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894节

士兵坐的是厢车,与西汉卫青出塞作战的厢车在用途上属于同款,差别是从两个轮子进化到四个轮子,车子有了车轴和刹车装置,就是没减震装置这一配置。

被邀请一块去战场的友人,他们乘坐的则是事先准备好的另外一款马车,不会比桓温的专属座驾华丽和舒适,不过却是装上了减震装置。

罗马人是最先发现车辆特殊的一群人,后面发现的是波斯人,至于其他民族完全就是因为文明程度不够的关系察觉异常也懵懵懂懂。

“车底下的那些相叠铁片!”弗拉维斯叫不上是什么名字,万分笃定地说:“一定是因为它们的关系!”

其实最佳的减震装置以弹簧最佳,关键是以现在的工艺水平和材料水平而言,就算是当前谁有那样的水平也没可能造太多,有那功夫去造弹簧减震装置,谁不乐意多造一些武器?

罗马人不止是对减震装置感到惊奇,他们还对车轴有着十足的兴趣,倒是没发现刹车装置。

汉人现在已经研究出橡胶制品,不过才是刚刚起步阶段,国内倒是有将橡胶应用在车轮上面,本土之外也就桓温的专属座驾的车轮给弄了,其余就只是应用在刹车装置方面。

由于是谁都乘车的关系,赶路的速度自然是不会慢,汉人给所有人备车的这一阔绰行为惊到了太多的人。

“就算是每辆车只配两匹畜力,数量也接近五万八千。”克谢亚斯说的是马和牛,却不是单指拉人的车,还有拉着一些物资或干脆赶着一块走的:“汉帝国说是会尊重阿三的传统,却是大肆收集牛宰杀,阿三们视而不见。”

关于牛这一件事情上阿三们并不是视而不见,再怎么说牛也是湿婆的坐骑来着,关键是仆从军和皇协军教导那些有意见的阿三该怎么做人。识时务的阿三高种姓也站了出来,或是宣扬汉人爹地吃牛的正确性,又或者干脆瞒骗其余阿三说汉人没吃牛。

吃牛肉这么一件事情,汉人之前想吃很困难,等待草原成了自家的,再有刘彦提倡多吃牛肉,完全不缺耕牛的前提下,汉人已经开始体会到吃牛肉带来的好处,已经到了停不下来的地步。

普通汉人迷上了吃牛肉,经济条件足够自然是买来吃。

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军队,对于营养摄取远比普通人要迫切,条件允许不止要吃牛肉,信不信真要有龙也吃?(注)

三百里的路程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走完,沿途自然是会经过被汉军攻占的阿三城市,使包括王猛在内第一次来的人有了片面印象,那就是仆从军和皇协军见人人厌恶(对阿三而言),土地被攻占的阿三从上到下……竟然特么不是那么在乎!?

“高种姓在我们的刻意放纵下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小日子,对他们来讲除了头顶上有了更高等级的汉人,其余没有太大的改变。”桓温完全是用教导王猛的姿态在传授经验:“底层的贱民一如以往,身无半缕遮掩,却有了吃糠咽菜的机会。他们为什么要反抗?”

好像、似乎、也许、可能……阿三的贱民(自由民)现在为汉人干活,是有酬劳的啊?

………以…下…不…计…费………

文中注:当前没有龙的传人这一说法,龙是春秋时期被形象具化,漫长时间里恐惧和震慑才是龙的存在意义,到满清使用龙旗才又被附上民族意义。

PS:字数没变化,可两更了不是。所以啊,同一天分章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章的字数。

第867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来说,统治阶层和民众虽然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可是互相之间的距离却仿佛是两个世界。

阿三高种姓享受着绝对优异的生活,他们掌控着国家这一辆马车的方向,占据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可是从来都没有将底层的民众当成同样的人。对他们来讲,民众只是一帮创造让自己享乐资源的工具,换着花样压榨就好了。

那些阿三贱民,他们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众一样,努力地进行生产,可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大一部分却不属于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却很难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其他国家的民众是怎么应对阿三的贱民并不知道,他们被教导的是只要有信仰就能有来世,今生受苦是为了来生享福。

无论沧海日月怎么变更,压榨从来都会是主流。

只是有一些国家的统治者会在压榨的同时给予被统治的阶层回馈,最好的方式是进行基础建设,古代王朝一般是修建水利和道路。

创造出更好的劳动环境,对统治者本身就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再来是民众生产越多不就代表着能压榨出更多吗?

“只要没有婆罗门出来搞事,阿三贱民挺好管的。”桓温在陈述一件事实:“仅有的几次暴动皆是婆罗门出声进行号召,由刹帝利出面进行组织,阿三贱民没脑子地参与。一般只要解决掉领头的婆罗门,一场看似声势浩大的暴动就立刻得到解决。”

事情挺荒唐的,桓温之前还用着诸夏那边的经验,相对地善待占领地的阿三平民,问题是那些之前所不能从高种姓那里得到丝毫好处的平民,竟是在一个婆罗门的号召下,跟着刹帝利一块暴动。

“善待阿三没有任何用处。”桓温想了想,问道:“景略研究过蚂蚁窝吗?”

王猛立刻懂了桓温想要表达的意思,阿三的社会结构就是蚂蚁的社会结构,有很明确的社会分工,划分出各个阶级的同时,低级的存在要无条件服从高级的存在。

“只要拿捏住那些婆罗门,阿三就是最温顺的奴隶。”桓温停下谈话,原因是车辆已经停在军营篱笆墙的一处辕门外,他站起来整理完衣物才对这次谈话进行总结:“阿三的阶级结构注定会是一个容易被征服的种族。”

这是一个范围很大却是异常平坦的大平原,汉军的营盘位处西南方位,笈多王朝的军营方位是东北面。

两个阵营自然不会只有两座军营,是规划出一个主营垒,周边再设立一些营寨。

汉军这边是很传统的拱卫布局,主营垒处于正中央,另外四个方位建立四个相对大一些的营寨,又存在一些不规整的小营盘,同时建立一道很漫长的篱笆墙和另一道栏栅。

要是从高空向下俯视,能看到平原上的汉军构建出来的形状很像是一个被圆圈围起来的“器”字。

笈多王朝建立的营地看上去非常乱,同样是有一个主营垒,似乎又分为助阵的各国营寨和本国地区不同来援军队的营寨。很没讲究地乱建之下,只能用“乱糟糟”三个字来概括。

桓温前往克塔克,军队是交给了老搭档袁乔代为管理和指挥。

营地的斥候在队伍接近百里之内就已经发觉,是按照队伍每接近十里向营地汇报一次的节奏。

袁乔知道桓温率队归回,归回路途中的桓温可以随随便便,他这边却是马虎不得,不但严密监视笈多王朝的军队,也派出了必要部队沿途警戒,才有了桓温这支队伍不受干扰地来到营地外围的其中一座辕门前。

“阿三没动静?”桓温下了车的第一眼就看到带着众将恭候一旁的袁乔,问完才回礼,又说:“这一次跟来的异族人有些多。”

袁乔看见了,除了国内增派过来刚刚登陆不久的一万郡县兵之外,剩下的数量竟然有个两万人左右。

使节团的规模真的是大得过份了。

营地在事先已经得到王猛的知会,预留出来的营地完全足够那些异乡来客进驻,就是有些不痛快军营重地里面存在两万左右的异族人。

笈多王朝那边对汉军疑似有了增援真的是没有反应,应该说他们来到这个地方并建立营寨,除了一开始在汉军刚过来时会骚扰建营,等汉军的营寨略微有了规模之后,他们却是牢牢地龟缩在自己的营寨内。

“两天前阿三来了几股援军,我们的骑兵前往各自试探了一下。”袁乔没有说战果,说出了笈多王朝那边援军的数量:“合起来约有八万左右,他们现在的兵力已经有将近二十万。”

桓温却是露出了满意的表情,尽管登陆之后一切顺利,可是他真的对于一个地方和一支敌军的攻占和消灭感到有些不耐烦。他一直都在创造机会,比如来一场规模浩大的决战,打赢了就逼降笈多的王室,用传檄而定的方式结束这一场跨海远征。

“阿三的那个诗人国王已经有了回应。”袁乔拿出一个卷起来的羊皮纸,瞧封蜡是没有拆过:“不知道是写了什么。”

桓温接过来却没有第一时间查看,转身向后看了几眼,示意袁乔先将异族人安顿好。

跟随前来汉笈战争前线的各国各族来人,他们从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了两个对立的营地。

有军旅常识的人,他们判断出两边军队的规模合起来恐怕有个四十万以上,不得不说是被大大地震惊了一把。

过来之后,自然是要配合汉人进行安置,他们没进营地之前就对汉军和笈多那边的军营有了客观的对比,仅是从营地外围的建设来讲,汉军明显是完胜笈多那一边。

等待进入营地,他们看着那些井然有序的兵舍(木排屋)、帐篷,再看合理布置的沟、垒、篱笆、栏栅,宽大且厚实的过道,还知道专门设立了供人排泄的茅房。

甭管是看懂了还是没看懂,异族的来人们,有人觉得根本没必要这么讲究,更多懂行的人则是努力观察并牢记。

首节 上一节 894/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