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332节

能够理解刘彦的人不会太多,他想要继承的不是什么国运,是要继承一种精神。

董存不理解,他也不想去了解,他最关心的是:“那么他们建国为汉,会将石虎吸引过去吗?”

“姚弋仲失败太快了。”申钟苦笑着说:“若是战事僵持,石虎会过去,现在他率军到我们这边的机率最大!”

石虎召集三十余万的羯族人整军备战,蓄势待发之下才是最为可怕的。

谁都在关注石虎会往哪边去,尤其是龙腾卫士也在参战序列之中,更有一支新组建的东宫高力,谁都不想石虎的目标是自己。

“王上要求我们迅速击败来犯的敌军,可是……”申钟苦闷地指着关外的敌军,说道:“我们已经尝试过出关攻击,效果却是极为有限!”

哪怕是进攻关中的七十万敌军只有二十多万的战斗力,但也不是冉氏秦国现在能够在野战吃下的。冉闵军不是汉军,汉军兵器和甲胄精良,汉军有用不完的箭矢,冉闵军这边兵器都配不齐,更加别谈什么甲胄,连箭矢的数量都一直是不足。

城楼之类的冉闵军高层在商谈,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吼“攻上来了”之类的话,他们相续苦笑也就散去。

没有箭矢进行压制,仅仅是依靠砸石头真拦不住进攻的敌军,近期敌军攻上城墙的次数越来越多,冉闵军屡次都是付出惨重的代价才将敌军驱赶下去。

幸亏是潼关或是晓关这种狭长的地形,敌军哪怕是能攻上城墙的数量也不会太多,要是位处平原的那种城池攻防战可就事情大条。

又再一次将攻上城墙的敌军杀下去,但冉闵军没有欢呼,反而是一个个看上去无比疲惫外加麻木。

“坚持,一定要坚持!”

“要是关隘被攻破,我们的家人必定一个都活不了,所以要坚持住!”

没有错的,冉闵军在关中大肆屠杀不服从者,要是两关失守,且先不谈乞活军会怎么对待冉闵军,族人被大肆杀戮的苻洪肯定是要进行惨烈报复。

守关的冉闵军将士,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报效君王,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家人的小命,他们都只能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直至转机的出现。

……分…割…线……

看在从不断更的面子上,亲们投点推荐票吧?

第345章:在下王猛

“在下王猛,添为我家君上麾下记事郎。”

记事郎就是一个文官散职,看是什么人的记事郎,比如东晋小~朝~廷司空的记事郎就属于六品官位,但要是县令的记事郎就属于不入流。

汉部那边的制度是,套上了一个三公九卿的壳子,实际上是介于军功爵制和察举制的混合体。

在古时候的历史上,存在五大选拔官吏的制度,它们按照先后出现的顺序排列如下: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这里就不一一叙述,有兴趣自行百度)

刘彦选军功爵制和察举制是认为符合当今用人之举,毕竟世官制没有那个时间,九品中正制已经被证明只会带着国家和民族走向炼狱深渊,科举制则是社会条件限制。

刘彦选的军功爵制符合乱世征战和开拓需要,毕竟曾经的大秦已经证明这一套制度在大争之世的作用。察举制的出现是在汉孝武皇帝元光元年,主要是应用于发现和搜罗更多的人才为朝廷所用,举孝廉就是该制度的一个特色。

当然了,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制度,也不存在一定正确的制度,只看什么时候的什么国家适合什么。所以就有一句话叫,只有最合适的,没有最好的。

王猛看上去年轻得有一些过份,虽说是身穿一身文士袍,可看着与乡间的山民仅仅是在一丝书生气上面的区别。他目前还没有见过一直身处前线的刘彦,被吕议安排在鸿儒馆做自己的记事郎。

“你后面可还有队伍会过来?”冉闵对于刘彦只派一个记事郎过来是一种不满的态度,他没有隐瞒自己的态度,径直说:“若是只有你这个小小记事郎作为主官,没有更高官职的人前来,什么话都不用再说,好吃好喝待上几天就回去吧。”

要不是有一封刘彦的亲笔信,王猛又说需要冉闵亲自接收,冉闵才不会出现见王猛这么一个记事郎,毕竟冉闵现在可是大王了。

“回秦王话。”王猛看着有些紧张,他现在就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年郎,被桑氏一族的人寻找到,并且被告知刘彦要征募,哪怕是已经过去快三个月,现在又当了汉部的记事郎也还有些没适应。他尽力克制自己的紧张,行礼道:“我家君上已经派出典客,不日将会到来。在下……”

“那等你们的典客来了再说。”冉闵用着那双重瞳的眼睛看着王猛,问:“汉王的亲笔信呢?”

“秦王容禀。”王猛的声音里带着颤音,表情亦是有些纠结,再次被冉闵那双重瞳的眼睛一盯,才咬牙说道:“秦王接信之前,请听外臣一言。”

冉闵非常直接地开口截断:“小小记事郎也敢与寡人如此讲话,不怕寡人唤人将你拿下开斩?”

什么是重瞳?就是有两个眼瞳的人。历史上有重瞳的不是圣人就是猛将,比如项羽就是一个又重瞳的绝世猛将,传闻五帝之一的舜也是有双瞳的人。

双瞳在科技和医疗发达的现代被认为是一种病,但古人可没有成熟的科技体系和医疗常识,他们才不懂重瞳是一种眼科疾病,只当是人生而异之,简单的说就是有重瞳的人不是一般人,该是属于二般人那样的人物,总之就是很奇异很厉害。

吕议能够猜测刘彦十分重视王猛,毕竟刘彦寻找王猛可是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可吕议还是低估了刘彦重视王猛的程度。

冉闵或许不是一个言出即行的人,但他在建立秦国成为秦王之后,尽管冉氏秦国的疆土小又显得无比破败和糜烂,可成为大王的冉闵真的是威势大涨,不止是在身份上,脾气上也是。

记事郎就是文官散职,冉闵真不觉得杀掉一个小小记事郎会怎么样,他认为眼前这个小小记事郎真不懂事的话,杀掉再赔礼道歉也就揭过。

王猛当然也不知道自己对于刘彦来讲的重要性,他本来应该是被安排在治粟内史蔡优麾下,可当时刘彦正在与姚弋仲所率的羌族大军酣战,吕议是汉部官僚系统中首个接触到王猛的人,结果就成了现在这样子。

简而言之,刘彦知道王猛真的就是一个猛人。现在就让王猛当什么高官自然是没有可能,但刘彦是准备让王猛往丞相的方向发展,培养当然也就是那么来的。

刘彦的后备丞相,也就是王猛现在有可能因为冉闵的一个不爽而没了小命。

王猛面对天生重瞳并且满是煞气的冉闵自然是怕。他来之前可是听了不少关于冉闵的传闻,比如冉闵还是石碣赵国的一名将领时就是镇压起义中杀人盈野的刽子手,进入关中之后又大开杀戒啥的,总之传闻中的冉闵少不得要有一个“但闻之,可使哭啼小儿立止”的外号。

左思右想之余,王猛咬牙说道:“外臣职责所在不得不言。外臣奉君上命,问秦王一句。君上原话如下:彦常闻闵有光复强汉荣耀之心,今仍持此念否?”

冉闵听得一愣,愣神之下久久没有开口。

“……”王猛也愣了,等了一小会又说:“君上有言:彦闻闵有意求得军械,备下若干……”

冉闵一直是沉默的状态,不为那些军械的数量而有改变。他在想刘彦为什么会有第一个问题,并且认为自己的回答将影响到什么重大的事情。

其实刘彦那样问有两种理解,冉闵所想的是刘彦在招揽,毕竟刘彦马上就要建国称汉,问冉闵是否有恢复强汉之心着实令人不得不多想。另外的一层含义是,刘彦责问称王后的冉闵好像忘记了曾经的理念,毕竟冉闵进入关中之后的行为与之前宣扬存在巨大的差别。

王猛还在那边说话,直至将自己应该讲的话全讲完才忐忑地看着冉闵。

冉闵之前又派李显前去汉部,李显没有见到刘彦,是九卿之一的吕议来招待李显。

毫无疑问的是,冉闵派李显前去是为了寻求支援,能有军队支援最好,没有援军就寻得兵甲器械上的援助。

冉闵得到的回复是刘彦同意了援助,冉氏秦军急缺的成品箭矢就有三十万,箭镞五十万,战刀一万,枪头三万,弓三千,皮甲三千,铁甲五百。这些军械是会走长江,过境李氏成汉,再从灵渠进入关中。

现在有个问题摆在了冉闵面前,他该怎么说服李氏成汉的现任皇帝李势同意让军械借道而过。

李氏成汉在李寿当家作主的时候是有意交好刘彦,但是换成了李势之后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从有意结交转为莫名仇视。

冉氏秦国与李氏成汉从一开始的关系就不好,等待李势成为李氏成汉的当家人依然不好。

之前李氏成汉与张氏凉国的关系是友善,李势上位之后还没有与张氏凉国那边有什么接触,却不知道态度有没有变化?

首节 上一节 332/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