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427节

原来夷酋赵销罗骨,王兀堂二人,率千人之众,从永奠堡入境犯边,总兵官李成梁督兵击败敌军,杀敌七百五十余人,并擒获一百六十名口。

永奠堡乃是宽甸六堡之一,设六堡于此,不仅扼住了辽东女真南下的通道,还可拓八百里疆域!

但是设立宽甸六堡,朝野上下一直争议不休,很多人认为设立了守不住,但在总兵官李成梁以攻代守的主张下,张居正拍板决定支持。于是万历初年开始李成梁在宽甸前线一面修堡,一面率明军与蒙古土蛮部,建州女真部围绕六堡展开多次大战。

李成梁连战连捷,这一下又传捷报,彻底巩固了明军在宽甸六堡的优势,在辽东站稳了脚跟,眼下八年的心血终有了回报,翰林院里众史官们都是拍手叫好。

别看翰林院里都是文弱书生,但咱们读书人也有丹心汗青之志,国家在前线打了胜战,翰林们都是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啊!

当然这消息传至内廷,天子绝对是喜不自胜的。翰林院官员自然当写一首诗来贺捷。

听闻要写贺捷诗,众翰林们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到各自到案前酝酿要写出一番流传后世的佳作来。

见了他们这一幕林延潮不由头疼。

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就是应制诗,乃翰林官们经常有的功课。比如凡外邦入贡,地方献瑞,扈从游幸上面都会布置下任务下一首应制诗,甚至天子得到一个不错书画,也会让翰林官们写一个题跋给他。

每篇诗交上去,天子会排定名次,写得好的会赐银,赐物等等。

不过可惜林延潮写诗的水平也就摆在那里,还是写这等歌功颂德的文章。

当然李成梁在前线打了胜战,固然可贺,可是咱们也要会写得好才是,自己诗才也就一般般,看着同僚们一篇篇写完,心底好似猫爪扰心。

ps.5.15起点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起点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

除了写诏书外,替皇帝写各式诗词,文章,吹捧文章,都是翰林官的基本工作,当然这种每天日常,被称为翰林馆课。每年翰林写的馆课文章,被收集后,若是卖到民间,也会受到无数读书人吹捧,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这也是成为一位翰林的荣耀。

因此应制文字都是翰林们的基本功,不过本朝天子还算好了,想想嘉靖帝在位时,那时候的翰林,整日替皇帝写青词,那才是真心的难。

不过难是难,但是一旦你青词写得好,被嘉靖皇帝赏识机会很大,嘉靖时几位内阁如严嵩,袁炜都是写得一手好青词被皇帝赏识。

由此而知,若是你的诗文若能入的皇帝之眼,对将来仕途大有好处。

故而每次都这样为皇帝写应制诗,众翰林们都是卯足了劲,何况又是这等祝捷诗,不仅天子赏识,更有几分举国瞩目的味道。

片刻后一位翰林已是挥笔立就,当堂念了起来。

如林铁甲列平坡,十万貔貅斩丑魔。翻覆风云安永奠,执持旌戟定蒲河。飞传白羽夸祥报,驰献红囊唱凯歌。再酹蔡州城下雪,从今渤海不扬波。

看了一幕林延潮不由一脸羡慕,叫他写几百字的文章,可以挥笔立就,但是叫他写一首诗就没办法了。

林延潮凝思半响,终于写了一首应制诗交差。

那名内阁吏员接过林延潮的诗,立即道:“原来是林三元的诗作,小人定要大开眼界。”

但见那吏员拿过林延潮的诗念完后,嘴巴嚼嚼,发觉与前面几位翰林的诗作比起来,有几分淡而无味。

不过这吏员对林延潮十分崇拜,心觉得自己没看出好来,是自己水平不够,见识不了状元郎诗里的妙处。

但是这怎么办,眼下众翰林都在场。我若是看不出此诗的描出来,不是被别人看不起,暴露学识浅薄,如此真是颜面无光啊。

于是这吏员装模作样的鉴赏了一番。然后无比崇拜的口吻道:“状元郎的诗才,真是当世无双,小吏真佩服之至。”

林延潮也是讶然了,自己是诗文水平在翰林院算垫底的了,这位吏员前几位翰林都没有夸。唯独只夸他一人,这叫他情何以堪。这一刻令林延潮,也不由产生‘本官诗才最近真大有进步’的错觉。

吏员收下林延潮的诗后,诚恳地道:“小吏对状元郎的无比敬仰,最近小吏家里正巧收藏了祝枝山一名画,小吏笔拙不敢品鉴,不知状元郎改日可否为下官写一题跋。”

见对方一脸诚恳,林延潮当即答允。

在这个科举决定一切的时代,别人就仰慕自己三元及第的名声,所以拿字画来请自己题跋也是常有应酬之事。事实上林延潮对书画鉴赏。自身书法都是一般。

于是林延潮看着这吏员如此高兴,不由双手负后,心底怀着‘反正你们高兴就好了,自己又何必说透’的心情。

待这吏员走后,萧良有笑着向林延潮问道:“宗海,你方才所写的祝捷诗如何?”

林延潮见萧良有这么问,于是如实将诗念了出来,一旁几名翰林听了后脸色都很尴尬,简简单单说了几句,就走了。

文渊阁中。

陈思育正在张四维的屋里。毕恭毕敬地听对方说话。

但见张四维道:“这一次辽东大捷,斩获如此之多,这是旷世之武功,不仅圣心大悦。朝廷上下也是一件喜事。不日李成梁将押着建奴回京,礼部请献俘于宗庙,元翁已是答允了,至于献俘大典,朝廷已是许久没有操办了,其中的典章制度。你们翰林院与礼部一并商议出一个章程来,到时候呈给本阁部来看。”

陈思育拱手道:“请阁老放心,此事我与大宗伯商议后,一定尽力拟一个章程来。”

张四维满意地点点头道:“如此甚好。对了,今日说的轮值内阁的翰林人选,你有眉目了吗?”

陈思育道:“下官心底却有两个人选。一位是编修刘虞夔。”

张四维道:“刘虞夔?那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了吧,怎么还没轮值过内阁。”

“是的,直卿他教习过内书房,后身子一直不是太好,故而我没有推荐他入内阁办差,眼下是时候了。”

张四维道:“这是当然,刘虞夔在翰苑如此久了,不可委屈他。”

陈思育又道:“还有一人是修撰林延潮。”

张四维眉头一皱道:“为何推举他?”

陈思育察言观色,心知林延潮不是张四维心目中的人选,当下道:“宗海,他虽方入翰苑不久,但是办事认真仔细,修纂大明会典也是勤勉有加。”

张四维道:“那也不行,翰林院中哪个人修纂大明会典时不认真办事,为朝廷尽力了。”

陈思育道:“这当然不是下官推举林宗海的主因,而是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且熟悉典制,由他入诰敕房为天子草诏再合适不过了。”

陈思育的理由也是无可反驳,写诏书也是技术活。要不然为何朝廷会从天下选拔文采最佳的人来充作翰林,为天子写诏谕。

就是因为这些人笔杆子好嘛,这就是陈思育推举林延潮入诰敕房,硬得不能再硬的道理,连张四维也不能从这一点上反驳。

说到这里陈思育偷看张四维脸色,然后又补了一句道:“莫非阁老另有人选?”

张四维笑了笑道:“陈内制,你我不是外人,有些话与你直说无妨。”

陈思育连忙道:“请阁老示下。”

首节 上一节 427/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