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388节

林延潮继续吃菜,这时感觉身旁有人拉自己袖子,转头看去,但见却是卢义诚。

卢义诚一脸忐忑地问道:“宗海,你稍后有向太宰敬酒吗?”

林延潮点点头道:“当然是要去的。”

自己可以不巴结,但不表示自己可以得罪的,敬酒没什么,不敬酒被人记住了才叫惨呢。

卢义诚当下恳求地问道:“宗海,那等会可以带上我吗?我自己一个人不敢去。”

林延潮点头道:“甚好,我有些乏了,有个人陪在一旁也不错。”

卢义诚松了口气道:“好,多谢宗海了。”

林延潮举杯与卢义诚朝王国光那走去,但听附近笑声不断。

几名官宦子弟家的进士与王国光敬酒时,谈笑风声,丝毫也不因对方是吏部大员而怯场。

林延潮看去那为首一人就是二甲第一名,前礼部尚书董份的孙子董嗣成。

林延潮不由感叹,与卢义诚这样寒门子弟一比,董嗣成这样的官三代,先天就带有优势。人家自小随祖父,见得就是高官显要,即便面对吏部天官这样的大员,也是不怯场,还能说几句笑话。

董份曾任吏部左侍郎,而王国光是吏部主事,曾是董份属吏。

王国光向董嗣成问候其祖父,也就是他过去上司身体如何,期间谈及当初二人在吏部公事时的旧事,二人谈话其乐融融。

董嗣成在王国光面前完全是执子侄礼,十分亲密,其余众进士看了不由生出‘我等就算拍一万句马屁,也不如此人提他祖父一句’的念头。

王国光与董嗣成正谈话时,扭头瞧见了林延潮站在一旁,静静等候的样子。

王国光笑着道:“这不是三元及第的状元公吗?”

林延潮当下上前道:“是,下官来给太宰敬酒了。”

“岂敢!”王国光闻言就要从席上起身。

林延潮赶忙抢过两步道:“下官何敢劳太宰起身。”

王国光见此笑着道:“状元郎也太客气了。”说完重新坐在席上。

林延潮当下给王国光把壶奉酒,说些福禄康寿的话。

至于步步青云,升官的话就不提了,对方身为吏部尚书,已是人臣巅峰了,哪里来步步青云,你是要谋逆篡位吗?王国光再升一级就是大学士,但王国光非翰林出身,是没有入阁的机会。

王国光对林延潮很满意,说了一番勉励的话。

这时一旁董嗣成突道:“状元公才高八斗,今日金殿传胪时所赋之诗可名传天下,眼下值此恩荣宴时,不如再留一诗,好让我等大开眼界。”

董嗣成这么说,一旁众进士们都是叫好。王国光也是点点头。

林延潮笑了笑道:“董兄太高捧我了,在下今日不过是兴起而作,倒是我身边这位同乡诚之兄,才思敏捷,诗才更是了得,这首恩荣宴诗由他来作如何?”

卢义诚听林延潮这么说,顿时惊喜交加,林延潮把这在吏部尚书面前,表现的机会推给了自己。

而王国光听了不由目光一亮,其余进士也是明白过来,不由为林延潮此举赞叹起来。林延潮眼下已是三元及第,当今文魁,就算再赋一首好诗,也不会给自己名气增添多少,而眼下扬名机会推给别人,此乃是成人之美,君子之德啊。

当下王国光与众人目光一并看向卢义诚。

卢义诚顿时忐忑起来,在脑中思索片刻于是道:“唱榜东华未可骄,一身从此许国朝。莫提前路荆棘否,留此初心试径遥。”

“好。”

众人见卢义诚当堂赋了一首合乎韵律的诗来,不由点头。

王国光笑着道:“真有疾才也。”

王国光这么说,是夸赞卢义诚反映敏捷,当堂作了这么一首诗来。

而卢义诚得吏部天官这一句夸奖,顿时激动得身子都颤抖起来,努力保持镇定地道:“多谢太宰夸奖。”

王国光见卢义诚这紧张的样子,不由莞尔道:“真质朴之人。”

稍后林延潮与卢义诚一并告辞退下。(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

拜见完吏部尚书,卢义诚端着酒杯,好容易才从紧张的情绪缓过来,然后对林延潮无比感激地道:“宗海,多亏了你引荐,否则我连与太宰说话都不敢,更不用说还能在他面前作诗了。”

林延潮哈哈一笑,拍了拍卢义诚的肩膀道:“说这话做什么,见外了。”

卢义诚听了更是十分感动。

敬完吏部尚书,其余人也不能拉下。坐在王国光身侧的乃是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姚弘谟。

成化年以后,官场有一个规矩。

就是礼部尚书、侍郎必须是翰林,而吏部左右侍郎里,必定一个是翰林。

而翰林为六部侍郎者,同时身兼侍读、侍讲学士。

朝堂上如姚弘谟这般同时在六部翰林院挂职的,只有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林延潮会试时的小座师余有丁。

身兼翰林,侍郎,可以在正三品的同阶官员中笑傲群雄了。

不仅如此,朝廷选庶吉士教习,都会从身兼翰林,侍郎的官员里选取。

身为翰林院庶吉士教习有什么好处?当然是将来储相的人脉,同时翰林院教习也是入阁的预备人选。徐阶与张居正关系为何那么好?因为张居正在翰林院为庶吉士时,徐阶就是翰林院的教习,所以张居正始终以徐阶门生自居。

而这位姚弘谟担任三年翰林院教习,至于余有丁则是一年前补上,他是顶的是王锡爵的班。

当年张居正夺情时,就是王锡爵带头率几十个翰林上门闹事,逼着张居正把刀架在脖子上。后来王锡爵自知得罪了张居正,回乡省亲然后就不回来了。于是余有丁才有机会补了王锡爵的班。

姚弘谟见林延潮后。笑着道:“玉堂之署内,三鼎甲状元郎不少见,但三元及第者,大明开国来,也只有你和商文毅公二人啊!”

玉堂是翰林院的雅称,姚弘谟的意思是每三年一次科举。三鼎甲状元都是要入翰林院的。所以翰林院里不缺状元,可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翰林院几百年来也只有林延潮与商辂两个人。

林延潮当下低调地道:“哪里,以后入翰林院后,还需请少宰耳提面令才是。”

首节 上一节 388/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