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318节

说白了,桓温和谢安是在为刘彦效力没有错,但长久的思维已经固定下来,屡屡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自己熟知的东西来和汉军进行对比。

他俩这样也没有其它的意思,比如帮助东晋之类的,就是要在一系列的对比之中更彻底的了解汉军,每每互相对比下来是对汉部有了更大的期待,那是因为他们发现汉军远比想象中要强大。

用轻微的代价瓦解石碣赵军的首次攻势,桓温的自信心彻底膨胀起来。若说之前他仅仅是期望在野战中阻击一下孙伏都所部,为须昌那边的防御工事完善争取时间。现在他却是有足够的信心在野战中与孙伏都所部较量,并且有信心战而胜之。

统兵作战的将校要懂得士气的重要性,桓温虽然是第一次带兵,可他的家族有足够深厚的传承底蕴,哪能不了解士气增幅的重要性?

一通战鼓被敲响,那是桓温下令部队缓慢前移,要用强盛的气势近一步压迫士气下降的石碣赵军,为接下来的交战获取更强的心理优势。

汉军兵少而主动迫近,给石碣赵军带去的压力从前沿的赵军士兵脸上表情就能看得出来。

面对汉军的迫近,处于前沿的石碣士兵基本是下意识看向大纛所在。那是一种极度心虚的体现,仿佛看不到大纛就心里不踏实,更像是一旦看到大纛后移就会逃奔那般。

孙伏都当然发现麾下士兵的心虚,他却是有苦自己知道。

汉部崛起以来,石碣赵军屡屡围剿却是屡战屡败,不止是石碣中上层在面对汉军时会感到心里没有底气,受到征募的普通士兵,他们的心里其实是带着不自信和畏惧感。

还没有开打就先心虚和害怕并不是什么好事。羯族能够占领中原作为霸主,不就是因为其余民族害怕石碣吗?

汉军继续向前,难以想象的一幕却发生在石碣赵军那边。

孙伏都只是正常性地进行退后,毕竟汉军的弓弩着实恐怖,主将位于全军之前怎么能行?

随着孙伏都正常地后撤规避,大纛自然而然也是要后退,导致的是出现一阵哗然之声,处于军阵最前列的那批石碣赵军要往后挤,直接让石碣赵军产生混乱。

军队一旦发生混乱就不是吆喝几声能偶制止,孙伏都竭尽全力要控制混乱,可是产生恐慌的士兵根本就是视若无睹,混乱演变成了拥挤,汉军那边的桓温抓住机会让左右两翼的骑兵出击,仅仅是战过一阵的石碣赵军竟是发生溃逃。

“这就是名声来带的震慑啊!”桓温激动得满脸通红:“我们可以在野战上击溃这支赵军!”

谢安也是十分激动,建议道:“敌军已经有局部溃逃的现象,正是大举挥师发动进攻的时刻!”

桓温也是那么想的,毫不犹豫再次下令,这一次是中军的一万步军加快向前推进的脚步。至于那是不是陷阱?他们进行的并不是一场游戏,可不是鼠标一点收拢一下就能让部队稳定下来,哪怕是孙伏都布置计谋,也要看石碣赵军是不是有高强的协调性。

汉军左右两翼的骑兵不断加速,他们的出击近一步让石碣赵军的崩溃加速,先是前沿的石碣赵军转身推挤着要退,渐渐引发了左右两翼的石碣赵军扭身逃跑,等待孙伏都下令杀掉敢于奔逃者,侧翼的樊坦却是带着本部也开始撤离。

樊坦的撤离给予孙伏都沉重的一击。那是樊坦真心认为事不可为,毕竟他之前也是领兵于汉军交战过,十分清楚一旦己方军心出现动摇,撤离才是正确的选择,真留下会产生无谓的伤亡。

战场上突然出现的情况让桓温的兴奋指数一再上升,对着谢安吼:“今时今日之后,对面的敌军看到我们就要自己气弱三分!”

桓温还有另外的想法,那就是这一战之后他将名声响彻中原,或许还会名震天下,一切只因为他带着不足三万的部队轻易击溃接近七万的石碣赵军。

不管孙伏都所率的石碣赵军是为了什么自行崩溃,他们崩溃就是事实。

孙伏都见到难以制止,并且汉军的骑兵也在左右两翼冲杀,正面是迫近并且已经开始在射箭的汉军步卒,无奈之下只能是下令部队撤退。

对于石碣赵军来讲,比较幸运的是他们有足够多的战马,轻骑直接冲击步阵是找死,但是轻骑逃跑起来想被追上真的相当有难度,七万石碣赵军最后其实没有死上多少人,阵亡四五千,投降万余,其余是逃回了鄄城。

鄄城是石碣赵国在兖州的州首府,孙伏都先前留下两万就是主要用于防御鄄城,他们撤到鄄城之后无尽的扯皮就没有停过。

樊坦一再解释,但他率领本部撤离引发大崩溃是事实,由此也与孙伏都交恶。

主将与副将不合是大忌,还有六万左右兵力的孙伏都这一路,他们士气本来就是无比低迷,再有孙伏都和樊坦起了龌龊,进攻着实是有些不可能了。

获得大胜的桓温没有昏了头脑,他一面向上汇报战况,另一边则是继续对须昌构筑防御工事。

东平郡这一边本来就是守势,为的是给主战场那边服务,桓温出名是出名了,但他想要扩大战果却是没有到时机。

“可惜了!”桓温有着无尽的不甘心,他抱怨道:“其实现在正是率军进攻的时候,等待敌军恍过神来想再进攻,代价会高出数倍。”

身为行军长史的谢安也是不甘心,但他也就是不甘心一下下,不像雄心无比之大的桓温考虑的是自己这一路,想的是整个战略。

“元子,对于我们来讲最主要的目标是稳住战线。”谢安劝道:“目前而言,只有君上那里获胜才是首要。”

桓温怎么又不懂呢?汉军现在最大的目标是吃掉姚弋仲所部,一旦将姚弋仲麾下的大军吃掉,汉部建国的时机就到了。

……分…割…线……

吼嗓子:求推荐票!

第332章:总攻来临?

豫州方向的汉军主将为徐正,行军长史为蔡优,主簿苏定,麾下则有李坛、伏伟、谢子瑜等人,拥有骑军战兵一万两千和三万步军战兵,更有辅兵、仆从军、新附军共九万,合兵十三万两千。

无独有偶的是,徐正面对石碣赵军的进兵也是选择野外交战,只不过豫州可是要比东平郡那边大上非常多,桓温统兵出外野战仅限是在一县之地,徐正这一边则是在三个方向同时开战。

徐正手头的兵力比较富裕,他是选择使用步军战兵和二线部队进逼高平郡,用大部分的骑军战兵穿插迂回梁郡,最后一路是出彭城郡进军沛郡。

豫州方向的交战从一开始就十分激烈,最先爆发交战的是沛郡方向,石碣赵军方面是由陆永作为主将,汉军这一边的主将则是李匡,双方在汴水边上的萧县发生碰撞。李匡所部击溃陆永这一路,战线开始向汴水南岸燃烧,陆永的溃军退回沛国城,李匡追击至城下才形成对峙的局面。

梁郡那一边是随后爆发的地点,双方共计八万余是在下邑进行第一场交锋。这一路的汉军全是骑兵,初次交战无法吃掉石碣赵军,他们做出往南迂回穿插的机动,先是勾引石碣赵军的骑兵追击,于砀山北侧平原发生大规模骑战,汉军得胜之后再奔袭同样是做出追击动作的石碣赵军,一举击溃石碣赵军迫使他们退往砀山。

徐正所率的主力是在渮水边上的武唐亭与刘闿亲率的石碣赵军交战,一开始其实是不温不火的局面,刘闿还一度想要对汉军半渡河击,不过交战季节是夏季,非汛期之下的渮水有的是浅滩可以涉水而过,刘闿的半渡而击还没有开始就胎死腹中。

相对于其余两路的攻势顺利,武唐亭这边因为刘闿足够谨慎,采取的是尽量闭营不出,徐正手头大部分是二线部队,双方的交战难以一时分出胜负也就僵持下来。

各处的战况汇报传到漯阴,刘彦亲率的汉军与姚弋仲统率的羌族部队交战已经进入到极度激烈的状态。

“那么现在是我们在大局面上全面压着石碣赵国打?”刘彦脸上是一种很满意的表情,他多少是担忧石碣赵军的反扑,听到战况汇报哪能不安稳下来。他扫视帐内众人,说道:“姚弋仲的同僚没有能够对我们造成压制,难怪他会越来越疯狂。”

就在刘彦召集军中文职与不当值的将校进行会议的时候,外面的厮杀声时时刻刻都在传来。

姚弋仲对汉军的进攻每天都在进行,羌族大军付出重大伤亡之后是在汉军营寨二百步之外建立了不少可以挡箭的屏障,大多是一些土丘。

有了阻挡视线和箭矢的屏障,可以说羌族部队的调兵要变得容易许多,但二百步之内依然是禁区,近期羌族大军在干的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推进,可以是挖壕沟,也能是一再设立类似于甬道的工事,多次逼迫刘彦不得不派出部队前往破坏,肉搏也就无法避免地发生。

刘彦说羌族部队变得疯狂有绝对的道理,姚弋仲急迫想要取得进展已经不计较伤亡,哪怕只是为了前进十步距离而死伤上千姚弋仲都不在乎,姚弋仲在乎的是推进、再推进。

姚弋仲之所以着急与外围出现越来越多的汉军有关,刘彦的第一批援军从济水登陆,两万多步兵一度推进到距离漯阴二十里,还是姚弋仲派出足够多的骑兵前往阻击,后面又一再增兵才算是将那一支汉军挡下来,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才将那一支汉军逼迫退却到济水边上。

仅是一路的援军就让姚弋仲不得不分出五万部队前往阻击,后面又来了一支汉军,那是以骑兵为主数量约有三万的汉军,为了防止这一路的汉军,姚弋仲又分兵六万前往主战场东线的菅县。

对于姚弋仲而言,主战场之上的刘彦手头仅是三万就那么难对付,要是让刘彦手里的兵力膨胀到八万那还得了?不得是玩命地阻止来援的汉军与刘彦会合啊!

可以说,兖州已经打成了一片,连带豫州也是战火连天,青州这边的战事也随着刘彦的援军到来而开设了两处新的交战地,石碣赵国不管是为了什么原因真的是在大动干戈。

有关于襄国和邺城的最新情报传到刘彦手中,石虎已经在大举征募羯族的本族士兵,听闻石碣最为强悍的龙腾卫士军团亦是在备战,又有石虎命令石宣组建力士团,怎么看都是准备亲征的模样。

首节 上一节 318/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