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972节

刘彦已经反应过来,他大概知道这群家伙是想表达什么,国家也的确是要正视和重视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但他现在一点都不想讲那个话题。

“朕没想过要修建庞大宫阙……”刘彦忽视了一点,长城内的宫城范围可没比阿房宫小,其余地方也有行宫:“对于陵园也没想过要修建得怎么样。”

始皇帝修建阿房宫可没给什么工钱,甚至资源和材料都是无偿征收。这一点上刘彦可没敢这么干,除了奴隶之外的劳动者,他可是都有付工钱,资源和材料该付的也没少。

关于陵园,刘彦称帝之后也正式动工,依然是选在的骊山,就是如他所讲,真没在乎要修成什么模样。

不过,刘彦自己不在乎,不代表其他人不在乎,只是不会再动用徭役人员,会由奴隶全程负责。

“两条贯通的国道是最大的工程,它们会花上二十年左右来竣工。”刘彦觉得其实不用那么久,哪怕是不再动用自由民劳力,单纯用奴隶作为劳力,五六年肯定是够了。他看到纪昌欲言又止,笑着接着往下说:“朕知道了,很多百姓指望着那条路修越久越好,很多人靠着它吃饭。”

纪昌笑了笑,不断地点头。

冉闵却是接着与桑虞离不远的便利,趁刘彦视线不在他们这边,用脚踢了踢桑虞的鞋面。

事关保证“革命果实”这么重要,可不止是武将们的事情,文职人员一点也别想身处事外。

桑虞却是极度的为难,他已经看出刘彦反应过来,至于刘彦是体会到哪一步不好猜,但现在真不是继续那个话题的好时机,只能忍受冉闵没完没了的骚扰,着实忍不住了就站起来过去烤架边忙碌。

“这家伙……”冉闵恶狠狠地对吕泰说:“他临阵脱逃,你从头到尾就不吭一声?”

吕泰有些木木地看着冉闵,表示自己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冉闵愤怒地“哼”了一声,被刘彦视线看过来,又是“哈”了一声,给了自己脖子一巴掌:“蚊子真讨厌!”

君臣在这里乐呵,就算没有安排伺候的人员,可是一些事先的准备一点都不会少,其中就包括做点燃某些药物驱赶蚊虫。

刘彦却是不会点破,笑吟吟地继续谈怎么改善百姓生活水平的事。

“大汉有记录的奴隶接近六百万,臣以为应当妥善地进行利用。”纪昌现在不是丞相了,身为中书令却依然有决策权:“不挤压百姓的利润空间的原则下,还是有许多地方用得上。”

任何人获取愉悦感的方式有许多,角度换到了国家层面的话,压迫或是征服他国将会成为唯一途径。

汉帝国永远都会缺乏廉价的劳力,那么对待进行压迫和征服就永远不会停止。

纪昌也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不经意,关于获取奴隶的话头一开,话题又被重新扭了过来。

冉闵不断悄悄地对纪昌竖大拇指。

一次两次刘彦还能没注意到,次数多了他又不瞎,就用审视的目光不断扫视众人,觉得难得放松一次真的好难!

第941章:怎么解决?

从军事的角度来讲,汉帝国并不是害怕再爆发战争,无论是与区域性质的小国打,还是与区域性质的大国打,乃至于是和帝国级别的霸主国爆发战争。

能不能打,打不打得过,对于目前的汉帝国来说都不是关键问题。

是打了之后,尤其是打赢了,汉帝国该怎么去进行处理。

“我们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纪昌满脸的疲惫,深皱眉头:“昌说的不止是国内建设,还有关于社会问题。”

那一次娱乐性质的烧烤到天放亮才结束,刘彦干什么去没人能干涉,众臣工各回各家。

他们之所以需要回家而不是干脆等着上班时间到,是怎么都需要梳洗一下,衣服也应该换一换。

没有达到根本目标的他们,视对事态的忧虑程度而能不能入眠,个别仅是小小休憩了一小会,更多是待在浴池里面很久。

重新来到宫城之后,又该是进入忙碌的时刻,今天各部主官需要忙碌的事情并不多,昨晚也才能彻夜陪伴刘彦“放松”,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早就拟定好的名单下发。

办完了应该干的事情,属下面见是隔天的事情,昨晚参加烧烤会的人不约而同到了位处建章宫的长明台。

由于缺乏睡眠,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眼袋,不需要过多顾着风度,该怎么懒散就是什么模样。

长明台是建章宫的休闲场所之一。

按照诸夏对某个地理位置取名字的习惯,长明台要么是一个用来让人保持理智的地方,要么就是一个每时每刻都有光亮的地方。

长明台的前庭有着一个水泥材料却是鼎状的设施,里面每时每刻都会有火焰。

鼎看上去非常硕大,内在的构造也不简单,安装了一些输油管道,利用水压原理不断提供用以燃烧的燃料,才让火焰能够时刻燃烧。

烧的是一种植物油,还被特意进行加工,似乎是放了一些香料之类的材料,导致会让周边弥漫着香味。

精神不是多好的众人,对管理长明台的女官提出要求,今天就被换成了薄荷香。

“我们的先辈融合的对象是白皮肤系,以时长而言一直是占了多数。”纪昌伸手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抿了抿放下茶杯:“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能猜测至少用了一千年,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单一肤色。”

一些记载明确提到过一点,古时候的东亚并不止有黄皮肤系,黄河流域周边是有着各种肤色,甚至是白皮肤系远比黄皮肤系和其它肤色的人口多。

像是什么各种狄、各种戎、各种夷和鬼方,甚至是远古时期的羌,他们按照记载都是属于白皮肤系的人种。

到了东周之后,黄河流域以南基本上是黄皮肤系占了多数,黄河流域以北则依然是白皮肤系占了多数。

华夏大陆真正进入黄皮肤系纪元是从春秋末期开始,但白皮肤系依然是在草原和靠近草原的黄河流域相当活跃。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黄皮肤系与白皮肤系关于生存空间的竞争都还没有停止,例如赵国到了始皇帝一统之战时还在对北狄进行融合,燕国也是与东胡的战争没有停止。

“统一之战时,原本依附赵国的狄人被秦国收服,他们参与了灭赵之战。”谢安平时不怎么讲话,今天大多数人相对沉默寡言,他又知晓一些白皮肤系的历史,话多了一些:“灭赵之战后,被秦国收服的狄人被安排在代郡和上郡以北,随后史官不再对狄人进行记载。应该是灭于匈奴或月氏之手。”

李牧死后,那一支白狄人就不再服从赵国,剩下的四千多人是被秦人收编,也的确是如谢安所说的那样被送去草原。

秦一统天下期间,恰好是匈奴人崛起的时刻,那个时候大多数游牧民族是归于冒顿麾下,那批白狄人不是被消灭就是被收编了。

“东胡虽然被匈奴人击败并衰弱,分支却是一直繁衍到(东)汉末年,乃至于(西)晋之初也依然活跃。”谢安是从多方面来进行归纳:“鲜卑、乌丸、夫余、曲沃、慎……他们都是东胡的分支。”

关于胡人有白皮肤系和黄皮肤系在史书上没有任何好争议的地方,历代史官一直试图搞明白胡人之间的区分,到司马迁之前还是分别得很明确。

司马迁之前的史官,他们认为黄皮肤系的胡人要么是上古时期外逃的诸夏分支,要么就是后面胡化了的华夏人。他们也明确指出白皮肤系的胡人是从更北边或是更西边迁移而来,例如东北的白皮肤系是从冰原(北极之类)的人,北边和西北面则是从昆仑山以西的人。

要是按照现代考究的基因普,西汉之前的史官还真的大部分都猜对了,有错误的地方很少。

司马迁谱写《史记》,他当时所处的年代非常特别,恰好是到了诸夏产生民族概念的时刻,同时汉帝国与匈奴的战争也进入到关键时期。他可能是有自己的猜想或是服务于政治,不但是不断给匈奴的相当部落王找个诸夏的祖宗,连挛鞮氏(既匈奴单于家族)也没有例外。

那是时期因为汉军不断在战场获取胜利,匈奴可能是找一些战败理由什么的,渐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自己的祖先与汉人的祖先,是一个大部落分裂出去的不同分支。

匈奴分裂之后,相信自己与汉人有共同祖先的那批匈奴人选择“认祖归宗”,就此匈奴有了南北之分。

首节 上一节 972/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