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483节

为了鼓舞士气,谢石只有不断进行造假,向全军通报说昨夜的袭营取得大战果,汉军损失惨重和士气低迷什么的,能将将士的士气鼓舞一分算是一分。

凌晨时分,一夜没睡的谢石召集众将校,下令宰杀牲口让将士好好的美餐一顿,于所有人震惊的表情中又命令:“吾已经下令水军撤离,此战不胜水军不会返回,等待将士饱餐之后就会通告全军。”

“学破釜沉舟旧事?”孙绰能够感受出谢石那态度已决的意志,强颜欢笑地说:“也好……,霸王与淮阴侯皆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激起士卒拼死意志取得大胜。”

淮阴侯当然是韩信咯,他的“背水一战”在军事史上非常出名,更是无数不处于优势的将领想要学习的战例,就是没多少人能够复制罢了。

现在的谢石比之前在气质上面要高出不少的档次,再也看不到犹豫与彷徨,有的只是一股坚定。

谢石其实算是看明白了,汉军一再的以静制动不是蠢,相反汉军的以静制动让晋军所有的阴谋都失去发酵的空间,要是他们再犹犹豫豫下去,等待事情的真相让将士知晓,虚幻的高昂士气会直接跌到谷底,甚至不战自溃是会发生在晋军身上。

觉悟了的谢石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还真的只有拼死一搏,要不然哪怕是全军安然退却到淮水南岸,接下来失去获胜信心的晋军别说是保持先前旺盛的士气,可能连一开始驻守防御的信心都会失去,真要那样再好再有利的防御地形也挡不住汉军。

主帅的意志坚定,下面的将校有再多的想法也是收敛起来,先是晋军高层的思想被统一,由将校带动的结果是军队的求战之心变得越来越强。

失去部队的刘建找到谢石,他请求谢石划拨一些部队纳入其麾下,强烈要求再次参战。

谢石暂时没有功夫追究刘建的抗命,相反是很需要百折不挠的刘建那颗好战的心,仅仅是稍微进行必要的敲打就补充了刘建的部队。

“此战若是得胜一切好说……”谢石面对孙绰一脸的怪异,解释道:“要是败了,我等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俘,有些事情只能暂时放下。”

汉军在这一场入侵之战中表现还算文明,没有像是在中原与胡人交战那样残暴,对于投降了的晋军不管是士卒还是军官只是看押,要是胡人就该宰掉头目将战俘变成低贱的奴隶。再来是,汉军每占一地也仅是处理当地豪强,对于普通百姓虽然做不到秋毫无犯,可是也没有茶毒地方。

黎明前的黑暗是在密集的炊烟中换成了东方的鱼白,朝阳的光线重新淋浴大地,阵阵的鼓声分别在汉军与晋军两边被敲响。

临开拔前往战场之前,晋军将士被通知己方水军已经撤离,谢石更是下令只分发三天干粮后尽焚粮秣,不断大呼:“将与诸君,胜则共赴辉煌,败则一同战死。”

突然出现这么一出,晋军的将士其实是比较发懵,水军撤离意味着失去退路,仅有三天干粮代表无法久战,心里不慌绝对是假的。

“汉军主将已经通告全军!”谢石的话自然会有人不断重复下去,他狂吼:“汉军此战得胜将会杀尽我等,绝对不留一人。胜利之后将会直扑长江以南。为驻军性命,为家乡父老,我军必须得胜!”

徐正当然没有向全军通告那些操蛋的话,谢石这样昭示不过是为了让晋军士卒拼命。

谢石的手段很恶劣,但是看晋军表现出来的模样似乎很有效?

晋军先是陷入长久的沉默,一些事先安排的“托”带头呐喊,很快有士卒跟着高喊,片刻之间全军皆是喊杀之声。

一样是刚刚吃完早餐出营不久的汉军这边,军官带领士卒走到该待的位置进行列阵,一片忙碌之中,震天的喊杀声传来。

位于小山头观看己方大军和远处晋军的汉军将校,他们听到传来的喊杀声停止交谈,用着不同的表情看向远方的晋军。

从交战以来,第一阶段的攻防战两军其实是互有胜败,只能说在损员上面晋军会显得严重一些,在士气上面很难分出一个明确的高低,可是晋军从来都没有在临战前表现出全军沸腾的时候。

“不管敌军主帅用了什么办法,晋军的士气是真的被逼到了巅峰。”条攸此时此刻的表情很严肃,说道:“呼声之中能闻出死战求活的味道。”

对于谢石在临战前搞了什么花样汉军将校这边只能是靠猜,看到那冲天的烟柱已经有聪明人大体猜出一些真相,条攸就是其中的一个。

“撤走水军,焚烧军粮,可能还有一些谣言。”徐正与条攸满脸的严肃不同,是用着很轻松的语气在说:“他们想要拼死一战,且满足他们便是。”

山头之上看不到谢安的身影,他与许多将校在昨晚就离开中军,其他人是干什么或到哪里很难说,他是受命连夜赶往淮水上游,得到的命令是一旦淮水主战场开打,他的这一路就直接进攻钟离,随后一路横扫南下。

准备与谢石主力交战的汉军一直都是五万左右,徐正很守约地撤掉淮水的舰队,老老实实地将部队安置在距离淮水二十里之北的地方,哪怕是进攻寿春和当涂的汉军兵临城下也不算是毁约。外围战场那些即将发动攻势的汉军就不是约定中的一部分。

徐正一开始就拿定主意,甭管谢石想干什么就先冷眼旁观着,外围战场该进行的图谋也一点没有放松,汉国的守信已经表现出去,东晋小朝廷仅是将目光放在主战场而忽视其它地方,追根到底只能说是东晋小朝廷那边再次表现出来的愚蠢。

前往不要忘记汉军并不止是徐正本部这一路,一开始汉军的南侵就是布置了三路,徐正身在淮水战场不一定就是汉国将这边视为主战场,桓温那一路和谢艾那一路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承担起主攻的主力。

对于徐正来说,保证南侵有效进行才是主要,是他们这一边击败晋军杀进去,还是桓温或谢艾突破晋军的防御杀进去,过程并不显得重要,南侵汉军能够灭掉东晋小朝廷才是目标。

战场之上,两边的鼓声从敲响就没有消停,先是晋军开始向北推进,后面汉军也是开拔向南推进,很快两军就相隔三里停顿下来。

旌旗在各处的战场招展,旗面随风猎猎作响,双方将士站在不同的旌旗之下,可能会很努力地想要看清楚对面不同阵营的脸庞,可是看去就是模糊一片。

一身华丽丽戎装的谢石,他骑跨雄峻战马越众而出,由五百同为骑跨战马的部曲保护着缓缓向前。

原本待在山头的徐正也是来到阵前,他原本就预料谢石会搞出阵前会面,没想到还真的发生。敌军的主帅有那个胆子在阵前越众而出,他可不能表现出懦弱的一面,要不然又是白送谢石鼓舞士气的机会。

两军的统军人物带着必要的保卫队伍向前,战场之上除了旌旗猎猎作响和战马的嘶鸣再无其它声音。

徐正是与谢石在相距大约十步的距离互相停下,两人都在打量对方,各自的护卫力量则是全神戒备以防不测。

谢石很认真地打量徐正,自己脸上的表情是越来越坚毅,故意留在后面的手向后面发出什么信号,他自己也是非常突然地抽出战马一侧的弓和箭一言未发就射。

徐正不是瞎子,他就是没预料到谢石会这么无耻,他几乎是在晋军射箭的同时就和众多随行护卫发现不对劲也是抬弩就射……

谢石其实是射完调转马头就狂踢马腹,不看结构就来一个绝尘的策马狂奔,一边还不断重复高喊“汉军主将已死!”,随后就是大吼:“进攻,进攻,全军出击!”

第491章:强大既是真理

不管是早有预谋,还是仓促反击,双方刚才都是仓促射箭,被命中的人很少,丧命的人也不多。

徐正当然没有死,不过他的身上还真的插了两杆箭矢,要不是身上将军级别的甲胄防御力足够好,可真的是要交代在这里了。

战场之上已经爆发出震天的吼叫之声,晋军听到“汉军主将已死”的呼声,且不管汉军主将是不是真的死了,他们就是瞬间进入狂暴状态。

汉军这边依然沉静,将士们听到敌军的喊声并没有发生骚乱,不是说士卒没有被谣言冲击到,是不管己方主将有没有死,反正主将死了还有战场副将会接任指挥,就是副将死了也还有行军长史,甚至是行军长史也死了不也还有一层层以下可以替补的将领吗?

说到底,刘彦在建设汉军的时候就一直在杜绝军队成为某人私军的可能性,军方将领没有可能长期统率同一支部队太久,基本就是谁得到什么任务前往某个地方接收哪支部队,真正长久不被抽调走的只有那些中低层的军官,中低层的军官形成了一支军队的指挥链,他们听从军令来有所行动也就是了。

刘彦的建军理念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汉军会显得很教条和刻板,不过这样对于汉军没有坏处就是了,毕竟那些将领只有极少数出身有文化底蕴的家族,没有足够文化底蕴的将领想玩计谋什么的,可不要玩得太难看或是弄巧成拙才好。

沉默中的汉军给人一种不动如山的感觉,不为外物所动,不因不知真假的消息而乱,接受的教条就是有什么军令就执行,刻板到近乎于是深入骨髓。

晋军真的就是全军出击,所导致的就是方圆一二十里到处都有晋军活动的身影。他们在呐喊在奔跑,步伐有快有慢之下很快就自行脱节,跑得最快的晋军士卒都能看到对面汉军的五官。

不止一个晋军士卒在看到汉军士卒的表情后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明汉军的主将都被杀死了,可为什么汉军士卒看着却是无比的冷漠,半点没有惊慌失措该有的样子?

沉默有时候比呐喊更有力量,至少是在当下汉军的沉默就给予冲锋中的晋军带来无与伦比的压力,那些跑得飞快的晋军士卒会下意识地放慢奔跑的脚步,内心也是每随着一次迈步而增添一丝的忐忑。

晋军杂乱的喊杀声中,汉军首次发声,那是由鼓声先行带动,随后五万左右的士卒在同一时间高喝“汉军!”,顿一顿之后,五万左右的士卒再次齐声高喊“威武!”。

汉军整齐的呐喊声瞬间压下了晋军所发出杂乱的声音,对于晋军士卒来讲就好像是天上突然压下一片无形的威压,迫使他们情不自禁停顿脚步。

回到本阵的谢石已经调整好战马,他发现前方的己方将士被汉军的气势压迫得停止冲锋,急促声吼:“擂鼓,擂鼓,擂鼓!”

不知道多少面的牛皮鼓被擂动,一片“咚咚咚”的鼓声大作,那些被震慑住的晋军士卒才算是回过神来再次迈开双腿。

首节 上一节 483/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