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383节

“王上说得极是。”徐正点着脑袋:“末将有过详尽的考虑,并且已经做出部署,禀奏予您的奏章刚要发出。”,说着指向案几左侧的一个盒子:“就是在那个。”

刘彦顺手就抄起来拆开蜂蜡,大体看了一下,怪怪地问徐正:“将计就计,你想出来的,还是行军长史袁乔?”

袁乔就在场呢,被点名之后先是向刘彦行了一礼,后面看向了徐正。他会有这样的举动是讲究上下尊卑。

“看正做什么?”徐正一愣神,很是不好意思地对刘彦笑笑,才催促袁乔:“长史想的谋略,由长史亲自跟王上述说。”

袁乔这才站了出来,走到舆图面前,指着鄄城说:“先前敌军是屯驻在这里,而这里在很久之前是作为濮阳郡的首府……”

谈军事不得不先谈地形,不了解地形就根本无从谈起。

濮阳郡在晋室南渡之前原本是作为一个封国,等待石勒时期改为郡,与之胡人治国的模样一致,那就是改换起治所来也显得随意,作为首府是一换再换,先后经过濮阳本城、廪丘,最后才是现在的鄄城。

濮阳郡相对于其它多山的郡来讲地势相对平坦,郡内仅有两条河系,除开濮阳之外就是延津,整个郡就是一个长瓜状的形式。

“廪丘现在是作为敌军的前沿城池,孙伏都接手濮阳郡的军务后有进行过加固,将主前一次攻到廪丘城下,发现孙伏都还算卖力修固城池,若是要攻取或许需要费一番劲。”袁乔的手指停在了地图上标示的廪丘区域,顺着线往西边移动点到了鄄城:“廪丘与鄄城一前一后,从大道连接而言符合掎角之状,能够前后进行呼应。”

刘彦发现袁乔讲解起来很注重地形,对于敌军的驻防情况和防御工事也介绍得比较详细,再来就是对道路摸得比较清楚,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行军长史。

“鉴于敌军可能在骄纵我军,亦是考虑到黄河结冰之后石宣本部会过河来到南岸,实际上臣与将主的看法一致。”袁乔将手指点的地方移动到了濮阳,先是介绍这里的地形,又讲了历史上在濮阳有过的大型战争,少不得是要提到曹操打吕布那一次濮阳之战。他讲得很详细,令刘彦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也能更加了解该处的重要性,最后才说:“因此臣建议将主,何不将计就计拿取濮阳。”

历史上曹操打吕布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来来回回的拉锯又是使尽百般谋略,其中就有不断诈败以养敌骄纵之心。

“濮阳郡有地方大族与豪强派人前来?”刘彦刹那间就有些哭笑不得:“孙伏都是要原样照搬旧有战例啊?”

也就是刘彦才会有这种心态,那是他不清楚这年头不管兵书还是史书可不是烂大街,能够有一本兵书已经可以当做至宝,史书更不是谁想看就能看。

袁乔是不理解刘彦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情,以为是自己的谋略有什么问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问:“王上认为不可行?”

第398章:因一人而变全局

以史为鉴和借鉴战例会做的人不要太多,但是能够从记载中品味出属于自己那一套的人真心屈指可数,就好像是学习同样一本兵书的将军,他们的战法会有自己的特色那样,再来是读一样的书也是分成绩好坏。

汉国经得起消耗,实际上只要不是会消耗大量的人口,刘彦很乐意让一些人得到成长的机会,那么关于徐正和袁乔的作战计划兵力该怎么调配就值得研究。

“寡人便再给你俩增兵两万禁卫军。”刘彦看着面露大喜表情的两人,鼓励道:“好好干!”

按照袁乔的计划,石碣赵军那边不管是真败还是假败短期内局面不会有大改变,兖州这边的战事将近两年的时间都是在来回拉锯,一件事情久了会被当成习惯,汉军这边突然暴起哪怕是敌军有防备也肯定抵挡不住。

“有王上增派的两万禁卫军,此番谋略必定更加顺利!”徐正不得不振奋,汉军之中没有比禁卫军更好用的部队了,禁卫军对于将领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执行,哪怕是遭遇再突然或是险恶的情境也不会生乱,皆是奋力厮杀到底:“王上,禁卫军什么时候能到?”

刘彦瞄一眼急切的徐正,扯了一下嘴角,说道:“五天之内就能汇集完毕。”

徐正一拍额头,他就是一时间忘记那项隐晦之事,多年间谁都没有搞懂那些精锐怎么出现,增兵之迅速也绝对远远超乎想象。

兖州这边要在冬季来一场将计就计,刘彦索性也就决定暂时留下来看看。

汉国的君王出巡,一直是至少有一万军队随行护卫,再加上相应的侍从等人,整支队伍实际上是接近两万人,甭提沿途实际上是有当地戍卫军也会在辖境内护送,只要有心想要获知并不困难。

袁乔对计划进行了一些调整,那是鉴于敌军肯定知道刘彦抵达济北郡做出的反应,他甚至私下对徐正说过,提起石碣赵军担忧刘彦亲至恐怕不会有动作,可又无法对刘彦的行为有什么指摘。

“这个担忧完全是有必要的。”徐正思索了一下,尝试性地说:“要不……本将去和王上说说?”

徐正还真的敢,他去找刘彦直接提起忧虑,倒是没有透露是袁乔的主意。

“简单。”刘彦不是没有相关的考虑,说道:“调出一万部队伪装成为禁卫军,寡人的王辇随之离开便是。”

君王有王旗,伪装而行是在汉境之内,就算敌军有探子也不敢过于靠近,只能是远远地进行张望,看到王辇和王旗移动再有疑虑也会上报。

要是石碣赵军真的在行使谋略,他们不会让长久的准备付之流水,怎么都是会按照原计划试一试,只是应该会更加谨慎一些。

袁乔得知刘彦的反应后满是感慨地对徐正说:“我王真乃仁厚之人。”

也就是徐正的性格才会大大咧咧跑去和刘彦说那些话,但也是刘彦才会从善如流。袁乔是从长江以南来的人,早就习惯了东晋小~朝~廷做事拖拖拉拉和有点身份就爱摆谱,对于汉国这边决定某件事情就非常利索其实还有点无法适应。

如之前所料那般,王辇和王旗离去后,第三天石碣赵军再次来攻,汉军这边反击石碣赵军打了一小会就退,汉军追击又遭遇到石碣赵军的伏兵配合,可是汉军在杀伤接近两千的时候石碣赵军又退了,套路连变都不变。

“敌军做得太明显了。”刘彦是对王猛说话,说道:“养敌骄纵是可以肯定的事情,但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王猛对于军事只能说稍微懂却不擅长,他无法去说出什么见解却又不得不搭话,只能说:“我军士气旺盛,粮秣辎重没有短缺。”

一支军队的战斗欲望除开对于功勋的追求,有没有粮食,破损的兵器、甲胄、器械能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这些都属于关键。

汉军的后勤就没有出现过问题,要是当一名将军的话,真的没有比带着汉军打仗更舒心的事情,有勇猛和求战欲望强烈的士兵,不用去为后勤辎重苦恼。带兵者能够全心全意专注于应敌,胜算上面怎么也该增加个一两分的。

刘彦这边没有去干涉徐正和袁乔要怎么打,可他想要当一名纯粹的看客却没有可能,比如徐正和袁乔带着人过来,说是有重大军情要禀告。

“小人是燕县窦氏一族窦冲,王师来前已经派人携带效忠之书欲效劳王上。”窦冲的年龄看着该是有个五十来岁,长相略略有些丑,却是有着明显的书卷气。他进帐之后立刻拜服下去自报来路,而后才又说:“近期小人获知有大批赵军从延津大举渡河,径直开拔向棘津与文石津未见再出,恐王师不知特来禀告。”

刘彦没有说话,是看向了徐正。

徐正又看向了袁乔,示意由袁乔来说。

“禀告我王。”袁乔该有的礼节从来不会少,先行礼再说话:“窦先生并不是个例,多有心向我大汉的乡绅前来述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的就是这个?敌境之内有心向本方的人,他们会将察觉到的敌军动向进行禀告,这样等于是多了一批眼睛,能够更加完善地掌控战局。

“窦先生请先起来。”刘彦看着显得无比拘束的窦冲,问道:“石碣有多少人渡河隐藏,马军多少,步卒多少,又是多少粮秣和辎重?”

“这个……”刚起来的窦冲直接又跪了下去,略略惶恐地说:“启禀王上,族人只知道有大批赵军……,不,是石碣渡河,只知道人数庞大,却是不知道人数,也不知道多少马军、步卒、粮秣和辎重。”

刘彦看向袁乔,问道:“有详细一些的情报吗?”

袁乔还保持行礼的姿势,不留痕迹的地看一眼跪拜在地上的窦冲,看向刘彦时恭敬地说:“回我王,正在小心探查。”

要谈正事前,刘彦是先好好地安抚窦冲,不失礼遇的同时赞扬其心向所属,隐晦提起必定会好好照料,若是有功则以军功而论。等待窦冲退下,他手撑着下巴思量了起来。

“臣已经反复问过前来禀告的乡绅,并查阅之前他们写来信件的时间,不排除里面是有敌军谋略的因素,但……”袁乔不敢讲话说死,只说自己的猜测:“恐怕是石宣那边猜测王上没有走,调整策略所致。”

刘彦听明白了,又要上演如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战例一样,发现地方君王身在前线意图进行包围歼灭,那么如果石碣赵国真的发现刘彦没有走,他们真的会大举渡过黄河来到南岸,断不会放弃这种打掉蛇头就能获取国战胜利的希望。

“石宣岁数不大吧?”刘彦其实也就是问问,该知道的早就知道了。他继续说:“是什么人在辅佐他作战?”,后面这句也是必须问的废话。

“主要辅臣有李菟、张豺、王朗、王华。”袁乔大致介绍了一下这些人的过往,可能不详细却能有个大概,主要是述说有过什么重要战绩和出身。他介绍完毕之后,顿了顿等刘彦消化得差不多,才继续说:“大军调动必然不可蔽,若真有大行动很快就会显示出端倪。”

值得他们深思的是,有多少敌境的人真的心向自己,汇报的情报是否准确可信,那会很大部分影响到做出的反应。

首节 上一节 383/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