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349节

“不会真的是要封禅吧?”

君王出行,仪仗鲜明且显得隆重,光是扛旗的军士就有一千二百,他们扛着的旗帜是一种由上往下垂的款式,三角形的旗帜也不算少,偏偏就没有类似于现代的那种旗帜。

作为让君王代步的车辇,它长八米宽六米,由十二匹健马拉动。真实情况是,该车辇装上了车轴,连带弹簧系统也是弄了,要不乘坐马车可不会比骑马舒服。为了搞弹簧可是费了刘彦老大的劲,结果是意外地连拉丝都给做了出来,汉军想要锁子甲什么的不再成为难题。

从临淄到泰山有两种选择性,第一种是由淄水乘船到莱芙登陆,这一路线会比较舒服和节省时间,但偏偏这一次不是行军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赶路,所以只能是选择第二种的走陆路。

从临淄到东平郡前线的道路一直是在建设当中,目前修建好的路段仅是到临淄西南方向的般阳,全路段的长度接近一百五十里(直线为一百二十里)。

按照先秦时期的经验,刘彦在建设国道级别的道路时一样采取宽度至少八丈,也就是能够容纳四辆四驷马车并行,局部区域看地形再扩宽道路。

汉国的国道规格有其标准,比如讲究左出右入,也就是像现代那样的左右行道,中间则是留有“御道”,但这个御道最大的用处并不是专门给君王走,是用于军队出征才显示最大的功能。

大量人员走动起来显得浩浩荡荡,刘彦此次携带的军队有五万,其中两万是禁卫军,再来是接近两万七千的各部战兵和辅兵,剩下的三千名额给了几个仆从国。

除开军队之外,有资格参与炎黄祭祀的官员,他们必然是会拖家带口,有带家人自然也不能缺少伺候的人。刘彦本身也是带着宫女。加上大量闲着没事做的平民。

这样一来的话,除开五万的军队之外,其余杂七杂八的人加起来也有个五六万,所导致的是跟随在君王车辇周边在向泰山赶的人显得人多势众。

毫无疑问的是,任何时候禁卫军无论是从装扮还是气势上都显得非常不一般,尤其是禁卫军的组织度和协调简直就是天然而成,导致任何时候只要他们出现就能够吸引最大的注意力。

“应该不是封禅。”蒋干是第四次来到刘彦这边了,他一脸阴霾地说:“不管是做什么,简直是太浪费时间了。”

冉氏秦国那边异常不妙,潼关不容有失之下连身为秦王的冉闵都被迫亲自前往督战,他们急切需要来自外力的支援,偏偏张氏凉国对西域的征讨也到了紧要时刻,冉闵左思右想能够帮忙的除了张氏凉国也就只有刘彦这里,结果是蒋干又再一次出使了。

是的,之前已经有司空条攸带着太子冉智过来,对于一支祝贺的使节团来讲规格不算低。

冉智今年只有十岁,他却是遗传了冉闵一身的基因,十岁孩童有着十四五岁的身高,看去也显得壮壮的。

“大将军慎言!”条攸知道事态紧急,可那是人家的建国仪式之一,说浪费时间着实不像话。他感慨地说:“现在能够起到作用的只有我们的恭顺,因为我们想要取得援助却什么都无法付出。”

冉智眨着眼睛,问道:“父王的最低底线是称臣吗?”,他指着禁卫军,抿了抿嘴:“若是能够得到如此强军的支援,保证国祚不失,称臣这一权宜之计应该没有什么的吧?”

蒋干之所以会心情阴霾,那就是因为他向吕议透露可以称臣,但吕议知晓意思后却没有什么表示。

连称臣都不在乎,那么冉氏秦国还有什么是汉国这边在乎的?结合之前请求援助的名单递上去之后还无回应,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汉国这边根本就不愿意多管冉氏秦国那边的事。

在冉氏秦国车队的后方,跟随前行的是来自慕容燕国的使节团,今次出使的正使是世子慕容俊,副使是尚书令王简。

因为是共乘一辆马车的关系,慕容俊也在与王简进行交谈,他们是在评价禁卫军。

“若是汉王能够驱使两万如此的军队为我们效劳,辽东真正给予亦是无妨。”慕容俊看着其实不英俊,慕容鲜卑带着一些白种人的血统,导致他们的眼瞳颜色比较多,像慕容俊就是一个有着蓝眼睛的眼瞳。他略略沉重地说:“汉王在漯阴一役战损三万余此类精锐,我们的细作发现类如此等的精锐还有接近三万,次一等……也就是他们说的战兵从一开始的三万膨胀到了六万,余下的杂牌部队更是众多。”

“世子,辽1东必需收复。”王简是燕地晋人,还是书香门第的读书人,自认是燕地大儒,看着也的确斯文和有气质,可没有将晋奸就那么写在额头上。他满是严肃地看了一眼刘彦所在的方向,声音干涩地说:“谁都没有料到汉王发展会是如此之快,要不当初就该大军压境。”

慕容燕国要南下,他们并不是一帮脑子里面装屎的蠢货,刘彦在青州站稳脚跟且已经建国,代表慕容燕国哪怕是与汉国在共同攻击石碣赵国上有相同利益,可是随着石碣赵国的崩溃,慕容燕国除非是愿意止步幽州,要不接下来双方的关系就会从合作转为对抗乃至于是直接爆发战争。

“父王一直没有南下是在与石虎谈条件。”慕容俊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若是石虎大气直接割让幽州,赠予足够的财帛与军械,便是我们与石碣联合攻击汉国。”

扼杀新生实力是每一个有用一统天下野心的政权都会做的事情,尤其是那一个新生势力,他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已经能够威胁到自己。慕容燕国并不一定非得和石碣赵国死磕,他们就是想要南下,能够更加轻易的南下为什么非得选择最困难的方式?

尽管已经在谋划针对汉国,可慕容燕国在表现出来的表面情况依然是重视汉国这个准盟友,毕竟来的可是世子。

东晋小~朝~廷没有派遣使节团,不管是庾翼、孙绰、王羲之……还是谁,他们都是以私人的身份观礼和随行。

刘彦并没有向一直自持正朔地位的东晋小~朝~廷称臣,那么东晋小~朝~廷不但不会恭贺,实际上自刘彦建立国家之后,双方已经算是处于相对温和的对立状态,差别就是没有互相宣战,也没有可能建交什么的。

可能是汉国这边的保密真做得太好,一直是到队伍到了泰山,刘彦带头徒步爬山,等待众人看到山上竖立满了各种形象的雕像,不明情况的人感到略略称奇。

雕像其实不是由石头雕刻而来,是采用水泥方式先铸出一个大致的形象,随后再进行必要的细微雕刻和修饰。

“那些……是……三皇五帝?”孙绰瞪大了眼睛,他是从雕像的装束来进行判断,又指向了一些看着就是将军形象的雕像,有些口吃地问:“那、那……这些又是谁?”

刘彦要继承强汉精神,一些必要的工程肯定是要有,安排在哪里好像都不太合适,那么就索性将对民族有过贡献的人都安置在炎黄庙这边。

那些看着像是将军的雕像,它们事实上就真的是将军,有蛮荒时代的传说人物,更有上古先秦时期抗击胡人的各国将领,少不得卫青、霍去病、张汤、班超……等等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将领。

……分…割…线……

推荐一本幼苗《大宋最强教官》:穿越成林冲,救娇妻,斗高俅,收群雄,欢乐天下。

PS:求推荐票!

第361章:不服来战

要是条件允许的话,刘彦历来就是一个很能整事的人,搞出了炒菜等烹饪不说,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也是在为这个“贫瘠的时代”带来新鲜玩意。

任何穿越到古代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其实就已经在改变世界,差别就是地位有多高能够改变多少。

刘彦为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已经非常多,并且还会再继续改变下去。

现实的需要是不断加强军事,再来就是恢复汉家苗裔的自信,刘彦才会专注在军事和精神上面。

事实上,刘彦绝对也会造火药,差别就是能够有多大的威力,一直没搞不是因为什么,仅仅是时间还没有到。

对于汉家苗裔来讲,精神上的需要可能会更迫切一些,那么炎黄庙的存在就是必须的。

泰山并非只有一座山峰,被分成了五岳,炎黄庙坐落在的位置是在东岳(山东境内),按照计划是拥有至少七个主殿以及四十九个分殿,目前修建成的只有一个主殿以及九个分殿。

除开宫殿之外,修有需要的林园,就是因为工期太赶的关系其实连百分之一的工程都没有修上来。

广场是最优先被建造的场所,看着占地该有五亩左右的广场,它有着数量众多的雕像。

雕像的摆放有些讲究,是按照朝代来进行排列,每一座雕像都是经过查阅典籍按照记载的形象来尽量还原,例如神农氏看去就是一个看着像老农又背着药箩筐的样子,治水的大禹则是手持大鼎。

因为是有计划的摆着,从山道来到了广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雕像,它们最低的都有三米,最高的超过五米,每一个形象都是无比的分明。

“这战马雕刻得就像真的一样。”孙绰脱离想要靠近被汉军的士卒拦了下来,他正惊奇于看到的一切顾不得发怒:“要是漆上颜色可就栩栩如生了。”

如同英灵殿会有专门的守殿军队一样,炎黄庙也是有专门的部队负责守卫。开国大典之上,刘彦赐下的部队番号并不多,给予虎贲军正名之余,羽林军也算是正式颁下,再来则是两支守殿卫,分别是英灵卫和炎黄卫。

隋唐时期的十二卫在石碣赵国已经有一个雏形,但是并没有正式定下番号,那是经过石碣赵国、苻氏秦国、慕容燕国……等多个时期的军事中的一再改革,到了北周时期才算是真正确定。

十二卫是府兵制的根本,出发点是每一个州都有一支常备部队,兵源来自于国家均田的产物,不过随着李唐的再次改革十二卫算是瓦解,开始以节度使制度替代。

英灵卫和炎黄卫听着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其实英灵卫大多是军中残疾军士退伍安置的士卒,炎黄卫虽然是择优而选但数量仅有一千。

首节 上一节 349/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