还得硬撑着等待酒宴结束才离去,不然觉得提前退席会显得很失礼。

有了一次之后,孙绰就再也不参加谁的邀请,毕竟个性谦和不代表就是个傻子。

“嗯?为什么?”孙绰刚从梅苑归回,直接被庾翼邀请过去:“蔡优蔡德才?”

对了,表字可不是乱取而来,一般是与自己的名有直接的关联,比如“优”就需要配上“德”“益”之类好的字,就像是蔡优的表字称德才,然后吕议因为名是“议”则叫“言之”,纪昌因为是“昌”就有了“泰安”。

首节 上一节 285/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