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611节

以版图来对比,慕容燕国的疆域也就是汉国的一个州,人口约是一百八十万左右,情报显示则是有超过三十万的大军,后面拓跋什翼健带着拓跋鲜卑前去投靠,又给慕容鲜卑增加了大概三万的友军。

算起来,现在应该是属于慕容鲜卑的崛起阶段,要是没有出现刘彦这么一个搅局者,他们是花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将除了石羯赵国之外的周边国家都打趴下,获得的财富不可计算,人口亦是得到相当的增涨。

一个正处于崛起阶段的国家,和一个在走下坡路的国家,不同的状态呈现出来的战争能力绝对不能相比。世界历史上多的是看着疆域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却能在挑战庞然大物时连战连胜,乃至于能够以蛇吞象,那是一种两国从上至下精神面貌和心气所带来的结果。

从胖揍周边国家和势力中不断取得胜利的慕容燕军正是出于鼎盛阶段,慕容燕军也是多个与汉军交战并不显得气弱的唯一一个,甚至可以说汉军在多次败绩中就是失手在慕容燕军手里。

讲士气,汉军与慕容燕军相差其实并没有出现鸿沟……

汉国从无到有再发展强盛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军队该有的信心早就培养起来,国家从疆域面积到人口完全胜于慕容燕国。

慕容燕国其实也是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他们从比自己弱小的敌军那里得知了自己的强大,稍微影响军心士气的是,面对汉军时无法从威势上以强欺弱,顾虑的是自己输不起而汉军输得起。

“大汉有十三个常备军,有五万禁卫军,能召来不下于七十万的郡县兵,有需要完全能够组建下一梯队的百万大军!”徐正说这话的时候红光满面,下一句是:“燕国才多少人口?三十万大军打没了就没了,想玩命也就能再凑个四五万人,咱们灭他们是灭定了!”

听着很提气,却不该是由一国太尉来讲。

汉国是有十三个常备军,却只有六个是处在攻燕战场,另外是分散在多个位置。

石羯赵国只剩下一处定襄,实际上已经是灭亡,差别是刘彦什么时候下令活捉或是干掉不知道健康状况的石虎。

拓跋代国因为拓跋什翼健被吓破了胆自行瓦解,盛乐早被汉军所夺,连带漠南的那些草原也属于汉国疆域。

张氏凉国受于底气不足想的是和平兼并,加入到汉国这个大家庭来共享胜利者的红利,目前是已经进入到谈判阶段,要是刘彦没有赶尽杀绝的心思,可能是会留下一个后患……或者叫历史遗留问题,但张氏凉国作为一个国家注定消失。

目前汉国需要应对的战线是一直在减少,西北除了必须保持足够兵力威慑西凉之外,对于盆地的苻氏一族是监视居多,也就是这里兵不需要再投入多少兵力,甚至还能抽调出来用于其它战线。

骠骑幕府因为石羯赵国走入坟墓的最后阶段,中枢已经将解散骠骑幕府划入进程,介时留下一些兵力作为各地驻军,至多就是再保持对西北草原的清理,需要的兵力将会有限。

南方包括蜀地,经过桓温主持的长久清剿,不服从统治的敌对势力不是被杀就是怕了,接下来也就是郡县兵进行驻防也就足够。桓温为了继续建立战功已经开始在向中枢请求南下印度次大陆,去找林邑和扶南的不痛快。

对于桓温的请求,中枢暂时是还在犹豫阶段,认为林邑和扶南根本就用不着两个常备军,顶多就是抽调一个常备军就能完成灭国占地的目标。而只南下一个常备军根本用不上征南将军的这个级别,最高规格也就是征南中郎将率部,或是干脆只出动一名郎将。

随着战线的减少,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比如“征”字级别的几个将军在接下来极为可能要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要不要将“镇”字级别的将军治所建立起来成为新的问题。

桓温这个征南将军近期的郁郁就在于南方的对手用不上他,寻求率部南下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琢磨着是不是要将海洋给纳入幕府直辖,既然没有对手就找出一个对手。

不需要担心没有敌手的也就是征北将军李坛和征南中郎将谢安,李坛还有北方草原的西高车这个征讨对象,谢安则是需要对进军西域进行必要谋划和准备,再一个就是征东将军吕泰在解决完慕容燕国之后还有鲜卑草原和东高车,就是柔然该由征北将军幕府还是征东将军幕府负责有点不好划定。

“美阳侯多久会到?”刘彦说的美阳侯是冉闵,他得到答案才接着说:“骠骑幕府解散,美阳侯参与对燕入侵不再建立独立幕府,可以将对右北平的第一阵攻势交给他。”

汉国并不存在哪个将军麾下有固定编制,都是在中枢许可下建立幕府,有多少部队也是根据需要来抽调进入该幕府的指挥体系。这个其实是为了避免出现军镇,所以连带“镇”字级别的将军名号虽然是有,可并没有任命该级别的将军。

刘彦很清楚将军长期统率固定的军队会有什么隐患,已经在思考是不是该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不是设立一些职权而不进行任命。

要清楚一点,国家制度的框架中,尤其是现在任命什么官职,可能那个官职不出意外就是会由某个人来一当就当到死,甚至是这一代的某个官死了由下一代子嗣来继承,很多职位的任命真的是要慎之又慎。

刘彦的强势让很多明明存在的官职却没有人来当,虽然说没人敢于有什么反对意见,但隐患并没有除去。他的打算是在周边威胁清除之后,国家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连带军制也会进行大幅度的改制,比如将“征”、“镇”、“平”、“抚”这些将军号取消,换以没有特别指向的将军号。

现代的很多国家会设立战区(方面军),事实上冷兵器时代是早就有了,比如中原皇朝某个方向的边军就是。在刘彦的一系列计划中,进攻型的国家根本不需要边军这种存在体系,反正就是一直打出去就是了,只能是即时阶段的战区,或是针对性的方面军。

汉国有十三个常备军,这些常备军不会固定是哪个常备军就该长期待在哪,就是刘彦预先就埋下的伏笔。

刘彦的计划是,不管有多少个常备军都会归于国家的国防军编制。这些常备军除了本军团的郎将之外,不会存在固定的前线指挥官,同时郎将也会进行多少年的轮换。需要的时候抽调多少个常备军组成集团军,由某个中枢委任的人来担任集团军指挥官,集团军规模的兵力不足够就增大成为兵团。

集团军、兵团……听着是不是很有现代气息?然而事实上不管集团军还是兵团,实际上就是冷兵器时代就有的称呼,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能找到记载。

其实……刘彦是想要搞出少将、中将、上将、元帅这个体系的,但这样搞就单独是军方上层的事了,连带从基层也要也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或许是真的要这样搞了……】刘彦该说的话已经说完,怎么去布置针对慕容燕国的攻势只需要把握大方向,细节上是那些将校和那些长史(就是参谋)的事。他再次一次一边走一边思考:【马上就要进入火器时代,冷兵器虽然一时半会无法完全淘汰,但先行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完全有必要。】

刘彦说的火器时代,不单纯是系统即将面临升级,其实还有他亲自紧抓的火药研究早就有了成果,只是觉得时机不对没有放大招罢了。

第607章:源远流长啊……

现在是什么年代?

地球上有哪些强国?

刘彦很清楚现在是公元几世纪,能够知晓的强国除了罗马就是萨珊,除此之外真没有太过深刻印象的强国。

罗马现在还没有分裂成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但是实际上早就是分区自治的阶段。大概是在公元二八六年,时任的罗马奥古斯都戴克里先,他将罗马分为两部份,后面又将政权一分为二,建立了四帝共治的制度,由此罗马开始有东西两部的概念。

事实上罗马不管国家体制怎么改变,共和制、议会制、奥古斯都制……有一点没有变化的就是,罗马从来都是贵族家族治国的状态,每个家族有自己的私人领地和私军,因此实际上罗马长久都是处于分部自治,只是各个家族遵守听从罗马的命令。

要是算起来,罗马的制度和周王室其实是一样的,差别就是罗马人的“共主”并不是没有变化。

罗马人的“共主”可以是经过选举,也能是使用暴力获得,但不管谁成为“共主”都惹不起所有贵族,只能保持各地自治的现状。长久时间形成的规则又在时间的流逝中被固定下来,因为“共主”没有对诸侯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其实只要“共主”不惹到诸侯,诸侯根本就懒得去管谁来当这个“共主”。

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罗马的国号一直存在,可是罗马的“共主”从来都不是由一个家族看血统来进行延续,他们也会出现统治家族的变更,那就有了“王朝”的更替,只是并没有改变罗马这个国号罢了。所以咯,罗马是千年帝国没有错,可并不是千年王朝。

刘彦依稀记得一些东西,现阶段的罗马正是统治者频繁变更的时候。

差不多是在东汉帝国崩溃的时候,罗马实际上也是陷入动荡之中,那个时候罗马统治者亚历山大.塞维鲁不断扩军,并且还持续提高军人的地位和军饷,为的是终结安息帝国(帕提亚)。

罗马的确是在亚历山大.塞维鲁统治时期把安息帝国这个百年的敌人给打趴下,安息帝国的覆灭让罗马……至少是罗马军队抢了个盆满钵溢,可罗马人并无法在灭掉安息帝国之后进行土地占领,他们灭掉安息帝国之后进行了抢劫,抢够了也就撤军。

对于罗马来说互相打了百年以上的安息帝国没有了,亚历山大.塞维鲁也成为了一个无比伟大的奥古斯都,但真正的问题是随着安息帝国的覆灭而出现。

亚历山大.塞维鲁对罗马的统治维持了十三年,他没死之前尝试过压制自己培养出来的军方,可因为罗马的制度并不是说统治者想要打压谁就能办到,直至他死后军方都没有能够被压制,也就给了罗马陷入动荡的诱因。

亚历山大.塞维鲁死后,续任的奥古斯都对军队根本没辙,他也拿不出足够的财富来继续喂饱军方,结果是军方开始暴动,出现了长达三十三年的军官统治时期,短暂的三十三年之间罗马的统治者换了十一茬,是由伊利里亚王朝来终结军官乱政,可伊利里亚王朝的统治也就维持了十六年,并且伊利里亚王朝统治期间的罗马根本就没有终止混乱和动荡。

差不多是中原地区进入到三国并立时期,罗马经过长久的混乱和动荡演变为四帝共治的政治态势,戴克里先被逼无奈之下还搞了东罗马和西罗马的两个分治格局,算是造成了罗马正式分裂的局面。

所以说很奇怪,两个相隔那么远的王朝,是在同一时间走入到末期,又是在相同的时间段进入到分裂局面,等待司马一家子正式篡位建国又走向西晋的崩溃,罗马那边的统治王朝也是因为日耳曼人、哥特人和一些成份很杂的民族……反正就是被罗马人统称为蛮人,就是被蛮人不断侵袭而又导致罗马的统治家族出现变更。

【现在的罗马皇帝是谁?】刘彦现在身处的是丘水西岸,他注视着前方,因为没有太紧要的急事还能进行一个回忆:【不管是谁,罗马很快就要面临‘上帝之鞭’的调教了。】

所谓的“上帝之鞭”当然就是那批被汉帝国击败并远窜的匈奴人。事实上这批匈奴人在逃窜之后并没有直接向着西方而去,他们是先盘踞在西域,后面还一度恢复实力,才有了陈汤“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的事迹,也才让“明犯强汉虽远必诛”这句话出现。

西匈奴是再历经与汉帝国的战争之后才仓惶向西逃窜,他们先是待在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北面的界地,一度还接受安息帝国的雇佣参与了对罗马人的战争,也与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在百多年的邻居中不断互相征讨。

西匈奴在里海区域待的时间并不短,在安息帝国崩溃时期还进行了浑水摸鱼的行为,只不过当时的安息帝国已经完蛋,罗马人也顾不上西匈奴,倒是让西匈奴过了一段惬意的时期。

西匈奴再次向西迁移是发生在贵霜帝国与东汉帝国的战争爆发时期,那个时候贵霜帝国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抽了,先是不断入侵东汉帝国统治下的西域,后面又派人到东汉帝国的西域都护府,大大咧咧地要求娶一名汉帝国的公主。

首节 上一节 611/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