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336节

于慎行一面走一面整理他的长须,然后与落后他半步的林延潮道:“内阁也是奇怪,这谥号正议论了一半,就要我等入宫。什么事也不事先说了,神神秘秘的,其中内情宗海你可知道一二吗?”

于慎行见林延潮有些神色凝重,欲言又止。这时林延潮开口:“可远兄,眼下正堂告病在家,礼部只有你我二人主持,到时候你要助我一臂之力。”

于慎行讶异想了想正要相问,这时候几名官吏已是迎面而来道:“见过两位部堂大人,元辅请你们到阙左门。”

阙左门正是廷议之处。

于慎行心底怀疑,但也不会在这时候再问了。

几人一路行来,广场上的青砖凹凸不平,过了几处坑坑洼洼的水洼,方才到了阙左门。

几名官吏请林延潮他们到了阙左门旁的宴房入坐。

林延潮,于慎行刚到屋子就看见屋里两位同样穿着绯袍的大员。

官场上就是如此,以往林延潮官位低微时,一个绯袍大佬也看不见。现在升为侍郎了,打交道的都是这等级别的官员了。

这二人也都是在任的京堂,分别是兵部左侍郎石星,兵部右侍郎杨俊民。

杨俊民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前兵部尚书杨博的孙子,前首辅张四维的两位公子的岳父。

至于石星则是当今朝堂上风头正劲的官员,被誉为济世之才。

除了两位绯袍大佬,墙角落里还站着一名青袍官员,正是职方司郎中申用懋。

于慎行早已满是怀疑,礼部与兵部的官员聚在一起,这是做什么?出了什么事?

这时候兵部尚书严清也在告病,所以兵部现在与礼部一样也是左右侍郎主持大局。

杨俊民,石星都是起身见礼。

于慎行,林延潮也是立即还礼。

杨俊民笑着对林延潮道:“右宗伯不到二十八岁即官拜礼部侍郎,前程远大,家父若尚在就好了,他最喜欢一睹后起俊杰的风采。”

林延潮道:“在下对襄毅公也是佩服非常,出将入相,文经武纬,在本兵时天下倚之安者。”

杨俊民闻言大笑。

石星见了林延潮笑了笑道:“数月之前,右宗伯还是少詹事,而今已是位列部堂,虽早知道右宗伯迟早必与我辈同坐,但如此之快还是出乎石某意料之外。”

石星说完众人都是笑起。

说到这里,石星话锋一转道:“听闻昨日右宗伯到会同馆一行,可是真的。”

林延潮闻言道:“确有此事。”

石星闻言点了点头,不再言语。

众人左右对座,唯有董嗣成,申用懋则站在各自部堂的身后。

等了一阵,然后门一开,申时行,许国,王锡爵三位大学士齐至,几人一并起身见礼。

申时行点点头道:“诸公无需拘礼。”

说完三位阁老就各自入座。

申时行一人面南而坐,其余人都是左右对座,只是许国,王锡爵坐在左右第一位上。

申时行沉声道:“礼部与兵部的沈尚书,严尚书,眼下都告病在家,无法前来,故而请两部的侍郎前来商议。”

“所商议之事涉关机要,任何只言片语不可外传,否则必然重办不饶,各位懂了吗?”

众人都是称是。

一千八十五章 济世之才

阙左门的宴厅里大门紧闭。

这简简单单的屋子,名官员或坐或立,关乎了历史走向,这倭国,朝鲜的会议就如此展开了。

七张官帽椅上,众官员们各自处于深思之,神情不定。

申时行道:“主客司郎董嗣成方才已是简单说了一遍……”

“启禀元辅,”这时候兵部右侍郎杨俊民开口了,“倭寇要借道伐明的事,为何我们兵部不知道,反而礼部先知道了。”

左侍郎石星也道:“不错,这一点风声都没有,到底是怎么回事?”

董嗣成当即禀告道:“启禀两位司马,朝鲜接到了倭国两封要借道讨明的国书,特来禀告,这光海君吞吞吐吐非要面圣才肯实说,若非林宗伯屡次三番督促,恐怕他们到现在还不肯开口。”

杨俊民道:“可是我们兵部职方司半点风声也未听闻,你说倭国借道伐明的国书原本可有。”

“没有原本,但有光海君之血书。”

杨俊民与石星将光海君血书看完,然后杨俊民道:“一封血书实难让我等全信,朝鲜或许另有他谋。”

申时行问道:“杨司马此话如何说来?”

杨俊民当即道:“朝鲜窥视辽东已久,永乐年间即已出兵占据咸州,设西北四郡,东北镇,后称作咸镜道。这为元之故土,被朝所夺,后又让我朝将铁岭卫北徒,使鸭绿江以南尽为朝鲜所有。”

林延潮知道这些领土就是现在朝鲜八道的咸镜道,在元朝时是属于原王朝,但是在明最强盛的永乐王朝却割让给朝鲜。

当时明成祖说了一句,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

意思是朝鲜也是朕的藩属,朕与你们有什么好争的。

这句话听得大气,但也有几分不妥,当时明军实力无法覆及辽东,所以用这句话充一下面子,听得起来像是‘达者自古以来,穷则搁置争议’了。

杨俊民话里的意思,是对于国书之事质疑,他建议对国书之事搁置一旁,静观其变。

申时行看向石星当下道:“石司马有何高见?”

石星似在斟酌什么。

申时行道:“石司徒以直言敢谏,名闻天下,有什么决策不如直言。”

首节 上一节 1336/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