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400节

天子生出了荒谬的感觉。

江南织造府搞什么?送布送成了银锭?

“奴才查问过,他们之前确实送了布匹,但在驿站里住着时候,半途上却不知怎么弄错了,回去查时,布匹还在驿站,但却在今日早上将这一箱箱的银子给送进了宫里。”

天子心想居然还有这么荒谬的事,突然他一醒问道:“这有多少银子?”

孙隆道:“奴才差点过,不多不少正好二十万两银子!”

天子沉着脸道:“此言当真!”

“奴才不敢欺瞒陛下。”孙隆回禀道。

天子又道:“正好二十万两银子不少一两?也没人说谁送的?”

孙隆道:“正是,不少银两,也没人说谁给的,但是箱子里有一首诗,奴才没什么才学,也不知说的什么意思。”

“拿来给朕过目!”

孙隆当即奉上。

天子展诗一读,揣摩了一会然后给陈矩问道:“此诗是何出处?”

陈矩拿起诗来,他饱读诗书自然不会不识得其出处,当即他先一字一句地念道:“腰佩黄金巳退藏,

个消息也寻常。

时人要识高斋老,

只是阿村赵四郎。”

陈矩先装着努力回想了一阵,然后道:“回禀陛下,臣想起来了这首诗诗出自北宋时的名臣赵忭,赵捴率嘶叵绾螅胂缑裢慈蘧庸僦猓又θ∶哒缓笮戳苏馐资!�

天子闻言突然明白了什么,展诗又读了一遍。

“腰佩黄金已退藏!说的是这二十万两银子,他已经还了。”

然后天子继续读了下去:“个消息也寻常。时人要识高斋老,只是阿村赵四郎!”

天子心底想到,他早上就写了这封信,看来早已打定了辞官的主意。天下之人无不愿意结交相识林元,林学功,礼部左侍郎,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乡野之人而已。

天子立即道:“陈矩,给朕将林延潮追回来!”

陈矩定了定神道:“陛下,你已是下旨批准林延潮辞官了,君无戏言,眼下要追回已是不能。”

天子愣在了原地。

而此刻紫禁城外,清风拂过,夕阳挂在宫城之上。

而林延潮已是将乌纱脱下,捧在,几束头发从束好的发髻上垂落在眼前随风掠动。

此刻的林延潮神色平静,驻足在白玉栏杆边悠然地看着天边的落日。

夕阳的余晖正斜斜地照着他,裁出了一道长长的剪影,现在的他无官一身轻,以往无暇欣赏的宫城夕照,此刻落在眼底也是倍觉的十分明媚。

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义

万历十七年,京城的四月,春风依旧很冷。

京城大街上的行人依旧行色匆匆,如棋盘般的街巷,每个人在十字街口前,没有过多的思索,沿着熟悉的路,走向了自己目的地。

在每个十字街口前,行人都有很多选择,但除了信步游缰的人外,对于往着目的地而去的行人其实只有选择前进或是后退。

若不退开一步,大多数人都是朝着死胡同走去,越走越窄。

街道上的茶楼,巷闾的酒肆里,士大夫与书生们拿着新出炉的皇明时报,新民报,不少人都看到了一个消息。

这条消息并非放在起眼处,但也没有放在最末与商家的广告为伍,就是在这么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上面登载了天子准许礼部左侍郎林延潮称疾归乡,并以原官致仕的消息。

在明朝官员致仕,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正常。

礼记有言大夫七十而致仕,而到了林延潮这个级别的京堂,甚至还要更久一些,不受年龄限定。

又何况林延潮还不到三十岁,这个年纪引疾乞休,多为官场失意之人的借口。

但是众人又知道林延潮并非有什么失意,这一次扳倒了张鲸,是他与许国一并完成了最后一击,然后又救下了几十名被东厂关押的士子。

听到这件事京城里的读书人,没有一人不为林延潮竖大拇指的。

因此在声望日隆的时候,主动引退,不少人都以为,就是林延潮不是称疾,而是真的身体不太好。

众说纷纭之下。

大多人为之惋惜。

也有人认为林延潮发扬事功之学,然后在变法的事于朝堂上并未铺开的时候,主动激流勇进之举,反而是一等不能忍辱负重,为国为民之所为,就算一时不能得志,但总要留在朝堂上做些什么,挽回此危局。

酒肆里,茶楼里,每日都有如此的辩论。

而已经辞官的林延潮,却已是早早远离了一场争论。

乌纱帽,官袍,朝靴一样一样的堆放整齐并束之高阁,林延潮换上了以往年少读书所穿的襴衫,头上扎了儒巾,任谁看去也不觉得他是刚退下的正三品京堂,而是一名再寻常不过的处士罢了。

此时此刻清风入怀,林延潮悠然地站在书房窗旁,看着庭院里的竹林碧湖。

“许多年没有如此的闲适了。”林延潮深吸了一口气,不知为何从他卸任起,许久没有一夜睡到天亮的他,最近睡得格外香沉,早起后精神也好了许多,如此之下不用喝什么良药,病情也是一步步好转。

行李差不多已是整顿妥当,这时林延潮的几个学生来了。

他们是京城颇有名气的‘林学五子’,陶望龄,袁可立,徐火勃,袁宏道,张汝霖,此外还有李廷机,叶向高二人。

林延潮走出了书房,而徐火勃当即上前一步道:“知道老师辞官还乡的消息,京城里福州会馆写一副对联‘三元魁天下,文章震古今’,准备镌刻为匾额挂在堂中,以励吾乡后来进京赶考的举子。”

李廷机也道:“听闻福建会馆那边也是准备刻一副匾额,所用是当年部堂在金銮奏对时所言的‘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以此来勉励来自我闽地的读书人。”

林延潮抚须道:“太过了,闽地为官的读书人,我不是官当得最大的,不敢受此赞誉。”

首节 上一节 1400/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