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明 第605节

听他说什么大喜事,万历正想呵斥呢,朕的江山都乱成如此模样了,一个元宵节而已算的什么喜事!但听他随后说出来的话,却让皇帝到嘴边的话为之一窒:“锦衣卫的消息?可是杨卿有消息传回来了?”说着,便伸手从孙海的手里抢过了那几份奏疏迅速打开看了起来。

这一看,那纠结在心头和眉头的愁容顿时就消散了大半,他甚至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用力一揉,又把这两份分别来自锦衣卫和桂林的奏疏再看了一遍,以确信这不是自己看岔了。

但事实便是如此,一切都是真的——

桂林的奏疏里说的很明白,在叛军久攻城池不下之后,终于在腊月二十六这天退了兵。而据随后的探查,得知乃是身在四川播州的杨应龙为人所刺杀,如今叛军内部为了争夺他所留下来的势力早已乱作了一团,西南局面已然大好。

而另一份锦衣卫的奏疏里,则写得更明白,是杨震带蔡鹰扬、王海、竹空岩、阮通和焦五等五人涉险进入四川,刺杀了杨应龙!

第八百五十七章 欢喜与忧愁

     在一阵愣怔之后,多日来凝聚于万历脸上的阴霾便如春阳下的积雪般迅速消融,而后取代这一切的,便成了由衷欣喜之下的笑容:“好好好……”一时间里,皇帝都拿不出更好的说辞来了,只能一连说了数个好字,以表示自己有多么的惊喜与欢畅。

听出天子言语中的喜意,孙海本来颇为紧张的神色便即松懈了下来,身子虽然依旧跪在地上,却比之前要放松了许多,口中则道:“奴婢恭贺陛下。”

“你知道这两份奏疏里写了什么,就这么恭贺起朕来了?”心情大好的万历不觉跟孙海开起了玩笑来,把两件东西在案上一放笑道。

“奴婢不知,但既然陛下连道了这么多个好字,就一定是好事,今日又是上元节,正是双喜临门,奴婢自然是要恭喜陛下的。”孙海忙解释道,同时避过了一个可怕的陷阱。身为天子跟前的内侍,虽然权力什么的都不小,但还是有些不能做的事情的,比如在皇帝之前偷看外臣送来的奏疏,若真被人知道这一点,他的性命恐怕就不保了。虽然现在皇帝在兴头上不会在意这一点,但谁也不敢保证待事后,万历不会想到什么,进行追究。

“那朕便告诉你,也让你高兴高兴,沾沾喜气。朕的杨卿,他果然没有辜负朕对他的一片厚望,在西南如此乱局中为朕,为我们大明奠定了整个胜局,把叛贼酋首杨应龙给杀了。而且如此一来,还使得广西局势大好,叛军内乱只在朝夕之间了。”皇帝此刻正需要有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所以便毫不避讳地把奏疏中的内容说了出来。

“杨大人确实忠心国事,能力出众。但这一切也幸赖陛下您的识人用人,不然杨大人也不至于立下此功劳,在奴婢看来,真正保大明江山的,还是陛下您的英明!”孙海反应极快,立刻趁势奉承了皇帝几句。

这几句话正挠在了万历的痒处,使他的心情更加的畅快,在他看来,自己重用杨震确实是英明的表现,不然也不会有这等好结果了。不过随即,他又笑骂了一声:“你倒是会说话,朕岂是如此量小之人,功劳都是杨卿的,朕不会与他争功。”

说到这儿,万历又想到了什么,便道:“如此喜事,必须尽快让满朝所知,孙海——”

“奴婢在!”

“你即刻将此送往内阁,让他们把这两道奏报全部明发各部,不,明发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西南之事已经大好,很快,朝廷便能平息此番之乱了。”万历当即决定道。

“奴婢领旨。”膝行两步,接过那两份奏疏之后,孙海便磕了个头,起身迅速退了出去。

看着他离开,万历脸上的笑容依然不减,只在桌案上的那份刚被张鲸送来的北边奏报上一扫,便露出了不屑的神色来:“既然西南之事已渐趋稳定,北边也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这个上元节,朕也能舒坦地过着了。”

其实内阁张四维他们早已知道皇帝对此会是个什么态度了,如此喜讯,朝廷自然不可能藏着掖着,尤其是今日又是上元灯节的头一日,正可以拿此事让节日的氛围更加热烈,所以在孙海来之前,几名内阁成员已在迅速拟发各种政令了。在接到旨意之后,他们更是不作任何的迟疑,迅速将几份草拟好的制书发往通政司,用印之后明发天下诸州,想必用不了几天工夫,西南将定的消息便可传于四海,普天同庆了。

一场祸事终于以此而定,接下来的上元灯节自然一片欢腾,无论是北京,还是其他的州县,人们都兴奋地走出家门,徜徉在灯山灯海之间,尽情地宣泄着心中的喜悦,皇帝更是来到了午门之上,与民同乐。

整个大明天下,都显得那么的欢乐,除了广西的一处小村落——

正月十五元宵节,别处都是张灯结彩,就是刚经历过几番劫难的桂林城,如今也是灯火通明,百姓和官兵都在城中欢聚,似乎是想把之前的憋屈和紧张都夺回来一般。

但在离桂林几十里之外的池家沟子这个小村落里,众人却是神色阴沉,不见半点喜悦之色,哪怕在这儿的是杨震这个为朝廷立下大功之人,他的脸上也看不到半点喜悦之色。

而他身边的两个女子,脸上更还有泪水在流淌,尤其是张静云,此刻跪在一丘土坟之前的她,更是满面的悲容,豆大的泪珠哗啦啦地不断淌下,缓声抽泣着。即便身边陪同的洛悦颍不断安慰,也无济于事,泪水就没有停的时候。

只因为,在她面前所立的,正是她一直辛苦寻找,却又最怕找到的东西——爷爷张天乾的坟墓。

就在杨震他们安然返回桂林后不久,就有人将这一消息传了过来。而在他赶过去确认之后,便派人回到平乐,将张静云他们给接了回来,并带她来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

张静云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此番来西南寻找的爷爷居然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这打击可着实太大了,让她既难接受,又是悲痛莫名,只能跪在地坟前久久未能收神。

“妹子,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是不要太伤悲了,那只会伤了自己的身体,这不是二郎和我,更不是九泉之下的张道长他希望看到的哪。”洛悦颍搂着张静云的肩头,小声地安慰道。

但这作用却极其有限,因为此刻的张静云脑子里只有自己当初跟着爷爷走南闯北的经历,他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自己的淘气,他是如何慈爱地容忍;自己病了,他是如何的照料;自己有了疑问,他又是如何细心教导……种种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宛若就在眼前。可现在,当自己已心有所属,将为人妇的时候,最疼爱自己的爷爷却再也不能分享自己的快乐了……

这种悲痛,可不是几句安慰能化解的,事实上,洛悦颍在耳边说什么,张静云压根就没有听进去。这时,她只恨不能没有来西南,这样或许就不会知道这个叫她痛彻心扉的消息了。

杨震站在两女身后,也是面色黯然。但他却知道,这种事情不可隐瞒,只有早些让她接受这一结果,才能做到长痛不如短痛,让张静云开始全新的生活。

在等了半个多时辰后,杨震终于走上前去,来到张静云的身边跪了下来,搂住了她的身子:“静云,莫要太伤心了,虽然你没有了爷爷,但我和悦颍也是你的亲人,我们会照料你一辈子的。你也不希望爷爷他在地下为你担心吧?”

还是自己心爱的男人的话更容易被张静云所听到,愣了一阵后,她便伏进了杨震的怀里,流着泪,抽搭道:“二郎……爷爷他再也不会来看我了……”

“我知道,但道长他道法精深,或许此时早已飞升上天,他依然会在天上照看着你的。”感受着前胸的泪水浸透了自己的衣裳,杨震心里更是一阵心疼,便抚摩着她的长发道:“而且,你还有我们哪,我会照顾你的,我要娶你为妻。这样吧,就在你爷爷的面前,我们这就成亲!”

“啊……”杨震这一突如其来的说法,却让张静云一愣,随即便羞红了脸,一时间竟连悲伤都有些忘了:“你瞎说什么呢,我哪有说过要嫁你了……”

“无论你嫁不嫁我,我都娶定你了。”杨震却根本不顾对方的反对,当即转头郑重地朝着张天乾的坟茔道:“张道长,不,现在我该改口也叫你爷爷了……爷爷,在你离开京城之时,就曾让我好好照顾静云。之后,你在知道自己的劫数后,又送来了让我照顾她一生的书信。现在,我杨震便在你面前郑重立誓,我要娶静云为妻,疼惜她,照顾她一辈子,您就放心吧。若是今后我不能做到这一点,您大可以找我的麻烦。”

“你……”张静云没料到杨震居然说干就干,更是又羞又急,但同时,心里却也是一甜。其实她早将自己视作杨震的妻子了,只是女儿家的矜持让她不好主动提出罢了,但现在,这一愿望却在爷爷的坟前得以实现,这让她一时都不知该怎么反应才好了。

“静云,我还可以跟你保证,爷爷的仇我们一定会完全报了的。之前我已把害死他的许家父子和白莲教一干人都杀了,那接下来,我会继续和他们作战,直到把白莲教彻底从这个世上抹去!”杨震看着张静云的眼睛郑重地道。

张静云终于点头了:“嗯,我相信二郎你……”

杨震轻轻点头,随后,便把张静云,还有洛悦颍都搂进了自己的怀中:“好啦,这一次西南之行也差不多了,战事很快就会平息,我们这就回京,然后办一场婚宴,我要让大家都知道,你张静云也是我的妻子。”

“啊……人家还没有准备好呢……”羞怯的反对声很快就被人忽略了……

第八百五十八章 大局将定

杨震的说法很快就得到了应验。手机无广告m.最省流量了。

就在北京和广西的大明君臣们庆贺这场难得的转机出现的同时,四川、云贵等地的叛军已出现了叫外人难以置信的内讧。

先是宣大忠联合辛配把侯昌及其心腹尽数拿下,欲置其于死地。不料侯昌却也有所防范,就在被拿后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侯林、侯缓便自自家的封地率军突袭了播州城。要知道,侯昌除了是杨应龙的心腹管事这一身份之外,更也是四川当地的一个大土司,手中那也是有不小势力的。

而播州城里的守军本就因为杨应龙之死而军心浮动,在加上部分人马也和侯昌有着不浅的交情,生怕宣大忠他们在夺权之后便会对自己下手,为了自保,这些人毫不犹豫就倒向了及时杀来的侯家兄弟。

当宣大忠等人得知此事时,人已经杀进了播州城。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率军迎战,两路人马便在播州城里展开了好一番的厮杀。

一场大战下来的结果,自然就是两败俱伤,而且连宣大忠的儿子也居然在战乱中落到了侯家兄弟的手里。最后,双方只得暂且罢兵,同时交换了人质,然后各据半座播州城,互相对峙了起来。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播州的变故和动乱迅速就被散播了出去,顿时整个四川,乃至西南都震动了起来,许多叛军开始转变了想法,毕竟他们之前所以响应叛乱只是因为有杨应龙那杆大旗树着,现在杨应龙已死,他手下的几员大将还互相攻伐,这些人自然得为自己考虑了。

考虑来考虑去,他们便走上了两条路——一是自立!凭着这段时日打官府一个措手不及的机会,他们已夺取了不少的地盘,索性就在这些地方称起了土皇帝,先过把瘾再说,至于今后怎么着,那就走一步看一步了。其二则是投顺朝廷,这就是聪明人的选择了。他们已看清了前路,知道没了杨应龙这个主心骨,西南的这场叛乱只会是一盘散沙,最后的结果便是被朝廷彻底扑灭。既然如此,何不早些归降,倒还能免除罪过,博取个功劳呢。

这些人迅速就把主意打到了广西的官府身上,派遣使者赶去桂林见唐广琛他们,以求得他们的认可。

这时,桂林之围才刚解不久,虽然知道了那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唐广琛等官员对西南的局面依然是忧心忡忡又毫无办法。突然来了这么些想要归顺立功的,他们自然不会拒绝,当即就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并下令给这些家伙,让他们戴罪立功,夺回属于朝廷的城池,并消灭那些还不肯投诚的叛军。

官府想要坐山观虎斗的心思自然瞒不了这些老于世故的土司头人们,这些人中绝大多数的做法都很一致,那就是阳奉阴违。口里说着遵命,但却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只是紧守自己的地盘,只等事情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的想法自然很好,若是接下来朝廷大军杀来,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易帜投顺,并迅速成为平乱的先锋和向导。但要是杨应龙旧部终于争出个输赢来,并重新有了绝对的压制力,他们自然还会投过去,这种墙头草的作风正是他们在西南得以生存的保障。

首节 上一节 605/7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